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圈闭和油气藏PPT实用教案_第1页
石油地质学圈闭和油气藏PPT实用教案_第2页
石油地质学圈闭和油气藏PPT实用教案_第3页
石油地质学圈闭和油气藏PPT实用教案_第4页
石油地质学圈闭和油气藏PPT实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圈闭(qun b)的基本概念第一节第一节 圈闭圈闭(qun b)(qun b)和油气和油气藏概述藏概述(一)圈闭(qun b)的定义圈闭是地下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且在其中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 “捕获油气”第1页/共91页第一页,共91页。圈闭圈闭(qun b)的封闭的封闭条件条件第2页/共91页第二页,共91页。(二)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大小和规模往往取决着圈闭储集油气的能力(nngl)。圈闭的大小取决于圈闭的溢出点、闭合面积和闭合高度。第3页/共91页第三页,共91页。溢出点: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闭合面积:通过(tnggu)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的面积。

2、闭合高度: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构造起伏度: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到圈闭顶点垂直的最大高度。第4页/共91页第四页,共91页。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的概念(ginin)油气在单一圈闭油气在单一圈闭(qun b)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三、油气藏的概念三、油气藏的概念(ginin)及度量及度量第5页/共91页第五页,共91页。第6页/共91页第六页,共91页。油气藏的度量油气藏的度量(dling)及其中的油气及其中的油气水分布水分布油气藏的大小是用储量油气藏的大小是用储量

3、(ch lin)来度量来度量静水条件静水条件(tiojin)下下第7页/共91页第七页,共91页。本本 节节 要要 点点1、掌握圈闭(qun b)和油气藏的含义;2、理解溢出点、闭合高度、闭合范围的含义;3、学会度量圈闭(qun b);4、了解描述油气藏的各种术语。第8页/共91页第八页,共91页。第9页/共91页第九页,共91页。两条基本原则两条基本原则1 1)分类的科学性,即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分类的科学性,即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 2)分类的实用性,及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分类的

4、实用性,及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开发工作,并且比较简便实用。开发工作,并且比较简便实用。 自然界地质作用因素复杂,圈闭在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自然界地质作用因素复杂,圈闭在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往往往往(wngwng)(wngwng)不仅仅受某一种单一地质因素的控制。从这不仅仅受某一种单一地质因素的控制。从这个角度讲,自然界的圈闭大都是复合作用的结果。圈闭成因个角度讲,自然界的圈闭大都是复合作用的结果。圈闭成因的分类就是要强调其主导作用因素,因此,在分类中本书采的分类就是要强调其主导作用因素,因此,在分类中本书采用主因素分类原则,即根据圈闭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行分类。用主因素分类原则,即根据

5、圈闭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行分类。第10页/共91页第十页,共91页。本课程本课程(kchng)(kchng)采用的油气藏分类方案采用的油气藏分类方案构造(guzo)油气藏背斜(bi xi)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刺穿接触油气藏构造-地层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复合油气藏复合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第11页/共91页第十一页,共91页。第三节第三节 构造油气藏构造油气藏 由于地壳运动使储层顶面发由于地壳运动使储层顶面发生变形、变位而形成生变形、变位而形成(xngchng)的圈闭,称构

6、造圈闭。在构造圈的圈闭,称构造圈闭。在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构造油气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构造油气藏。藏。1、背斜、背斜(bi xi)油气藏油气藏2、断层油气藏、断层油气藏3、岩体刺穿油气藏、岩体刺穿油气藏4、裂缝性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第12页/共91页第十二页,共91页。一、背斜油气藏一、背斜油气藏 在地质作用下,储集层呈拱起的背斜,其上在地质作用下,储集层呈拱起的背斜,其上方为非渗透性盖层所封闭,形成背斜圈闭。其方为非渗透性盖层所封闭,形成背斜圈闭。其中中(qzhng)聚集了油气而形成。聚集了油气而形成。第13页/共91页第十三页,共91页。(一)背斜油气藏的特点1.可以在岩层沉积以后由

