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_第1页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_第2页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_第3页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_第4页
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意象”之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此时,“意”“象”尚未联用,“象”是用来表达意的,当“言”不能很好地表达他的“意”时,就设“象”来表达。可见“象”是表意的一种很好的媒介。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第一次把意、象连用:“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的意象主要是指一种内在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意”中之象,而且往往更偏重于意。将意象看成是一种心理表象,是西方文艺理论家们对意象的理解。西方文论中普遍使用意象(image一

2、词,是20世纪初的事。“image”的词则源自拉丁语“imago”,“imago”是从古希腊语“eidolon”意译而来,原意为表象(representation或是心的图像(mind picture。所谓表象,是我们过去所感知和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心理上的重现和回忆。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意象:“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和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这种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理解意象的还有“意象派”诗人庞德,文艺理论家理查兹以及哲学家康德等人。庞德说:“意象不是一种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

3、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不同的观念的联合。”理查兹说:意象“是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综上所述,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就是融汇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人类同住一个地球,共同拥有一轮明月,中西方民族的人们都喜欢欣赏月亮。起初月亮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客观物象,但由于文学的审美作用,它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文化载体,一个蕴涵丰富的艺术符号。月亮作为这样一个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在中西方文学中频繁出现,是一个常见的、具有重要作用的传统意象。本文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比较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让人们对月亮意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人

4、们更好的解读中外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对中外文化的差异有更深层次理解,促进文化的沟通.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P 563.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美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刑培明等译.三联书店1984,P201.一、中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相似性(一、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或美好的事物中西方文学名著中月亮常常被用作美丽、美女的代名词。诗经·陈风·月出中写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的美来映衬所爱之人的美貌。自诗经·月出一曲唱出之后,这种抒情旋律便久唱不绝,在月下诗词里,

5、有时月亮干脆就直接被比喻成佳人形象。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婉凝霜雪”,苏轼谓“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古代文学中也有大量以月亮来象征人的美貌的著名篇章。如儒林外史第20回里描述辛小姐的美貌:“匡超人此时恍若亲见瑶宫仙子,月下嫦娥,那魂灵都飘到九霄云外去了。”红楼梦第3回中林黛玉看见贾宝玉时用“面若中秋之月”来形容宝玉的容貌。金瓶梅第24回中写西门庆家的女人:“月色之下,恍若仙娥,都是白绫袄儿,遍地金比甲,头上珠翠堆满,粉面朱唇。”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也有较为频繁的出现。爱的徒劳中罗瑟琳说:“我的脸不过是一个月亮,而且是遮着乌

6、云的。”国王便称赞罗瑟琳的美丽说:“遮蔽这样的明月,那乌云也是幸福的! 皎洁的明月,和你的灿烂的众星啊,愿你们扫去浮云,把你们的光明照射在我们的眼波之上。”(卷2第254页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也赞美道:“今夜月亮懒洋洋地进入梦乡,就像一个美女躺在坐垫上。”(月亮的哀愁(二、以月来象征贞洁西方文学中常用月亮来象征贞洁或有不洁的寓意。如赛勒美赞美月亮道:“她冰冷而贞洁,可以肯定还是个处女。”奥瑟罗中的主人公怀疑妻子的贞洁时说便说:“她的名誉本来跟狄安娜的容颜一样皎洁的,现在已经染上了污垢,像我自己的脸一样黑了。” (卷9第345页中国文学中杜甫的月:“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是写月的贞洁。元代施君美

7、幽闺怨第39出中:“贞心一片如明月,映入清波到底圆。”也写月的贞洁。(三、同时月亮在中西方月亮文学中都有着较多的孤独成分这可能与中国嫦娥奔月的故事和希腊月亮女神的神话故事都是表现孤独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朱生豪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P345.(此后引用该书译文时只在文中标出卷号和页码。主题有关。在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里,月亮叫做“广寒宫”,是一座凄清的宫殿。那里住着一个美丽的少女嫦娥,她因误食长生不老之药而飞入月宫与不停捣药的玉兔和不断砍桂树的吴刚为伴。不死的愿望虽然实现了,但是嫦娥却并不快乐,她在月亮上很孤独和寂寞。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苍天夜夜心”

