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学习提要_第1页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学习提要_第2页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学习提要_第3页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学习提要_第4页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学习提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学习提要1、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指导思想是什么?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2、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八个具有”,即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2、;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3、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实现“五个转变”,包括:课程内容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转变;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课程评价的转变;课程管理的转变。4、怎样理解新的课程观?首先,课程不是固定知识的载体,也不再是绝对真理的代表。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地进行知识交流的中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地生成知识的有效手段。因为,新课程的知识观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要掌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以及知识、技能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

3、部分,他们是互动式课程的创造者,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第三,课程资源主要来自于社会、学生和地方,教材只是众多课程资源中的一种。新课程的教学要综合吸纳各种课程资源,形成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第四,在课程评价观上,要重视发展性评价。课程评价由过去注重结果性评价,改为重视过程性评价,使评价发挥促进课程发展的目的。第五,课程本身正在由结果走向过程,因为课程也是一个不断建构、不断生成的过程。5、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有哪些?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等应该成为新课程教学所遵循的主要

4、理念。2)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新课程要求教学要建立民主的关系,实现教师、学生、课程之间的民主化。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关系是指,两者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师生平等是建立师生互动关系的基础。其次,课程与教师、学生的民主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课程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3)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新课程对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打破僵化、统一和机械的教学,实行互动、开放、创新型的教学。4)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即强调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的主体地位,重视发展性的学生评价。6、简述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关于教

5、学与课程的关系。根据课程与教学是一种循环关系的理论,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是一体的、相互融合的,即课程改革需要相应的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又可以有效地促进课程改革。2)关于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 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新课程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和融合的关系。3)关于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反对学科

6、本位论,而倡导学生本位论。学生本位论下的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学生本位论下的教学是形成人的手段、工具和途径或资源,而教学绝对不是其本身的目的。4)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既不是“教师中心”,也不是“学生中心”,它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是一种互动的平等交流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是激发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探索真理的最有效的途径。7、如何认识新课程下教学的教学目标、学习方式、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教学效果?1)关于教学目标。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7、,教学必须要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果与过程的统一。所以,新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关于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弘杨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纬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多样性和体验性等特征。3)关于教学环境。新课程要求教学环境必须具有开放性,这既包含教学的人文环境的开放化,还包含教学的物理环境的开放化。4)关于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实行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开放性发展起到有效作用的教学组织

8、形式。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要具有多样化、综合化和社会化的特征。5)关于教学评价。根据发展性评价观,新课程要求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具有以下特点:在评价功能上,由甄别走向发展;在评价方式、评价尺度、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上,由单一走向多元;在评价内容上,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6)关于教学效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在效果上的追求,一是高质量,二是个性化。9、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生成和转化,使课程意义不断建构和提升的个性化创造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不同性质的交往、不同类型的互

9、动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的过程。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观主张,不仅要在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教材通过互动进行“学中做”,而且要在实践活动和问题探究中进行“做中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方式,具体包括主体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建构性学习等等。10、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是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它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又是课程实施的媒介。课程资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0、。广义上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上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从功能上讲,课程资源是指满足课程活动所需要的思想、知识、人力、物力等,它是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外部系统。12、课程资源的分类?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可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自身的性质,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13、课程资源开发的含义?课程资源开发是指对

11、自然存在的原始形态的课程资源,按照课程编制与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目标,所进行的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教师教学中能够被利用的有价值的课程。简言之,课程资源开发就是课程资源的条件附加和价值赋予。教师为了有效地组织课程和设计教学,一般需要进行二次或多次级的课程开发。14、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审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育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

12、的实施条件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便确定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社会专门人才等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学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其利用率,在教学活动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15、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开放性原则。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途径的开放性;经济性原则。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学习的经济性;针对性原则。即相对于课程目标来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针对性;个性原则。即针对地区、学校、学科、教师、学生

13、实际,开发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实用性原则。即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可用、实用的效果。16、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与方法?从校内到校外关注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的利用;从实验验证到实验探究关注开放实验室和“随手取材”的探究性实验室建设;从课本到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关注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从物到人关注教师、学生自身以及社会各方面。17、教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理论性原则。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应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应体现出一定的教育思想,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发展等方面因素;筛选性原则。对教材资源进行筛选时,要符合优先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18、教材的开发既要关注课程

14、本身的“科学世界”,又要关注学习者的“生活世界”。19、教材的利用要力求做到:内容结构化;内容问题化;内容经验化。20、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习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一种课程资源;网络是丰富快捷的课程资源。2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教学设计过程的具体产物是经过验证的教学系统实施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和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整套(印刷的或视听的)教材

