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史结课作业_第1页
中外园林史结课作业_第2页
中外园林史结课作业_第3页
中外园林史结课作业_第4页
中外园林史结课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竹子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探析 摘要 竹子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历史久、范围广、景观奇、影响深,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和梅、兰、菊有“四君子”之称,形成了具中国特色的“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古典风格园林植物景观,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本文首先对竹子在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历史和应用进行了综述,然后运用近现代的建筑空间理论,结合实例分析了竹子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景艺术手法,将其总结为“竹里通幽”、“移竹当窗”、“粉墙竹影”和“竹石小品”四种;同时以北京紫竹公园的“筠石苑”为实例分析了古典园林竹子造景艺术手法在现代公园中的应用;其次对竹子在园林中应用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竹子

2、在园林造园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及其发展趋势。关键词:古典园林、竹子造景、发展历史、艺术手法、园林应用、发展趋势正文1.引言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的文明孕育了独特的竹文化。文人雅士和布衣贫民都喜爱竹子。曲径通幽、扶摇凤尾,成为我国园林绿化和园艺造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特色景观。以竹造园,竹因园而茂,园因竹而影;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 竹类植物集文化、美学、景观价值于一身,在中国园林中发挥着其他植物所无法比拟的作用。本文对竹子在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历史和应用进行了综述,把中国古典园林竹子艺术手法总结为四种:“竹里通幽”、“移竹当窗”、“粉墙竹影”和“竹石小品”;结合实例分析了古典园林竹子造景艺

3、术手法在现代公园中的应用;对竹子的造景艺术手法在未来园林中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2.竹子与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史2.1 萌芽阶段竹子是我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造园史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开始,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至三国时期,曹操在邺城的元武苑中也建有竹园。当时的种竹、建竹园大多只限于营建狩猎场和战略物资基地,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 2.2 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时,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动乱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之风尚,讴歌自

4、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刺激了园林,产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2.3 全盛时期竹子在唐宋两代运用较为广泛,竹子造园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由唐代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寿山艮狱”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亲自参与规划的,从宋徽宗本人所写艮狱记中可知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景的典型。南宋定杭州为行都,改称临安,贵族、官僚、富商聚居江南,皇家宫苑、私家园林之盛不言而喻,为后来发展的江南园林起了推动作用。2.4 成熟阶段明清园林在造景手法上,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

5、合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3.古典园林中竹子与景观元素的结合及其造景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作为园林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被要求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要显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现出绘画的意趣。在造景中,竹子能与自然景色融成一体,在庭园布局、园林空间、建筑周围环境的处理上有显著的效果,易形成优雅喧嚣的景观及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本文运用近现代的建筑空间理论,结合实例分析了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将其总结为“竹里通幽”、“移竹当窗”、“粉墙竹影”和“竹石小品”四

6、种造景艺术手法。这些艺术手法显示出古人对于竹子与道路、水体、山石、建筑等景观元素之间关系巧妙的处理。3.1 竹子与景观元素的巧妙处理3.1.1 竹与路 古典园林中的园路强调“曲径通幽”,竹林小径力求含蓄深邃,忌直求曲,忌宽求窄,讲究“蹊径盘而长”。在道路两侧配以一些高大乔木状的竹类,如毛竹、麻竹等,修竹夹道,创造出绿竹成荫、万竿参天、云雾缭绕的生动景色。竹林深处以一茅舍为赏景佳处,形成返璞归真的野趣。3.1.2 竹与水 水是园林的灵魂。唐代白居易对竹情有独钟。他对以竹林为主的履道坊宅园中“履道幽居竹绕池”这样竹与水的巧妙布局极为赞赏,写下“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的诗句。他的“竹径绕荷

7、池,萦回百余步”也使人们了解到古典园林中文人们习惯围绕着水池种植竹子,使两者相互呼应。3.1.3 竹与石 由于古代文人爱竹赏石的思想对园林竹石的配置有着积极的影响,两者常常被结合在一起或布置于廊隅墙角,或独立成景,起到软化生硬线条和点景的作用。扬州个园的竹石小品最为有特色,园内四季假山都配置了不同的竹种。春景以刚竹与石笋相配;夏景以纤细柔美的水竹与太湖石组合;秋景以大明竹配以黄石;冬景由宣石配植斑竹和腊梅。扬州个园“入口” 扬州个园“春山” 拙政园“海棠春坞”3.1.4 竹与建筑 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园林中的建筑多为木结构,与自然环境中的山水、植物相得益彰。姿态细腻、秀丽的竹类

