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导向的生死教育与悲伤辅导_第1页
自学导向的生死教育与悲伤辅导_第2页
自学导向的生死教育与悲伤辅导_第3页
自学导向的生死教育与悲伤辅导_第4页
自学导向的生死教育与悲伤辅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學導向的生死教育與悲傷輔導華人地區網絡之研發林 綺 雲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所長一、 背景近幾年來,生死教育已逐漸獲得民眾的重視,尤其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造成國人生命、財產、建設的重創,對經年累月的努力一夕之間化為烏有感到錯愕,同時驚覺生命世事的無常,也激起人們探索生命意義與終極目標價值的渴望。然而當生命中發生重大傷害或災難事件時,國人的因應模式是相當特殊的,多半是自己壓抑承受或自行尋求資源協助,卻因生死知識的有限與對專業輔導的怯步,經常耽誤有效自助或助人的時機,甚而發生傷人或自傷的後續事件。本校開授生死學課程並成立生與死研究室之後,經常有學生諮詢生死相關概念(如宗教輪

2、迴獲救贖觀、疾病告知技巧、臨終關懷、安寧療護等)或在研習活動中民眾問到生死事件相關的法律、喪葬、遺囑撰寫等問題,亦有人直接詢問憂鬱自殺、安樂死等生死倫理的議題;若無相關課程或研討會,似乎很難在非正式的教育管道中找到這些生死資訊。國內心理輔導的網站雖種類繁多,但各有特色,若能把這些資源做有效連結,並補充其不足之處,讓人們能在網站上找到與自己生命失落事件有關的資源,透過自我學習與自我輔導,亦能得到適當紓解的管道,達到生命教育與悲傷輔導的目的。二、 研發目的本文針對生死教育或自我輔導的網絡系統提出研發的構想,配合電腦科技的網路發展將資訊網路化,運用網路的教學媒體以利學習者自學,並透過實驗、推廣與諮詢

3、過程,以落實華人地區民眾在面臨生死事件時,更直接有效的生命教育以及悲傷輔導。此計劃構想擬以三年的時間完成下列目標:1. 研發出網路化生死教育與悲傷輔導自我診斷測驗量表與工具。2. 研發出網路生死教學媒體與悲傷輔導或治療工具。3. 架設專門網站,建構生死教育與悲傷輔導資訊與操作網。4. 製作與發行網站學習與操作手冊,以利使用者操作運用工具。5. 透過教導與推廣,讓社會民眾熟悉並使用新設資源,並普及華人地區。6. 透過實驗、調查、諮詢與評值,以發揮成效。三、文獻探討(一)生死教育的目標與內容生死教育即廣義定義下的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吳,1997;林,2000),其目標乃企圖

4、透過教學設計使學習者能省思生命與死亡相關議題,肯定自我並尊重他人之存在價值,學習理性面對生命的終點等(張,2001;吳等,2001)。教學方案因著不同年齡層、教育類別或年級等而有差異,相關的內容包括三大類:生前、死亡與死後知識。生前知識是以自我為核心,探討人(我)與神、人與我、我與自己、我與環境的各種知識,對死亡而言以能為死亡做理性的準備為最主要的教育目標,內容涵蓋生死意義、臨終關懷、死亡準備等知識。死亡知識是指針對死亡本身的知識,如死亡的定義、過程、倫理等知識;死後知識一部份是逝者死後生命的相關知識,涉及宗教、喪葬、儀式行為等知識,另外一部份是針對存活的家屬的失落與悲傷知識與輔導技巧(見表一

5、)。表一:生死教育內容(資訊)指標項 目內 容指 標一、生前1.死亡準備1.思考死亡 2.準備(遺囑) 3.生命最終階段之規劃 2.自殺1.自殺理論 2.自殺迷思 3.自殺研究 4.自殺防治3.自己的死亡哲學、生命意義1.人生觀2.生死意義3.生命價值4.人我關係5.死及生命的可能性4.兒童與死亡1.成長階段與死亡概念2.重要他人或寵物之死3.兒童自己的死亡4.如何與兒童談死5.死亡告知(病情告知)1.告知時間、地點 2. 適合的告知者3.告知技巧6.死亡禁忌與恐懼1.心理負擔(恐懼) 2.禁忌內容 3.開放溝通(如何與人溝通)7.臨終關懷1.安寧療護理論 2.安寧療護作法3.器官捐贈4.ND

