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1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 时 计 划 共(3)课时 课题1-1林海第(1.2.3)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 学 过 程自主设计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板书:林海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3、简介

2、大兴安岭。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目标1)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厦sha不能读xia酿niang不能读liang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目标2)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2)分段并归纳段意。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2、朗读课文。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

3、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自由读课文。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二、讲读第一段。1、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2、指导感情朗读,读出亲切舒服之感。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3、讨论、交流。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7、小结:大

4、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四、结束语: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能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事物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从那几方面写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2、读句子,想想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再说说这样写号在哪里。(1)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时写的俏丽的百花,树干时银白色的。(2)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轻松座山,

5、白桦围裙,还穿着绣花鞋。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2、讨论、交流。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目标2)4、指名感情朗读。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目标3)三、总结、扩展。 5(目标1)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五、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六、布

6、置作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板书设计: 林海 岭 大兴安岭林 景色美 花 名字悦耳 亲切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作用大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教学反思 课 时 计 划 共(3)课时 课题1-2三峡之秋第(1.2.3)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认读词语。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4、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5、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6、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 学 过 程

7、自主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教学过程:一、导语: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二、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1易错的字橘柚陡峭累累巨蟒荡漾光晕驳船摇曳谷壑清冽2词语解释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累累:接连成串摇曳:摇荡宛若:宛如;仿佛。谷壑:山谷,山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以读为主,读中质疑1、自主读书。要求:(1)要把课

8、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2)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 五、指导朗读。六、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作业: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读课文, 感悟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2、板书课题。二

9、、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2、学生按要求自学。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

10、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三、朗读比赛。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

11、的神韵。四、教学小结: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四、课后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提问: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 2、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二探究学习。 深入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本文在写景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的作用?比喻:“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长江比喻成巨蟒,表现出了长江宏大的气势。拟人:“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赋予长江以生机和灵性2文章

12、最后一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三、朗读练习。 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同学评议。 四、拓展学习: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者是哈尔滨之秋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的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完后出示一两篇,进行交流。五、教师小结: 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的夜晚,他思念着没有回到母亲怀抱的亲人。就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吧!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 共(3)课时 课题1-3九寨沟 第(1.2.3)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宛如、瀑

13、布”等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4. 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5.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结合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学习当小导游介绍九寨沟。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描写九寨沟美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当小导游介绍九寨沟的风景。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 学 过 程自主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一、导入:同学们这是什么?(出示地图)今天我们从北京出发,来到四川北部的万山丛中,这里有几条神奇的山沟,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崇山峻岭之中。九寨沟因此而得名,一进景区

14、,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板书:九寨沟)那么九寨沟是个怎样的童话世界呀? 九寨沟是中国唯一荣获“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等两项桂冠的旅游胜地。它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瀑布组成神秘、奇妙的自然风光,被人们称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齐读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九寨沟在哪儿?它的名字是怎样来的?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呢?)这些问题,课文九寨沟向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希望大家认真地阅读课文。二、初步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朗读,一边听一边思考上述问题。2、读后交流。(1)九寨沟在哪儿? (2)它的名字是怎样来的?“解释“九寨”、“沟”。(3)它为什么

15、能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这个问题是课文的重点,作者作了详细的介绍。课文从哪里一直写到哪里?为什么九寨沟能成为旅游胜地,作者还用一句话作了概括的介绍,找出来,读一读。三、教学生字、词。过渡:刚才大家通过听读、自读,解释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阅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地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学生自学。2、检查交流。3、钢笔描红。四、播放课文录像。过渡:九寨沟是一个旅游胜地。在那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有许多珍禽异兽。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九寨沟的录像。看完谈感受。突出“神奇”、“童话世界”。五、整体入手,体味神奇。 1、找出课文概括九寨沟特点的四句十六个字。(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

16、)2、再读课文,哪些地方分别描写了这些景色?3、教师小结4、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品味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词语。2昨天,我们跟随着巴金爷爷,到九寨沟去浏览了一翻,在巴金爷爷的眼中九寨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一同走进这个童话世界、人间仙境去细细地品味。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是描写九寨沟景色的?2、请大家轻声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 )标出。 你最喜欢哪处景物,体会一下句子的意思。交流:(1)湖泊生说,自己读读这句,你有什么体会吗?什么是彩带般的沟谷啊? 九寨沟树种繁多,枝叶颜色多姿多彩,加上地势有高有低,光线有明有暗,就形成

