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误译”的文化使命与文本“来生”的重构以建国后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为例摘要: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误译”往往只是被用来判断译者语言能力、或揭示译者不忠的“失败”的语言转换行为。然而,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学科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重新检阅翻译史上的“误译”行为。却不断发现这些看似“失败”的语言转换行为,往往是负载着特殊文化使命的译者对文本“来生”的重构,是具有历史时效性的改写行为。本文以建国后十七年英美文学的翻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照新时期以来的新译本,揭示“误译”所隐含的中西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碰撞、扭曲与变形;而新时期以来对“误译”的不断修正,则折射出复杂变迁中的中国面对她/他者时更为自信而宽容的文化
2、气度。 关键词:误译;改写;“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文化碰撞 一、引言 一个文本的诞生往往与它生存的土壤社会、文化、历史、作者个人的精神探索和美学追求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这些来自原语文化母体的诸多因素是构成某一区域文学共性的基石,并由此形成了被我们称之为“民族文学”的独特个体。在这些保持着原语民族文化个性的文学的“环球旅行”中,其身上特有的异域痕迹既可能因其差异性而备受接受语境的尊崇,也可能被视为对译入语文化造成威胁的“异端分子”而备受挞伐。而这种境遇往往随着译入语语境的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对于身处文化对峙语境中的翻译文学,即使是那些经过精挑细选、看似符合译入语语境时代需求的异域文本,也往往存
3、在着逃逸出译入语语境话语规范的“叛逆分子”。因此,当它们飘洋过海接受一个全新环境的掌声时,也往往意味着同时必须接受译入语语境的“移植再造”将译入语语境的自我需求、对“他者”的想象植入文本的血脉之中。法国学者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谈到欧洲读者“认识”远东作家时这样说过:“作者在作品中想表达的内容与读者在作品中寻求的内容之间,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致两者毫无共同之处。于是,读者使用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自己与作品之间安置一面我们称为神话的镜子,这面镜子是由读者所属的社会集团提供的。欧洲读者认识大部分远东作家就是通过这个办法。”对于翻译文学来说,埃斯卡皮所说的那面“神话的镜子”折射
4、出译入语语境的权力话语在异域文本符号中的“涂鸦”。这种“涂鸦”行为与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 Lefevere)的“改写”概念如出一辙贯穿于具体翻译过程一语言转换过程,并延伸至译入语语境对译品的解读一翻译作品研究。从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来看,译入语语境中的专业人士包括译者、批评者、评论者、教师等人形成了对翻译作品意义重构的“阐释链条”。因此,我们必须弄清楚,在这一文本意义重构的过程中,“译者添加了什么,遗漏了什么,对语词的选择和他/她是如何处置这些语词的。因为他/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这些自觉的行为揭示了译者个人的历史和他周遭的社会一政治语境;换言之,就是他/她自身生存的文化。” 在
5、对文本“来生”的重构中,译者对于原文本的干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潜藏于字里行间的语词的扭曲、变形语词的“误译”尤其令人难以觉察。在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中,语词的“误译”无疑是一个常为人诟病的大忌。因此,在建基于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的中西方传统翻译理论中,“误译”往往被视作判断译者语言能力、或揭示译者不忠的证据。然而,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学科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不再把翻译视为纯粹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行为,重新检阅翻译史上的“误译”行为,却不断发现这些看似“失败”的语言转换行为背后潜藏的历史隐情。由此,“误译”被赋予了文化意义上的价值,成为重新反思历史的话语手段。谢天振在谈到“误译”之于比较文学的意义时指出,