6、E 5.DNR8.死亡教育1.教育目標 2.內容 3.方法 4.評鑑二、死亡1.了解死亡1.定義 2.過程 3.各種問題和需求 4.提供協助2.死亡倫理、醫學問題1.安樂死 2.墮胎 3.動物權利 4.死刑5.其他法律3.死亡藝術1.文學 2.音樂 3.藝術 4.電影三、死後1.宗教(死後世界之詮釋)1.佛教 2.基督教 3.民俗宗教 4.其他2.喪葬1.生命禮俗 2.出生、教育、成年、結婚等禮俗 3.喪葬禮俗3.悲傷教育1.失落經驗 2.悲傷過程 3.悲傷輔導(二)悲傷輔導的重要性死亡教育其中一個要務就是協助人們學習失落或悲傷輔導的相關知識與技巧,以協助臨終者及其家屬面對喪慟的情形。喪慟(b

7、ereavement)是指被剝奪某些人事物的狀態(李,2000),可能是心理學者們對死亡最感興趣的現象之一,相關的研究甚多;很多專業人員都會碰到相關的情境,醫護人員、警察或消防人員等,即使是教師也經常碰到學生或其家人的死亡事件而必須採取適當的處理措施。近年來諮商輔導學界也注意到專業人員或照顧者(caregiver)在輔導或協助過程中的自我照顧(selfcare)模式,以防輔導或協助過程的挫敗或失落經驗對照顧者自身造成傷害(曾譯,2001)。近年來,學者(Wolfelt,1995)開始從克服悲傷走向強調人有悲傷(grief)的權利,這些權利如下:(1)有權對死亡有特定的(unique)感受(2)

8、有權傾述自己的悲傷(3)有權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4)有權請求幫助(5)有權對每天正常發生的問題感到沮喪(6)有權有時非預期的感到憂傷(sad)(7)有權用對上帝的信仰來處理悲傷(8)有權嘗試描述死者為何死亡(9)有權想念或說出懷念的人(10)有權與悲傷長期共處,直到痊癒。自殺也是輔導上備受重視的課題,很多人(不只是輔導工作者)以為兒童或青少年不會自殺,若在認知上無法突破已存在的錯誤資訊或迷思(myth),勢必將無法細究兒童或青少年自殺的本質,也無法從問題的根本處來協助有自殺意圖的孩子(ShamooPatros,1997;林,2001)。一些以文化脈絡為基底題材的研究顯示不同社會背景條件的人表達

9、悲傷或懷念故人的模式不同(杜,1991;余等,1993;余等,2001),在我們的社會裡,有的學童對父母的離異或離世是以偏差行為來表達或替代悲傷情緒(侯,2001),換言之,若對學童偏差行為採取質性研究或深入輔導,可能挖掘出更多生死相關議題,這是量化研究難以成就或發現的事實。普遍具有死亡禁忌文化特質的民眾,如華人,在面對災難或生死事件帶來的身心壓力、悲傷情緒等問題時,大多數的人仍不知如何因應與解決(陳等譯,2001)。Kleiman(1988)在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一書中亦彰顯了人類的病痛經驗受到文化範疇的界定與影響。文化界定疾病(illness)的意義與內容及其處理方式,同樣地也

10、界定了因著疾病處理結果的死亡或悲傷表達模式。所以,如何避免受制於西方的輔導模式而研發適合本土民情、風俗或溝通習慣等文化內涵的輔導模式,可能是日後悲傷輔導工作者應當深思的課題。(三)專業性之生死教育與輔導資源教育部將2001年訂為生命教育年之後,帶動了教育界生命教育的全面開展,積極挑選績優學校成立生命教育中心,提供全省中小學各校生命教育、輔導課程及倫理教育教學所需資源。有些學校推出頗有創意的生命教育教學方案,有些學校亦提供網路資源,如海汕國中的海汕輔導天地,提供學生死亡及死亡教育、失落與哀傷輔導。在教育部的支持之下,生命教育有了生機,但是每個學校重視的程度因人因事而有差異,產生不同格局的發展,目