7、褶皱(zhzhu)形成,也可形成同生背斜;2.形态可以多种多样,从园丘状到狭长状,可以是对称,也可以是不对称,甚至是倒转的;3.面积大小不一,相差悬殊,小的不到1平方公里,大的可达数千平方公里;4.组合上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若干线状排列的背斜带。还可以是统一的大型隆起背景上排列不规则的穹窿群;5.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被断层复杂化。第14页/共91页第十四页,共91页。油田油田国家国家盆地盆地发现发现年份年份圈闭圈闭类型类型产层产层时代时代产层岩性产层岩性油油(气气)可采储量可采储量(108t3/ 108m3)加瓦尔加瓦尔沙特沙特波斯湾波斯湾1948背斜背斜J碳酸盐岩碳酸盐岩114

8、.8(15000)布尔干布尔干科威特科威特波斯湾波斯湾1938背斜背斜K砂岩砂岩105(20300)萨法尼亚萨法尼亚沙特沙特波斯湾波斯湾1951背斜背斜K砂岩砂岩50.54坎塔雷尔坎塔雷尔墨西哥墨西哥坎佩切坎佩切1976背斜背斜K碳酸盐岩碳酸盐岩28扎库姆扎库姆阿联酋阿联酋波斯湾波斯湾1964背斜背斜J碳酸盐岩碳酸盐岩25.76马尼法马尼法沙特沙特波斯湾波斯湾1957背斜背斜K砂岩砂岩23.80(1340)基尔库克基尔库克伊拉克伊拉克波斯湾波斯湾1927背斜背斜E-N碳酸盐岩碳酸盐岩23.80萨莫特洛尔萨莫特洛尔俄罗斯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1965背斜背斜K砂岩砂岩21.16罗马什金罗马什

9、金俄罗斯俄罗斯伏尔加伏尔加-乌拉尔乌拉尔1948背斜背斜D砂岩砂岩20.31大庆大庆中国中国松辽松辽1959背斜背斜K砂岩砂岩20鲁迈拉鲁迈拉伊拉克伊拉克波斯湾波斯湾1953背斜背斜K砂岩砂岩19.60布盖格布盖格沙特沙特波斯湾波斯湾1941背斜背斜J碳酸盐岩碳酸盐岩17.92(560)世界特大油田基本世界特大油田基本(jbn)(jbn)地质情地质情况表况表第15页/共91页第十五页,共91页。气田气田国家国家盆地盆地发现发现年份年份圈闭圈闭类型类型产层产层时代时代产层岩性产层岩性可采储量可采储量(1012m3)北方北方-南帕斯南帕斯卡塔尔卡塔尔伊朗伊朗波斯湾波斯湾1988背斜背斜P碳酸盐岩碳

10、酸盐岩25.47乌连戈伊乌连戈伊俄罗斯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1966背斜背斜K砂岩砂岩10.20亚姆堡亚姆堡俄罗斯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1969背斜背斜K砂岩砂岩5.242博瓦涅科夫博瓦涅科夫俄罗斯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1971背斜背斜K砂岩砂岩4.385扎波利亚尔扎波利亚尔俄罗斯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1965背斜背斜K砂岩砂岩3.532什托克马诺夫什托克马诺夫俄罗斯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背斜背斜K砂岩砂岩2.762北极北极俄罗斯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背斜背斜K砂岩砂岩2.762阿斯特拉罕阿斯特拉罕俄罗斯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背斜背斜K砂岩砂岩2.711格罗宁根格罗

11、宁根荷兰荷兰北海北海1959背斜背斜P砂岩砂岩2.680哈西鲁迈勒哈西鲁迈勒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利亚三叠三叠1956背斜背斜T砂岩砂岩2.549世界世界(shji)10(shji)10个特大气田基本地质个特大气田基本地质情况表情况表第16页/共91页第十六页,共91页。挤压挤压(j y)(j y)背斜圈闭和挤压背斜圈闭和挤压(j (j y)y)背斜油气藏背斜油气藏基底隆升背斜基底隆升背斜(bi xi)(bi xi)圈闭和基底隆升圈闭和基底隆升背斜背斜(bi xi)(bi xi)油气藏油气藏底辟拱升背斜底辟拱升背斜(bi xi)(bi xi)圈闭和底辟拱升背圈闭和底辟拱升背斜斜(bi xi)(bi

12、xi)油气藏油气藏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逆牵引逆牵引( (滚动滚动) )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 (滚动滚动) )背斜油气藏背斜油气藏背斜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背斜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第17页/共91页第十七页,共91页。酒泉盆地老君庙背斜酒泉盆地老君庙背斜1.1.挤压挤压(j y)(j y)背斜背斜圈闭和圈闭和 挤压挤压(j y)(j y)背背斜油气藏斜油气藏 (1)(1)圈闭形成机理:由侧向圈闭形成机理:由侧向(c xin)(c xin) 挤压作用形成挤压作用形成(2)(2)基本基本(jbn)(jbn)特点:特点:两翼地层倾角较陡,两翼地层倾角较陡,

