考古学导论:第八章 环境考古学研究_第1页
考古学导论:第八章 环境考古学研究_第2页
考古学导论:第八章 环境考古学研究_第3页
考古学导论:第八章 环境考古学研究_第4页
考古学导论:第八章 环境考古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八章 环境考古学研究 一、大环境与小环境 二、植物遗存与环境 三、动物遗存与环境 四、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本章参考书目:1、*Kolin Renfrew & Paul Bahn, Archaeology :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P195-228, Thames and Hadson Ltd., New York, 1991.2、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学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3、K. V. Butzer, Environment And Archaeology, Aldine Pub. Co., Chicago,1964.4、

2、M. A. J. Williams等著,刘东生等编译:第四纪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徐馨等:全新世环境,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环境考古学是在新考古学的倡导下才迅速发展起来的,美国人布策尔1964年环境与考古学(Butzer, K. W. 1971. Environment and Archaeology (2nd ed.),Aldine, Chicago) 发表,是前期的总结之作。三十年来发展至为迅速,现已有地学考古、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生态考古学等分支学科。我国环境考古研究开展也不晚,但作为一个考古学的分支学科的出现还只是近十年的事,如第一次环境考古学会大会召开于1990年,

3、出版环境考古研究。现正出中国环境考古学。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所依据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第四纪以来连续不断的沉积物,这主要就是深海沉积物、极地冰层和黄土三大气候信息库。深海沉积物的沉积速度非常缓慢,通常每千年有几厘米,主要是由微小生物的介壳构成的软泥,这些微小生物主要是生活在海水表层的有孔虫一类浮游生物,死后沉到海底。对深海沉积物中有孔虫的介壳形态、氧碳氮同位素和一些有机物脂肪酸(冷则不饱和酸增加)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海水表层的温度和含盐度。从太平洋深海提取的21米长的岩芯可得到200万年来的气候记录。两极地区每年的降雪被压实后就会形成一个冰层,冰层所含的粉尘、空气和水分子都是研究的对象,尤其是O

4、16和O18比值的研究可得出下雪地点的当时气温。黄土是世界上经常见到的风成堆积物,其分布占地表的10%,主要见于中欧、北美和中国北方,在中国就有44万多平方公里,其堆积在陕甘一带最厚,著名的洛川剖面厚135米,可分为不同时期的多个层次。对黄土的粒度、磁化率、碳氮同位素和包含其中的植物硅酸体、孢粉、蜗牛化石等气候敏感物的研究,可得到详细的气候事件发生情况。上述研究的结果已经建立起了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的详细的曲线。中国第四纪环境的大格局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起奠定了中国第四纪环境的大格局。在第四纪之初,青藏高原有1000-2000米,随后隆起迅速,阻断了印度洋向东北输送的水汽,改变了行星风系,使中国东

5、南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的季风气候区。形成了青藏高原寒冻剥蚀系统(冰川、冻土寒冻风化)、蒙新极干旱风化残积系统(风营力为主、残留沙漠、戈壁)、晋陕甘干旱大气沉积黄土系统(风成,流水侵蚀)、辽冀沉降平原系统(堆积作用为主)、南方古老风化壳系统(化学风化为主,红土风化壳)滨海大陆架淹没系统(接受河口、海洋大气沉积)等6大环境系统。这种环境格局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全新世有三大气候敏感带:长城一线、秦岭-淮河一线、南岭一线,分别为农牧采集经济的分水岭。孢粉花粉产于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孢子是蕨类和低等植物分散的个体。根据孢粉外壁形态一般可鉴定到属或科一级,个别可鉴定到种。植物总要产生孢粉,

6、但数量多少不同,要受种和位置、气候的影响,但孢粉量大的植物最具代表性。孢粉一般能保存,但不耐碱。孢粉研究不仅要鉴定,还要考虑它产生、扩散(风、水、虫)、沉积、沉积后的变化和采样提取等过程,否则结论有危险。植硅石又叫植物硅酸体、蛋白石等。高等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硅,在植物细胞内和细胞间以水合硅形式沉淀,其形态记录了植物细胞的形态。不同植物硅酸体含量不同,草本植物含量最高。于孢粉相比其沉积的地方性要强。禾本科植物硅酸体可鉴定到属甚至种。禾本科为一年性或季节生长的植物,对气候变化敏感。通过孢粉分析研究古代环境和气候的变迁植物考古学研究不同方法进行浮选动物遗存与环境又叫考古动物学或动物考古学。动物研究在考古学之初曾被用来划分时代,以后被工具代替。研究动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动物遗存石如何来到遗址上的。遗址里发现的大动物是经过人类选择的,不代表种属的全部,而且大动物对环境的变化不敏感,研究人类食物有用。但通过具体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特别是大幅度、长时段的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