17、了这彩带般的沟谷。这就是九寨沟五绝之一的“彩林”谁知道其它“四绝”是什么?(目标1)过渡:你还喜欢哪种景物?说说你的理由!(2)森林 说、读,你体会出什么了? 谁再来读读。你看你都让大家看到了这美丽,茂密的原始森林。 过渡 :谁喜欢瀑布?(3)瀑布,说、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什么是白练腾空?银花四溅? 还会有什么样的瀑布?(宽、高) 真不错、看看吧!和你想的一样吗?(课件)感觉怎么样啊?那就读出你的感受,试着背一背。(4)师总结:九寨沟雪峰巍峨茂密的原始森林是那么多姿多彩,湖泊宁静,绚丽,而瀑布而充满了动感,你感觉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5)让我们去看看吧!(录像)多美的景色,把第三自然段连起

18、来读读,再背背你喜欢的句子。三、第四自然段。 1、我们一边欣赏 九寨沟迷人的景色,一边向原始森林纵深处行进,何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小游客们,我们已经进入了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会遇到哪些动物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四自然段。2、交流:抓住重点词语概括几种动物的特点,3、朗读、表演;4、总结:小游客们,也许我们会看到漂亮的金丝猴。也许我们会看到正在奔跑的羚羊。也许我们又会看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也许我们还会看到可爱的小熊猫。也许我们还会看到什么?5、你还知道九寨沟里有什么珍禽异兽6、老师已经找到了一些图片,请看。 也许,你会在哪看到什么样的牛羚在干什么? 也许,你会看到在哪里什么样的谁在干什

19、么下面小组合作,看着画面说几句话,看谁会观察,会想象,会描述。7、九寨沟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的野生动物园,这里的异兽珍禽(板书)为九寨沟增添了无限生机。8、你们觉得这里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为什么这么快乐?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九寨沟是人与自然和谐极处的生动见证。 四、学习5自然段。 1、刚才我们欣赏了九寨沟迷人的景色,看到了九寨沟快乐的小动物们,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这童话般的世界吗? 2、这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板书) 3、拿起书齐读第五自然段。 五、延伸。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美丽,神奇的童话世界吗?你们想亲自去看吗?你们想赞美它吗?板书设计: 九寨沟自然风

20、光童话世界人间仙境异兽珍禽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学习课文,品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九寨沟的动人风光,那谁能说说九寨沟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过渡: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一起来欣赏介绍九寨沟的录象。二、激情入课,整体感知。 欣赏九寨沟风光录象,看完后谈感受。(指名回答)突出“神奇”、“童话世界”三、布置导游任务。 竞争小导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名做导游不简单,首先要明确介绍什么,再弄清有何特点,最重要的是要讲好特点。(结合板书)过渡:下面就以第三段为例,看看大家的真本事。四、细读第三自然段 。 1. 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看看文章重点介绍了哪几处

21、景观? 你最欣赏哪一处?可以说出你的理由或用朗读把你的喜爱之情传达给大家。2. 交流。相机多媒体出示各个景点的图片弄清九寨沟中“五花海”、“五彩池”得名的两个原因。弄清比喻,理解“蔚为壮观”的意思。提倡学生用个人读、女生齐读、男生读、喜欢某个景点的齐读来表现美文。 3. 自行准备,好后根据多媒体出示的多幅图片争当小导游,介绍喜欢的景点,并奖励红星。鼓励多讲景点,用自己的话讲景点。. 4小结学法。读找想读讲五、小组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布置任务:根据前段学法,自由组合成小组,自学第四自然段。多媒体出示要求:第四自然段介绍了哪四种珍稀动物?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2交流,相机出示动物图片及简介资料交流

22、方法:组内补充,组际补充,其他人静心听意见。相机解决“珍稀动物”、“也许”、“憨态可掬”、“窥视”、“若无其事”等的问题。3导游解说比赛。 鼓励引进课外知识讲解小动物。六、课外延伸练笔,显现学习成果。 我们来为旅游公司写介绍九寨沟的广告语或导游词吧!板书 介绍什么九寨沟导游指南:有何特点 讲好特点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 共(2)课时 课题表达-谁不说咱家乡好第(1.2)课时教学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会作文的结尾紧扣内容、自然简结。教学重点如何把文章写具体。教学难点把文章写具体。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 学 过 程自主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激趣: 5同学们,这次习作

23、就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啦.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介绍,我发现,你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 你们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你们的家乡.要知道,我国多少风景区在最初是名不见经传的,说不定经过你们的介绍,会使它成为有名的景点呢。1.先在组内交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说给组里的同学听。2.全班交流。二、学一学。请同学们先读读习作要求,然后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这次习作要求有几方面的内容。、教师指导归纳写作中的注意事项:(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要注意说清楚。(2)要注意抓住景物特点。(3)如能写上自