11、前猶欠缺完整而全面的規劃與統整;學生傷人自傷的事件與問題依舊難以預防、層出不窮。最近新興起一些基金會或財團法人組織成立的教育團體,如得勝者教育協會等,開始經營生命教育與輔導工作,但是組織都有其特定服務的對象,難以照顧到所有的需要。事實上,台灣社會並不缺乏輔導協助的專業系統,然而大部分的專業輔導機構有其限制,不僅有特定的服務對象,甚至必須主動求助才能給予幫助等,亦很少針對失落與悲傷設計的專業輔導團體(見表二)。不僅台灣社會如此,在大多數的華人社區中,人們並未建立尋求專業輔導資源的習慣,使得心理問題無法藉由專業輔導而獲得有效的處理,長久的情緒負荷與壓力負擔,未能得到適當紓解的管道,影響到人際互動也

12、影響到生活的其他層面。所以在專業輔導機構與其資源之外,我們認為有必要另外開闢簡單、可以自行操作的資源管道,並應用諸多發展中的另類療法。表二:台灣專業輔導機構及服務項目機構名稱服務項目備註生命線提供全日24小時電話輔導(電話:2505-9595,諧音:我領悟救我救我),包括自殺防治,危機處理(與電信局及119 密切配合,拯救自殺者),並輔導夫妻關係、男女感情、人際關係、法律、經濟、醫療健康、精神疾患等心理困擾問題。張老師提供諮商輔導、青少年協助方案、心理衛生教育、助人專業訓練、親職教育、心理測驗、生涯輔導、教育訓練、家庭治療、婚姻輔導、青少年犯罪防治、員工協助方案等服務及簡介。晚晴婦女協會提供電

13、話與面談諮商輔導,各項婚姻成長團體,管家培訓與轉介及各項會員服務。彩虹婦女事工中心1.在各原住民鄉設立工作站,從事教導少女自我保護與生涯規畫的理念2.參與與原住民相關議題之各項活動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從事性虐待、性侵害治療與輔導的工作。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協助社區、學校、少年隊、少年觀護所進行團體輔導,提供中輟生、問題青少年關懷輔導。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少女服務:設立德蓮、德莉少女中途之家,收容輔導從娼、受虐、性侵害、被遺棄、行為偏差等不幸少女,幫助她們安頓身心、進修學習,以使日後展開新生命。婦幼服務:設立安心、溫心、德心、親心、靜心等五所婦幼中途之家,提供因遭受家庭暴力而離家的婦女及其

14、子女,一個安全、有尊嚴,能預備重新出發的庇護所,並附設小羊的家兒童治療中心,提供兒童團體輔導及個別諮商等服務。另外,我們於新店設立單親家庭服務中心,提供單親家庭各項服務。少年服務:在台北、宜蘭、花蓮三地成立少年服務中心及善牧學園,使其成為輟學及街頭青少年一個輔導、學習、建立正確價值觀,並能休閒交誼的空間,積極預防青少年犯罪問題。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1.舉辦喪偶者心理及生活調適相關講座 2.開辦喪偶者成長團體 3.舉辦喪偶者關懷聯誼活動(不含男女聯誼活動)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輔導、法律諮詢與支援。財團法人台北市現代婦女基金會a.婦女知性教育 b.個別、團體輔導 c.婦女保護