13、呈不对称状,一翼陡、呈不对称状,一翼陡、一翼缓;一翼缓;闭合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闭合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常有断裂(逆断层)伴生常有断裂(逆断层)伴生(3)(3)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挤压(压陷)盆地挤压(压陷)盆地: :前陆盆地山前褶皱带;前陆盆地山前褶皱带;成排成带出现成排成带出现 第18页/共91页第十八页,共91页。第19页/共91页第十九页,共91页。第20页/共91页第二十页,共91页。2.2.基底隆升背斜基底隆升背斜(bi xi)(bi xi)圈闭和圈闭和油气藏油气藏 (1)(1)圈闭形成机理:盆地圈闭形成机理:盆地(pnd)(pnd)基底基底 的隆升使沉积盖层变形的隆升使沉积盖层变形

14、 (2)(2)基本基本(jbn)(jbn)特点:特点:两翼地层平缓,倾角小两翼地层平缓,倾角小闭合度小,闭合面积较大闭合度小,闭合面积较大常形成大型油气田常形成大型油气田(3)(3)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构造稳定区构造稳定区 :克拉通盆地或克拉通盆地或大型坳陷盆地大型坳陷盆地?由7个基底隆升背斜组成的大型长垣构造带南北长145km,东西宽6-30km,闭合面积2500km2第21页/共91页第二十一页,共91页。基底基底(j d)隆升背斜油气隆升背斜油气藏藏长200km,宽16km加瓦尔油田(yutin)第22页/共91页第二十二页,共91页。西西伯利亚盆地(pnd)萨莫特洛尔背斜型大油田基底基底

15、(j d)隆升背斜油气隆升背斜油气藏藏第23页/共91页第二十三页,共91页。西西伯利亚盆地乌连戈伊背斜(bi xi)型大气田基底基底(j d)隆升背斜油气隆升背斜油气藏藏第24页/共91页第二十四页,共91页。(1)(1)圈闭形成圈闭形成(xngchng)(xngchng)机理:柔机理:柔性物质性物质( (盐、泥)活动上拱形成盐、泥)活动上拱形成(xngchng) (xngchng) (2)(2)基本基本(jbn)(jbn)特点:特点:以短轴背斜以短轴背斜(bi xi)(bi xi)或穹隆背斜或穹隆背斜(bi xi)(bi xi)为主为主 顶部多被放射状断层切割顶部多被放射状断层切割 盐层以

16、下构造消失盐层以下构造消失 (3)(3)分布特点分布特点:盐层、石膏比较发育的盆地盐层、石膏比较发育的盆地 3. 3. 底辟拱升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底辟拱升背斜圈闭和油气藏第25页/共91页第二十五页,共91页。4. 4. 披覆背斜披覆背斜(bi xi)(bi xi)圈闭和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bi xi)(bi xi)油气藏油气藏(1)(1)圈闭形成机理:古地形的突起圈闭形成机理:古地形的突起(tq)(tq)和差异压实作用和差异压实作用 (2)(2)基本基本(jbn)(jbn)特点:特点:常呈穹隆状,顶平翼稍陡,背斜倾角向上变缓常呈穹隆状,顶平翼稍陡,背斜倾角向上变缓 背斜幅度下大上小,闭合度

17、也是下部大,上部小背斜幅度下大上小,闭合度也是下部大,上部小 闭合面积下小上大闭合面积下小上大 (3)(3)分布特点分布特点:古地形凸起的上方古地形凸起的上方 沉积基底结晶基岩、坚硬致密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第26页/共91页第二十六页,共91页。“基底”主要是奥陶系石灰岩或白云岩组成(z chn)的剥蚀突起。披覆披覆(p f)(p f)背背斜油气藏斜油气藏第27页/共91页第二十七页,共91页。5.5.逆牵引逆牵引(qinyn)(qinyn)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qinyn)(qinyn)背斜油气藏背斜油气藏 (1)(1)圈闭形成机理:三角洲加积过程中的断裂圈闭形成机理:三角洲加积过