6、“对于比较文学来说,误译有时候有着非同一般的研究价值,因为误译反映了译者对另一种文化的误解和误释,是文化或文学交流中的阻滞点。误译特别鲜明、突出地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之间的碰撞、扭曲与变形。”由此可见,“误译”常常是译者自觉地,或在权力赞助者干预下对原作的有意改写。译本中语词的改写往往因其不留痕迹的“鬼斧神工”而将译入语语境的社会集团关于“她/他者”的那面“神话的镜子”交给译入语语境的读者。对于缺乏对原作真实世界足够认识的读者来说,这面“神话的镜子”往往是行之有效的。只有当译入语语境的时代话语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面“神话的镜子”才会现出原形。 本文以处于中西文化对峙时期的建国后“十七年”英美文学翻
7、译为例,深入探讨“误译”所负载的文化使命与文本“来生”的重构问题。中西文化对峙的局面导致建国后“十七年”对英美文学翻译的选择十分严格,而那些有幸被选中的文本尽管有着“十七年”中国翻译语境所需的某些特质,但是这些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母体中成长起来的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与“十七年”翻译外国文学的主要目的:“捍卫、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这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工程”相互牴牾的“杂质”。因此,如何在利用这些来自异域的文本为自己言说的同时根除那些纠缠在文本中的“杂质”,成了重构文本意义的各种改写者必须面对的任务。根除“杂质”也就意味着对原文本的背离。在新时期中西文化重新展开对话的历史语境中,当
8、我们重新翻开那些被历史尘封的译本,在原作与新译本的比照下,那些反映其间政治文化碰撞的语词扭曲才跃然纸上。这些语词的扭曲既有译者在时代话语的干预下自觉的选择,亦有译者在规避时代话语干预下的“戴着镣铐的舞蹈”。以下将通过分析两个个案在历史流动中的变化,来揭示“十七年”间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词翻译所隐含的历史玄机。 二、从抒情十四行诗集到爱情十四行诗集 爱情是“十七年”文学创作中不可触碰的一个话题,同样也是翻译文学的一个禁忌。在僵化而冷冰冰的革命话语试图强行剥离一切人性温情的历史语境中,任何一次温情触碰都将招致无情的批判。英语学习1962年第1期刊载了王佐良注译的读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Son-net
9、 XV),这首诗是莎士比亚的第18首十四行诗,歌颂爱情和青春的永恒。王佐良小心翼翼地做了这样的交待:“它不仅是一首一般的抒情诗,或通常的爱情诗这里所说的美人甚至不是一个少女,而是一个青年男子”可见,王佐良试图通过转移视线来规避诗中的“爱情地雷”。然而,随着“阶级斗争”的高涨,时代渐渐迈向文化自闭的“文革”时期,这首诗遭到严厉的批判。1965年殷红在批判英美文学欣赏选材上的问题,就以这首诗为例。她说:“资产阶级的理想与革命性和无产阶级的理想和革命性有着本质的差别,要青年们去熟诵这首诗,很难说对他们的革命化有任何好的影响,相反的,倒会培养了艺术第一、爱情至上的观点。”该集子中的另一部作品奈希的春天
10、也因涉及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而遭批判。又如1965年外国文学新作提要第9期(6月20日)的“美国黑人文学专辑”,刊载了美国黑人“进步”作家基伦斯(John Oliver Killens)的小说于是我们听到了雷声(And Then We Heard TheThunder,1963)的节选。编者在赞扬基伦斯这部作品的革命进步性外,也指出“小说的缺点是节外生枝的爱情描写太多,有几段颇为猥亵。”对于这些在异域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作品,即使是那些被认为是“进步”的作品,除非彻底拒之门外,否则与译入语语境相抵触的爱情因素永远存在。因此,如何巧妙地绕过爱情“雷池”、规避时代语境的制裁,便成了译者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11、1955年,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了19世纪英国著名女诗人白朗宁夫人(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又译勃朗宁夫人)的抒情十四行诗集。1950年代中期正逢外国文学翻译的一个“小阳春”,这部记录着诗人不平凡爱情发展过程、与翻译大时代语境并不太协调的爱情诗集也获得阳光的沐浴,得以走进中国读者的视野。白朗宁夫妇的爱情堪称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伊丽莎白巴莱特15岁时因骑马跌伤脊椎从此被禁锢于病床。然而,她在诗歌上的才华令她赢得了年轻的罗伯特白朗宁的爱情。爱情令这位早已放弃生活希望的女诗人获得了生命的活力和诗歌创作的灵感与激情。这部诗集见证了白朗宁夫妇真挚感人的爱情。 抒情十四行诗