15、 d.有關婦女之專案研究 e.轉介服務 f.編撰婦女之教育教材g.輔導遭強暴、性騷擾的不幸婦女。生命教育推動協會-提供免費家庭諮詢、推廣生命教育活動。基督教宇宙光輔導中心諮商服務 、成長團體 、專業輔導訓練個人會談、家庭協談。觀新心理成長機構夫婦、家庭協談、個人談心理輔導。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個人諮商、心理治療、家庭協談、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悲傷治療團體、醫療資訊杏林老玩子網站伊甸基金會提供,自殺防治、生命關懷、心理諮商信息。(四)網路教育與輔導之研究面對網際網路的迅速擴張,迎接資訊化社會的來臨以及區域化或全球化的發展已是必然的趨勢(翟,2000),配合資訊時代的變革,教育或

16、學習的工具也發生了轉變,傳統的教育學習工具以書本為最主要,教科書、參考書、期刊、學報、論文等都是學術發展的媒介。如今伴隨資訊化時代的來臨,除了書籍期刊之外,各種電子化的資訊媒體已陸續開發出來,傳播的速度更為快速,影響面更為廣泛。工具的改變必然對原有的學習模式造成衝擊,電子書、電子期刊發展速度已逐漸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產生所謂螢幕閱讀的文化與族群(翟,1999)。針對這個族群的閱讀習慣與吸收知識的方式,顯然在傳統面對面或教科書式的教育模式之外,另闢一條教育管道,已勢在必行。輔導也是如此。Golden(1999)在治療與網路一文中,指出科技的發展使網路輔導或網路治療成為可能。他的父親於1994年過

17、世,他在1995年企圖建構一個全球網(World Wide Web site)以紀念一生奉獻電腦工程的父親,在架構網站的過程中,他深深體驗到在克服電腦技術與能力問題的同時發生了悲傷輔導(想念父親)的作用,且該過程中凡是參與協助的家人也分享了同樣的經驗與感受。他的網站( :/ webhealing)站名為危機、悲傷與治療(Crisis,Grief and Healing),除了表彰父親與表達思念之外,他開闢了一個視窗提供上網的人表達他們的共同思念,如今,每天有將近上千的人在上面留言(見表三)。表三:網路悲傷輔導範例之一Tom Golden LCSW危機、悲傷與治療網哀 悼 室 本哀悼室是用來哀悼

18、在我們生命中已過世的某位男仕或女仕,請寫出自己的哀悼之意。我認為在此不僅可以紀念他們,也歡迎其他有相似經驗的人來到這個地方分享。 以下是來自網路並有勇氣傳遞給我他們部分悲傷經驗的人的留言。留言指示(略)。 孩子的死亡(Childrens Deaths)Bill Chadwick 提及兒子Michael的死亡Brian Wood提及女兒Liana的死亡Sara Grimes提及女兒在嬰兒時就過世的事Barbara,39歲,提及她20歲的繼子StepsonRae Am Reichert提及對女兒過世的痛苦Lusa Laine,36歲,提及19歲的外甥的死亡、Tom and Mary,都52歲,提及

19、他們的女兒以及和她生前愉快的日子與死後的哀傷。Connie Woznide 47歲,寫道:Kenny, my son,. Taken too soon:A Mothers Grief資料來源:Golden R.T.(1999,第346頁,林綺雲截譯)哀悼室的看板設計了幾個空間提供哀悼不同的對象:夫妻、父母、孩子等,Golden發現經常使用哀悼孩子的看板的是母親(Mother)。其他的資訊版中,如醫療資訊版中最多上網探詢者是AIDS。他也設計了網站的留言版(guestbook),讓使用者留下短訊、致謝或發問等。有些人在這裡說起自己的故事來,有些人分享了自己走過悲傷的經驗,甚至留下了他的通訊方式以

20、便讓人與他聯絡,帶來了網友之間的互動。Golden認為這是一個滿足心理需要宣洩、安全的空間,讓人們可以傳達與抒發自己的悲傷。Golden企圖再開闢一個可以從事討論(Threaded Discussions)的網頁,讓人們可以依自己的主題與需要做更多的連結與討論。(五)網路教育與另類心理治療網路教育或輔導與傳統教育或輔導模式不同,前者的特色與優點為增加時間與空間的彈性調整,節省人力資源、除了文字的敘述之外,增加了圖形、聲音與影像的互相搭配,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翟,2001:201頁),是故,一些具有聲光影像效果的教育與輔導工具得以在此教育管道中發揮與應用。國外已有相當多的生死教材媒體是以電影

