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掌握“大题材”,运用要领解读诗歌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边 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即事 (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 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明确这几类常考题材的大致情感, 准确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能确保答题方向正确。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 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送别怀人诗一一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教材链接: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 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 友离别,送别之际,人 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
2、 相送,吟诗赠别,表达 依依不舍之情。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 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 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 别。(1)寓情于景,以 景衬情, 情景交 融。烘托:不直接 写人的离情别 绪,而是通过写标志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 人诗中出现)情感 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 感。 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 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 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 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 杂乱无早。眼中物有伤
3、离 之意来烘托人 的伤离之深。(3)以乐景衬哀 情(也叫乐景写 哀或反衬)。想象(也叫虚 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 对朋友的留恋 和关切。【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注】 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教你读诗:1抓标志:送、归蜀,意象有社燕、下马、征衣、水,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2. 读注释: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恬淡闲适。暗示回到家中。3读诗句:(关键词句)望、远壑;至傢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 知已
4、息机。景、事(写景)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孩子在自家柴 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随即归来了(叙事)作者想象所送之人何遁山人回家时的情景。请你答题:这首诗的颈联与尾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答:答案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 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 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羁旅思乡诗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教材链接: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
5、)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1)借景抒情(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所见所闻、所感所叹,叫“寓情于内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内景),情景交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涵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容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融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伤、思念亲人等。(2)乐景衬哀情叹、漂泊愁苦。(乐景与哀)。诗题中多含有“客天涯漂泊羁旅愁。叙(3)侧面落笔。诗舍” “登高”“望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人在表现怀远、月”“忆”“寄”“行发漂泊无定的孤苦。思归之情时,不”“思”等词语以及元望尽天涯怀人愁。感是直接抒发思标宵、中秋、重阳、除夕情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念之情,而是从志感等节日名。人的思
6、念。对方着笔,想象常见意象:月亮、秋羁旅他乡的幽怨之对方思念自己风、秋霜、杜鹃、猿啼、情。或表达人生感叹,之深,借以烘托沙鸥、孤雁、浮云、梧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诗人的苦恨离桐叶落、西楼、高楼、 危楼、危栏等。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 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 寂寞、幽怨愤慨之情。情。(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注】 韦庄(约836 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 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教你读诗:1抓标志:含山店(地点)、梦觉作(事由)、客,意象有灯、山月
7、,暗示羁旅思 乡。2读注释:介绍作者,交代其为长安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暗示思 乡的主题。3. 读诗句:(关键词句)流离、别家、客天涯、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景、事(写景)写眼前灯火迷离,起床后看到山月西斜的景象,令人无限惆 怅。(叙事)诗人因“流离”“别家”成为一种习惯,漂泊天涯已成为生活常态, 梦醒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请你答题:这首诗的末句在抒情方式上有其独特之处,试加以赏析。答:答案 诗的末句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使情感的抒发显得含蓄、深 沉。“山月斜”,诗人从思乡的梦中惊醒,所见的是山边的斜月,清幽、冷寂, 更增添了羁旅思乡的惆怅。教材链接:过故人庄(孟浩然
8、)、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 美丽清新的自然景 色、歌咏闲适恬淡的 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 歌。内容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1)比喻、拟人、夸 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的运用。(2)写景的表现手法 有:白描与工笔; 观察角度高、低、 俯、仰的变化与远近 高低的顺序;光、 影、色彩的渲染,视 觉、听觉、嗅觉、触 觉的运用;虚实结 合(眼前之景与想象 之景);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化动为 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 法:借景抒情,融 情入景;乐景写哀 情(反衬)。标志 山水田园诗分为山 水诗与田园诗。山水 诗指描
9、写山水风景的 诗。田园诗指主要以 农村自然景物、田园 生活为吟咏对象的 诗。 常见意象:溪水、 山石、松林、野老、 柴门、桑麻、南亩、 五柳、明月、渔歌等。情感 寄情山水,赞美山 河,热爱自然。 借凄风苦雨,表达 对自由的向往及厌 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憎恶黑暗,寄托恬 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以恬淡之心抒写 山水清幽,表达闲适 淡泊、悠然自得之 情。 对现实不满和怀 才不遇的苦闷。【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教你读诗:1抓标志:山居,意象有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
10、。2看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3读诗句:(关键词句)“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 归”。景、事(写景)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 归的清新之景。(叙事)诗歌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和心态,虽是生活惬 意,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请你答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 答案 诗的后四句情景交融。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 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 之情(情)。四、边塞征战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教材链接:出
11、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 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 诗。内容边塞诗多表现从军 出塞、保家卫国、民 族交往、塞上风情, 或抒报国壮志,或发 反战呼声,或记现实 战事。(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 用典等。(2)人物形象的 塑造方面:常 用侧面烘托、标标题往往有“行”“军”情保豕卫国、建立功志“征”“塞”“戍”等与军感名的壮志豪情。动作肖像描旅有关的子。奋勇杀敌、英勇无写、细节描写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畏的英雄气概。等手法。沙、秋月、大漠、孤城、边雄奇瑰丽、奇异独(3)意境的营造关、雨雪、风沙等)、地
12、理区特的边塞风光。方面:常用景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征人思乡、闺妇盼物烘托、虚实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归的两地情愁。结合等手法。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凄苦哀怨的怨战火、羌笛、琵琶、战马等)、情绪,凄厉沉痛的反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战思考。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对和平安宁的边城曲等)、人物类(戍卒、疆生活、和睦友好的将帅、胡人、单于等)。民族往来的喜悦。【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塞下曲(其六)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注】 骎骎(q I n q I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卢龙塞:古地名。教你读诗:
