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史总结教学教材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3/2021-11/21/11a3019d-7381-48e4-b28c-edc3a023a102/11a3019d-7381-48e4-b28c-edc3a023a1021.gif)
![中国农业发展史总结教学教材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3/2021-11/21/11a3019d-7381-48e4-b28c-edc3a023a102/11a3019d-7381-48e4-b28c-edc3a023a1022.gif)
![中国农业发展史总结教学教材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3/2021-11/21/11a3019d-7381-48e4-b28c-edc3a023a102/11a3019d-7381-48e4-b28c-edc3a023a1023.gif)
![中国农业发展史总结教学教材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3/2021-11/21/11a3019d-7381-48e4-b28c-edc3a023a102/11a3019d-7381-48e4-b28c-edc3a023a1024.gif)
![中国农业发展史总结教学教材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3/2021-11/21/11a3019d-7381-48e4-b28c-edc3a023a102/11a3019d-7381-48e4-b28c-edc3a023a102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zhn u)农业发展史 概 述 在人类历史上,不少地方曾经燃起过古代文明的火炬,但随着历史的推移,它们又相继熄灭了。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在公元前4000年率先进入文明时代,但该地的文明古国分别在公元前6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被波斯和马其顿征服后,这里的古代文明就衰落中断了。 曾登上古代文明颠峰的希腊、古罗马,在公元5世纪蛮族入侵后,也进入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起源早、成就大,虽有起伏跌宕,但始终没有中断过。 中华文明的火炬何以长明不灭?其原因(yunyn)当然是多方面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作出不同的回答。在这里,我们只想指出:农业正是形成中华文明长盛不
2、衰这一现象的物质基础。第一页,共103页。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社会的存在、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农业基础的稳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本身(bnshn)农业保持长盛不衰,或能够从外部取得农产品可靠供应的条件下,其文化和历史才能持续发展;如果农业衰落或中断了,其文化和历史就难以为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发达的农业,它在农艺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它的一系列发明创造不但领先于当时的世界,而且对东亚和西欧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率很高,但耕地种了几千年而地力不衰,外国人叹为奇迹。 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才使得中华文明的火炬
3、得以长明不灭。 第二页,共103页。 第一章 农业的起源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农业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 第四章 秦汉南北朝时期的农业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农业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农业 第八章 古代的农业与环境问题 第九章 我国古代灿烂的农业思想 第十章 “三农”问题的专题(zhunt)思考 第三页,共103页。第一章 农业(nngy)的起源 第一节 农业起源(qyun)的过程 采集狩猎: “攫取经济” 农 业: “生产经济” 五谷丰登: 黍、稷、菽、麦、稻 六畜兴旺: 马、牛、羊、鸡、狗、猪 第四页,共103页。有文献记载的关于我国农业(nngy)起源的传说