21、、電視、新聞性討論節目(如美國的六十分鐘)甚至卡通節目等方式呈現,國內可以蒐集採買適當的教材或改編成適合本土文化的教材,開發資源。近年來輔導界也強調除了面對面的溝通輔導之外,諸多另類心理治療的工具也逐漸被研發出來,如電影治療、園藝治療、藝術(包括音樂或美術)治療等,其減壓效果亦獲得肯定。這些治療工具亦有聲光影像效果,若能配合電腦科技在網路上教導民眾正確學習之道,將發揮生命教育與悲傷輔導的效果,文獻亦肯定如此療效。簡介如下:1. 電影治療Martins(1999)認為電影透過故事情節、聲光感官的刺激,在一、二個小時的短暫過程中予人心靈或情緒改變的力量。諸多與主角相關的生命故事,如主角為國家犧牲,

22、面對生死關卡的價值選擇、家人逝世時的悲傷緬懷等傳達生死現象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看電影的人亦可以對故事情節產生情緒反應,電影扮演生命教育與悲傷輔導的角色,所以提供電影資訊予不同需要的當事者,亦可暫時獲得紓解。Martins指出電影在悲傷輔導中的功能有:(1)對生死現象有更豐富的認知,認可哀悼或對失落的正常悲傷。(2)有助於釐清或表達情緒。(3)得到紓解,並有安全感、滿足感。(4)提供哀悼期間可以將注意力轉移或更健康的平衡方式。2. 音樂治療音樂治療是藝術治療的一部份,音樂被用在醫學上的治療是早在兩世紀之前,早期較常使用在先天性或精神疾病的臨床醫學與治療,近年來也被用於慢性疾病、癌末、臨終或安寧療

23、護的情況;心理輔導界則運用在吸毒、暴力侵害或偏差行為者的輔導與防治等,也有學者在兒童或悲傷團體輔導中使用相關技巧,臨床經驗證實音樂治療具有身心兩方面的具體影響。根據專家學者的分析,音樂治療是希望透過音樂來改變行為,運用藝術的行為與態度激發人類的行為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音樂治療已發展成為一種專業,有效利用音樂來治療身體或心理有困擾的病人;1950年代,學者專家們擴大音樂治療的具體功效,將其應用至公共團體,如學校、醫院,配合傳統治療幫助特殊兒童、情緒困擾者或衰老病人,協助個人克服身體上的障礙或病痛,藉音樂陶養性情紓解鬱結的情緒,另方面也可藉音樂的學習表現個人的才能,以提升其自我價值(Kir

24、kland ,1999;林,2001)。3. 寵物治療寵物治療(Pet Therapy)泛指所有以動物為媒介,在兼顧動物與人雙向福祉的理念下,將合乎條件的動物適當地納入人類健康照護或教育情境,以達到醫療、護理、復健、教育、諮商、情緒緩解、及提升生活品質等目的的作法。寵物治療是以建立動物與人和諧關係(human-animal bond)以促成人類身、心、靈、社會等整體生命安適狀態(well-being)為其中心理念,藉由動物的參與,以提升人們的身心健康狀態、獨立性以及生活品質(葉、廖,2001)。4. 園藝治療園藝療法是指以植物或有關植物的活動促進心理、精神之提升,同時可藉以鍛鍊身體的一種治療方

25、式。根據研究文獻當中就有記載醫師鼓勵患者在庭園中散步的紀錄,軍人傷患在復健的過程中引入園藝工作等園藝療法。1970年代是園藝療法成長的年代,在英、美兩國開始出現各種訓練園藝療法的機構,在1994年日本召開國際園藝學會議當中,也有關於園藝治療法的議題,園藝(植物)從豐富人們生活、文化發展、舒適環境的創造提升到醫療的層次。5. 芳香治療所謂的芳香療法,是指萃取野生或自行栽種的植物中的芳香油或油精,將之用於治療,尤其是使用於預防疾病、調適人體生理機能等用途的醫療方法,其中選用野生植物較為理想,或以有機方式栽種的亦可。芳香療法在臺灣已是廣為大眾所熟知的時尚流行,從百貨公司到夜巿,隨處可以買到熏香燈具及