13、1抓标志:塞下,意象有北风、白草、胡马、戍楼、铁衣、战马、烟尘,表明这 是一首边塞征战诗。2读注释:“骎骎”的解释表明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卢龙塞”为边塞特有的 地名。暗示所写内容与边塞战争有关。3读诗句:(关键词句)“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铁衣霜 露重”“烟尘飞至今”。景、事(写景)白草为北风所凋,秋天的夜晚,清 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 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叙事)写月夜戍楼中的老将,在恶劣的边塞环境中戍守 边关国土,思念家乡,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请你答题: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14、答案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 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 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五、咏史怀古诗一一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教材链接: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 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历史陈迹等为题 材。借咏叹史实、描写 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 衰之感,以寄托哀思、 借古讽今。内容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 运的坎坷。(1)借景抒情(寓情 于景)。(2)对比手法,描写 眼前衰败、荒凉的 景象,与历史上的 繁华兴盛形成鲜 明的
15、对比。(3)化用典故,借典 故寄托自己的感 伤或对国事的讽 喻。(4)衬托,诗人往往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 “登某 古迹有怀”“古 迹”“古人名”等。情感 针对历史人物或事 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 看法。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 或惋惜;类比古人,寄 托伤感或哀思。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临古迹而抒怀,以 悲景衬悲情。【例5】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荆门道怀古刘禹锡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注】 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 “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
16、任时。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教你读诗:1. 抓标志:荆门道(地点)、怀古。2. 读注释:交代写作背景,诗作于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介绍作者情况,中 唐诗人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介绍“庾开府”,暗示此处运用典故。3. 读诗句:(关键词句)咸阳终日苦思归。景、事(写景)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野雉乱飞。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 被泥土、枯枝和败叶填塞殆满;陵园被火,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净尽。(叙事)在赴任路上看到江山易主的南国山川,古都破败的景象。请你答题:本
17、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答案 用典。借庾信思归的典故,庾信枉费了思归之心,如今的“旧帝畿”已经 破败不堪了,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之处了。(或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表达诗人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灭亡的惋惜(或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 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 势的忧虑。六、咏物言志诗 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教材链接:咏柳(贺知章)、(杜甫)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 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 想感情。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 意)、托物
18、喻理、托物讽世。(1)从具体描写 的方法看,主从对象上来看,咏要是正面描写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绘形绘色)与某个物。着重对所咏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侧面烘托。之物的特征、功能进国家。(2)从修辞手法行刻画,或者着重对寄寓咼尚的节操,或表看,主要是比标所咏之物的某一内情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喻(比况)、象志蕴、精神进行吟咏。感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征、拟人和对从题目上来看,或理想破灭的哀愁。O 匕 上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3)从抒情方法以“咏某物” “题某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看,主要是托物”“某物吟”等为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物言志。题目形式。【例6】
19、 阅读下面这首词,根据提示回答问题。汉宫春梅晁冲之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清浅小溪如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 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注】 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东君:司春之神。玉堂:指华贵的宫殿。故人:此指林逋。教你读诗:1抓标志:梅,横两三枝、雪压风欺、(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空自倚、清香 未减(梅的特点)。2读注释:介绍作者,北宋词人,交代生存环境;“遭贬”暗示内心郁郁不平,“隐居”表达了
20、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交代写作背景;“东君”“玉堂”“故人”的注解可以帮助理解诗歌。3读诗句:(关键词句)“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 诗”“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景、事(写景)写江梅潇洒,用修竹作陪衬,遭受雪压风欺,却凌寒而开,蕊寒香冷,不 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轻失花期”,最后写梅花虽遭冷落,却不与世俗同 流,清香不减。(叙事)作者观看梅花,以梅花品格的高洁、孤傲寓自己的品性。 请你答题:这首词的下阕借梅花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答:答案 “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 往
21、;“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对孤芳、 分付他谁”借林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七、即事(景)抒怀诗一一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教材链接: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即事(景)抒怀,指的是即事(景)抒怀诗的基本(1)比喻、拟人等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修辞手法的运内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内之事、身边可见之景。用。涵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叙事写景的表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赠人、表达人生感悟、现手法有
22、:虚己的感慨。抒写闲情逸趣等。实结合;衬托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寄情山水,表达出对(以动衬静、以乐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衬哀);侧面描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写的运用;白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描与细节的手标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情趣。法。志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感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3)常用的抒情方其重点在“抒怀”。对世事的感慨。法:直抒胸臆;标题往往有“即对现实愤慨、不满和展开想象,寄事” “即景”“抒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托情感;借景怀”等词。惆怅之情抒情,委婉抒情。【例7】 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23、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西汉翟公做廷尉时,宾客阗门;等到失势废官,宾客绝迹。此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 地方。教你读诗:1抓标志:即事。2读注释:介绍作者,曾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后被免职,暗示作者 在仕途上的不如意;“张罗地”,暗示世间的冷暖。3读诗句:(关键词句)网春、自掩门、车尘不到张罗地、落花狼藉近黄昏。景、事(写景)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 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落花狼藉一片,天色已近黄昏
24、。(叙事)叙写自己门庭的冷落,无人来访,暮色沉沉中,他才去关门。请你答题: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答:答案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 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 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 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诗歌“ 7大题材”专项练(时间:45分钟 分值:77 分)1.送别怀人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题。(11分)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
25、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 乱尚未平定。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 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 地。(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 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 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B. 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 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C. “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
