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_第1页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_第2页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_第3页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_第4页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中国土壤形成于中国特定的地理空间,是其历史自然过程和现代自然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土壤的特征是其气候、地貌、地质、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等诸多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效应和系统反应; 地理位置和广阔地理空间内复杂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了中国土壤类型丰富多样;东部湿润半湿润土壤区域东部湿润半湿润土壤区域蒙新干旱半干旱土壤区域蒙新干旱半干旱土壤区域青藏高寒土壤区青藏高寒土壤区 认识中国土壤。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盈当认清中国土壤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个要素的基本特性极其低于分异规律;一、气候因素 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合成与分解的动

2、态平衡,主要受控于水热条件; 气候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降水影响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土壤酸碱度; 气候变迁影响土壤形成; 气候因素中的水热条件的分布和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它决定着气温的南北差异)、距海远近(引起气候湿润程度的差异)和地形(造成水热再分配、出现垂直景观差异); 这几个因素对水热条件的分布是综合起作用的,但在不同的地区,三者彼此的作用强度却又很大的差异; 一般认为,东部季风一纬度地带性为主,西北干旱地区一经度地带性为主,青藏高原区一垂直地带性为主;1、光热条件 光热资源是土壤资源形成、发展和演化的动力,也是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 中

3、国北起寒温带,南至赤道带,而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20度50度之间的中纬度地带。太阳辐射西部多与东部,高原多余平原。西藏地区达670万1005万J/cm2,仅次于北非的撒哈拉沙漠; 中国的温度分布,东半部随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自南向北降低;西半部因地形的影响超过纬度的影响,非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大盆地的温度大致和东部华北平原相当;青藏高原地势高峻,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2、水分条件 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水汽来自太平洋,因而东南多雨,西北干旱; 在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总趋势中,一方面是受到气旋、台风路径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了地形条件(山脉走向)的影响,山地降水一般多于低地,而盆地、河谷受高山阻挡是

4、降水减少的地区;中国的地形多变增强了中国降水分布的不均匀性;3、季风因素 由于海路分部、大气环流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季风现象十分明显。 在季风区中,冬季近地面层受高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冷,冬季各地区气温较同纬度地区明显偏低。夏季风受低压系统控制,盛行片哪方,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季风气候对于中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不但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和干草原,而且由于夏季风和高温季节性带来的丰沛的降水,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土壤肥沃,自然植被一常绿阔叶林为主,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农业发达区; 但季风气候存在着不稳定行,夏季风

5、各年间的进退时间、影响范围和强度各年各不相同,温度年较差大和见谁年内分陪不均,造成中国水土流失、洪涝、干旱、寒潮和台风等灾害频繁,土地利用防灾抗灾任务艰巨;二、地势和地貌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下降,构成巨大的阶梯状斜面,全国主要有3大阶梯组成; 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5000m,有“世界屋脊”之称; 第二阶梯:由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大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粉底、准格尔盆地)组成; 第三阶梯:由东部广阔的平原和丘陵组成,地势大多在200米以下,沃野千里,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 上述地势对土壤的形成和土地开发利用影响重大;自西向东逐级下降的大陆斜面,加强

6、了东部地区季风的强度,抑制了西部地区南北冷气流的交换,从而使得中国气候的地域差异明显; 山地的海拔高度和阴阳坡的变化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山地的阳坡太阳照射时间长,热量丰富,有较强的蒸发力,一般温暖干燥比较陡峭;阴坡日照短,热量差蒸发力弱,一般荫凉湿润较为平缓;迎风坡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发达,侵蚀作用强,易产生水土流失;背风坡降水少,地表径流不发达,易产生干旱生境; 由于这种自然景观分异作用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农业利用方式也不一样; 山地海拔高气温低,生长期短;坡度大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易造成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平衡;岩石和坡度也是土壤发育受阻、土层浅薄、土层分异不明显的原因,而且地形崎岖不利

7、于土地开发利用; 在平原,由于地形、地表组成物质的差异,也造成土壤地域分异。 例如:在内蒙古半干旱区湖泡周围,由水面向外围依次是盐化草甸土、草甸土、草甸栗钙土、栗钙土;在华北山前平原,从高到低依次是褐土、潮褐土、褐潮土、潮土;河谷地貌中,河漫滩雨季受河流泛滥,土壤依然不时接受新鲜沉淀物,土壤发育受阻,形成冲积土;三、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指陈铺于地球表面的松散土状物质或为就地风化形成的残积物,或为各种类型的搬运沉积物。 母质的质地对非成熟的土壤的质地有直接影响; 细质的母质发育来的土壤一般比粗质的地母质上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原因是细质土壤的保水能力强,通过提供较多的水分和养分促进植物生长,从而