15、、学习指导、测试题、教师用书等,以及对所有教与学的活动和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辅助工作做出具体说明的教学实施计划。 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 L. 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应该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学设计是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的一种创造性工作,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制定的一种方案或策略。22、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要体现创新性。23、教学设计要注意的两个问题?要注意教学模式的选择;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24、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1)前

16、期阶段:分析教学内容。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确定其深度和广度;组织教学内容,提示教学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根据知识、技能等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安排其呈现顺序。分析教学对象。即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等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保证学生掌握教学内容。(2)中期阶段:制订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起着指导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策略要遵循的原则是:对学习准备的验明、启动或补偿;激发学习动机;适当指导;积极反应;及时反馈;关注学

17、生的个体差异。 选择教学媒体。即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对教学媒体进行选择。(3)后期阶段: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门艺术,评价在教学设计中起着规范和完善的作用。评价有许多种类,教学设计中经常用到的是形成性评价,它主要采用测验、调查和观察三种评价方法。25、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有哪几类?就是教学手段、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几种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它又称做“班级授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一定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

18、对学生进行集体性的教学。小组教学。小组教学是根据心理学、教学学原理构建起来的,它是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包括临时分组和按能力分组。个别化教学。它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学习进度和认知方式的特点而设计的教学形式。学生自学。组织学生自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6、班级教学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班级教学的优点:班级教学能够大规模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比较适合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班级教学能够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因为班级教学的群体性可以使学生在竞争意识的促动下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班级教学有利

19、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班级的社会性能够使学生在班级这个社群中形成自己的社会性的基础,而集体主义和纪律性是人之成为人的基本体现。这是就教学的“教育性”而言的。班级教学的局限性:班级教学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或特殊性。班级教学难以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班级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班级教学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班级教学难以实现师生在教学中的良性互动。27、小组教学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小组教学承认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都具有不同层次的创新的可能。小组教学把学生置于核心,设计师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自我

20、需要设计小组学习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小组教学的优势:小组教学能够增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小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小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教学的劣势:一般讲,小组的划分是以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为依据的,但是,这又是一种很困难的事情;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在对待小组教学上往往意见不一致;不科学的分组所造成的副作用和不良影响不但很大,而且有较长时间的 持续性。28、个别化教学的优势、劣势表现在哪些方面?实施个别化教学应注意什么?个别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的区别:个别教学是一位教师对一位学生的教学,它与班级教学是相对的。个别化教学是在班级教学的条

21、件下,适应并注意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它是介于个别教学和班级教学之间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教学的优势:首先,个别化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力水平、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其次,个别化教学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个别化教学的目的,不是给优等生补充多少额外的学习任务,不是给学困生补充多少学习任务帐,其实质在于: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独自承担学习责任、自主钻研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个别化教学的局限性的主要表现:第一,个别化教学只是班级教学及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有益补充,不能被作为单一的或长期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二,个别化教学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

22、它更适合于学习困难学生、学习优秀学生或者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实行班级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是我们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中应予思考的基本问题。在实施个别化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个别情况;制订周密的计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个别化教学;运用有针对性的、有实效的、情境性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实施个别化教学。29、学生自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是什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学生自学,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截然不同于“放羊”。学生自学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性:首先,学生作为具有一定学习基础的个体,他有进一步

23、学习的基础,这一基础可能成为学校学习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与学校学习一道共同构成终身学习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学生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再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促进个别化教学,实现素质教育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注意的问题:教师要促使学生产生自学的动机,养成自学的毅力、兴趣和习惯等;教师要在学生自学中起到辅助、指导作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自学能力,如查阅资料、动脑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教师对学生自学的指导主要表现在: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督促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开展有意义

24、的自我评价和他人(生生)评价等。30、简述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之间的关系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和学生自学是并存互补的,它们相互之间是无法替代的,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专题教学,都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31、选择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要考虑当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校而宜;此外,还要考虑课堂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32、什么是自主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实自主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它应当包括多种具体的学习方式,如主体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建构性学习等等。1)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又叫做主体性学习。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练,自

25、得自悟,互动交流,自评自纠,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掌握方法。自主性学习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和情趣,树立积极主动、独立思考、锐意进取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品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内省性是自主学习的四个基本规定性。2)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问题的解决程序与方法。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情趣、态度和习惯,培养他们探究的基本技能