12、集依据白朗宁夫人的Sonnets from the Portugese(直译: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翻译而成。之所以以此为名,一方面是为了遮蔽诗人的女性身份,另一方面是因为白朗宁夫人曾写过关于一对葡萄牙爱人的抒情诗,白朗宁很爱这首诗,常称妻子“小葡萄牙人”。1920年代,白朗宁夫人的诗歌就已经被介绍到中国,深受新月派诗人的喜爱。1928年,新月创刊号和第2号(1928年3月10日)刊登了闻一多、徐志摩翻译的白朗宁夫人的情诗。但是在1955年版诗集中,方平没有像闻一多、徐志摩那样张扬地把这本诗集的题目译成“情诗”,也没有直译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因为对于不诸其中曲折内幕的中国读者来说,这样的直白不
13、仅对读者的理解毫无帮助,而且也遮蔽了诗集所要传达的炽热爱情。因此,方平只是在“关于这本诗集”这一部分对原书题目的原委作了交代。方平用了看似“政治正确”的“抒情”二字,既部分传达了诗集的内涵,也避免了原题目隐晦的含义。尽管如此,诗集中无法遏制的爱情火苗,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爱的宣言,还是令身处阴晴不定的历史语境中的译者感到不安,不得不主动要求出版社停印。方平在新时期这本诗集的第一次重印本(1982年版)中回忆了这段不堪的历史:“拙译本在1955年出版,因原名生涩,为了方便,改称抒情十四行诗集。没想到这个小册子在我当时几种译本中却是印数最多、最受欢迎的一种。但它的出版生命很短促,只不过两三年罢了那是
14、多么值得怀念、而消失得太快的两三年啊。1958年,这个译本还准备印第四版,但那时候,肃杀的气氛越来越令人不安,知识分子感到的精神压力越来越沉重。我只得要求出版社停印此书。”-9这个版本出现于新时期之初,方平在交待诗集改名的原因时还是显得小心翼翼。不过,尽管1982版的诗集译名与1955年版是一样的,但翻开书的扉页,就可以觉察到在新的阳光下爱情终于可以言说了。这一点从两个版本的“目次”差异上就一目了然: 1955年版1982年版 目次目次 诗人小传她的诗和她的爱情 关于这本诗集女诗人伊丽莎白白朗宁的小传 抒情十四行诗集关于这本诗集 附录写作和发表的经过 最初的书信抒情十四行诗集 后记浅释十二首诗
15、 注解 附录:情书选译 译后记 “情诗”、“情书”终于不用再遮遮掩掩。不过,在关于诗人身份的交待上,译者还带着刚刚走出的那个时代的话语烙印,称女诗人“生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1997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版)不仅修正了这个“政治烙印”,而且将“爱情”光明磊落地摆上书的封面:爱情十四行诗集。但是在陈述1955年书名译法的原因上依然没有作变动。直到2005年收录于欧美文学研究十论的爱情战胜死亡序(爱情十四行诗集),方平终于道出改名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顾虑,当时不敢直书爱情”。 身处爱情“见光死”年代的译者不得已以“抒情”取而代之,这种无奈是在时代镣铐之下的“舞蹈”,竟也在历史的曲线中带给那个时代渴
16、望温情的读者一些可贵的慰藉,这一点从该书出版后一版再版的情形中就可以窥探到。译者方平的良苦用心在1955年版的后记中十分隐晦:“但愿将来我们有系统地介绍各国的诗歌时会有更有才能和修养的同志,用完美的形式把这部诗集重新译过来,并给这部诗集以一个恰当的评价这是译者所十分盼望的。”从“抒情”到“爱情”,译者当年的期望终于在新时期翻译的春天中实现了! 三、谁是麦琪?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O.Henry,原名William Sydney Porter,18621910,又译奥亨利,本文除个别引用之处外,均用欧亨利)素有“美国的莫泊桑”之称。他的短篇小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情节曲折,悬念迭起,语言生动
17、朴实,幽默中带着辛辣的讽刺。他一生中创作了300多部短篇小说,The Gift of the Magi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小说讲述的是一对贫贱夫妻感人肺腑的爱的故事。互赠礼物是西方圣诞节的一大习俗,小说中的年轻夫妇德拉(Della)和吉姆(Jim)却因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而为圣诞礼物暗自发愁。为了给自己心爱的人买一件相称的礼物,在圣诞节前夕,德拉背着吉姆忍痛剪去瀑布似的漂亮长发,换来白金表链,用来搭配吉姆从祖上传下的珍贵的手表,而同样,吉姆偷偷卖掉珍贵的家传手表,为妻子买回一整套梳理心爱长发的梳子。两件看似无用的礼物见证了德拉与吉姆为了心爱的人而作的自我牺牲,传达了爱的力量。1954年平明出版社出版