8、可与亭、堂、楼、阁及其他建筑配植,既可衬出建筑物之秀丽,又可柔化硬质建筑物之质感,同时也可以营造出幽静的环境。 绿林中掩饰的“浪沧亭”3.2 古典园林竹子造景艺术手法3.2.1 竹里通幽 竹里通幽艺术手法指古典园林中竹林景观的营造。竹里通幽包括竹林的静观和动观两方面。关于竹林的静观,最负盛名者当属辋川别业的竹里馆,诗人“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宋相照”,尽情享受竹林的静观之美。园冶中的结茅竹里即属此类处理,掩映于竹林深处的茅屋既是赏景的佳处,又极富返朴归真的野趣。竹林的动观处理则主要体现在曲径通幽的动态空间序列,竹林小径为求含蓄深邃,总是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古典园林竹里通幽的典

9、范之作当属杭州西湖小瀛洲的“曲径通幽”。3.2.2 移竹当窗移竹当窗的本义是窗前种竹,本文特指竹子景观的框景处理,通过各式取景框欣赏竹景,恰似一幅图画嵌于框中。框景的手法最早见于一家言,李渔在“居室部”窗栏一节中指出:“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这就是所谓框景的作法,又称“尺幅窗”、“无心画”。移竹当窗的手法以“框景”为基础,把一个空间的景物引入另一个空间,增加了园林空间的层次感,产生了幽远深邃的意境。移竹当窗以窗外竹景为画心,几竿修竹顿生万顷竹林之画意,同时由于隔着一重层次看,空间相互渗透产生幽远的意境;移竹当窗形成的框景画面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欣赏者位置的变动,竹子景观随之

10、处于相对位移的变化之中,这与西方近代建筑理论所推崇的“流动空间”学说不谋而合。倘若连续地设置若干窗口,游人通过一系列窗口欣赏窗外竹景,随着视点的移动,竹景时隐时现,忽明忽暗,同时画面亦呈现一定的连续性,具有明显的韵律节奏感。3.2.3 粉墙竹影粉墙竹影指将竹子配置于白粉墙前组合成景的艺术手法,恰似以白壁粉墙为纸,婆娑竹影为绘的墨竹图。由于江南园林的墙垣多为白粉墙,故该艺术手法应用广泛。粉墙竹影是传统绘画艺术写意手法在竹子造景中的体现。白粉墙前几竿修竹,竹子在白色背景的衬托下益显青翠,同时细腻光滑的竹竿极易与平整光洁的白粉墙通过微差取得质感上的协调统一。倘若适当点缀几方山石,则使画面更加古朴雅致

11、。3.2.4 竹石小品竹石小品指竹子与奇峰怪石通过艺术构图,组合成景。竹石小品在古典园林中常常作为点缀,布置于廊隅墙角,既可独立成景,又可遮挡、缓解角隅的生硬线条。庭院中的天井或“哑巴院”,空间封闭压抑,配以竹石小品,“观庭中一树可想见千林,对盆里一拳,亦度知五岳,使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竹和石是个园的两大特色,个园的四季假山都配置了不同的竹种。春景位于今园入口处,由刚竹和石笋为主,背景是白壁粉墙,仿佛粉墙为纸、竹石为绘的雨后春笋图,特别是春天发笋之际,竹笋石笋相映成趣,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夏景由柔美纤巧的水竹与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组合成景,配以紫薇、广玉兰等,渲染出夏季

12、的清丽秀美;秋景是全园的高潮,以大明竹配置黄石,加之红枫等秋色叶树种,营造出萧瑟的秋日景象;冬山由宣石叠掇,配植斑竹和蜡梅,“斑竹一枝千滴泪,竹晕斑斑点泪光”,悲凉凄苦之感油然而生。同时斑竹、蜡梅与邻近秋景区的黑松创造出“岁寒三友”的园林意境。3.2.5 小结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如“竹石小品”置于白粉墙前即成“粉墙竹影”,收之于取景框则是“移竹当窗”。分析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是为了现代园林竹子景观设计,“竹里通幽”、“竹石小品”依然适用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移竹当窗”、“粉墙竹影”则主要适合借鉴于面积较小的园林空间,如宾馆内、外庭园,盆景园等“