24、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将想象的部分讲给同座听,请他提提意见。、全班交流,其他同学听后可以补充,说说从哪几方面补充。三、写景物: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写出来。 第二课时一、改一改。1.把写好的家乡景物读一读,对照要求自己修改。2.提示:(1)有无错别字和病句。(2)是否按一定顺序写完整。(3)想象是否合理,情感是否具体生动。(4)读后是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四人一组互改。二、评一评。1.在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描写的家乡景物,互相听一听,评一评,看谁写得最完整。2.小组长推荐组内同学,读一下自己的习作,大家欣赏。3.教师推荐几篇有代表性的和大家交流。课 时 计 划 共

25、(1)课时 课题2-1 朝三暮四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2.了解“朝三暮四”的寓意,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积累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教学重点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教学难点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 学 过 程自主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寓言。我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南辕北辙滥竽充数等寓言,今天我们将学习寓言朝三暮四。二、初读课文,学

26、习生字。(一)读文识字。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做好标记。2、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3、出示生字词拼读。4、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5、说明“曰”“皆”“然则”在文言文中的意思。6、齐读课文。(二)练读课文。1、师范读课文,生仔细听如何断句。强调读准字音。2、学生试读课文自读;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生竞读;点评。三、精读课文,尝试翻译。1、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试译课文。2、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生交流,师检测)3、说故事(翻译)四、发挥才智,探究寓意。(一)这则寓言讲了什么事?(二)猴翁一天内喂给猕猴的橡子总数有变

27、化吗?(三)那么“众狙”为何“皆悦”呢?(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四)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鼓励多角度)(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五、多读寓言,积累智慧。搜集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背诵朝三暮四。板书设计:     

28、 朝三暮四      朝三而暮四      皆怒      朝四而暮三      皆悦    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 共(2)课时 课题2-2 相濡以沫第(1、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会讲这个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会用这个成语。教学重点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

29、具书读懂、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2.联系实际,体会寓意,能复述故事。教学难点体会寓意,能复述故事。教学准备成语故事书,成语词典等教 学 过 程自主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 咱们学过很多寓言了,谁还记得什么是寓言?(指答)严文井大师曾说过“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走过来时,却突然变成了哲理,严肃认真”。在相濡以沫这个寓言中蕴涵了什么哲理呢,让我们来学习这则寓言!(板书“相濡以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出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2、谁想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同学互相评价。3、老师来读一遍课文,大家一定要认真听,尤其要听准老师读文时的节奏。教师范

30、读,注意断句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4、学习生字:濡 沫 涸三、默读课文,自主解读。1、默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义,解读文意。可以同桌小声商讨。 2、有没有不能解决的词句?提出来全班交流一下。3、你认为哪些词句翻译比较重要。4、谁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总结延伸教学过程:一、再读课文,感悟寓意。1、你对“相濡以沫”怎么理解?2、你认为哪些词能说明“相濡以沫”的意思?(同甘共苦、生死与共)3、这两条鱼“相濡以沫”的情景确实感人,但是在这种窘境当中,他们心中更向往的是什么?4、从这篇寓言当中,你都受到了哪些启示?

31、二、作业:1、背诵相濡以沫。2、查找资料了解下面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了解其寓意。杞人忧天 塞翁失马 画蛇添足 铁杵磨针板书: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 共(1)课时 课题2-3 买椟还株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并了解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多角度探究寓意。教学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 学 过 程自主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文言文,今天老师就来看看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学会买椟还珠这篇短文。二、检查预习 。 1、学生自己读

32、课文,检查断句。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2、纠正字音:辑 玫瑰 认识生字,指导书写。 三、指导自学,提出自学要求。 1、读熟课文,借助书下注解,理解文意。2、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四、全班交流,理解文章内容。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其:代词,他(楚人)。2、熏以桂椒。是“以桂椒熏”,“以”是“用”的意思。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其:代词,指楚人。而:文言虚词,这里可以翻译为“却、可是、但是”。3、全文意思是:楚国有一个专门卖珠宝的商人去齐国卖珠宝,为了让珠宝畅销,特地用名贵

33、的木料制作了一个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用桂椒香料将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商人。4、理解:郑人为什么会“买椟还珠”呢?那个郑国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5、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1、新买椟还珠2、读一读,背一背书后古诗 板书设计:       

34、     买椟还珠 楚人          精心装饰  郑人          买椟还珠教学反思课 时 计 划 共(1)课时课题表达学习转述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转述的意义,初步掌握转述的方法。2.清晰、流畅地转述别人的话,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3.在表达活动中学会认真倾听他人说话,培养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增强责任感。教学重点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抓住要点