26、,为高层次宽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研究性学习有如下3个特点:浓厚的问题意识;多元化的探究互动;思辩的探究结论。3)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是指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内容,学生结伴、结组、结群进行和谐互动的学习。合作性学习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互动能力、沟通亲和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合作性学习要求学生:诚实求真,和睦相处;和谐互动,博采众长;求同存异,共同发展。4)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对亲身经历过的事实(包括做过的事情、解决过的问题、发生过的现象等),进行反思、回味、评价、探究和提炼概括的学习活动方式。体验性学习的目标主要是学会自我反思,学会自我品味(包括自我欣赏和自我嘲讽),学会自我调

27、控,学会自我领悟。体验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审视历程,突出反思性;综合事实,突出探究性;体验特质,突出领悟性;调控自我,突出完善性。5)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指将学科内或学科间的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主要是掌握知识的综合运用 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性学习有一定的层次性,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可大致概括为:学科内综合综合课程内综合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学科课程综合性学习,主要是指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分散知识的集中应用。综合课程内的综合性学习,是把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联结、整合,去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的综

28、合性学习,学习的时空扩大了,相关课程的综合程度提高了,学习者个体、群体联合进行互谐互动、协同作战的特点更加突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是:组合多种知识结构;组合多种思维方式;组合多种学习形式。6)建构性学习建构性学习,是学习者个体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获得的外部信息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内部结构重组。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知识、认识和智慧得到了提升。建构性学习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多元互动能力、程序和方法的设计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建构性学习的特点是:在要素建构中突出程序与方法;在要素建构中突出调控与自我调控;在要素建构中突出互动能力的发展。33、什么是教学方式?所谓教学方式是指教师

29、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基本行为和教学活动整体结构上表现出来的特征,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也包括相关的思维方式和态度。34、新课程背景下有哪几种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协同教学、讨论教学、创意教学和探究教学等是值得倡导并践行的几种教学方式。1)协同教学协同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方式),它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目前盛行于世界各地。协同教学强调教学活动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在师生、生生和师师之间进行多边互动合作,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动态因素间的密切合作,从而构成一个全方位的合作运行体系。从广义上讲,协同教学包含三种基本形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

30、2)讨论教学讨论教学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活动能力,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作为总的指导思想,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设定讨论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讨论要求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或资料,在此基础上,由学生们相互交流学习体会,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讨论教学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有效的自我表达能力等。讨论教学的实施步骤,见教材第129页。3)创意教学创意教学是以综合性内容为学习内容,以学生主体活动和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形式

31、。在创意教学的设计中,教师要以情激趣,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使课堂充满活力。在创意教学中,教师将大部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发展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发挥创造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4)探究教学探究教学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强调教师要创造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发现来解决问题。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把少数学生培养成科学精英,而是使探究学生成为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是:设疑激趣;质疑探究;辨疑解难;释疑检验;生疑发展。35、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有“视听教育”和“电化教育”等同

32、类概念,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于1994年为教育技术下的定义值得我们关注。2)教育技术的内涵基本包括三方面: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教育技术不仅涉及到现代化的教育媒体,而且还涉及到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中所有可操作的要素,同时也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理论及其应用;教育技术的核心是用系统方法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36、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在现代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的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在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评价和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为提高教学的效果与水平,在一

33、定条件下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的实施中,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注重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手段,但也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特别是其教学艺术的有效发挥。37、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新课程中的意义是什么?(1)更新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绝不仅是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和手段,它将导致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甚至教育体制的革命。在这诸多变化中,教学观念是重中之重。主要表现为:打破传统的师生主从关系,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2)变革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双向、多向、异步、同步传输等众多特点。把它应用于教学中,可以有利于教师实践因材施教、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3)补

34、充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可说是日新月异,信息流动更新速度很快,这可以弥补固定课程的不足。 (4)扩大教学规模。现代教育技术使传统的学校围墙不复存在,使教育走向社会,走向家庭,走向信息技术存在的任何地方。(5)形成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师生积极互动,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还可以使师生交流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从而使教学产生显著的功效。38、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什么?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圆满完成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在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课程的整合过程中,以学科课

35、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根本宗旨,最大限度地发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与优长。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不是单纯的技术开发的过程,而是优化教学过程的过程。 39、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原则是什么?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的有效整合是优化教学 过程和使教学效果最大化的必然要求。谋求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应当坚持如下几个原则:(1)适时性。现代教育技术只是改变传统教学手段与方式的一种媒介,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考虑教学实际情况,使教学环境得到优化,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式。(2)针对性。在教学中,必须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选取现代教育技术。不同学科应选用不同的教育技术手段。

36、即使是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学阶段,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也大不相同。 (3)量力性。任何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中小学日常教学,都要讲求量力性原则。在选择题材上,要从学校已有的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和教学条件出发。新课程改革虽然强调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但传统教育手段仍然有其存在的空间。教师只有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合理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和高效。40、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途径是什么?(1)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指:“运用现代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和控制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电化教育常用的手段有:幻灯和投影、电视教材以及电影教材等。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

