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学设计_第1页
黄鹤楼教学设计_第2页
黄鹤楼教学设计_第3页
黄鹤楼教学设计_第4页
黄鹤楼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鹤楼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时间:2007年3月30日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3、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

3、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 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

4、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二、多形式朗读古诗三、深入感知古诗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

5、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五、再次朗读古诗六、作业布置完成点击;背诵古诗黄鹤楼教学设计(篇2)教学内容:七年级语文(下)第十四课短文两篇中的黄鹤楼。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3、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6、教学设计:一、教法设计:略二、教学过程:【课件演示】课题、作者、黄鹤楼图片阎伯理黄鹤楼教学设计(一)导入【录像】子午书简黄鹤楼短片第一大模块:朗读全文 疏通文意(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 检查预习:【课件演示】2、 配乐朗读:【伴奏乐】要求学生标注节奏,把握语气语调,体会情感。3、 齐读课文比比看,哪一组读得最好。4、 自主、合作疏通文意这么美的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会帮助大家体会得更真切。(1)四人一组,质疑、讨论并提出问题疏通全文,重点句子学生串讲。(2)老师重点强调一些文言字词,辨析比较,举一反三。此过程检查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情况,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课件演示】第二

7、大模块:精读品析 探究学习(三)精读品析、探究学习【课件演示】“神游”一番之后,黄鹤楼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试找出能体现黄鹤楼特征的句子来。耸构巍峨,高标巃嵸,高大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雄伟 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课件演示】有人提出:本文是以“仙”字贯穿全文的;也有人觉得不妥,应该是“观”字。说说你的理解。学生独立分析,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意在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件演示】作者指出图经神仙传述异志都有关于黄鹤传说的记载,这样旁征博引有何用意?学生独立分析,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课件演示】品味语言:(1)修辞运用(2 )句 式通过此环节,让学

8、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培养文言文语感。(四)比较阅读【课件演示】阎伯理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的异同点。指名学生分析,共同归纳。【课件演示】内容小结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特征,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课件演示】背诵同桌两人互相检查背诵,争取当堂熟练背诵全文。第三大模块:走近名胜 激活写作(五)名胜与名篇【课件演示】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武汉长江边)湖南岳阳楼(岳阳洞庭湖畔)江西滕王阁(南昌赣江边)【课件演示】岳阳楼、滕王阁图片【课件演示】有关岳阳楼、滕王阁的诗文【课件演示】秀出文采本地名胜:天井 通天阁(图片、文字)结束曲:谭晶的黄

9、鹤楼李白送友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体会诗歌语气并会背诵诗歌,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朋友的深挚感情。重点与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教学方法:引导、交流、点拨。课堂实录(节选)一、导入新课:大家回忆一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引导学生齐背)。诗人为何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停顿)“好男儿志在四方”古代许多文人立志远图,报效国家或羁旅他乡,然而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

10、,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麽,李白的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李白的佳作送友人。二、了解李白(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略)三、诵读与品味:1、学生自读体会2、引导学生展示3、诵读语调交流老师:谁来点评一下这首诗的语气?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却毫无哀伤之意。学生2:我也有此感觉,所以读的时候应明快达观一些吧。老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2:描写的景物空阔辽远,“萧萧班马鸣”中的“鸣”显出一种豪气,而“萧萧”豪迈中蕴涵着凄凉。老师:你能给大家作个示范吗?(此生读诗)。老师(面向大家):读得如何?全班掌声响起。老师: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对你表

11、示赞许。下面咱们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开始。老师:看来大家感受比较深刻,读得很好。大家是怎样理解诗人情感的?(停顿)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作者也是运用他们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能否从其他的地方举一些语言运用精练的例子?学生3:“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老师:好在哪里?学生3: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老师:说得好!还有吗?学生4:“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与“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说门是僧人自己关的,表现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则说明还有其他人但是却能产生以声衬静的效果。老师:有道理,认识很深刻。学生5:老师我能举一个非诗歌的例子吗