8、,日日夜夜都是一样寂寞,你想追求永恒,就要付出孤独的代价。关于借月抒发孤独情绪的中国文学代表,在小说中要数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了。红楼梦中对月亮的意境有很精彩的描写,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写湘云与黛玉二人一起赏月吟诗,对景感怀。湘云的“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冷月葬花魂”。而在缺乏中秋节这一特定文化内涵的西方文化中,月亮意象更是倾向于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忧伤和孤独的主题。西方诗歌中多有体现孤独主题的月亮诗篇,如英国诗人雪莱在宇宙的飘泊者中写道:“告诉我,月亮,你脸色苍白而发灰,在天路历程中始终无家可归,要在什么样的黑夜或白昼的深渊,你将寻到自己的安睡?”拉

9、美诗人卢贡内斯曾把月亮称为“白色的孤独。哈代则在当我动身去里昂乃斯中写道:“当我动身去里昂乃斯,动身去百里之外的地方,月光点燃了我的孤独,树枝上挂满了白霜,当我动身去里昂乃斯,动身去百里之外的地方。”可见,在西方诗歌中,沐浴着月光的孤独常常会是一种洁净的孤独。虽然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体现孤独主题的咏月诗作,但多与思乡有关,其孤独之中多了一份凄凉。(四、月亮的可望而不可得爱的徒劳中罗瑟琳告诉垂涎自己的国王:“愚妄的祈求者啊!你不要追寻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你应该请求一些更重要的事物。”。(卷2第255页这是暗示国王的想法愚蠢,水中捞月都是徒劳。这和东方文学中经常出现的镜花水月的寓意一样,镜花

10、水月毕竟终成空。如红楼梦第5回中有说,“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李白的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二、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不同内涵(一、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象1、人与月亮合二为一人与月亮合二为一指的是作者借月亮来抒发情感,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情景交融。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文中.美丽而神奇的月亮是一个经久不衰、反复被描绘的意象。从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美人迟暮,到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苍凉壮阔,再到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人生的思考.月亮从此被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情感外衣,承载了越来越多人类的情感。正

11、如克兰默在灯宴(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2、月亮是文人失意时情感寄托之所在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这一样一段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这一月亮的原始意象逐渐嬗变为失意的情感象征:文人们因为怀才不遇,仕途潦倒,便把这种失意的情感寄托于月,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出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态。于是月亮在那些失意的文人笔下成为了孤月、冷月、寒月

12、。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夜吟应觉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心像。该类诗常表现诗人宦海浮沉,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和嗟时伤悲的情怀。诗中的月亮已成为士大夫们逃避现实苦难、超群拨俗的人格化身。3、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还是表时空永恒的意象时空合一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思维特点。月亮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既是表时间的意象又可以是表空间的意象。由于月亮意象具有惟一性、共享性,能够连接相隔千里万里的人,也能够联系古今,是变时空合一思维的重要意象,往往揭示了深邃的宇宙生命之道,抒发了深沉的历史人生悲慨,传达出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如李白的“古人不见今

13、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美迈克尔·卡茨.艾米·洛威尔与东方M.见张隆溪比较文学译文集18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皆如此。”(把酒问月。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照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元·耶律楚材的“我看长天汉家月,照人依旧轮明”(过舍山和二韵。这些诗篇所表达的情感虽不尽相同,但都是引月入诗,使得境界开阔,人生短暂的忧思被淡化、提纯,无声冷月超越了具体时空的限制,表现了深沉的历史之感。李白的月夜金陵

14、怀古“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渌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台倾鸟鹊观.宫没凤凰楼。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诗人让明月与地理结缘.给它附上了丰富的人文历史背景.让“金陵月”成了阅尽沧桑的历史见证与人生的短暂、历史的变迁相观照,引出了诗人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抒发对宇宙永恒的羡慕与向往、对朝代兴亡的哀惜与伤感。(二、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1、人与月亮的两分西方文学中出现的月亮多是独立的行动主体,即便与人亲密无间,但又是各自独立的,这充分体现了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法国诗人波特莱尔恶之花中就有一首诗叫月亮的哀愁。“今晚,月亮做梦有更多的懒意,/象美女躺在许多