18、了王仲年翻译的奥亨利短篇小说选集,其中就收录了The Gift of the Magi,译为麦琪的礼物。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文学小丛书”麦琪的礼物,收集了欧亨利包括The Gift of the Magi在内的10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也成了欧亨利最为中国读者熟知的短篇故事之一。因此,可以说王仲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将麦琪的礼物带给读者的译者。 中华读书报2005年9月7日刊载了黄源深的文章是“麦琪的礼物”吗?,对麦琪的礼物的翻译提出了质疑。黄源深的质疑针对的是篇名中“the Magi”的翻译。他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了“Magi”一词所隐含的圣经含义。他说,“Magi是M
19、agus的复数。此词源自圣经,见于新约中马太福音第二章。耶稣诞生后,东方三博士(又称三贤人)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看见小孩子和他母亲马利亚,就俯伏拜那孩子,揭开宝盒,拿黄金、乳香为礼物献给他。也就是说,Magi意为赠送礼物的贤人。而欧亨利这里之所以使用Magus的复数Magi一词,是要通过圣经典故,赞扬男女两位主人公都是贤人,都具有贤人的品格。”更确切地说,除了圣经中的含义,“the Magi”也指古波斯的教士(或僧侣黄源深的质疑有理有据,不仅令人对最初的翻译产生许多疑问。难道当年王仲年没有觉察到the Magi中的弦外之音?然而翻阅1954版的麦琪的礼物,这种疑问更加复杂化了。王仲年对
20、the Magi的弦外之音显然了然于心。虽然篇名是麦琪的礼物,但是页末的注解把the Magi的含义说明得清清楚楚:“麦琪(Magi):指基督出生时来送礼物的三贤人,又说是东方的三王:茂尔契埃(Melchior光明之王),赠送黄金表示尊贵;加斯巴(Gasp-ard洁白者),赠送乳香代表神圣;巴尔赛石(Bahhazar),赠送没药预示基督日后遭人迫害而死。”除了篇名外,“the Magi”还在小说中出现过3次: 第1次:The magi brought valuable gifts,but that was not amongthem. 王仲年的翻译是:麦琪带来了宝贵的礼物,但是其中没有那件东西
21、。 第2、3次在小说结尾处:The magi,as you know,were wise menwonderfully wise menwho brought gifts to the Babe in the mangerEverywhere they are wisest.They are the magi。 王仲年的翻译是:那三位麦琪,诸位知道,都是有智慧的贤人非常有智慧的他们带来礼物送给生在马槽里的圣子耶稣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 因此,从篇名的注解到结尾处的点睛之笔可以看出,用“麦琪”音译“the Magi”,“阉割了原作的圣经背景,抹去了篇名的影射意义”,显然
22、有客观的“隐情”。 首先,1950年代,把欧亨利介绍给中国读者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让他来灌输圣经中传达的爱的力量。1954年平明出版社出版的奥亨利短篇小说选是依据1951年莫斯科外语出版社的Short Stories and More O.Henry翻译出来的。书中附带苏联学者鲍康捷尔所作的“序”,就把苏联人“酷爱”欧亨利的理由交代得很清楚。他说,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描写了资本主义的野兽世界,以及它的狰狞的法律、贫乏的生活理念、苦难和贫困的压迫。作家并没有涉及美国现实的另一些特征:例如美帝国主义在其他国家的无耻主宰、政府机构的贪污腐化、企业集团和帮会、警察甚至和罪犯的勾结;他的小说只反映了劳动人民
23、艰苦生活。奥亨利虽然没有积极地揭发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循用杰克伦敦和西奥道德莱塞的批评现实主义,虽然没有提出社会制度可能改变的问题,他的短篇小说仍然暴露了美国民主的特征、掠夺抢劫的社会,在那儿,野蛮的法律主宰一切,而幸福的唯一标准只是金元苏联读者藉了奥亨利的短篇小说的帮助,能够更鲜明地想象出过去和现在的资本主义的美国。”苏联学者康捷尔对欧亨利的解读强行加入了苏联模式。通过比较美国本土对欧亨利作品的解读,我们会发现苏联式解读所隐含的政治性判断非常明显。欧亨利读本:佳作20(An O.Henry Reader:Twenty Best Stories,初版于1953,本文参照的是1980年版)的“序言
24、”这样介绍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在这些故事中,你会遇到各种不同的角色他们有些人很贫穷,有些人则非常富裕。但是欧亨利告诉我们,不管一个人贫穷还是富有,我们都有相同的情感:爱、抱负和忠诚。欧亨利的大部分故事发生于1900年代的纽约市尽管他所描绘的世界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不管世事如何变换,我们仍然能够认出欧亨利中的人物。这也是欧亨利至今依然被我们阅读的原因尽管他的故事忠实于他的时代,但他描写的是人性中永恒的东西。”由此可见,麦琪的礼物在原语世界中旨在传达一个永恒的人性美德:普通贫贱夫妻感人的爱情,在译入语语境中却被用来反映资本主义社会被压迫的下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以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其二是