18、程中的断裂(dun li)(dun li)和重力和重力滑动作用滑动作用(2)(2)基本基本(jbn)(jbn)特点:特点:三角洲相,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三角洲相,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 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翼稍缓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翼稍缓 背斜高点向深部偏移轨迹平行于断层面背斜高点向深部偏移轨迹平行于断层面(3)(3)分布特点分布特点:同生大断层的下降盘。同生大断层的下降盘。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大致平行,沿断层成串出现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大致平行,沿断层成串出现 成藏条件好成藏条件好 三角洲相发育区三角洲相发育区在断块运动及重力滑动

19、作用下,边断边沉积,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滚动背斜”第28页/共91页第二十八页,共91页。5.5.逆牵引背斜逆牵引背斜(bi xi)(bi xi)圈闭和逆牵引背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斜(bi xi)(bi xi)油气藏油气藏 第29页/共91页第二十九页,共91页。5.5.逆牵引背斜逆牵引背斜(bi xi)(bi xi)圈闭和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bi xi)(bi xi)油气藏油气藏 著名的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就有近200个这种类型油气藏,如尼日利亚第一个海上(hi shn)油气田奥坎油田,它的油气藏即为典型的滚动背斜型油

20、气藏。 奥坎油田位于尼日尔河三角洲上,是一个滚动背斜圈闭,在其东北约3Km,为一主要同生断层,它与滚动背斜都是同沉积的。奥坎背斜长约10Km,宽约5Km:长轴走向北西南东。构造平缓,有三个明显的高点。单井最初日产油量1280t。第30页/共91页第三十页,共91页。二、断层油气藏 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zhdng)所形成的圈闭中的油气藏。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zhyo)(zhyo)因素因素断层断层(duncng)的性质的性质断层的产状断层的产状压性封闭性好;张性封闭性差压性封闭性好;张性封闭性差倾角小封闭性好;倾角小封闭性好;倾角大封闭性差倾角大封闭性差断层具有两面性

21、。第31页/共91页第三十一页,共91页。 断层带其他断层带其他(qt)(qt)封堵物封堵物的形成的形成两盘地层的对接两盘地层的对接(du ji)(du ji)情况情况 被沥青被沥青(lqng)(lqng)、矿物充填的封闭、矿物充填的封闭性好性好砂泥对接封闭性好砂泥对接封闭性好砂砂对接封闭性差砂砂对接封闭性差断层断穿地层的岩性断层断穿地层的岩性泥岩发育封闭性好,砂岩发育封闭性差泥岩发育封闭性好,砂岩发育封闭性差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第32页/共91页第三十二页,共91页。(一)断层圈闭的类型根据形成条件和形态特征(tzhng),可分几种基本类型:(1) 断鼻构造圈闭;

22、(2) 弧形断层或断块圈闭;(3) 交叉断层断块圈闭;(4) 多断层断块圈闭;(5) 逆断层断块圈闭。第33页/共91页第三十三页,共91页。第34页/共91页第三十四页,共91页。断鼻油气藏永安镇油田(yutin)永12断鼻构造及油气藏断鼻构造(guzo)及油气藏第35页/共91页第三十五页,共91页。弧形(h xn)断层断块油气藏第36页/共91页第三十六页,共91页。交叉(jioch)断层断块油气藏第37页/共91页第三十七页,共91页。多断层(duncng)复杂断块油气藏储集层的上倾方向上及侧向(c xin)被三条或更多的断层切割封闭。第38页/共91页第三十八页,共91页。逆断层油气

23、藏 这类油气藏出现在挤压型盆地的边缘地带,可由多组逆断层或逆掩断层与储层结合而形成(xngchng)的各种形态的含油气 断 块 。 在 逆 掩 断 层 上 盘 , 形 成(xngchng)了逆掩断块油气藏,在逆掩断层下盘,常常形成(xngchng)隐蔽性掩覆断块油气藏。如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第39页/共91页第三十九页,共91页。三、裂缝(li fng)性油气藏定义:是指油气储集(ch j)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或溶孔(溶洞)的油气藏。成因:由于构造作用,加上其它后期改造作用,使其在局部地区的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裂缝和溶洞,具备了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tngdo)的条件,与其它因素(如盖层、遮挡物