8、使每年有较多的有机物追加到土壤中。 母质的组成对土壤剖面的特性有很大的影响; 在矿质沉积物,如果含有大量的易风化的硅酸盐和硅铝酸盐,在合适的水热条件下迅速风化,产生大量粘粒,使土壤质地粘重; 如果母质几乎全部由抗风化的矿物如石英组成,形成的粘粒极少,则产生质粒较粗的土壤;1、主要风化壳类型 风化壳指地表岩石就地风化形成的松散物质,水热状况的变化,直接影响第表裸露岩石的风化,形成很多类型的风化壳; (1)富铝风化壳与第四纪红色粘土富铝风化壳与第四纪红色粘土:既包括由基岩(花岗岩、片麻岩)就地风化形成的富铝风化壳,也包括搬运物质形成的富铝红色粘土; 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 中国长江以南的红色粘土,属于

9、第四纪漫长时期的形成物,上层为红色,中层可见红黄白相间的网纹红土层,其形成系红粘土层长期积水,引起氧化还原交替进行,使土体内局部还原性亚铁化合物发生位移,大部分移出土体形成白色漂白物,局部在土体内淀积氧化,形成红黄相间斑纹,有时还见铁质结核;红、黄壤与砖红壤的发育直接相连,因而密不可分; (2)硅铝风化壳: 形成于温带与暖温带的花岗岩岩体上,相对较薄,土体呈现棕色; (3)紫红色砂页岩形成的风化壳: 紫色岩层固结性较差,在湿热条件下极易就地风化,加之所处的地面有一定的坡度侵蚀较强,风化与侵蚀同步进行,加速岩石的崩解;也使得风化壳的性质与母岩极相近似; (4)石灰岩岩溶风化物: 富含碳酸盐的岩石

10、,在丰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岩石风化是以溶解为主,石灰岩层经溶蚀后残留的土层甚薄,富含粘粒成分,其中亦含有石灰岩碎片或细粒小型结核;北方的石灰岩风化壳则主要表现为物理风化碎屑型; (5)碎屑状风化壳 是岩石风化的最初阶段,由各种火成岩或水成岩的机械崩解块状组成,生物、化学风化微弱,风化层甚薄;质地粗,细粒含量低。多见于干旱、寒冷地区,或严重剥蚀的山坡地,岩层裸露,无明显的土壤发生层可资判别。2、河流沉积物 河流沉积物的特性与上游物质以及沉积环境有关; 黄河中每年的输沙量达16亿t,在下游平原形成厚层沉积层,每次决口急流地段形成厚层沉积层,为砂土岗地,然后向两侧漫淹沉积,为厚层均质粉砂土层;泥沙

11、主要来自中上游黄土去,颗粒大小均匀,一粉砂壤土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细砂和粘粒,甚少或不见砾石和粗砂粒;广泛分布在华北平原、汾、渭河谷平原; 长江的泥沙运行与含量情况和上述的黄河情况有很大差别;武昌站所测得的长江年均输沙量为5.4亿t,长江上游多为高大陡峻的山地,岩石崩塌后,岩砾堆积于上游江中,所以长江上游有关支流沉积层中,多见于砾石和粗砂;下游为悬移于江中的细粒物质的沉积物,以粘粒、细砂粒为主。四、植被因素 植被作为土地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要素,是土地形成、发展和演替最积极的力量; 绿色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生产者。它的作用是把分散在母质、水圈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的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辐射能,

12、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以有机物残体的形式聚集在母质或者土壤中; 草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约是森林土壤的两倍; 植被类型同时影响土壤营养元素和土壤酸碱度,影响土壤的淋溶与淋洗速度; 自然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取决于水热条件,遵循自然环境地域分布规律; 降水因素:森林/草原/荒漠 温度因素:针叶林/针阔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高原冻土植被高原冻土植被五、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速或延缓自然景观和土壤的演变过程,某些活动有利于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资源的质量,而某些活动则造成土壤资源的破坏; 积极影响:中国东部的大片沼泽地改成肥沃的农田、丘陵

13、山地修筑层层梯田、沿海沿湖地区修塘筑堤围垦大片淤积滩涂、在西北干旱地区利用冰雪融水建立绿洲等;中国的梯田 消极影响:由于盲目的利用土地,如,砍伐森林、滥垦草原、破坏植被等。破坏土地的生态平衡,导致物种的消亡,土地质量退化出现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和土壤肥力下降等不利后果;鄂尔多斯沙地鄂尔多斯沙地总结总结 中国土壤具有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东部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暖湿气流的影响的湿润森林土壤的南北变化,在一系列的生物与气候条件下,自北向南发生着隐灰化、淋溶化、残积化、铁硅铝化和铁铝化和富铁铝化等过程形成了一系列地带性土壤; 中国土壤同时具有大陆性的经度地带分布规律,即随着副热带高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自沿海向欧亚大陆腹地的逐渐减弱,湿度逐渐减小,大陆性干旱气候逐渐增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