4、有以下四种: 1、轩辕氏,既黄帝,是农业(nngy)的创始者,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相关的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 2、后稷,名弃,即周民族的祖先,是首创农业(nngy)的。在诗经里就有很多篇章歌颂他的功德; 3、柱,是烈山氏之子。此说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4、神农氏,史书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第五页,共103页。第二节 农业起源(qyun)的条件一、人类的进化 猿人 古人 新人 二、天然食物的不足 人口:旧石器末时三百万 新石器时五千万 三、采集(cij)经验的积累和丰富 四、各种农业生产条件的诞生 1、生
5、产工具 2、贮藏条件 3、氏族组织 第六页,共103页。 第三节 农业(nngy)起源的南北同步 一、黄河流域的农业起源 1、前仰韶文化阶段 (距今70008000年) 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 李家村文化;大地湾文化 2、仰韶文化阶段 (距今50007000年) 大型定居(dng j)农业村落遗址 ; 比较稳定的农业剩余产品 ;第七页,共103页。二、长江流域的农业起源 1、长江下游地区 浙江(zh jin)余姚河姆渡遗址 : 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物; 骨耜; 距今7000年 2、长江中游地区 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 碳化稻谷 ; 距今9000年 湖南道县王蟾岩遗址 : 栽培稻 ; 距今100
6、00年第八页,共103页。第四节 世界(shji)范围内的农业起源 一、三大农业起源中心 1、西亚、北非(BiFi)、南欧中心 2、东亚、南亚中心 3、新大陆美洲 第九页,共103页。二、三大(sn d)农业起源中心的对比 1、相同点 生产工具; 起源过程2、不同点 起源时间;作物种类;犁的使用;奶制品;3、我国的农业起源与世界其它地区的比较第十页,共103页。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农业(nngy) 夏商西周时期(shq)(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我国进入阶级社会,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开始从原始农业向逐渐向传统农业过渡,这一时期(shq)也是精耕细作农业体系萌芽的时期(shq)。 第一节
7、 生产工具 第二节 农业耕作制度与耕作技术 第三节 井田制 第四节 作物生产 第五节 畜牧饲养业的发展 第十一页,共103页。第一节 生产工具(shngchngngj) 1、这一时期,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铜器时代,农业生产工具自然是以青铜器为主,但在早期耒耜农具仍然广泛使用(shyng)。 2、所谓耒,最初是在点种用的尖头木棒下安装一根脚踏横木而成;后来又出现了双尖耒。如果尖头改成平刃,或安上石、骨、蚌质的刃片,就成了耜。 3、青铜农具已经广泛使用(shyng)。如用青铜制作的钱、铲、锄、镰等,已经为人们所普遍需要并乐于接受,在交换中被当作等价物,以致演变为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 第十二页,共10
8、3页。第二节 农业耕作(gngzu)制度与耕作(gngzu)技术1、耕作制度的变化2、垄作技术(jsh)的出现 3、沟洫制度 第十三页,共103页。1、耕作制度的变化(binhu)夏代:由撂荒(lio hung)制经营向休闲制和轮作制过渡;商代:由撂荒(lio hung)变为连作制和休闲制并存,再到连作制 逐渐居于主导地位;西周:连作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休闲制仍有一定地位, 撂荒(lio hung)制经营则存在于边缘地区;第十四页,共103页。2、垄作(lngzu)技术的出现 垄作的出现虽然是与排涝有关,但却对后来农业(nngy)技术,如抗旱保墒的代田法等的出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着栽