24、)相结合,就形成了裂缝性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裂缝性油气藏。 第40页/共91页第四十页,共91页。特点1油气藏常呈块状。2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fng kng)、泥浆漏失和井喷现象。3试井获得的地层实际渗透率比实验室测得的渗透率大的多。4同一油气藏,不同的油气井之间产量相差悬殊,一般说单井产量都较高,而储量一般不大。三、裂缝(li fng)性油气藏5、油气藏一般(ybn)与背斜和断层有关。6、以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主。第41页/共91页第四十一页,共91页。伊朗(y ln)加奇萨兰油气田第三系阿斯马利(m l)灰岩油气藏第42页/共91页第四十二页,共91页。四、岩体刺穿圈闭四、岩体

25、刺穿圈闭(qun b)和岩体刺穿油和岩体刺穿油气藏气藏岩体刺穿圈闭:由于岩体(盐体、岩浆岩体、 泥火山)刺穿接触遮挡(zhdng)而形成的圈闭 1. 盐体刺穿圈闭(qun b)和盐体刺穿油气藏2. 泥火山刺穿圈闭和泥火山刺穿油气藏3. 岩浆岩体刺穿圈闭和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第43页/共91页第四十三页,共91页。盐体侵入,刺穿沉积岩层形成(xngchng)圈闭机理(j l)地下岩体(包括盐岩、泥膏岩、软泥以及各种侵入(qnr)岩浆岩)侵入(qnr)沉积岩层形成底劈构造,如果底劈将沉积岩层刺穿,同时使储集层发生变形,储集层上倾方向与刺穿岩体接触形成遮挡条件,就形成了岩体刺穿圈闭。第44页/共91页

26、第四十四页,共91页。莫连尼油田(yutin)洛克(lu k)巴丹油气田墨西哥的岩浆岩刺穿油田(yutin)四、岩体刺穿圈闭和岩体刺穿油气藏四、岩体刺穿圈闭和岩体刺穿油气藏盐体刺穿泥火山刺穿岩浆岩体刺穿第45页/共91页第四十五页,共91页。?1、直接(zhji)与刺穿岩体有关的圈闭和油气藏2、与刺穿岩体有成因联系的伴生圈闭和油气藏。第46页/共91页第四十六页,共91页。第四节第四节 地层油气藏地层油气藏 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称地层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称地层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在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闭。

27、在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称为地层油气藏。 这里所指的地层圈闭是狭这里所指的地层圈闭是狭义义(xiy)(xiy)的,是指储集层上倾方的,是指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被封闭所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被封闭所形成的圈闭,不包括由于沉积条形成的圈闭,不包括由于沉积条件的改变或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件的改变或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性圈闭。性圈闭。 地层圈闭与前述构造圈闭地层圈闭与前述构造圈闭不同:构造圈闭是由于地层变形不同:构造圈闭是由于地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而地层圈闭主要或变位而形成;而地层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与不整合面接触的是由于储集层与不整合面接触的结果。储集层遭风化剥蚀后,又结果。储

28、集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被不渗透岩层所超覆,形成不整被不渗透岩层所超覆,形成不整合遮挡;或者在剥蚀面之上,渗合遮挡;或者在剥蚀面之上,渗透层沿不整合面超覆,不整合成透层沿不整合面超覆,不整合成为遮挡层。为遮挡层。第47页/共91页第四十七页,共91页。 地层圈闭即是一种地层现象,又是一种构造现象。不整合对地层圈闭起主导作用,但通常必须与其他构造因素或岩性因素结合在一起构成封闭区。根据储集层与不整合面的关系,地层油气藏大致可以(ky)分成两大类:位于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和位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不整合油气藏。第48页/共91页第四十八页,共91页。一、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指位于不整

29、合面之下,由不整合遮挡形成(xngchng)的地层油气藏。 此类油气藏主要与潜伏剥蚀突起及潜伏剥蚀构造有关。第49页/共91页第四十九页,共91页。1、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的形成(xngchng)机理地壳运动抬升风化剥蚀凹突地形、破碎溶蚀带沉降(chnjing)接受盖层沉积 剥蚀构造 组成(z chn)古地形突起的岩石,可以是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火山岩、岩浆岩及变质岩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坚硬突出,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和地下水的循环作用后,都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质,为油气储集创造了良好条件。第50页/共91页第五十页,共91页。2、地层不整合(zhn h)遮挡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在地台区及褶皱区都