13、园中园”。在风景竹林郊野旅游地和其它城市园林空间中,亦可根据总体布局的需要营造一些“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的竹子景观。总之,对古典园林竹子造景艺术手法的借鉴应因地制宜、“景到随机”。4.古典园林中竹子造景艺术手法在现代公园中的应用在现代公园中,竹子造景在继续古典园林的传统技法上,力求将传统的园林艺术手法与现代人的审美、游憩需求完美结合。以北京紫竹公园的“筠石苑”为例,可以看出传统造园手法,从空间布局到叠山理水,从花木配置到借景生情,其应用是非常广泛和成功的。首先,“筠石苑”继续了中国古典园 林的自然景观,在竹子配置上,因地制宜、适地适竹。在满足竹子生态要求的小环境中栽植竹子,并在竹丛间配植多

14、种色叶树。其次,由于古典园林以竹造景手法体现在小型的园林空间中,所以“筠石苑”也利用其优势巧妙的沿用了古典造园中的精华之处。4.1 “竹里通幽”的应用 在“筠石苑”中,道路设计与地形巧妙的结合,曲折有致、起伏顺势,并将园中十个景点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了动态的游赏路线。道路两侧丛植翠竹,与朴素的路面相互掩映。游人沿着小路漫步于各景点中,感到四周景色时隐时现、或明或暗,别有情趣。4.2 “竹石小品”的应用在山石四周点缀以翠竹,是画面更增加了古朴典雅的意蕴。“筠石苑”入口就是以竹与石的搭配作为标志,层层竹林掩映着刻有“筠石苑”三字的假山,成群的翠竹姿态非凡引人入胜。同样的手法还有多处,如景点“斑竹麓

15、”等。此外,竹林作为背景还可以表现假山和雕塑的形态与质感。例如:“筠石苑”中的竹石小品,错落有致地布置与溪边竹林前,七个高低不同的“石剑”,其坚硬的线条与质感被竹林柔化,同时在柔和舒服的气氛中多了几分刚毅。4.3 “粉墙竹影”、“移竹当窗”的应用 “筠石苑”中建筑属南国风格,多为黛瓦粉墙、飞檐翼翅、棕柱褐窗,显得玲珑清雅,且与竹林景观融洽和谐,营造出南国竹乡的意境。“友贤山馆”是园林中最大的一组江南建筑,建筑装修材料采用竹和竹制品精心设计。形成依旧是青瓦棕柱、粉墙漏窗、花街铺地、自然山石与竹林环境协调一致。白璧粉墙前修竹几竿或几丛,竹竿摇曳,竹影婆娑,宛如一幅极富诗意的水墨画。“移竹当窗”体现

16、在“筠石苑”中以园门、漏窗作为取景框,竹子景观随游人的位移变化而变化,形成明显的韵律节奏感。园门的形式不仅限于白粉墙式,也包括富有民族特色的竹门,门的质感与所框出的竹子,以及门前所植竹丛相互掩映,十分协调。5.竹子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前景展望5.1 把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竹种(如斑竹、紫竹)较大范围地引入到城市园林绿化中,并加大对竹类植物抗污染性以及大规模林绿化应用方面的研究。5.2 改善竹子所营造环境的使用状况,对竹子所营造的环境要体现人文关怀,在充分尊重竹类植物生长规律的前提下,加强竹子所营造环境的配套设施建设。5.3 把竹子的园林绿化引入室内,积极开发竹子盆景艺术,创造出丰富并有韵味的景观效

17、果。5.4 地被、花坛及屋顶花园配植 在庭园的边角余地、花坛和屋顶花园中,可用个体矮小、枝叶茂密的竹类如菲白竹、著竹、铺地竹和紫竹等,密植成小型竹类专园。5.5 为使人们对竹子有一个理性、全面的认知,有必要在种植竹子的地方如住宅区、学校、景区等)设立专门的标示牌来标示竹种名称、生态习性、有关竹子的传说等等,增强人们对竹子的认识。6.结语 竹子在中国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乡土植物,从古到今,竹子以其形美、景佳、种类丰富、适应性强在园林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更多的是以“比德”的手法展现竹子的形态美和意境美。而现代园林的使用对象为普通大众,空间尺度更广阔,功能范围更宽,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竹子在现代园林中的表达方式、文化内涵和生态艺术性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了竹子的景观质量和造景水平,促进竹子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