9、培技术的进步。 中耕除草: 莠(狗尾巴草 )、稂 (狼尾巴草 ) 治 虫: 螟(食心 )、螣(食叶 )、蟊(食 根 )、贼 (食节 )第十五页,共103页。3、沟洫(gux)制度 所谓的沟洫,就是从田间小沟畎开始,以下依次叫遂、沟、洫、浍,纵横交错,逐级加宽加深,最后通于河川。与沟洫系统相配合的有相应(xingyng)的道路系统。于是,沟洫和道路把田野划分为一块块面积百亩的方田,这就是所谓的“井田制” 。第十六页,共103页。 第三节 井田制 1、所谓的井田制是因耕地被沟洫划分为面积相等的方块田,构成形状类似“井”字而得名; 2、当时(dngsh)“井”也成为民户编制的一个基本单位。“九夫为井
10、,四井为邑”就是这种情形的反映; 3、井田制的基本特点是把数量相等或条件对等的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定期重分或调整,不能买卖;第十七页,共103页。第四节 作物(zuw)生产 1、粮食作物 黍、稷、菽、麦、稻; 社(土地神)稷; 2、经济作物 “园有桃”; “折柳樊圃,狂夫螂螂” ; 桃、梅、柏、榛、栗、竹等 ; 大规模的种桑:今山西(shn x)、山东、河南、陕西; 第十八页,共103页。第五节 畜牧(xm)饲养业的发展 1、六畜:马、牛、羊、鸡、狗、猪;2、“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黑嘴唇的黄牛)” ;3、阉割技术的发明对于动物的驯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渔猎和采集
11、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仍然占有一定(ydng)的地位; 第十九页,共103页。第二十页,共103页。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shq)的农业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农业进入铁农具和畜力耕作时代。冶铁业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农业生产领域中铁农具的普及和畜力耕作的初步(chb)发展,大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相继兴建,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第二十一页,共103页。第一节 农业发展的历史变革 第二节 铁的使用和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xngxi) 第三节 农业生产上的发展第二十二页,共103页。第一节 农业发展(fzhn)的变
12、革“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秦以农立国”或“秦急农并天下”商鞅变法关于农业方面的主要内容: 1、下令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可以私有,可以买卖; 2、提倡个体经济,凡是父子兄弟同家,不得共财,即一家之内如果 两个以上男丁(nn dn)全劳动力,必须分开,各立门户,否则加倍赋税; 3、奖励增产,非农业生产者尽量转入农业生产,不得“不作而食” 。在农业上(耕)和家庭副业(织)上取得增产的,可以免服徭役;第二十三页,共103页。第二节 铁的使用和农田水利工程(gngchng)的兴修一、铁农具的出现 犁铧(lhu)、锸、镰、铲 ; 北自今日的吉林,南至广东、广西,东起今日的山东半岛,西
13、迄四川、陕西、甘肃 ; 河北石家庄庄村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已占全部农具的65% ; 辽宁抚顺莲花堡的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在全部农具中已占85% 以上; 第二十四页,共103页。二、农田水利工程(gngchng)的兴修 1、芍陂 公元前六世纪;孙叔敖;安徽省寿县;淠河与淝水 2、漳水十二渠 公元前422年 西门豹;河北磁县和临漳 ; “河伯娶妻” 3、都江堰 公元前三世纪;李冰;四川灌县;岷江上游 都江堰主要(zhyo)是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等组成 4、郑国渠 春秋末年;郑国 ;陕西咸阳;淤灌压碱和培肥土壤 第二十五页,共103页。第三节 农业生产(shngchn)上的发展 一、主要作物
14、的变化 二、畜牧饲养业的发达 三、农业技术(jsh)的提高 第二十六页,共103页。一、主要(zhyo)作物的变化1、粮食作物 粟、菽 黍、稷 大豆、小豆之分;大麦(dmi)、小麦之分 2、经济作物 葱、姜、芹菜 枣、栗、榛 “江浦之橘,云梦之柚”; “果之美者” 第二十七页,共103页。二、畜牧(xm)饲养业的发达1、家禽养殖(yngzh)的兴旺 鸡、鸭、鹅; 吴国娄门外鸡坡墟;越国专设的鸡山 ; “筑城以养鸭,周围数十里” ;2、相术 伯乐相马;徐无鬼相犬;相鸡 第二十八页,共103页。三、农业(nngy)技术的提高1、复种(fzhng)轮作制的出现 “韩地险恶山居,非麦而豆” ; “今兹
