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重点_第1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_第2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_第3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_第4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词解释:1.现代的免疫概念。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2.淋巴细胞归巢和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人体外周免疫系统中不同器官之间循环移动的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 成熟的免疫细胞离开中枢后,经血液循环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组织的特定部位,在淋巴细胞再循环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免疫细胞在不同组织之中的特定分布,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归巢。3.半抗原免疫原性:即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 即能与刺激产生的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

2、原4.表位的概念和类型。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它是抗原分子中真正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有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5.异种抗原,同种抗原,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 指来自不同物种的抗原物质。同种抗原: 指来自相同物种而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又称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 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为Forssman抗原。6.概念:共同抗原,交叉反应,SAg共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两种不同抗原分子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反应

3、抗原。交叉反应:一种抗体能够结合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分子,产生的免疫反应。SAg:某些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SAg)。7.单克隆抗体mAb:原表位的均一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特点:可以长期培养,分泌抗体,且纯度极高。特异性较高。8.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K)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素刺激免疫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质量可溶性蛋白,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促进造血、参与炎症发生和创伤愈合等功能。9.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够选择性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成某一细胞谱系的细胞因子的

4、统称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10.黏附分子细胞黏附分子(cell-adhesion molecule,CAM)是一类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结合和作用的分子。通常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指可被固有免疫细胞的受体所识别的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所共有的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主要包括以糖类和脂类为主的细菌细胞壁成分病毒和细菌的核酸成分。11.模式识别受体(PRR)指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即

5、PAMP)或组织细胞损伤所产生的某些物质(即DAMP)的受体。1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人的MHC称为HLA基因或HLA基因复合体13.MHC限制性T细胞表面TCR对抗原肽和HLA分子进行双识别,由此形成了T细胞在抗原识别和发挥效应功能中的MHC限制性。14.APC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是免疫系统收集敌情的“侦察兵”。15.T细胞突触T细胞突触是T细胞与APC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细胞与细胞接触部位形成的一种多

6、种跨膜分子聚集成簇的特殊结构。16.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型:速发型型: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细胞介导型:迟发型简答题: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进入的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功能。免疫监视:机体能监察出体内突变或早期肿瘤细胞并予以清除的功能。免疫耐受:机体对某种抗原刺激表现出低应答或无应答状态。“自身免疫耐受”免疫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参与整体的调节,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构成网络调节系统,既调节免疫系统本身,又调节机体整体功能。二.

7、免疫应答的种类、特点。固有免疫特点:个体出生时已具有的免疫,经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应答迅速。 无特异性、具有广泛性。 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与效应阶段。适应性免疫特点:个体出生后,在生活中不断接触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抗原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获得的免疫功能。 开始应答的过程较慢。 特异性。 清除特定抗原异物效率较高。有免疫记忆性和耐受性。三.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特性的比较B细胞表位T细胞表位表位受体BCRTCRMHC分子无需必需表位性质天然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线性段肽表位类型构象表位,顺序表位顺序表位表位位置抗原分子表面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四.补体

8、的生物学作用1.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的细胞毒作用:MAC2.调理作用: C3b、C4b、iC3b3.引起炎症反应: C3a、C4a、C5a(过敏毒素) C5a(趋化作用) 4.清除免疫复合物: C3b/CR15.清除凋亡细胞五.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1、介导天然免疫IL-1、TNF-、IL-6、IL-8、IL-12和IFN等均参与介导了天然免疫,在感染的早期即能发挥清除病原体的作用。2、参与和调节适应性免疫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激活、生长、分化和效应发挥。传递免疫细胞之间的相关信号。参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属于免疫应答效应分子。某些细胞因子具有免疫抑制功能。3、刺激造血功能IL-3、SCF、GM-C

9、SF、G-CSF、M-CSF、IL-7、EPO、TPO等。4、抗肿瘤作用TNF;IL-2、IL-12和IFN5、促进损伤修复多种趋化性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血管的新生。六粘附分子的功能免疫细胞识别中的共受体和协同刺激信号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淋巴细胞归巢。七吞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1.吞噬作用迁移和募集识别吞噬杀菌消化和清除2.加工提呈抗原将摄入的抗原加工处理,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同时表达粘附分子,提供第二信号,启动特异性的免疫应答。3.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MCP-1、GM-CSF和IFN-等,募集吞噬细胞到感染部位

10、并活化。活化吞噬细胞分泌MIP-1/、MCP-1和IL-8等趋化因子,募集、活化更多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分泌多种促炎细胞因子(IL-1、TNF-、IL-6等)和其他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和多种补体成分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还分泌一系列胞外酶。4.巨噬细胞介导炎症反应促炎细胞因子在抗感染免疫中的生物活性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激活的吞噬细胞能有效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受体表达增加、胞内溶酶体数目及其ROI、RNI和各种水解酶浓度增高、分泌功能增强,TNF-分泌增加,ADCC效应)。巨噬细胞吞噬癌细胞5.免疫调节作用八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

11、答的关系1.固有免疫应答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2.固有免疫应答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3.固有免疫应答协助适应性免疫应发挥免疫效应答九HLA的生物学功能(一)、作为抗原肽受体结合并提呈抗原分子T细胞表面TCR对抗原肽和HLA分子进行双识别,由此形成了T细胞在抗原识别和发挥效应功能中的MHC限制性。(二)、参与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1.参与NK细胞功能的调节:HLA类基因区。2.参与母胎耐受:非经典HLA类基因。3.参与炎症反应:经典的HLA类基因和炎症相关基因。4.参与构成自身免疫性和对非己HLA抗原的应答:被HLA分子结合并提呈的成分,可以是自身抗原,甚至是HLA分子本身。5.决定疾病易感性的个体差