15、垫子的上面,/一只手漫不经心地、轻柔地抚弄乳房的轮廓,/在入睡之前有时,她闲适无力,就向着地球,/让一串串眼泪悄悄地流呀流,/一位虔诚的诗人,/睡眠的仇敌,把这苍白的泪水捧在手掌上,/好象乳白石的碎片虹光闪亮,/放进他那太阳看不见的心里。”(恶之花.忧郁和理想诗中描写月亮在漫不经心地抚摸着自己,在入睡之前,觉得很悲哀。她面向地球,眼泪一串串悄悄地流向大地。这时一位虔诚的失眠诗人,面对月亮把这苍白的好象珍珠碎片的泪水捧在手掌上。他把它放在心里,那是太阳永远照不到的地方。这样直接把月亮当成一个女人来描写,在东方人看来,多少有一点儿亵渎。波特莱尔的月亮不象李白的月亮那样,人与自然浑然合为一体。波特莱

16、尔的笔下,月亮是一个独立的客体。2、月亮的人性化描写夏尔·波特莱尔.恶之花M.郭宏安译,漓江出版社,1992,P84 .西方文化中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就有讲述月亮女神塞勒涅与恩底弥翁美丽的爱情故事。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由于月神的爱,就使少年青春永驻,但却因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长睡不醒。少年得到永恒,但是他不能说话,永远的离开尘世。女神只能把少年放在山洞里使其沉睡,以便经常去看望他,欣赏他熟睡时的容貌,每天亲吻和拥抱他。神话中说,正是因为这没有回应的无望爱情,月神的面容才总是如此苍白。虽然这与中国嫦娥的故事有点相似,都是反映孤独的主题。所不同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精神上与凡人一致,都

17、是有爱有恨,有嫉妒有忿恨。因此在西方文学中关于月亮的描写往往被赋予更多人间气息。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仲夏夜之梦中描写的月亮就是像人一样会发怒,会惩罚,会报复。仲夏夜之梦中的提泰妮娅说:“执掌潮汐的月亮,因为再也听不见夜间颂神的歌声,气得脸孔发白,在空气中播满了湿气,人一沾染上就要害风湿症。”(卷2第304页3、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还常是变化无常的。在西方,人们还常用月亮的盈亏变化,来比喻爱情的变幻莫测。西方人有凭月亮起誓的习惯。当罗密欧说“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我发誓”,朱丽叶马上打断他:“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

18、” (卷8第38页 显然这里朱丽叶是以一个月为时间单位来谈论月亮的,通过对月亮在一个月间的盈缺变化的害怕,朱丽叶担心恋人爱情改变的心情就被生动的刻画了。4、在西方,月亮也经常被赋予了丑陋的涵义。仲夏夜之梦中忒修斯将于新月那天晚上结婚,他希望这个日子快点到来,竟埋怨月亮亏蚀得太慢:“这个旧的月亮消逝得多么慢,她耽延了我的希望,像一个老而不死的后母或寡妇,尽是消耗着年轻人的财产。” (卷2第289页 王尔德的悲剧莎乐美中国王的仆人说:“啊!月亮真邪门。好像女尸的手正要找裹尸布把自己蒙上。”罗密欧也曾极力贬低月亮,以衬托像太阳一样美丽得光彩照人的朱丽叶:“朱丽叶就是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她因为她的

19、女弟子比她美得多,已经气得面色惨白了。” (卷8第35页 西方月亮的这种贬义可能是与希腊神话中月神的另一个名字赫卡忒 (Hecate(希腊语:Ezaa;罗马语:Heca有关。OscarWilde,Salome,Act I,Five Major Plays(New York:Airmont Publishing Company,1970.P299.赫卡忒(Hecate 在希腊神话中是主管司夜和冥界的女神,是一个丑恶的女巫形象,代表着月亮的晦暗,常常在黑夜里降临大地。而夜晚又是强盗活动最适宜的时间,即弥尔顿所说的“贼夜”。因此,月亮又跟一类坏人联系了起来。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一剧中干脆把月亮称为贼