15、美禾,来兹美麦”; “九月种麦,日至而获” ; “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第二十九页,共103页。2、耕作栽培技术的提高 “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1)、改善作物(zuw)本身性状; 选择优良品种 (2)、为植物生长发育创造有利的条件; 深耕;慎种 ;易耨 ;审时 第三十页,共103页。第四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shq)的农业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 一、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二、农田水利工程的兴盛 三、农业耕作(gngzu)栽培技术的提高 四、农业的全方位发展 第三十一页,共103页。一、铁器牛耕的推广(tugung)和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
16、利其器” ;大型铁犁铧在陕西陇县、山东滕县、辽阳三道(sn do)壕、 河北满城、福建崇安等地均有出土;长40厘米左右,重9-15公斤,犁面呈等腰三角形; “二牛抬杠”,也叫作耦犁 ;第三十二页,共103页。二、农田水利工程(gngchng)的兴盛 1、关中灌区(gunq) 漕渠、六辅渠、龙首渠、成国渠2、西北灌区(gunq) 河套、河西、河湟、西域 3、江淮流域灌区(gunq) 汉水流域、淮河流域、江南地区 第三十三页,共103页。三、农业耕作(gngzu)栽培技术的提高 1、北方防旱保墒耕作技术的发展 2、代田法和区田法 3、施肥与栽培(zipi)管理技术 第三十四页,共103页。1、北方
17、防旱保墒(boshng)耕作技术的发展(1)、适时耕作(gngzu) 春耕、夏耕和秋耕之分 ;(2)、因时耕作(gngzu)和因土耕作(gngzu) 草生和有雨时; 强土变弱,弱土变强; (3)、及时摩压 “平摩其块” ;(4)、积雪保墒 抗旱、防虫、保护越冬作物 ;第三十五页,共103页。2、代田法和区田法(1)、代田法 赵过;搜粟都尉;沟垄相间;沟垄互换 (2)、区田法 作区深耕(shn n);等距点播;集中管理 第三十六页,共103页。第三十七页,共103页。3、施肥与栽培管理(gunl)技术 (1)、施肥技术 “务粪泽”; “溲种法”(2)、栽培管理技术 适期播种(b zhng); 田
18、间管理 第三十八页,共103页。四、农业(nngy)的全方位发展 1、粮食作物 小麦: 由“粒食” 面粉;如馒头叫蒸饼,面条叫汤饼; 大豆: 主食副食品;豆酱、豆豉、豆芽、豆腐 ; (西汉淮南王刘安) 2、经济作物 芝麻 ;“丝绸之路” ; 园圃(yunp)业:胡瓜(黄瓜)、胡荽(芫荽,俗称香菜)、 胡蒜(大蒜)、 菘(白菜); 第三十九页,共103页。3、畜牧业 (1)、官营牧场 汉武帝时达40万匹 (2)、地主经营 榆林塞 (3)、个体(gt)农户经营 第四十页,共103页。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shq)的农业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农业发展在剧烈的社会动乱中曲折前
19、进,黄河流域旱作(hn zu)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更加完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技术也有提高。 一、农作制的发展和选种技术二、园艺、畜牧兽医和桑蚕的发展 第四十一页,共103页。一、农作制的发展(fzhn)和选种技术 1、是广泛采用禾谷类和豆科轮作,并往往(wngwng)在轮 作中加入绿肥作物,形成用地养地结合、灵 活多样的轮作体系;2、是间作、混作和套作的发展; 3、是绿肥作物的栽培和加入轮作序列之中; 第四十二页,共103页。二、园艺、畜牧兽医和桑蚕(sn cn)的发展1、园艺作物种类和栽培技术2、畜牧业和畜牧兽医技术 骡; 放牧与舍饲 ;3、蚕桑业 品种增多(zn du):地桑、荆
20、桑、鲁桑 ;第四十三页,共103页。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shq)的农业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960年),隋唐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的环境;中唐以后,南方农业生产已稳定(wndng)地超过北方 。第一节 农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农田水利与农业工具第三节 南方水田耕作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农业各个领域的发展 第四十四页,共103页。第一节 农业(nngy)发展概况 1、“库藏皆满”;2、含嘉仓 :粮窖259个 ,直径818米,深 612米,50万斤;3、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后,南粮北调 ;4、“天下大计,仰于东南(dngnn)” ;5、“赋出于天下,江南居