26、精油,但其應用大多局限在美容界,用來瘦身美膚或者調整情緒。其實芳香療法也是另類醫學的分支,近年來由於安寧療護的發展,廣泛的接納其他非正統的醫療方法來改善病人的身心症狀,所以在國內的安寧病房中,芳香療法也常被應用於臨終病人的照顧。6. 讀書治療讀書治療在國外已普遍實施,在我國卻直至近幾年才開始被重視,讀書治療是進入輔導領域的一種很吸引人的方式,透過書本(文學),可以進行一個有計畫和目標的治療歷程,整個讀書治療的實施步驟分為準備、實施、評鑑三階段進行;然而讀書治療所使用的材料不單只是狹義的書本,其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為經印刷成文字的各種文學形式的閱讀材料,包含小說、童話、寓言、繪本、詩詞、散文、歌

27、詞、新聞、廣告等,另一為透過影像、聲音所構成的非印刷材料,如光碟、錄影帶、錄音帶、幻燈片等。運用在不同的場所,由不同的實施人員進行之讀書治療,各有其不同目的,透過互動性、非互動性與間接互動式三種帶領方式,應用各種可看可聽的媒體設備,使當事人形成新觀念之後,採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新的行為模式,或在腦中塑造心象,預演新的情境和行為反應,最後,在真實情境中採取行動,使領悟的觀念能夠付諸實踐,所以讀書治療乃是透過讀者與閱讀歷程(各種形式)產生交互作用,再經由心得感想的撰寫與反思,產生治療性或發展性的效果,以協助個體解決問題並增進心理的健全(顏、曾,2001)。四、研發方法、進行步驟及執行進度建立網路

28、教學與輔導資源將需大量的時間與人力,為了讓使用者在一開始進入網站時明白自己的學習需求項目,首先必須發展一套可用來鑑別死亡因應與處理能力的測量工具;在使用者鑑別需要之後,可以點選教育資訊系統以獲得知識,是故建立資料庫以供學習者自我學習與輔導是第二項工程。當然,如果鑑別系統顯示使用者應該馬上尋求面對面(interview)的專業輔導,則網站將提供專業輔導資源的管道,並督促使用者馬上行動的重要與必要。經過鑑別可以自學的使用者將引導其配合自己的失落事件、興趣等,學習自學系統的相關生死資訊與另類療法。除了蒐集國內外生死資訊或訓練資源之外,開發新教材或設計新課程以補充現有資源之不足,發展另類學習方案系統,

29、輔導學習者學習瀕死處理,思考死亡、喪葬處理、生命省察、談論死亡等能力,進一步能處理失落、面對悲傷。研究方法除大量搜集及閱讀中西方文獻,彙整死亡態度,死亡處理應俱備之能力內涵外,並發展能力之自我鑑定量表以了解學習需求。另外以焦點團體訪談研究方法來發展合適的教學媒體工具與自學手冊。焦點團體研究廣為企業、行銷、傳播與衛生領域研究採用,近年來始為教育和心理學領域重視並予以進用。其優點是收集資料快速、成本低,適用探索性的前驅研究;其缺點是討論會不易控制,易受主持人及與會成員和專業背景影響收集資料的品質,同時資料分析困難度較高。研發的步驟與方法說明如下:第一年:開發生死資訊與悲傷自評工具;研發本土化另類悲