30、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地台区。可能是由于地壳升降较频繁,沉积间断多,基底断裂发育,容易形成一系列的剥蚀突起和剥蚀构造(guzo)。在褶皱区,褶皱、断裂作用显著,特别是在盆地边缘,不整合现象普遍,同样会发育这种类型的圈闭条件。我国的任丘、渤海湾盆地、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均有分布。第51页/共91页第五十一页,共91页。3、地层不整合遮挡(zhdng)油气藏的实例A.潜伏剥蚀(bsh)突起油气藏(潜山型) 指古地形突起被上覆不渗透地层(dcng)所覆盖形成的油气藏。第52页/共91页第五十二页,共91页。该剥蚀突起是由前寒武系花岗岩、长石砂岩及上古生界碳酸盐岩共同组成一个巨厚的块状储集层潜伏(qi

31、nf)剥蚀突起油气藏第53页/共91页第五十三页,共91页。潜 伏 剥 蚀(bsh)突起油气藏第54页/共91页第五十四页,共91页。B.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原来(yunli)的古构造(如背斜、单斜等),被剥蚀掉一部分,后来又被新的沉积层不整合所覆盖,形成的油气藏。第55页/共91页第五十五页,共91页。潜伏(qinf)剥蚀构造油气藏第56页/共91页第五十六页,共91页。哈西迈萨乌得油田的主要储集层为寒武-奥陶系砂岩,在油田范围内为一秃顶背斜,志留系及上古生界均缺失,巨厚三叠系膏盐层直接(zhji)不整合于其上,形成良好的封闭条件,生油层志留系页岩分布在油田以外围翼。哈西迈萨乌得油田(yut

32、in)平面图及剖面图第57页/共91页第五十七页,共91页。 1. 砂岩(sh yn);2. 泥岩;3. 石灰岩;4. 含气砂岩(sh yn);5. 含气石灰岩;6. 断层 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潜山油气藏较多,因碳酸盐岩易于破裂和溶蚀,能形成(xngchng)孔、洞、缝相结合的巨大而性能良好的储集体,成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意大利格罗托尔列-费拉琴纳气田就是实例之一。第58页/共91页第五十八页,共91页。 普鲁德霍湾油田位于阿拉斯加北极斜坡的巴罗隆起上,是世界上最北的一个(y )油田,也是北美最大的一个(y )油田。油田东西长64公里,南北宽32公里,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为一向西南倾伏的鼻状

33、构造,北部被断层所切,东部被一不整合所削蚀,其上被下白垩系海相页岩不整合封闭。储集层主要属于二叠-侏罗系的三角洲沉积和河流冲积层。东部和西北部尚有密西西比系深部油藏和上侏罗统浅油藏。1-构造(guzo)等高线;2-海岸线;3-不整合线 普鲁德霍湾油田中生界底部附近反射层的构造(guzo)解释图及剖面图第59页/共91页第五十九页,共91页。第60页/共91页第六十页,共91页。二、地层二、地层(dcng)超覆油气藏超覆油气藏 地壳(dqio)的升降运动及其差异性,常可引起海水或湖水的进退。这种水体进退的结果,在地层剖面上就表现为“超覆“和”退覆“。第61页/共91页第六十一页,共91页。二、地

34、层二、地层(dcng)超覆油气藏超覆油气藏 圈圈闭闭形成机理:盆地水形成机理:盆地水进时进时,地,地层层超覆沉超覆沉积积,砂岩被泥岩砂岩被泥岩(n yn)超覆覆盖,在不整合面之上形成地超覆覆盖,在不整合面之上形成地层层超覆圈超覆圈闭闭,油,油气气在在其中聚集形成地其中聚集形成地层层超覆油超覆油气气藏。藏。分布:地分布:地层层超覆圈超覆圈闭闭主要分布在盆地主要分布在盆地(pnd)的斜坡地的斜坡地带带(盆(盆地地(pnd)的的边缘边缘缓缓坡;古隆起的周坡;古隆起的周缘缘) 第62页/共91页第六十二页,共91页。上白垩(bi )统乌德宾组砂岩是美国(mi u)最大的油田之一第63页/共91页第六十

35、三页,共91页。第五节第五节 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岩性圈闭(qun b):由于储集层岩性、岩相的变化而形成的圈闭(qun b)。岩性油气(yuq)藏:岩性圈闭中的油气(yuq)聚集。 其形成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亦可在成岩过程中形成。沉积过程中,因沉积环境或动力条件的改变,岩性在横向上会发生相变。当砂岩层向一个方向上变薄,直至上下层面相交(xingjio)于一点即尖灭在泥岩中,形成岩性尖灭圈闭,若向两边尖灭则形成透镜体圈闭。在成岩和后生作用期间,因次生作用改造亦可形成岩性圈闭。第64页/共91页第六十四页,共91页。第五节第五节 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第65页/共91页第六十五页,共91页。第五节