21、十九”; 第四十五页,共103页。第二节 农田水利(nn tin shu l)与农业工具一、农田水利的兴修 1、关中水利的恢复和改造 “六门堰”;升原渠”; “三白渠”; “将军翣” 2、引洛引黄(yn hun)灌溉工程的成功 姜师度,重建引洛灌区 ; 引黄(yn hun)灌溉也取得了成功 ;第四十六页,共103页。 3、南方的农田水利 (1)、太湖流域塘埔圩田系统 特点:在低洼区筑堤作圩,防洪排水,在高仰处深浚塘 浦,引水灌溉 。 “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埔,又七里、十里而为一横塘” ;(2)、创设“撩浅军” : 清淤除草、维修管理 ;(3)、加强了对农田水利的管理 水部郎中(lngzhng)
22、和员外郎,都水监; 水部式; 第四十七页,共103页。二、农业(nngy)工具 1、曲辕犁的创造 又名江东犁 ,主要特点:第一,减轻了犁架的重量,操作(cozu)起来更为灵活自如,尤其便于转弯;第二,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第三,便于耕作时保持平稳,做到深浅一致。 第四十八页,共103页。2、灌溉(gungi)工具的发展 戽斗、桔槔、辘轳 、水车(shuch) (1)、翻车 东汉毕岚发明、三国马钧改进 (2)、筒车 杜甫 “连筒灌小园” 第四十九页,共103页。第三节 南方水田耕作(gngzu)技术的发展一、栽培技术和水稻育秧移栽 柳宗元,龙城录 深耕、密植、除草、施肥(sh
23、 fi)、培土、植物保护 “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云已,引溜加灌溉” “江南热旱天气毒,雨中移秧颜色鲜” 第五十页,共103页。二、南方稻麦(do mi)轮作复种制的发展元 稹 “年年四五,茧实麦小秋。积水堰堤坏,拔秧蒲稗稠” ;白居易 “去年(qnin)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 稻花白霏霏” ;第五十一页,共103页。三、蝗虫灾害(zihi)的防治 “来势凶猛,为害剧烈” , “神虫” ,“天谴” “烧礼拜,设祭祈恩,眼看食苗,手不敢近。” “蝗是天灾,自宜修德(xi d)” , “杀蝗造孽” 姚 崇 ,治蝗 第五十二页,共103页。第四节 农业(nngy)各个领域的发展一、
24、园艺(yuny)事业的成就 二、茶叶生产的发展 三、蚕桑生产及其技术的发展 四、畜牧与兽医技术的发展 第五十三页,共103页。一、园艺事业(shy)的成就1、果树栽培的进展 (1)、出现果品市场和新的果树产区 (2)、新的果树种类 :海枣(hi zo)、扁桃、油橄榄、 猕猴桃,岑参, “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 2、蔬菜栽培的发展 (1)、蔬菜种类的变化:莴苣、菠菜、西瓜 (2)、蔬菜栽培技术的成就 食用菌的培养和利用;地热的促成栽培 温汤监; “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可进瓜” 第五十四页,共103页。二、茶叶(chy)生产的发展 1、茶经,陆羽,湖北天门人 2、湖北宜昌、远安、河南光山、浙
25、江长兴、 余姚、四川彭山3、“茶马政策” :茶叶输出贸易的主要(zhyo)形式 第五十五页,共103页。三、蚕桑生产及其技术(jsh)的发展 1、蚕桑生产的发展 越州(今浙江绍兴);广东、广西,多化性蚕; 2、丝织工艺的发展 官营和私营(syng),百鸟毛织裙 ;3、海上的“丝绸之路” “广州通海夷道” ,广州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波斯湾红海之滨,11000余公里 ;第五十六页,共103页。四、畜牧(xm)与兽医技术的发展 1、畜牧业 王夫之, “汉唐之所以能张者,皆唯畜牧之盛也”五千匹七十万六千匹 ;相马术的发展(fzhn),马籍制度的完善;苦泉羊,又名同州羊 ,苏轼 “蒸烂同州羊,灌以杏酪,食之
26、以匙,不以箸,亦大快事”;第五十七页,共103页。2、兽医技术 畜牧兽医官员,专职(zhunzh)兽医师,670人; “太仆寺又有兽医博士员一百二十人” ,世界上 最早的兽医学院 ; 最古老的中兽医学专著:司牧安骏集 第五十八页,共103页。第六章 宋元时期(shq)的农业 宋(公元960年1278年)、元(公元1279年1368年)时期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方农业突飞猛进,农业生产水平已远远超过北方。北方农业在这期间基本上处在停滞状态,但某些地方也有一定进步。 第一节 农业发展概述 第二节 农业工具和农田水利的新特点(tdin) 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新形式与施肥技术的突破 第四节 农业各部