26、 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D. “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 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E. 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 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解析 D 项, “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 ”错,这里表达的应该是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E项,激励“自己还要发奋努力”理 解错误,“犹恐”二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世事茫茫难卜的感叹。答案 DE(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6分)答:解析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
27、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查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注意答出实景“白马江”头的景色和虚景“黄牛峡”,然后分析其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答案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 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 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 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 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2.羁旅思乡诗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11分)临江仙暮春赵长卿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28、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注】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B. “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 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C. “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 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29、。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D. 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 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E. “别来”一句,写词人乘春浪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的矛盾心态。全 词情感起伏有致,语言自然流畅,明快简洁,富有韵味。解析 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E项,“明快简洁”错 误,应是“含蓄隽永”。答案 CE(2)词尾作者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6分)答:答案 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 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
30、,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 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 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 感染力。3.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的这首小令,完成(1)(2)题。(11分)双调沉醉东风 渔夫白朴黄芦岸白 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 叟。(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A. 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夫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B. 小令中的渔夫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
31、自在来去,与心地单纯的白 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C. “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夫,因为渔夫不识字,没文 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D. 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 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夫形象。E. “点秋江白鹭沙鸥”用“秋”修饰“江”,既点明了季节是秋季,也写出了江 面上点点鸥鹭飞翔的凄凉肃杀的景色。解析 C 项, “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 ” 错,准确理解应是:渔夫虽然不识 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 E 项, “凄凉肃杀的景色 错,结合小令意境理解,应该是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
32、美妙的情景 答案 CE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6分)答:答案 相同情怀一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 情自然、寄情山水)。不同情怀一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4.边塞征战诗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献圭寸大夫破播仙凯歌(其五)岑参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
33、城。献圭寸大夫破播仙凯歌(其六)岑参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B. “满谷连山遍哭声”是夜袭时的实况,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描写在两军对垒句前,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C. “万箭千刀一夜杀”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句中 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D. 结合第二首诗来看,“平
34、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泪水相掺和,红成一片。 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 效果。E. 两首诗都突出了战争的情形,“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 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解析 B项,“在两军对垒句前”错误,应是“在两军厮杀句前”。D项,“和泪水相掺和”错误,应是“和雨水相掺和”。答案 BD(2)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 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 声,血流成河。诗人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
35、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 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昨夜战斗的激烈,含蓄、内敛。5.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2)题。(11分)再过金陵唐包佶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吴宫:此指 三国时吴国的宫殿。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 (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 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金陵和石头城都指南京,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六朝古都。吴、
36、西晋、宋、齐、 梁、陈合称六朝,都定都南京,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B. 再过金陵是包佶重过六朝古都金陵时写下的吊古之作。作者“再过金陵” 时生发了 “江山不管兴亡事”的惆怅,大概是因为那时国家的局势已不容乐观TOC台城曾经是六朝统治者追欢逐乐的场所,后来成了诗人凭吊、寄寓伤今之情的 触发点。这一类的触发点还有隋宫、乌衣巷、大运河等。D. 这两首诗都是怀古诗。怀古诗一般都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诗人对某历史 人或物的看法,这两首诗也不例外。E. 包诗再过金陵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 由人事的情感;刘诗石头城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 不再、沧桑变化的深
37、沉感慨。解析 A项,“西晋”错,应为“东晋” ;D项,刘诗石头城没有运用议论。答案 AD(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6分)答:答案 相同点: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 不同点: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 空间 (从吴宫到台城 )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或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 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 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
38、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 )6.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2)题。(11分)摊破浣溪沙咏桂花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 ,大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大:一作“太”。(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 开头两句如抖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万点黄花, 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的娇小无比以及金玉之 质。B. 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之桂子,还是高风亮 节的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C. 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