36、第五节 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透镜(tujng)体油气藏生物(shngw)礁油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第66页/共91页第六十六页,共91页。第五节第五节 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一、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是由于(yuy)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尖灭而造成圈闭条件,油气聚集其中而形成的。第67页/共91页第六十七页,共91页。一、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第68页/共91页第六十八页,共91页。一、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板南斜坡带油藏剖面图板南斜坡带油藏剖面图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发育(fy)了那些类型的油气藏?第69页/共91页第六十九页,共91页。二、透镜(tujng)体油

37、气藏 由透镜体或其他不规则状储集层,周围(zhuwi)被不渗透性地层所封闭而形成透镜体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形成了透镜体油气藏。第70页/共91页第七十页,共91页。二、透镜(tujng)体油气藏第71页/共91页第七十一页,共91页。透镜(tujng)体油气藏低渗透岩层中的高渗透带油气藏?第72页/共91页第七十二页,共91页。滨岸砂洲透镜(tujng)体油藏第73页/共91页第七十三页,共91页。 生物礁圈闭:是指生物礁组合中具有(jyu)良好孔、渗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三、生物(shngw)礁油气藏1、生物(shngw)礁油气藏的形成特点 生物礁是

38、指由珊瑚、层孔虫、苔藓虫、藻类、古杯类等造礁生物与海百合、有孔虫等喜礁生物组成的、原地埋藏的碳酸盐岩建造。 世界各地都发现古代的生物礁。古代生物礁与现代生物礁在成因上是相似的,生物礁各部分及其岩相分布都可与现代生物礁相对比。第74页/共91页第七十四页,共91页。 古代(gdi)生物礁与现代生物礁在成因上是相似的,生物礁各部分及其岩相分布情况等都可与现代生物礁相对比。第75页/共91页第七十五页,共91页。生物礁油气藏不仅储量大、产量生物礁油气藏不仅储量大、产量(chnling)也高,加拿大的油气产量也高,加拿大的油气产量(chnling)约有约有60%产自生物礁油气藏,墨西哥全国石油产量产自

39、生物礁油气藏,墨西哥全国石油产量(chnling)的的70%产自生物礁油气藏。产自生物礁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在世界石油(shyu)储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据M.T.Halbouty等统计,世界上生物礁型大油田的总储量达43.4108t。第76页/共91页第七十六页,共91页。黄金巷环礁带位于墨西哥城东北的坦皮科湾沿岸到墨西哥湾海上,包括:(1)老黄金巷带;(2)新黄金巷带;(3)海上黄金巷带。 整个环礁带呈椭圆形,长轴为北西-南东向,长约150km,短轴为北东-南西向,宽约60-70km,陆上(l shn)分支向西凸出呈弓背形,长约180km,油田宽度约2km左右。2、生物(shngw)礁油气藏

40、的实例第77页/共91页第七十七页,共91页。该生物(shngw)礁是由在同一地方生长、死亡和埋藏起来的生物(shngw)的坚硬部分构成的。礁体本身是介壳碎屑、灰质泥及灰质砂等混合物,并由方解石胶结起来。孔隙的大部分为溶孔。生物(shngw)礁属上石炭统,生长在宾夕法尼亚系施特劳恩灰岩底盘上。第78页/共91页第七十八页,共91页。 流花11-1油田储量一亿吨以上,是我国海上发现的第一个(y )大油田,也是我国最大的生物礁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的西南部,是一个(y )大型背斜构造。储集层为上第三系中新统生物礁灰岩。礁体内显示礁、滩间互分布的特点。礁灰岩主要为珊瑚藻粘结灰岩、泥粒灰岩。 流花11-1生物礁油藏埋深较浅(1200-1300 m),是一个(y )具底水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具有大致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柱高度74.5 m,构造圈闭幅度75 m,礁体基本为油所充满。 第79页/共91页第七十九页,共91页。第六节第六节 复合圈闭油气藏复合圈闭油气藏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 储层上倾方向储层上倾方向(fngxing)由两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构造、地层、种或两种以上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