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式)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1页
(表格式)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2页
(表格式)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3页
(表格式)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4页
(表格式)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单元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重点在活动中,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单元难点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课时安排8课时第 一 单元 长度单位第1课时教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

3、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一、 探究新知(1)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

4、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3) 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4) 质疑问难。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5) 活动延伸。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归纳升华。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二、 积累运用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三、 总结提升(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2) 归纳强调。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

6、标准去测量。板书设计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教学反思第 一 单元 长度单位第2课时教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2) 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7、教学难点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教法谈话、演示。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课件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臵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二、 探究新知(1) 认识厘米。认识刻度尺。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0刻度线认识1厘米。1厘米有

8、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2) 用厘米量。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测量时物体的左端对准刻度0,物体的右端对准数字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三、 拓展延伸,学会应用(1) 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2) 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

9、看比一比。四、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1) 认识厘米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认识几厘米(2) 用厘米量教学反思第 一 单元 长度单位 第3课时教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教学重点使学生

10、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教法讨论、演示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课件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入(1) 提问: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2) 引入新课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二、 探究新知(1) 认识“米”。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各小组

11、互相量一量,从脚底起,1米到了身体的什么部位?让学生想一想,我们身边那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课件演示米尺与10厘米的学生尺,演示1米里有几个10厘米。2、每个小组先量出1米长的绳子,再量一量它有多少厘米?3、小组讨论1米有多少厘米,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4、汇报归纳。小组汇报:第1组:1米是100厘米,课件演示1米中有10个10厘米,就是100厘米。第二组:测量1米长的绳子,我们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课件出示:1米=100厘米)让学生齐读两遍。(3)体验 用米量1、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2、汇报测量结果。三、 积累运用,拓展

12、延伸(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铅笔长15米。( ) 课桌高70米。( ) 一棵树高16厘米。(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四、 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认识米 用米量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第 一 单元 长度单位 4课时教学课题认识线段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的例6、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2) 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和整米)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教学

13、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绳子、直尺、多媒体课件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一、 探究新知(1) 感知线段的特征。 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学生观察汇报。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线段) 看看线段的特点。小组讨论,汇报。 出示拉直的绳子。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学生观察汇报。老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 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

14、且有长有短。(2) 完成“做一做”。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一题中的4个图形。你们来看看,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3) 找线段小组讨论汇报。寻找我们身边的线段。师小结:数学书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每条线段的端点都在两端。(4) 连线段、数线段。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小组讨论汇报。(5) 量线段长。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是可以测量的。二、 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三、 总结: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教

15、学反思第 一 单元 长度单位第5课时教学课题画线段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例7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教学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法尝试指导学法实践操作法教学准备直尺。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懂得了线段有长短之分和怎么测量线段的长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板书:画线段大家请猜猜:要画线段应该用到了什么工具?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

16、出“刻度尺”。教师检查全班学生是否准备了刻度尺。二、 探索新知(1) 巩固量线段的长度。 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 演示,直观感知。 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2) 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演示,直观感知。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 点。 操作,亲身体验。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三、 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

17、2题。(1) “做一做”第一题。先让学生量一量,在画出和它一样长度的线段小组订正(2) “做一做”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集体订正。四、 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板书设计画线段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教学反思第 一 单元 长度单位第6课时教学课题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的例8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

18、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法尝试指导。学法操作比较法。教学准备课件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么?一、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1) 出示教材第7页例8的情境图: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学生比画13厘米,如果13厘米就这么长,旗杆不可能就这么矮。 我有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小结: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2) 使用交流。你还能举出用

19、“米”作单位的物体吗?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后小结;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二、 新知拓展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汇报。师总结:1米=100厘米三、 巩固练习(1) 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2)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四、 总结提升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五、 课外延伸教材练习一第9题。作业布置:板书设计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教学反思课题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

20、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单元目标1 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

21、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单元重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单元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的理解。课时安排14课时第 二 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教学课题100以内数的 加法(不进位)教学内容课本P12-P13例1、例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2) 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

2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学难点笔算的计算顺序。教法演示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旧知回顾,做好铺垫口算并说出算法:12+7 13+5 2+174+13 8+12 14+3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1)动画激趣导入新知。出示flash动画。教材11页情境图。(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口算。 摆小棒法。 拨计数器演示法。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多种算法。(3) 抛出问题,合作解决。多媒体展现,感知竖式。3 5+ 23 7 小组合作探究

23、新知。用小黑板出示探究问题。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方法列出竖式。说出列式理由。(4) 教学例2。3 5+ 3 26 7对齐数位,从个位加起。教师指导书写。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 学生板演,老师指导,集体订正。35+32 43+26(2) 当医生诊断。判断竖式中的错误并纠正。四、 知识深化,拓展提高完成教材13页“做一做”第2题。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板书设计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35+237(人) 35+3267(人)3 5 3 5+ 2 + 3 2 3 7 6 7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教学反思 第 二 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4、第2课时教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内容课本P14例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利用情境图动手摆小棒,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2)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发现法。教学准备小棒、多媒体课件。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 复习引入(1) 笔算下列各题。25+42 36+21