12、异。6.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三)、参与T细胞发育与黏膜免疫1.经典的HLA类分子及类分子可通过胸腺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参与T细胞的分化发育。2.MIC分子可能在黏膜免疫和保持胃肠上皮的完整性中发挥作用。(四)、其他非免疫学功能神经系统发育有关。十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1.HLA分型与器官移植2.HLA分子的异常表达与临床疾病3.HLA与疾病关联4.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十一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第一信号: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TCR-CD3复合体对APC表面嵌于MHC类分子的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和T细胞上CD4对APC表面MHC类分子的识别,共同构成抗原对T细胞的刺激信号第二信号:表达于T

13、细胞的CD28与APC上B7的结合则构成了对T细胞刺激的第二信号十二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1.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BCR与特异性抗原表位结合,启动第一信号。无需APC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信号传导功能依赖Ig/Ig。2.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活化的CD4+Th细胞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CD40结合,向B细胞提供共刺激信号。十三T、B细胞相互作用1.Th细胞辅助B细胞免疫应答Th细胞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CD40/CD40L) ;Th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协助B细胞分化(如:IL-4、5、6)2.B细胞作为APC活化T细胞B细胞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活化的

14、B细胞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B7/CD28)十四B细胞对TD抗原的初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免疫应答的比较特点初次免疫应答再次免疫应答免疫应答场所胸腺依赖区生发中心抗体生成潜伏期510d13d抗体峰值(生成量)低高持续时间短长抗体亲和力低高免疫剂量高低十五一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一)变应原检测体内检测:皮肤试验。体外检测(二)脱敏治疗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小剂量多次注射 异种免疫血清。(二)脱敏治疗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又称为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指在确定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后,将该过敏原制成抗原疫苗并配制成各种不同浓度的制剂,经注射或舌下给药途径与患者反复接触,剂量由小到大

15、,浓度由低到高,逐渐诱导患者耐受该过敏原而不产生过敏反应,治疗时间一般为3-5年。 (三)药物防治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的药物:如阿司匹林。2.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如色苷酸钠。3.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如苯海拉明。4.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如肾上腺素。(四)免疫新疗法论述题1.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一)重链和轻链 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以二硫键连接,形成“Y”型的四肽链结构。1. 重链(H链)根据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的不同,将重链分为5类或5个同种型,分别是IgA,IgG,IgM,IgD,IgE。2. 轻链(L链)分成k型和l型两种,对应的链称为k链和l链。(

16、二)可变区和恒定区Ig重链和轻链均可折叠成数个球形结构单位,称为结构域。Ig靠近N端的一个结构域氨基酸序列的变化比较大,称为可变区(V区),分VH和VL。Ig靠近C端其余的结构域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称为恒定区(C区),分CL和CH。高变区(互补决定区)VH和VL氨基酸序列的变化主要集中在3个区域,称为高变区(HVR)或者互补决定区(CDR)。3个区域分别为CDR1、CDR2和CDR3,其中CDR3变化最甚。高变区是Ig与抗原表位特异性识别的结构基础。免疫球蛋白的功能。2.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1) 激活补体(2) 结合细胞上的Fc受体,促使免疫效应的产生1.调理作用:抗体IgG的Fc段与巨噬细

17、胞等细胞上的IgG Fc受体(FCR)结合,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特异性抗体IgG结合了靶细胞的膜表面抗原后,其Fc段可以与具有杀伤作用的细胞(如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表面的Fc受体结合,致使细胞被激活,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发挥杀伤作用。3.通过胎盘:IgG是唯一可以通过胎盘的抗体。4.穿越黏膜:分泌型二聚体IgA5.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的Fc段能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IgE的Fc受体(FcR)结合,并使其致敏,最终引发型超敏反应。3.HLA两类分子的比较HLA抗原 类别分子结构 肽结合域组织分布及表达特点 功能及作用类抗原(HLA-

18、A、HLA-B、HLA-C)、2m12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呈共显性表达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类抗原(HLA-DP、HLA-DQ、HLA-DR)、11APC、活化T细胞,呈共显性表达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4.MHC类分子途径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和转运内源性抗原先与泛素相连成为泛素化蛋白,然后被蛋白酶体所降解,再经多肽酶进一步降解为短肽。降解的短肽经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转运至内质网腔。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是位于糙面内质网膜上的跨膜蛋白,由TAP1和TAP2两个亚单位构成,以ATP依赖的方式将抗原肽

19、转运至内质网,通常与8-12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高度亲和,能够最优化的运输适合与MHC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2.MHC类分子的生成和装配MHC类分子的链和b2m在内质网中进行装配。MHC类分子的链先和一种叫做钙连蛋白的分子伴侣结合,接着在另两种分子伴侣钙网蛋白和TAP相关蛋白的作用下和b2m结合释放钙连蛋白,以形成完整的MHC类分子。3.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抗原的提呈TAP相关蛋白协助MHC类分子与TAP转运的抗原肽结合。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将会与钙网蛋白和TAP相关蛋白解离,离开内质网,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膜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从而完成抗原提呈的过程。5.MHC类分子

20、途径1.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和转运APC通过吞噬作用和内吞作用摄取外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被APC摄取后形成内体,通过内体-溶酶体途径进行降解,被降解成13-18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2.MHC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在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类分子先和Ia相关恒定链(Ia-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Ii)形成九聚体。Ii链通过类分子相关恒定链(CLIP)的区域与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结合。在MC内Ii被降解,仅残留CLIP。3.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抗原的提呈HLA-DM分子辅助使CLIP从抗原结合槽解离,形成稳定的外源性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细胞膜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