20、:“月亮是个无耻的贼,她的惨白的光辉是从太阳那儿偷来的。” (卷8第190页5、同时月亮在西方文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是癫狂。西方人很早就发现月亮的盈亏变化影响着人的情绪,是疯癫病的根源。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培基夫人告诉福德大娘:“嫂子呀,你家先生的老疯癫病又犯了。”(朱译:“你那汉子的老毛病又发作了。”卷1第249页这里的lunes(疯癫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月亮”。奥瑟罗在听说出了人命案时就感叹地说:“那都是因为月亮走错了轨道,比平常更近地球,所以人们都发起疯来了。”(卷9第392页可见月亮在西方文学中常代表一种癫狂意识。三、中西方文学中月亮不同内涵的成因分析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月亮是中西

21、方文学中经常用到的意象。月亮悬挂在空中,因其自身的阴晴圆缺形状的变化,可以有“新月”、“圆月”、“满月”、“残月”、“缺月”、“斜月”等之分。“明月”、“新月”、“圆月”等代表着“幸福”、“美丽”、“祥和”。所以中西方文学中都常出现以月亮来象征贞洁、辉煌、忠贞不渝、爱情、人的美貌或美好的事物,更是成为美丽的代名词。而“残月”、“淡月”、“落月”、“斜月”、“冷月”因其形状的残缺,色彩的黯淡又常被文人赋予了“落寞”、“孤单”、“感伤”的色彩。因此月亮在中西方月亮文学中又有着较多的孤独成分。因为月亮的高不可及,还被赋予了可望而不可得的寓意。同时因为中西方文化起源的不同导致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方式的不

22、同,及审美等因素的影响,同一轮明月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又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东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是人与月亮的合二为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往往与文人仕途失意,羁旅行役联系在一起,文人们常把孤独寂寞、思乡怀人之情,以及寻求慰藉、解脱,寻找精神家园等等情感寄托在月亮这个客观物像上,以达到主客体的统一,情景的交融。月亮也是中国文人失意时情感寄托之所Theodore Howard Banks,Milton S Imagery(New York:Ams Press,1969.P113.在,月亮更是中国古代离别诗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又因中国是农耕社会,中华先民们从“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击壤

23、歌得到时间观念,从农舍屋宇,田野土地得到空间观念。时空合一的思维是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因此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既是表时间的意象,又是表空间的意象,具有时空上永恒的寓意。西方物我两分的思维方式往往导致西方文学中人与自然对立,人与月亮的两分。同时月亮也与凡人一样喜怒无常,会报复,会惩罚。西方的月亮还多从月亮的贬义去描写月亮,如赋予其丑陋的涵义,把月亮与坏人联系起来。这在怀有“月亮情结”的中国人眼里都是不可想象的。那么月亮意象为什么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内涵呢?因为意象并不是某种单纯的自然物象的重现,而是混合着人们过去的记忆与经验与人感情相融合的“心理事件”。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意

24、象是在人们的记忆与想象中,融合着主体的情思和寄托着主体情感的物象在作品中的显现,它更多的是一种“心象”。中外文学中的许多传统意象如“月亮”,都是作为一种主体过去的经验与现时的情感相融合的心象在文学名著中频繁反复的出现。这表明,月亮意象不仅仅是个体情感对外在物象的偶然性投射,而是积淀了一个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集体无意识,是一个民族的心理性格的显现。中西方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审美取向等不同导致了他们笔下的月亮意象也具备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下文便从这三个角度去分析中西方文学中月亮不同内涵的成因。(一、文化起源及民族性格上看探究民族心理性格形成不同的原因就要追溯到中西文化的起源。中西方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气

25、候等不同的自然基础条件下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河的文明和海的文明,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地处半封闭地缘地形等等原因,中国远离世界其他文明中心,长期处在难以与外界交流的隔离机制中使中国人形成了保守,中庸的民族性格特点。其文明发祥地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或冲击平原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农耕生产方式又导致了中国人民安土重迁,重农抑商,老死不出乡的民族心态。在这样的自然经济结构中,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的地位便被长期保持下来了,形成了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也形成了中国人以家为本的好安宁、好静的民族性格,中国人象女性一样爱粉饰,好面子,注重含蓄性,从而造成了弹性的