25、24+35(2) 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二、 探究新知(1) 教学例3:35+37 尝试计算。 汇报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竖式算法。学生尝试竖式计算。提问:从哪位加起?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该怎样写?3 5 + 3 7 7 2从哪一位加起呢?教师介绍“进1”的写法,:在横线上面的十位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上进一个十。十位的算法是3加3再加1.学生尝试用口算,先计算30+30=60,再算5+7=12,最后算60+12=72。这两个班一共有72名学生。还可以用小棒来解决,先拿出3捆5根,再拿出3捆7根,3捆与3捆合起来是6捆,5根与7根合起来是12根,与6

26、捆合起来也是7捆2根,是72. 比较总结例3和上节课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 反馈练习。教材第14页“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三、 积累提高(1) 森林医生,改正竖式中的错误。(2) 列式计算。(3) 完成教材练习二第4题。四、 总结提升在做进位加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例3:35+37723 5 个位和个位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 3 7 十位和十位对齐 7 2 从个位加起5+712满十向十位进1教学反思第 二 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第3课时教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课

27、本P15-P16练习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课件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 复习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什么?怎样算?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

28、练习本上计算。 2 9 + 5 4= 3 6 + 4 5= 7 6 +1 8=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三、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 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5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4、完

29、成第16页练习二第7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5、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9题。有四只小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6、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7、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8、完成教材第14页“思考题”要想写出两位数加两位数得99的算式,这样的两位数有什么特征呢?十位和个位的数字刚好交换了位置,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和是9.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师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相同位数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板书设计

30、教学反思第 二 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4课时教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教学内容课本P18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法演示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备课时间授

31、课时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俄罗斯多几枚金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板书课题)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教学例1 :36-23=(1)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请小组同学合作,试着摆一摆,学生汇报过程,请个别同学用实物边摆边说。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问题。板书算式:36-23,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2)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可以口算:30-20=10 6-3=3 10+3=13或36-20=16 1

32、6-3=13或竖式3 6 2 3 1 3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362313 2 3 2 3 2 3 3 1 3教学反思第

33、二 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5课时教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课

34、件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 设疑激趣(1)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 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问题,谁能回忆一下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法则?(3) 5136?你会算吗?列成竖式个位上的“1-6”不够减怎么办?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二、 探索新知(1) 学习例2. 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请小组同学合作,试着摆一摆,学生汇报过程,请个别同学用实物边摆边说。思考: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呢?(因为单根不够用)现在整捆的还剩下几捆?为什么?(5-1-3=1(捆)单根的

35、还剩几根?(10-6+1=5(根) 多媒体演示摆小棒过程,老师跟随画面讲解。(2) 结合摆小棒图,引导列竖式。根据刚才摆小棒,你们会用竖式解答吗?请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列竖式时怎样计算呢?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个位上退位之后还剩几?十位上的数相减时,是5减3,还是4减3?为什么?(3) 交流汇报。 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个位上不够减,可以从十位上借1当10再减;不够减时可以从十位借;刚才我们摆小棒是从一捆里面减去6根,我们先从十位退一,也就是先从10里减去6,再把4和被减数个位上的1相加得5,;个位上加10再减。板书: 4 11 5 1 3 6 5 十位上算法:十

36、位上被个位上借1之后,还剩下4个十,减去3个十就是1个10. 多媒体课件再现。(4) 学习例3.,你们会算吗?谁能说一说个位上的0减4,该怎么减?个位上的0减4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上要算10减4。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三、 积累运用(1)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2) 完成练习三第6题。四、 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五、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513615 5 1 5 1-3 6 3 6 3 6 - 5 1 5 教学反思第 二 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6课时教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P20-P

37、21练习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题卡、课件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总结引入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

38、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2-2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4、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7题。同桌两 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5、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

39、正。三、强化练习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4、笔算下面各题。3 2 9 5 6 3 5 0 8 0 - 1 8 - 8 7 - 3 6 - 2 7 -3 2 - - - - - 计算完,集体订正,并请同学说一说,在计算两位数减两位

40、数时应注意什么?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4 2 9 5 6 3 5 0 8 0 - 1 8 - 8 7 - 3 6 - 2 7 -3 2 - - - - -教学反思第 二 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7课时教学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教学内容课本P23 例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41、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法谈话、讨论结合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课件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1、口算。285 5020 179357 628 2912308 4455 62592、竖式计算。5738 5628 60273、(1)比10多7的数是多少?(2)比20少5的数是多少?二、新授。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这道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第二个条件是什么?(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

42、出什么和谁和谁比?(比小红旗,一班和二班比)以一班为标准,哪个班多?哪个班少?(二班多,一班少)跟一班同样多的有几面?比一班多的有几面?老师板书:12面 3面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老师板书:二班得了多少面?算出二班有几面,算式怎样列?板书:12+3=15(面)2、组织讨论求二班有几面红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学生讨论汇报。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四第1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五、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二班得了

43、多少面?一班: 二班: 与一班一样多的12面 12 + 3 = 15 (面)答:二班得了15面。教学反思第 二 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8课时教学课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内容教材P24的例4(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观察

44、、操作、讨论交流进行突破。教法谈话、讨论结合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课件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1、口算。285 5020 179 357628 2912 308 62592、竖式计算。5738 5628 60273、课件展示分析过程:(1)16比9多多少?(2)9比16少多少?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情境图,补充信息,学生标注数据: 四排红旗下写班级,其中一班12面。2、看统计图,了解信息。(它班与一班比较)3、能不能用这种比较算出三班有几面红旗呢?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4之(2)。 (1)读题后引导分析: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能不能用画简图的方法解决? (3)模仿课件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