27、门的进步 第五十九页,共103页。第一节 农业发展(fzhn)概述 1、南粮北运, 300万石 700万石, 70% ;2、“国家根本,仰给东南(dngnn)” ;3、公元1105年,2000多万户,人口总数近1亿 ;第六十页,共103页。第二节 农业工具(gngj)和农田水利的新特点一、农业工具的新特点 1、重视改革和注意(zh y)创新 2、因地制宜和形式多样 3、古今兼用和新旧并存 4、便巧易修和价廉可代 5、利用风力和争取高效 第六十一页,共103页。二、农田水利(nn tin shu l)的发展 1、河北海河流域的淀泊工程 今河北雄县、任丘、霸县引淀水灌溉种稻2、关中等地水利的恢复和
28、修筑 丰利渠,王御史渠;山河堰;唐徕渠,汉延渠 ;3、黄河中下游的大规模淤灌 “淤田司” 4、南方(nnfng)的农田水利 木兰陂;范公堤 第六十二页,共103页。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新形式(xngsh)与施肥技术的突破 一、土地利用的新形式 1、梯田 范成大, “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曰梯田” ;2、圩田 芜湖万春圩, 40多万亩; 宜城,官圩17万亩和私圩58万亩 ; “历代以来有河(黄河)患而无江(长江(chn jin))患” ;3、架田,沙田,涂田 第六十三页,共103页。二、施肥理论和技术(jsh)的突破 1、粪药说 “用粪犹用药(yn yo)也” ; 2、地力常新壮论 “地久
29、耕则耗” ; “地力常新壮而收获不减” ;第六十四页,共103页。第四节 农业各部门(bmn)的进步 一、农作物种植的发展 荞麦,高粱; 稻麦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 棉花 ,“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 ;二、园艺业 “此土十亩地,便是青铜海” ; “东门菜、西门(Xmn)水、南门柴、北门米” ; 第六十五页,共103页。1、种类增加和优良品种的大量出现 蔬菜:菘(白菜)、萝卜、胡萝卜、莴苣、 菠菜、竹笋、茭白、食用菌; 花卉:牡丹、芍药、菊花、梅花、兰花; 果树(gush):柑桔,荔枝 ;2、园艺技术 第六十六页,共103页。三、畜牧业与兽医技术 1、畜牧业 养牛(yn ni):牛舍
30、要保暖,清洁卫生;使役宜忌 ; “湖羊” 的出现;2、兽医技术 “收养上下监 ”, 最早的兽医院; 切除马肺的外科手术; 第六十七页,共103页。第七章 明清(mn qn)时期的农业明清时期(shq)(公元1368年鸦片战争前) 第一节 人口剧增下的农业 第二节 土地利用的深入发展 第三节 多熟种植的发展 第四节 农业领域的完善 第五节 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第六节 对我国古代农业的认识第六十八页,共103页。第一节 人口(rnku)剧增下的农业人口:6000万 1亿(宋) 1.2亿(明) 3亿(乾隆) 4亿(鸦片战争) ;1、千方百计(qin fng bi j)开辟新耕地; 2、引进和推广新作
31、物 ;3、依靠精耕细作传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 单位面积产量;第六十九页,共103页。第二节 土地利用的深入(shnr)发展 一、垸田二、砂田 三、桑基鱼塘(y tn) 四、其他的土地开垦 第七十页,共103页。一、垸田 500万亩 ,“湖广熟,天下足”; 洞庭湖:6000平方公里 4300平方公里;二、砂田 增温、保墒(boshng)、保土、保肥和压碱功能; “苦死爷爷,富死儿子,穷死孙子” ;第七十一页,共103页。三、桑基鱼塘 “基”,即是隔鱼塘的土埂,也称“塘基”; “桑基”、“蔗基”或“果基” ; 种桑、养蚕和养鱼, “两利俱全,十倍禾稼” ;四、其他的土地开垦 1、山区(shnq)开
32、发 :“棚民”,川、陕、楚交界 ; 2、边疆地区 :“闯关东” ;第七十二页,共103页。第三节 多熟种植(zhngzh)的发展 一、轮作复种(fzhng)的普遍 1、南方轮作复种(fzhng)的发展 (1)、稻田两熟制的蓬勃发展 (2)、三熟制的发展 两稻一麦三熟制,麦、稻、豆三熟制, “黄岩熟,五县足” ;(3)、棉稻轮作的创始 第七十三页,共103页。2、北方轮作复种的发展 (1)、两熟制的新发展 “稻麦一年两获” ;(2)、两年三熟制的普及(pj) 麦、豆、秋杂粮两年三熟; (3)、一熟地区的合理轮作 第七十四页,共103页。二、间作套种的盛行(shngxng) 1、稻豆间作套种 2、