37、每位学生的发展”,而电化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辅助的作用。在电化教育手段的实际应用中,教师要明确各学科的教学目标、目的及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恰到好处地运用电化教育手段。 (2)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等于一体,融教育心理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因素于一身,杂取种种而自成一家”。多媒体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育。不论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是网络教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都应该把握好三种关系:既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协调两者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 40、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

38、程整合的意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意义主要表现为:第一,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4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第一、观念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始终明确:任何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都是知识内容、传递手段和教学艺术三者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始终只是一种物化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不能把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师讲课“含金量”的标准,不能过于重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而偏离教育的正常

39、轨道。 第二、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第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资源的合理设计、开发、管理与使用的能力,以及相当程度的对学生学习的设计、组织、指导的水平。第二,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前提。第三、主导作用的发挥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监控、交互、分组、在线帮助等多种功能,对学生的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使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达到完美的结合。42、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40、:综合化,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课程的综合化再次兴起,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新知识观是课程综合化的理论基础知识不再是固定的、不变的,也不能是单一的和片面的,知识必将变得更加丰富,更加趋于综合,而不是分裂。因此,要建立一种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新知识观。新知识观倡导的是认识的个体性与综合性。所谓认识的个体性是指知识是多元的,也是多面的,由于观察的角度、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具有个人差异性。所谓认识的综合性是针对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以及综合学习方法而言的。新知识观下的知识还具有内在性、动态性、开放性以及生成性等特点。 2)社会的新

41、发展、新问题要求课程走向综合化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社会又重新确立了发展的方向,出现了新的问题。科学技术在逐渐地由分离走向综合,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融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也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也是解决社会新问题的一种需要。3)学生的认知发展也需要课程的综合化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分析与综合不断融合的过程,人既需要分析能力,同时也需要综合能力,缺少任何一方,人的发展都将是片面的。所以,课程的设置应该兼顾这两者认知方式,将分析与综合统一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3、课程综合化与综合课程的关系是什么?课程的综合化是指学科与影响课程的几个主要要素的综

42、合,其中有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综合,有学科与社会之间的综合,还有学科与学习者之间的综合。目前设置的综合课程只是对不同学科的整合,或对相近学科的一种合并,主要是课程内容上的综合。课程综合化与综合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综合化是课程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是对课程发展趋势的设想,是一种课程理论。而综合课程是一种实践,它是课程综合化的实践和具体表现。 44、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是什么?1)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具有绝对的关联性在理论上,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趋向统一的。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别反映了人的两种认识方式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之间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忽视的。综合课程是建

43、立在分科课程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分科,就没有综合,没有分科课程的深入研究,综合课程就会流于形式,没有深度。同时,综合课程是对分科课程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缺少综合课程的统合,分科课程就会显得柔弱无力,难于对实践产生影响。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互助互补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种互补的课程形态。分科课程为综合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础,综合课程则为分科课程提高了实践价值,增强了知识的应用性。 45、综合课程的内涵及发展过程1)综合课程是对两门以上学科的合并这是对综合课程最表面化、最直接的理解。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合并成一门学科便组成了综合课程。现代的综合课程在最初产生时,大多以此种形式出现。2)综合

44、课程是对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这种课程理解是建立在对分科课程的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对各学科间的内容、方法、原理的一致性进行提取而设计的综合课程。这种对综合课程涵义的理解表明,人们对课程的综合化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3)综合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46、设置综合课程的目的是什么?1)除弊,即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教育者们提倡通过建立综合课程来弥补分科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希望通过综合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2)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综合的基础。这种“综合”的基础包括学生成长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能力。3)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调节

45、课程的结构。综合课程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使得它很容易与社会新问题和知识的新发展连接起来,起到吐故纳新的作用,从而使整个课程成为一个开放的、可以及时更新的和具有实践价值的知识体系,促进课程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47、综合课程的类型有哪些?1)相关课程相关课程是指:“一种科际联系的模式,指不打破学科界限,在某些学科之间加强联系的组织方式”。相关课程主要有两种具体形式:组合式和统合式。组合式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进行形式上的组合;统合式是指通过一个中心、一个问题或一种思想将相关学科的知识统合在一起。2)广域课程广域课程是指“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将有关学科的知识或原理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在更

