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 登多景楼杨炎正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注】多景楼,位于镇江北固山。杨炎正,南宋词人,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 (1)从全词来看,诗人“强呼斗酒发兴”的具体原因有哪些?(4分) (2)“风露巧欺客”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1)逢秋伤悲,客居异乡,山河破碎,报国无路。(每点
2、1分,共4分)(2)拟人(或“比喻”,或“双关”)。(2分)对山河破碎,奸佞当道的深切忧虑;对报国无门,年华老去的悲慨和无奈;流露出寄情山水的归隐思想。(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满分4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多景楼陆游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耀戈甲,万灶宿貔貅。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注: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1164年10月初,出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游宴,写下此词
3、。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古徐州:指镇江。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1) 试分析“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写景上的特色。(2) “往事忆孙刘”中的“孙刘”指谁?作者“忆”他们的目的是什么?(3) 词作借古抒怀,写了叔子“襄阳遗恨”这一“古愁”,那么作者的“今愁”又有哪些?答案(1)这几句由大到小(或“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运用比喻、衬托的手法,写出烟云缥缈之中似有若无地矗立着的高楼胜景。(2)“孙刘”指孙权和刘备,追忆三国时代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既是对英雄人物的追慕,更是为了抒发自己图强自振、横戈跃马的豪情。(3)“今愁”
4、一是山河破碎,二是自己壮志难酬。念奴娇登多景楼南宋陈亮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注释:多景楼,在江苏京口(镇江);南宋孝宗15年,陈亮因反对南宋统治者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而放弃北伐的主张,亲自到京口一带考察。(1)“河洛腥膻无际”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念奴娇登多景楼>全词感情起伏变化很大,请结合<念奴娇登多景楼>具体分析
5、。 公元1188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作者前往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观察形势时曾登多景楼并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一水”三句,指出地形对南宋有利,应当北上争雄。但是,南宋朝廷颓靡不振,紧步六朝后尘,“只图门户私计”,同样苟安于一隅。 下片抨击空论清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当象东晋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反顾。全词议论精辟,笔力挺拔,大有雄视一世的英雄气概。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赏析参考答案(1)借代;用“腥膻”代指(充满了腥膻之气)的敌占区,暗含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恢复(收
6、复失地)的批判(讽刺)。(2)由开头对无人领会登临意的慨叹,对统治者只知借天险以求苟安(南宋朝廷如六朝统治者一样出于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的郁愤,转到对南宋有些人(“王谢”)空发议论(空谈)却无北伐(收复)行动的讽刺,再到最后转为抒发破敌取胜的豪情(收复失地的必胜信念)。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陆游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清泪泡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1)“阳关常恨不堪闻”一句中“阳关”指的是什么?为何“不堪闻”?(2分) (2)“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
7、简要赏析。(4分) (3)“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4分) 答案:(1)(2分)阳关指的是“阳关曲”(“阳关三叠”或“渭城曲”)。(1分)因为阳关曲表达的离愁加重了词人此刻的离愁,愁上加愁。(1分)(2)(4分)比喻。(1分)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一半给我,(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难以言状的离愁。(2分)(3)(4分)思想感情:不忍与友人离别的愁苦之情。(2分)具体分析:如果能得到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词人就可与友人长聚不分了。(1分)诗人想像奇特,感情真挚深沉。(1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
8、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惊天地,泣鬼神。接下来再自问自答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一问一
9、答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昧无穷。然而,“不尽长江滚滚流!”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蒗东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又自答日:“曹刘”。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
10、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作者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少年游润州作苏轼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注释:馀杭门:宋代杭州城北三座城门之一。“对酒”句:写月下独饮。赏析: 宋神宗熙宁七年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
11、而别、当归而未归。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 词中将“姮娥”与作者之妻类比,以虚衬实,以虚证实,衬托妻子的孤寂无伴;又以对比衬托法,通过描写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天上孤寂无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无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这一高超的艺术手法,与上片飞雪与杨花互喻的手法一道,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一斛珠 离京口作苏轼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公子佳人,不记归时节。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赏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六年(1073 )冬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词之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 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城笼罩在一片烟雾迷蒙之中。这一切仿佛在做梦一样。景和情的和谐,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下片承上 ,描写醉后的形态。他头巾歪在一边,扇子坠落在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巾偏扇坠藤床滑”,短短七个字,就将醉态刻画得维妙维肖。词人终于记起来了,他刚才还真做了个梦。但天地之间,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