33、麦豆间套和混播 3、棉麦套种 4、粮菜间作套种 5、薯芋套种 6、粮草混种 7、林粮间作套种 第七十五页,共103页。第四节 农业领域(ln y)的完善一、粮食作物 二、经济作物(jngj zuw)三、蔬菜果树种类的增加 四、畜牧业 第七十六页,共103页。一、粮食作物(ling shi zu w) 1、玉米,省工方便,高产耐饥 , “漫山遍野(mn shn bin y)皆 苞谷”;2、甘薯,16世纪末,产量特高,食用方便, 繁殖容易,种植简单,耐旱耐涝,不怕蝗虫;3、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明末清初, 生长期短,适应性强; 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甘薯和马铃薯 第七十七页,共103页。
34、二、经济作物(jngj zuw) 花生: “香芋” ,山东;烟草:美洲,明万历年间(ninjin);甘蔗:福建、广东、台湾;罂粟:1671年, “土药抵制洋药” ; 李鸿章在淮北;左宗棠在陕西甘肃; 彭玉麟在四川、湖南、云南、贵州;第七十八页,共103页。三、蔬菜果树(gush)种类的增加蔬菜:40种 60种,白菜、萝卜主角; 辣椒、番茄(fnqi)、南瓜以及甘蓝;果树:芒果、菠萝 ; 山东肥城桃,上海的水蜜桃,山东 莱阳梨; 第七十九页,共103页。四、畜牧业 马:西北“伊犁马”,四川“建昌马”,云南 “乌蒙马”,贵州“水西马”;牛:陕西“秦川牛”,河南的“南阳(nn yn)牛”;羊:湖羊,
35、陕西“葑羊”,内蒙古“同羊”;猪:广西的“陆川猪”; 第八十页,共103页。鸡:东北“辽阳鸡”,江南“矮脚鸡”,北京“油鸡(yu j)”, 山东“寿光鸡”,江苏“九斤黄”,陕西“边鸡” 和“柴鸡”; “泰和鸡”和“乌骨鸡” ;鸭:“北京鸭”, “高邮鸭”, 台湾 “番鸭” ;鹅:“太湖白鹅”, “雁鹅”, 广东“狮头鹅”; 第八十一页,共103页。第八章 古代(gdi)的农业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农业(nngy)开发与环境关系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农业(nngy)开发中环境问题的三个特征 第三节 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的农业(nngy)与环境 问题第八十二页,共103页。第一节 农业开发(kif)与环境
36、关系的三个阶段一、掠夺式农业(原始农业) 管子: “黄帝之王,烧山林(shnln),焚沛泽,逐 禽兽,实以益人,然后天下可得而 牧也” ; “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第八十三页,共103页。二、循环式农业(传统农业)1、施肥技术 春秋 老子(lo zi)“走马以粪”; 韩非子“积力于田畴,必且粪溉”; 荀子“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变臭为奇,化恶为美”; 殷商 “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 战国 秦律 “弃灰于道者被刑”; 第八十四页,共103页。2、环保设想和试验(1)、明代,江苏常熟,谭晓、谭照;(2)、桑基鱼塘(y tn); “生态村”、 “
37、生态场”; 第八十五页,共103页。三、投入(tur)式农业(现代农业) 1、7%的土地,22%的人口; 2、“种田种到山顶”,“插秧插到湖心”,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3、恩格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 4、 美国,一卡食物能要消耗9.8卡石油能 ;第八十六页,共103页。第二节 农业与环境问题(wnt)的三个特征 一、农业开发经营中生态问题的历史性 “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
38、 “唇亡而齿寒,河水崩而其坏在山”; 1、人与环境关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人与环境基本和谐相处(xingch) 人类中心主义 走向生态中心主义 第八十七页,共103页。2、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1)、森林缩减:“牛山濯濯(zhuzhu)”; (2)、水土流失:“老林开垦,山地挖松,每当夏秋之时,山水暴涨,挟沙拥石而行”; (3)、河湖淤塞: “水道日隘,为下流数十州县之害”; (4)、沙漠扩张: 宁夏,铁柱泉城,“水涌甘冽”, “听其尽力开垦”, “斥卤、沙碛”; 第八十八页,共103页。二、农业(nngy)开发中生态问题的区域性 1、河套平原: “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 炽盛,牛马布野