46、广阔的知识范围内重新组织课程内容”。广域课程运用各门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将各科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相互交融,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构成一个全新的课程。 3)跨学科与超学科学习所谓跨学科与超学科学习是指“围绕某一主题,将学科知识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的教学”,同时它又是一种课程组织形式。跨学科与超学科学习是目前比较受推崇的综合课程形式。48、综合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什么?1)与分科课程相联系的原则综合课程必须与分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2)整合知识的原则在设计综合课程时,要注重各科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新问题,重新组成具有实际价值的知识体

47、系。3)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的原则综合课程自身需要灵活多样的组织与教学形式,这是由综合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4)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指导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在有秩序、有效率的教学环境下,主动完成对自身的塑造,促进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49、在新课程改革中,综合课程设计具有什么特征?1)注重综合课程的连贯性综合课程的连贯性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循序渐进地向上发展,而且可以保持知识的连贯性,也可以保证综合课程自身的发展。在初中与高中阶段以分科为主,以综合为辅。本次新课程改革中没有完全取消分科课程,而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实行

48、以分科课程为主、以综合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2)注重综合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在新课程改革中,综合课程的设置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实践形式上都与社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设置综合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 50、综合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学会学习这是对学生认知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重新界定。在综合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不再单纯地依靠对知识的积累,而是对学习方法的掌握。2)学会生存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的实质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能够在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位置,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新的生存观念,如自我实现、个性成长、创新、社会责任

49、感、自我道德感等各种观念。3)学会关心综合课程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将学生的知识成长与精神成长相综合的任务。综合课程应积极采取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心以及责任感,使他们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人类的发展,关心自然的变化。4)学会合作 综合课程本身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合作”是其主要的理念,因为综合课程本身就是对各种知识、各种学习方式、各种组织形式的综合,有的综合课程的实施还需要许多教师互相配合才能够完成,所以,“合作”是综合课程内含的一种理念。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逐渐增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将越来越多,在未来的世界中,需要全人

50、类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综合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大合作”观。所谓“大合作”观就是一种与他者共存的观念,这里的“他者”指的是他人、他文化、他思想,以及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乃至宇宙中的所有生灵。51、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有哪些?1)创造性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模式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形成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标的。在这个模式中,所选择的主题都是具有开放性的。教师一般将学习的主动权、主要时间都教给学生自己,教师只是提出一些要求和提供方法指导或技术帮助。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多采用以个体研究为主、以小组研讨为辅的形式。在评价方面,创造性教学比较侧重于对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独创

51、能力进行评价。 2)发展性教学模式发展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关注点的。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思想,教授给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在发展性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采取演示与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主要采取的是集体教学形式。在评价方面,一般采取测验的形式来进行。评价的目的不是要将学生分出等级,而是要反馈在他的学习方法上,以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改进。 3)合作性教学模式合作性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合作性教学模式的

52、教学内容一般都是以任务的形式出现的,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多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活动”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评价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将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即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而不注重活动的结果。52、研究性学习的提出研究性学习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从广义上说,它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将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或其他成人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它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被看作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

53、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历史上看,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他针对传统教育片面强调信息和知识的积累,只要求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间接经验,忽视书本知识与学生个体经验、现实生活的联系,压抑学生的个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弊端,而提出了学校教育应该贯彻“做中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基本主张。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了与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相一致的“发现法

54、”。布鲁纳认为,应该重视科学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造进行科学研究与发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思考、探索问题,让他们主动地获取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独立探索精神、提高能力的目的。施瓦布提出了在解决教什么、学什么方面更加具体适用的探究式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则从理论上对探究式学习进行了论证,从而使这种学习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以上这些可以看作是研究性课程及其教学的实践雏形。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当今社会,各国政治日益趋向民主化,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国际间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日趋频繁、深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变化着的

55、国际、国内背景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向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具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开放性思维方式与合作意识、交往能力的国际型人才。同时,信息化的拓展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能够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而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显然很难适应这一要求。因此,在全球范围内,研究性学习日益受到重视并迅速得到推广。 在我国,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教学存在过度关注升学率,片面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忽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素质、探究能力培养的弊端。因此,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56、力。传统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得到改变,而研究性学习适应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因此,我国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程。这是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回应时代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的正确选择。 53、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努力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54、研究性学习的实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性,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 55、研究性学习的特

57、点是什么?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通过学习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会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体现为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注重知识技能的运用而非知识的积累,注重亲身参与实践与体验而非接受他人的经验,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而非少数尖子生或精英化教育。56、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遵守:自主性原则;共生性原则;双向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 57、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保持独立的研究兴趣,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研究性学习通过个性化学习和小组学习使学生形成合作与共享的品质。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他们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58、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什么?研究性学习的总体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眼于培养其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永不满足、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研究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