26、文化品格。同时孔子和老子的儒、道二家的学说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老子认为“水”能喻“道”且接近于“道”。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而孔子对水的态度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先进在老子那里,水和道是相近相通的,而在孔子的眼里,水所具有的那些品格和境界,是达到了“仁”的理想境界。作为儒、道哲学宗师的老子和孔子在自然的万物中,都对这一最具阴柔特性的事物水极为推崇。几千年来,孔子与老子的儒、道思想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深远影响是无庸置疑的。因此,中华民族在心理性格上对阴柔的偏重以及中国古典文学对阴柔之美

27、的偏爱也就不难理解了。月亮是自然界中极易引起人们注意的物象之一。月亮神话的原始的信息是先民们对生殖的崇拜,月亮与蟾蜍的联系赋予了月亮阴性文化特色。因此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具有婉约的阴柔之美,加以联想和美化,加给它爱情的浪漫意蕴进而比德为君子的品性修养,月亮成了美好的纯洁物。中国文学中的月亮不再是一种客观事物,而是融杂了作者主观情思的一个文化载体。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腊文明,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中心位于欧洲南部的地中海地区,这一特殊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造成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与变化的文化聚合及海洋便利的交通带来的商业的发展,导致了西方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性格。海洋的惊

28、涛骇浪带来的生存忧患使古代希腊人产生了与自然对立的观念,激发了他们征服和驾驭自然的雄心。因此西方人自古就具有善于征服的刚强性格,古希腊人征服爱琴世界并以武士建立城邦,贵族出于武士,所以希腊人不仅崇尚智慧,而且特别推祟刚勇。因此,西方人具有人格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有勇于进取的主动性、勇于占有的攻击性,甚至是侵略性,具有走出家庭的冒险精神。西方人率直、外露,具有刚直僵硬的文化品格,这就造就了西方的月亮文学是偏刚性的。西方文化中渗透着西方人对太阳这一象征刚强的阳性的客体的激情崇拜,西方人对于太阳的喜爱多过于月亮。因此我们对西方文学中有出现把月亮比做坏人,具有癫狂的意识,赋予其丑陋的含义也没什么好奇怪

29、的。(二、民族思维方式上看不同的中西文化就导致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民族性格及民族文化精神,中国文化的以儒家为代表人文传统和西方文化的具有理性精神、客观态度、探求真理执着的科学精神。而不同的民族性格及民族文化精神又是从根本上影响了中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的二元对立物我两分思想。在受自然恩赐方面,中国的祖先要比古代西方人多,所以表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国就从和谐开始,西方则从对立开始。(圣经进一步奠定和增强了这种对立。中国人把自然看成自己的朋友,并努力地保持自己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互相支撑,互相依存,因此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

30、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认识主客观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体现在文学上就是喜欢用借自然界的客观景物抒发作者主观的情感。如中国古典文学中往往都是借写月亮意象来表达作者主观上的思念、失意、孤独、爱慕、喜悦等等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从早期的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客体,到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情感活动融合,再到成为一个蕴含着独立和永恒意志的复合物象,与主体共同感受和体验超然物外的情趣。经过历代文人的渲染,月亮逐渐成为一种媒介,成为文人们表达人生追求、进行社会和人生思考等等人类种种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

31、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问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我歌月徘徊”就是诗人与月的感情交流达到完全默契的表现。西方多面向海洋,西方文明主要建立在航海与狩猎的基础上,它们对自然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战胜关系和优越地位。人是自然的统治者、征服者,而自然则是人所统治和征服的对象。因此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强调

32、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物我两分,而物我两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两分。他们注重主体与客体的质的差异性,因此在描写月亮意象的时候也表现为人与月亮的两分-主体傅绍良.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9.浙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与客体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西方文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意象就是把月亮作为人类 伴侣的精神依托。 人们将月亮视作伴侣、 朋友、 知己或是一个精神上依托的对象, 特别是当他们处在漫漫长夜中孤独一人时。月亮精神依托的意象还包括着安全 感、被保护感和希望。人们将心灵寄托于月亮,祈祷以寻求心灵的保护和赐予勇 敢的力量,特别是在人们夜