39、” , “新秦中” ;2、水利(shul)兴修:如关中水利(shul)网的形成、四川 盆地水利(shul)的兴修, 生态效益;第八十九页,共103页。三、生态环境问题(wnt)产生原因的多元性 1、自然因素 例如楼兰古国的湮没 战争说、过度开发说、气候变迁说、冰川说、沙漠(shm)风暴说、河流改道说; 2、人为因素 农业开发、战争、建筑兴修、城市发展; 第九十页,共103页。第三节 正确认识我国古代(gdi)农业与环境问题 “万物生之于土,万物归之于土”; 可持续(chx)发展农业; 对立统一关系; 第九十一页,共103页。第九章 我国的重农思想(sxing)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以农立国” 思
40、想;第二节 毛泽东“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首先解决(jiju)农村问题”的农业 思想; 第四节 毛、邓农业思想差异的分析; 第九十二页,共103页。第一节 中国(zhn u)传统的“以农立国”思想一、农业与国家、与统治紧密相联 管子:“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 使富”; 二、农业是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 “农者生财者也” ,“古圣王(shn wn)所谓财者,食人之粟,衣 人之帛,故只有粟帛才是财”; “仕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 第九十三页,共103页。三、农业是富国强民之本 1、贾思勰,齐民要术,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2、管子,“善为政者,田畴
41、垦而国邑实,仓廪实而囹圄空” ;3、商鞅 “故治国者欲民之乃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 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 4、范仲淹 “臣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言圣人(shngrn)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 ;5、“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国家之毒忧”; 6、汉朝初期文景二帝, “夫农,天下之本也” ;第九十四页,共103页。四、重农必须重民(zhn mn),重民(zhn mn)才有江山(1)、“爱民” “知稼穑之艰难”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2)、“节用”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3)、“利民” 第九十五页,共103页。第二节 毛泽东“以农业为基础(jch)”的农业思想一、没有农村的变革和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国家政治上的巩固 1927年3月,“一切(yqi)革命同志需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论人民民主专政, “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金奖章教案语文S版
- 七年级历史听评课记录表
- 大班年级组长工作总结
- 两个人合作协议范本
- 代运营抖音账号服务合同范本
- 农村集体房屋出租协议书范本
-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范本
- 环氧地坪漆工程合同范本
- 陕西省2024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学情评估卷新人教版
- 资阳轻钢结构别墅施工方案
- 上海天文馆分析
- 中医睡眠养生中心方案
- 生活中的逻辑学
- 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报告
- 初中生物中考真题(合集)含答案
-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 C139客户开发管理模型
- GB/T 5019.5-2023以云母为基的绝缘材料第5部分:电热设备用硬质云母板
- 《工伤保险专题》课件
- 2024年农发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安宁疗护中的人文护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