35、,有条理地转述别人的话。同时让学生明确养成倾听习惯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会怎样抓住要点,有条理地转述别人的话。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一、了解转述的意义。 1.谈话引入。昨天放学的时候我说了一个通知,谁还记得我是怎么说的吗?(出示小黑板通知内容)回家后你是怎么和家长说的,谁来给大家学一学?2.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把话转达给别人的情况,这叫捎口信,也叫做“转述”。这就是我们这次表达的主题。(板书课题:转述)3.你在生活中转述过别人的话吗?说一说。有没有转述错误的时候。4.小结:看来转述不当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有时还会出现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啊

36、。二、弄清转述的目的,明晰转述的方法。 1.转述就是要听他人说话,并能准确地转达言语的主要意思。2.那么要想把话准确地转达给别人,该注意什么呢?(1)出示小黑板,学生自读。(2)在小组内交流转述的方法。 (3)集体交流归纳转述的方法。板书要点(听清楚、不打断)(4)当对方需要你转述的内容很多时,记不住怎么办?(请他再说一遍,抓住要点)(5)看课前通知的内容,比如这个例子当中我们都要记住什么内容呢?(时间、地点、人物、事情)(6)小结:我们只有正确掌握转述的方法,才能准确的进行转述。3.小游戏“打电话”。你打过电话吗?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打电话”的游戏。(1)宣布游戏规则。我把话只说给每组的一个

37、同学听,然后先传给同桌,依次往后传。注意传话时只能说一次,而且不能让他人听见。最后一名同学快速的跑到前边来。比一比,哪个小组传得又快有准确。(2)游戏开始。(3)请最后的几名同学依次大声的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并出示相应的传话内容。(4)评议。说说哪个小组传的好?为什么?(5)小结:转述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认真的听,还要把内容(说明白),做到清晰、准确、完整,这样才能确保转述的成功。知道了吗?三、巩固联系,落实目标。 辅导员有一个重要的通知,让我传达给大家,请你认真听仔细了。1.师念通知。 2.听清楚了吗?可是咱们班的*请假了,没来上学,谁能把这个通知转告给他呢?3.先不要忙着举手,想一想,我刚才

38、通知的内容,先在心;里说一遍。实在记不住的可以看一下小黑板上的内容。(出示通知内容)4.同桌互相扮演角色说一说。5.汇报交流。(1)请三组同学汇报。(2)评议哪个小组说的最好?(3)总结:我们在转述的时候,除了把通知说清楚外,还要有礼貌,注意场合和称呼。6.师扮演请假的同学,学生再说一说。四、总结: 刚才同学们转述得非常的好,还帮助了同学。在生活中,除了转述通知外,转述的内容还有很多。只要同学们掌握转述的方法,就能够很好的完成转述的任务。课 时 计 划课题3-1 有的人第(1.2.3)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认识4个生字,学会6个字。3、大体把握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9、,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惩恶扬善的思想,并受到这种思想的感染和激励,愿意以文中歌颂的一类人为榜样,追求美好的理想。4、学习对比的描写方法。5、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诗中对比的写法。教学难点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诗中议论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 学 过 程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 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

40、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3、介绍鲁迅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

41、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42、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三、再读课文。 ()这首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吗? ()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能准确读出来吗?出示课文中的生

43、字新词让学生读,师指导书写重点的生字。 四、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 ()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再做准备,比赛朗读。五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生讨论交流。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诗歌。2、说一说初读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二、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根据学习建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明确学习目标:(齐读一遍)2、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歌,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准备

44、怎样学习这一课?3、师:老师给一些学习建议。学习方法:1、合作学习 2、对比朗读学习建议:第一步:组长和组员讨论决定选感兴趣的一、二节学习第二步:组员们分头独自学习,重点学习:(1)理解诗中含义深刻的字词。                (2)发挥想象:诗中写了两类人,你可以说说你在朗读诗句时由此的联想:我由此想到了       什么人?(3)谈谈你的感受或启示。第三

45、步:组员们合作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准备汇报。建议汇报时多用这样的句式:我们组学习的是诗歌的是第    小节,我觉得我发现我是这样理解的读这句诗,我想到了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2、 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2) 这首诗使用了一

46、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3)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 题词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出示齐读)(4)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

47、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四、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五、课外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

48、坏事做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2.说一说诗文的主要内容。二新课. l.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2.板书课题,配乐,指名读全文.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ng)摔(shui) (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三、检测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怀着的-的情感写的。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 (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 益。)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欢一种人。鲁迅 属于_一种人。 (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作者从鲁迅生前_,故后_这两点来表现 他的伟大。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四、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