30、傷輔導或治療工具(一)發展電腦化自我評量表1. 瀕死或死亡事件處理能力自我評量表,建構死亡因應與處理能力的內涵與範圍,了解自我學習之需求面向,完成自學目標、內容與方式指標(見表三)。2. 悲傷量表或憂鬱自我評量表,了解自我悲傷程度與輔導需求指標。3. 量表測量結果之解釋工具與軟體。(二)蒐集國內外生死教育資訊與悲傷輔導專業機構資源1. 搜集國內、外媒體教材,選擇並確定(合乎著作權法)適當上網教材,建立教學資源。2. 參訪國內外教育與輔導機構,並連結國際資源。3. 建構資源網絡。(三)邀請專家學者指導研究本土化悲傷輔導或治療工具,發展可自行操作與減壓的另類治療方式,並轉化成多媒體資源以利自學者自

31、學。第二年:建構生命教育資訊與悲傷輔導網站,發行操作手冊,舉辦說明會1. 將書面資訊轉化成電子化資訊2. 建構全球資訊網(暫時命名為W.W.W水晶球網站),引導使用者尋找資源(見圖一)。3. 編訂自學操作手冊。4. 舉辦北、中、南地區推廣教育說明會。圖一:水晶球網站內容圖 檢測教育需求 自學工具 生前、死亡、死後 生死教育 教育部網站資訊 機構資源 學校(生命教育中心) 其他 檢測輔導需求 自學工具 另類治療方法 悲傷輔導 專業機構(生命線等) 專業輔導資源 學校(學生輔導中心) 其他第三年:實驗、推廣、諮詢與評值(一)實驗方面1. 北、中、南各挑選醫院ICU或病逝的病人家屬進行實驗,計約15

32、0人次(北、中、南各50人次)。2. 實驗前給予死亡處理能力量表、悲傷量表(前測)。3. 實驗(並教導使用網路)約一個月。4. 再一次測量(後測)並資料分析比較前後差異。5. 根據受測者反應,修改自學手冊、診斷測驗及相關諮商內容。(二)推廣與教育1. 北、中、南區各舉辦一或二場研習(討)會。2. 提供自學手冊,並於過程中提供諮商輔導。3. 展示實驗成果,教導使用方式。4. 彙整意見交流之成果。(三)諮詢與輔導1. 提供網站討論區,電話諮詢。2. 協助機構(學校、輔導機關)從事教育或輔導方案之設計。3. 建立追蹤特殊個案的管道。(四)評值1. 計算上網人次,搜集質與量的成果。2. 意見調查。3.

33、 根據受測者反應,修改自學手冊、診斷測驗及相關諮商內容,以符合需要。五、限制及解決途徑本研究特色為建購未來網路教學與輔導,可能遭遇之困難如下:1. 資訊電子化的問題:技術問題必須透過專家的指導,本研究共同主持人熟稔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之外,長年教導電腦科技在輔導工作的應用,相信可以將問題減至最小。2. 資料適用性的問題:國外諸多媒體資訊是很好的教材,但是大部分是英文或有網站資源資訊版權,另外需投資人力物力,經由翻譯解決文化、語言的差異以及溝通協調取得版權。 3. 網站對特殊個案的追蹤不容易進行:日後若能有專人二十四小時提供網站諮詢服務並解答問題,將可以發揮更大功能與效益。六、結論在生命環保工程漸

34、受重視的國際潮流下,台灣本土化的生命教育與輔導模式值得我們開始紮根並用心開墾耕耘。本文擬建構華人地區民眾在面臨生命重大失落事件時之因應與處理能力的鑑定模式,此模式可以協助個案了解學習需要;並研發生命教育與悲傷輔導網路上的自學系統,運用網路的教學教材與媒體以利學習者自學,實踐生命教育管道多元化之教育改革方針,並提供有效紓解悲傷情緒的各種治療工具,面對失落與悲傷。其貢獻如下:(一)對社會發展及教育改革方針的貢獻國內生命教育日漸獲得重視,但正規教育管道及適當的教學工具或媒體相當有限,今年(2002年)本校通過教育部申請成立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未來將有更多師生人力資源介入。為使全民生命環保的教育與輔