12、?老师:当然可以。学生5: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中的“紧”字,写出了风的紧雪的急,还烘托出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老师(微笑):看来你是一个细心而善于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实他们刚才所说的是动词和形容词,究竟还有没有其他的词语?下面咱们就具体品味一下这首诗的语言。请再读一遍这首诗,找一下诗中都有哪类词语。学生6:名词、也有动词、形容词。学生7:还有数词和量词。老师:请举例说明。学生7:名词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马”、“游子”,数词和量词有“一”、“万”和“里”。老师:其他的呢?学生8:动词有“横”、“绕”、“征”、“挥手”。老师:这些词都会产生什么样的效

13、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钟)学生9:青山和白水,比较明丽,然而孤蓬、浮云、斑马给人飘泊不定之感,与游子相照应,但是我却不明白,既然这样,为什么还写那色彩明丽的山水呢?老师:大家说呢?(学生疑惑)。老师(引导):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学生9: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是比较乐观的人。老师:那麽,这首诗送别诗,有没有哀伤之意呢?学生9:没有。这正表现了李白的豁达与乐观老师:所以这首诗虽为送别诗却感而不伤这就是源于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老师:那些动词呢?大家认为哪些更好?学生:“横”、“绕”老师:好在哪里?(学生疑惑)。老师(引导):首先要看这两个动词前后分别连接的是什么词。比如说“横”,前后连结的是名词

14、,综合考虑,然后再跟“绕”的运用对比。学生10:“白水绕东城”,水是动的,那应该是“绕”把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吧。老师:说得很好,“横”呢?学生8:“横”描绘出了山的静态。老师: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学生11:老师,这样看来,“一”和“万里”也应综合考虑了。也就是说在此一别就是万里,有一种惜别之情,而“斑马”又增强了这种感情。老师:对。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着首诗在同学们的积极探讨下越来越清晰了,所以我们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就能够了解诗人,就能与他们进行时空对话。其实这里所说的名词就是诗歌中所说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意象语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经体会到,它首先是客观物象,其次还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

15、感。其实还有一类语言叫做情感语言,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还有常出现的独“断人肠”等,就直接蕴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词,如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我们就称他为特定词语。鉴赏诗歌时,我们都应该认真品味。客观物象意象语言寄予情感情感语言如:其他诗歌中的“愁”、点拨与展示:思想情感“悲”、“独”等。动词,如:这里的“绕”、“横”。特定词语数量词,如:“一”、“万里”。形容词,如:萧萧老师:那么,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能否体会出来?学生7:用了较多的意象,应是借景抒情吧。老师:对,那么谁能够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上对这首诗总结一下呢?学生2: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

16、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老师(点拔):借什么景呢?也应具体说出来。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马”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然而诗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丽给人以感而不伤之意,表现出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从品味语言入手去鉴赏下面一首送别诗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以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为重点。(以下首先学生自己品味,然后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总结。)回顾与反思“诗歌与散文”新课程目标指出:“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它对我们的要求是:一、培养鉴赏诗歌的兴趣;二是使其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

17、怎样办呢?我认为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品味、交流,在感悟品味中,培养其鉴赏兴趣,在交流中逐步获得审美情趣,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其逐步认识鉴赏诗歌所运用的一般方法。另外,从平时的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的情况来看,鉴赏无从下手,组织答案没有语言可写。其根本原因,一个是不知如何鉴赏,另一点就是鉴赏时没有清晰的抓手。我想,运用这种课堂模式,就能够弥补学生的这种缺陷,使其领会到怎样鉴赏,从哪里着手鉴赏,鉴赏时有话可说,同时能够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应该说一下目标的设置了。当时综合考虑新课标和学生现实状况两个因素,于是就设置了这三个目标,基本上是按先读后品再背,最后巩固拓展的方式进行的,其中以品味语言为中心,

18、因为在品味语言时,其诗歌手法(表现手法学生已有较多认识)和思想内容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然后再经方法点拔使其彻底清晰。秋词 教学目标:1.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4. 背诵默写全诗。教学重点及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二、 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

19、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三、课文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

20、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

21、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四、背诵活动:1、 集体背诵本诗2、 接龙”背诵本诗五、作业: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 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送友人李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熟背全诗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

22、向上的正确友情观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写出了色

23、彩明丽的送别环境。4总结: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