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荣考研政治点题班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_第1页
肖秀荣考研政治点题班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考研政治第1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力量不平衡性原理与“两点论”、“重点论” 材料 1 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家,灾难不仅带来挑战,也历练国家能力;对于一个坚强的民族,灾难不仅 意味风险,也砥砺民族精神。2010 年 12 月 8 日人民日报社论:风雨见证伟大的精神材料 2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恩格斯 1893 年 10 月 10 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的复信材料 3与希腊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也屡经曲折磨难,但多难兴邦,我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所征服, 而是愈挫愈奋,五千年来绵延不绝,巍然屹立

2、于世界东方。苏格拉底说过:“逆境是磨炼人的高等 学府。”中国也有句古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各种坎坷和灾难,没有能够阻止我们前进的 步伐,而是铸就了两个民族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和品格。温家宝 2010 年 10 月 3 日在希腊议会的演讲材料 4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社会应该继续携手并进,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 容理念,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懈努力。胡锦涛 2009 年 9 月 23 日在第六十四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 请回答:(1) 指出材料 1、2、3 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并加以阐述。(2)从哲学角度阐述在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

3、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实现合作、共赢和包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 它在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是什么?、【答案要点】(1) 材料 1、2 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的思想,蕴含着历史的辩证法。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关系。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 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2)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指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

4、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 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 要是:造成事物的量变;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促进事物发 展、特另忧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中国提出的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包容理念,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是自觉利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动力 作用的具体体现。(3) 矛盾的

5、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 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这在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就不是强调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 展这一解决矛盾的方法,而是强调用缓和矛盾、化解矛盾甚至搁置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努力寻找 各方利益的共同点,求同存异,兼顾各方利益,以达到互利共赢。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 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 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考研政治第2页二、人与自然的的关

6、系、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关系及在实践中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角度(以气候问题为例)材料 1英国金融时报报导,英国气象局科学家公布了一组最新研究报告称,人类活动致全球变暖的证据在过去一年里变得“更充足”了。全球气温在过去10 年里上升了 0.08C至 0.16C,而且长期变暖趋势是每 10 年 0.16C。这组数据也给已经到来的坎昆气候会议增强了 “紧迫性”。人民日报海外版:路透社等外媒热评坎昆会议,2010 年 12 月 6 日材料 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 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

7、是 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一一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 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 规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材料 3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凝聚了国际社会共识。坚持这一原则,对确保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 努力在正确轨道上前行至关重要。胡锦涛: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2009 年 9 月 22 日材料 4“我们时代为其在人的理智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自豪。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 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有人性。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 锐的眼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关

8、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 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 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爱因斯坦请回答:(1) 结合材料 1,说明为什么“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2) 运用哲学有关原理说明,解决气候问题,为什么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3) 结合材料 4 说明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关系及在实践中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4) 结合材料 2 阐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答案要点】(1) 材料 1 说明,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气候变暖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

9、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 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 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因此,“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2)矛盾力量不平衡性原理告诉我们,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 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

10、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矛盾力量 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 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 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 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不要把两者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两点论和重点论 是统一的,重点论要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要以重点论为补充。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考研政治第3页气候变化没有国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同舟共济、齐 心协力。因此,所有国家都应负起共同责

11、任。但是,造成气候问题的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受气候 变暖危害最大的是发展中国家;解决气候问题,发达国家应负起主要责任。 发达国家除了应完成 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任务外,还应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3)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 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又是能够统一的,即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够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 一般说来,这种调节总是要使价值服从

12、真理,使需要服从可能, 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局。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 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4)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首先,它表明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 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 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其次,它也表明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应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同时应尊重自

13、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 客观规律,要把人类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 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补充:1.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第一,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 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 重要手段。第二,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截至2009 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 2005 年降低 13%相当于少排放 8 亿吨二氧化碳。中国完成“十一五规划”规定的节能减 排指标。第三,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 太阳能热水器

14、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第四,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 家。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 万公顷,居世界第一。第五,中国承诺,在 2005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1990 至下降 46%勺基础上,又提出,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 40%! 45%这一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2.在当前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坚持的原则一一四项原则:(1)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2)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

15、责任”原则;(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4)坚持统筹协调和平行推进减缓、适应、资金、技术 等问题。一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 年 11 月 23 日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0 年度报告)三、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发展规律: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一)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 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 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 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16、,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认 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 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考研政治第4页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 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

17、无限发展, 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 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二)真理发展规律: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 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就人类认 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 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因此,承认

18、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也有三层含义: 一是 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 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 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 一。作为真理,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 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可分

19、 的,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 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 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四、唯物史观: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材料 1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任务,指出:“文 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

20、文化前进 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 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 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材料 2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指出,“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 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 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

21、,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请回答(1) 结合材料 1,运用唯物史观说明加强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2) 结合材料 2,运用唯物史观说明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答案要点】(1) 文化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 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考研政治第5页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 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 承性

22、。正是由于这种继承性,才有社会意识发展的独特的历史,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最 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这种反作用就在 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以支配人们 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连。正确而充 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2) 上层

23、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 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的性质 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主要是指该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及其经济运行方式。随着我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与 完善,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 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经济基础的 变化,中国

24、社会的上层建筑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现 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着的一些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仍相当突出,如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 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 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 各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五、“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材料 1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

25、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 年材料 2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盘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政冶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 年材料 3列宁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 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 材料4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变化。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 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了新的

26、变化:职工参与 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阶层、阶级结构 发生了新的变化: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最终成为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 预不断加强;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政治制度的变化: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等。请结合材料回答:(1)指出材料 1、2 观点的联系,并

27、运用唯物史观加以分析。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考研政治第6页(2)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分析材料3 的观点。(3)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材料 4 中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答案要点(1) 材料 1 提出了 “两个必然”的观点,材料 2 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观点。“两个必然” 和“两个决不会”是辩证统一的,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 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

28、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 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资本主 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和对抗的尖锐化,以及资 本主义的政治和社会危机,从而促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需要相应的主客观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 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基本矛盾的发展、激化有个过 程。我们既要坚定树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

29、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要面对现实,坚持科 学态度,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 奋斗。(2)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材料 3 的观点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一切 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 看,社会形态的更替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而统一性与多 样性,根源于社会发

30、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及阶级基 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 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3)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 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 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 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

31、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 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六、(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 量变、质变、度: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 种运动状态。量变是事物数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