25、麦琪的礼物所蕴含的宗教含义在“十七年”中国译入语语境中是一个遭禁忌的话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国人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同时宗教信仰自由也写入颁布于1954年9月20日的宪法中。但是1949年之后,天主教教皇所在的梵蒂冈在意识形态上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一贯偏见和敌视,拒不承认中国政府。中国天主教会中的一些人与外国势力勾结反对新生的共和国。因此,在1950年代初,中国天主教会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目的在于肃清天主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分子。所以,西方文学中涉及到的宗教问题在“十七年”语境中尤为敏感。例如,“十七年”“一战”期间创作的许多宗教题材作品就遭到苏联
26、学者亚扎苏尔斯基的严厉批评。他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年代里,在威尔斯的创作中出现了危机。他写了许多充满神秘色彩、宣扬信奉上帝的长篇小说(如上帝是看不见的国王、主教的灵魂、约翰和彼得、不灭的火焰)。威尔斯在这些年代里企图钻进宗教世界的原因可以这样来解释:他没有看出战胜现存秩序的种种腐败现象(他曾和它们作过斗争)的任何合理的方法”“十七年”中国翻译界当然也就没有选择威尔斯这一时期涉及宗教的小说。而那些主题“健康”但难免带些宗教习气的作品在翻译时也必须加以“修正”。例如,英国19世纪诗人、小说家查尔斯金斯莱(Charles Kingsley,181975)的希腊英雄传(The Heroes Dr Greek Fairy Tales,1856)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改写的书。译者在“前言”中作了这样的交待:本书是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原作者是一个宗教徒,所以在他的文章里个别地方难免有些宗教气息。为了适合我国少年们阅读起见,有两三处被我们删除了,特此声明。”因此,在宗教话题成为禁忌的历史语境中,译者王仲年只能无奈地淡化麦琪的礼物中的圣经意义,在文本之外,通过注解的方式隐蔽作者的原初意义。 所幸的是,王仲年的无奈只是一个时代的无奈。在1998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欧亨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玻璃彩绘漆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塑料镖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原位岩石钻孔剪切仪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全竹餐桌椅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虫草燕窝口服液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永川商用开水器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滋润沐浴露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六滚总成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不锈钢风机盘管接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德州吸音棉喷涂施工方案
- 呛咳患者的护理
- 物流公司软件售后服务流程方案
- 机械工程类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中国古代舞蹈史课件
- 关于水浒传的题目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一氧化碳中毒教学课件
- DB3502T 078-2022 代建工作规程
- 冠心病课件完整版本
- 光伏发电+储能项目三期项目建筑安装工程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年咨询工程师(投资)《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考前冲刺必会试题库300题(含详解)
- 仓库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