33、晚旅行时或是遭遇困难时。如华兹华斯在 1835 年在 坎伯兰郡的海岸边作的一首献月亮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此诗中月亮成了 给水手们带来希望和好运的朋友(SailorS Friend。这种比喻拉近了渺小微弱 的人与无穷力量的宇宙天体的时空距离,形成了跨时空的遐想,赋予了月亮亲切 可信、友爱至上的意象。 (三) 、审美取向上看 普遍来说,西方人钟情于太阳和中国人偏爱月亮。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审美 取向。 这种审美取向的差异性,源于各民族文化的特质,有其审美的和宗教的文化 渊源。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塑造中国文化的面貌和精神特质方面起了决定性的 作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之用,和为贵

34、,先王之道斯为美。 ” ” (论语·学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 ”(论语·八佾“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由此看来,不论是修身齐家、 ” 安邦定国,还是待人接物,进行诗歌创作, 孔子都要求中正和谐,持中守正,违背了“和”就不能有美。庄子进而说:“天地 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 ,“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庄子·齐 物论 ,只有进入这种物我两忘的以至于“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才能感 受天地之大美。因此中和、气韵、意境是中国古代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基本审美形 态。中国文化重“

35、平淡”风格,具有强烈的“写意”倾向,追求“神似”和“韵外 之致” 。而意境的审美特征又主要体现在主客统一、情景交融、时空转换、有无 相生等四个方面。因此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象具有人与月亮的统一,时空永恒, 思乡失意怀人等情感寄托的特点。同时月光柔和而不咄咄逼人不刺眼,它唤起人 的是柔和温馨、 安谧、 幽静和几分的神秘, 这也正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感和心理。 相比之下,崇高、丑陋、荒诞是西方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西方人的眼中, 文艺不是平淡的东西,而是伟大的思想、深厚的感情、崇高的风格。纵使写悲, 亦是一种刚性的悲。因此英诗中多出现以太阳为意象的,少数出现月亮意象的诗 11 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

36、歌中多为体现孤独主题的和表达对月亮的赞美和崇拜之情。 如华兹华斯笔下海上 的月亮就是能战胜一切暴风雨的神、希望和力量。审美活动中崇高作为一种审美 形态的诞生,并不意味着人对自然的全面控制或人与自然的情景交融,只是自然 的粗犷豪放与人的审美情感产生了共鸣和认同。而丑的价值也并不在其本身,而 在于它衬托了美, 在一定程度下可以转化为美或可使人们透过丑的现象看到或联 想到美。如罗密欧极力贬低月亮,以衬托像太阳一样美丽得光彩照人的朱丽叶: “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 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她因 为她的女弟子比她美得多,已经气得面色惨白了。 ” 综观中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都表达了人

37、类对月亮的情感寄托。只不过由 于历史、 社会、 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使得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产生了差异。 无论是中国的月亮文学,还是英国的、希腊的、法国的月亮文学,都为人类提供 了丰富的艺术欣赏空间,给予了我们更广泛的美学享受。如果我们只能用一种方 式欣赏月亮, 那么无论用哪一种方式, 都不能使我们对月亮的审美情趣得到满足。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未来的文学理论不再是封闭的、 局限于一种文化或相类文化, 而是以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艺术欣赏为基础的。 尽管中西方月亮文学在多“同” 中又有差“异”,但是人类共享一轮明月,月亮文学依然是搭起不同民族文化沟 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2 浙江理工大学本科

38、毕业设计(论文) 1 庄超颖 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从时空合一思维的角度论述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 会科学) ,2004.5,Vol.22 No.3 :P86-P91 2 张生虎月亮意象原始及嬗变J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11,Vol.14 No.2 :P6-P8 3 包莉秋 容格的原型理论与中国月亮意象之比较研究J 师范学院学报, 2003 , Vol.19 No .4: P46-P50 4 王心洁、王琼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月亮意象J 求索,2006.6, :P197-P198 5 李如 女性命运的象征-解读 金锁记 中的月亮意象J 黄山学院学报, 2005, (02) 6 朱旭晨张爱铃笔下月亮意象中的比喻J 修辞学习,2005,Vol.6 : P70-P71 7 丁晓梅思妇诗及其月亮意象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 (01) 8 庄超颖 古代离别诗中月亮意象的社会心里内涵J 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