35、導工作更臻健全,有必要進一步伸展觸角到一般社會民眾的生死教育,開發並建構網路資訊系統以利學習者自學與自我輔導。目前國家教育政策的發展為多元化入學及學校自主彈性課程等,本計畫針對一般社會民眾研發自學系統,並且結合網路教學,將使生死教育影響層面拓展,不僅教育課程設計更具有彈性,亦配合社會需要及生命教育之多元化的發展。(二)對生死教育與悲傷輔導領域的貢獻國內生命教育日漸獲得重視,但正規教育管道及適當的教學工具或媒體相當有限,透過本研究之研發工作,將可在二、三年後開闢多元化生命及死亡教育之學習者自學管道,並透過能力之鑑定標準模式得到有效之學習。另外,悲傷輔導在輔導專業領域是特定的領域,本計畫透過網路輔

36、導資源的研發,將打開輔導新視野、新模式,提供學術與實務更多元化的拓展與討論空間。(三)對華人社區民眾發揮一定的影響力本研究之研發工作是以建構中文系統為主的網路生死教育與悲傷輔導,將可在二、三年後開闢學習者自學管道,並透過相關能力之鑑定系統得到有效之學習,除對生死教育與悲傷輔導的學術領域有一定的貢獻之外,相信對亞洲其他華人社會(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對華人相關需要能提供服務與長遠的影響。參考書目1. 余德慧、徐臨嘉(1993)詮釋中國人的悲怨 本土心理學研究(1):30128.2. 余安邦、薛麗仙(2001)關係、家與成就:親人死亡的情蘊現象之詮釋 生死教育實務工作坊 台北護理學院生

37、與死研究室主辦3. 杜正勝(1991)生死之間是連續還是斷裂中國人的生死觀 當代(58):24414. 吳庶深(1997)國內外死亡學(Thanatology)系所發展之分析 中華民國安寧照顧會訊26:1623。5.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學富文化。P14。6. 李佩怡(2000)失落與悲傷 林綺雲主編 生死學 頁:313-348 台北:洪葉7. 李開敏等譯(1995) Worden J.W.原著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8. 林綺雲、曾煥棠、陳錫琦、方蕙玲、林慧珍、李佩怡(2000)合著 林綺雲主編生死學 台北:洪葉9. 林綺雲(2000)生死

38、學在護理教育的應用 南華大學生死學國際研討會10. 林綺雲(2001)走出青少年自殺與防治的迷思 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 彰師大通識教育中心與共同學科舉辦11. 侯南隆(2001)喪親少年的生命故事與偏差行為 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 彰師大通識教育中心與共同學科舉辦12. 陳錦宏等譯(2001) Myers D原著災難與重建心理衛生實務手冊台北:心靈工作坊。13. 曾煥棠、林綺雲、林慧珍、傅綢妹(1998)生死學教學對護理學生生死態度的影響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3):49-68.14. 張淑美(2001)國中生的死亡概念、態度與生死教育 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

39、彰師大通識教育中心與共同學科舉辦15. 張盈坤、林綺雲(2001)基進取向的死亡教育與研究 通識教育季刊(8)1:1-23.16. 黃光國(2000)華人的世界觀與心理治療 鄭志明編 生命關懷與心靈治療 頁:219-246 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17. 葉明理、廖華芳(2001)動物輔助治療系統之發展與評值以犬類動物用於老年療護與心智障礙兒童為例(第一年成果報告)國科會網路 :/ .tw/18. Samples,P.Larsen,D. Larsen,M.合著,曾憲鴻譯(2001)放心陪他一段照顧者十二守則 台北:張老師文化19.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台北:揚智。20.

40、 翟本瑞(2000)教育與社會:迎接資訊時代的教育社會學反省台北:揚智。21. 顏若映、曾秋萍(2001)生命意義的探索與追尋-以讀書治療進行死亡教育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命教育研討會22. Kleiman,A.(1988)The Illness NarrativesSuffering,HealingThe Human Condition. Basic Books,Inc. 中譯本書名為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於1994由陳新綠譯,台北桂冠圖書出版。23. Kelly, G. A. (1955).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2 Vols.). N. Y.:W. W. Norton.Golden R.T.(1999). Healing and the Internet. Ibid. pp:343-350.24. Kirkland K.(1999). Sound and Silen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