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跟进”促使动态生成_第1页
有效“跟进”促使动态生成_第2页
有效“跟进”促使动态生成_第3页
有效“跟进”促使动态生成_第4页
有效“跟进”促使动态生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数学论文有效“跟进”促使动态生成 追寻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之思考 泽国镇中心小学 陈金巧【追寻的缘由】与许多同行老师一样,曾经追求“精雕细琢”的数学课堂,在那样的课堂里,“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问精细恰当”,“采用多种媒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言周密设计”,“时间控制恰到好处”等等。然而这种课堂里,教师往往是自己预设的教案的忠实的执行者,学生也只能顺着教师的思路学习、讨论、实验,使我们与“精彩”失之交臂。这样的教学严重的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虽然课前进行预设,但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只能是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既包括教师

2、在备课时对教学情况的全盘设计,也包括在课堂实际教学场景中,即兴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以及教师的处理。那么怎样营造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呢?这种生成怎样营造呢?营造动态生成性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需要一种“跟进策略”。所谓“跟进策略”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情势的变化、发展而制定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好“跟进策略”可以营造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追寻与反思的足迹】在执教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一课里笔者数次使用“跟进策略”,营造了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本文结合这一课的案例谈怎样使用跟进策略,并对如何有效使用跟进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一、善待错误,跟进使错

3、误呈现精彩在教学中,对于错误,许多教师通常看到的是消极的一面,千方百计避免学生出错。其实,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正是学生真实的思维方式的暴露。 “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教师要抓住这个“错点”把学生引向成功。不经曲折,何以悟真谛。要允许学生出错,在错中悟理,以误养正,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作用,学生许多错误解法的背后,往往孕育着可喜的创新因素,教师不可轻易给学生的回答判“死刑”,理解学生的异想天开,善待、宽容、理解学生的“错误”,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开辟一道成功之路。片断回放一:课件出示一个盘子,上面4个桃子。老师问:把这4个桃子平均分

4、给4只小猴子,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每个学生都认为是。(一盘是4个,平均分给4只猴子,每只分到这盘桃的。)师: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生脱口而出:分得这盘桃的。大家竟一致认为每只小猴分得2个桃,把这盘桃平均分成4份,2个桃就是这盘桃的。怎么办?师随即改变了原本设计的思路:大家都认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学生连连点头),但这仅仅是你们的猜想,要想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需要生:需要实验来验证。【 “认识错误”是学生“正确认识”之母特级教师华应龙指出:不出现错误的课堂是可怕的,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错误的对待学生的“错误”。在研究

5、这节课之前,笔者曾经分别在不同层次的学校执教多遍这节课,尽管出现有学生回答“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2/4”,但是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可是像这样的课堂上众口一词的认识是“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2/4”是教师所没有想到过的。此时老师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的接受了挑战,冷静充分地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用心来挖掘这种错误的潜在价值,从而达到正确认识。于是,教师 “以退为进”,将这个“错误”转化为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动力,将学生引入实验验证的环节。】片段继续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后,再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是怎么分的。生2到黑板上将4个桃平均分成两份。师在旁问:你认为每只小猴分得这

6、盘桃的几分之几呢?生2:()。下面的同学听了,忍不住举手要发言: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教师抓住时机,适时跟进,组织争论,请同意和的同学来说明自己的理由,在陈述时要争取将对方说服。生3:我认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因为一共有4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桃,因此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生4:我反对。请问生3,你刚才在给小猴分桃时,是怎么分的?生3:我是将这盘桃平均分成了2份?生4:请问你为什么要分成2份?生:因为要分给两只小猴,所以平均分成份。生:每只小猴分得这份中的几份呢?生:每只小猴分得这份中的1份。哦,我知道了,应该是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因为是把这盘桃平均分成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所以每只小

7、猴分得这盘桃的。生的发言立即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有效跟进使学生认识飞跃当实验操作后,仍然有一些学生认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2/4”,教师再适时跟进,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争论,学生在对话中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错误的一方在争论中反思、顿悟,实现了数学知识的重新建构,让学生的真知灼见在纠错的过程中得到飞跃。】二、顺水推舟,跟进使探究活动走向深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知识的起点。从本质上讲,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当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时,必然会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来解决自己的困惑。当课堂生成与教学目标基本吻合时,教师可以立即跟进,打破预设,顺着学生的思

8、路,顺水推舟,推波助澜,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断引向深入。片断回放二:在教学上述片断后,正要出示一组习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突然一个学生举起了小手:老师,如果这盘桃有8个,把这些桃子平均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学生的问题我可没有想到,但是我当时感觉这可能是一个极好的生成资源时,于是我顺着学生的问题立即跟进,并把问题回抛给学生:你们认为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呢?学生立即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后,一致认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我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如果有100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生: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师:如果有1篮桃,平均分给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

9、分之几呢?全世界的桃子平均分给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师:桃子的总个数相同吗?每次小猴分得的桃子个数相同吗?可是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都是这盘桃的呢?生:因为把这些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些桃的。师:也就是说不管有多少个桃,只要你将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盘桃的,你们是这样理解的吗?(是的)【首次跟进,丰富感知积累是学生知识内化之源上述片断中,教师本来是在学生初步建构把个桃子平均分给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之后安排一组练习进行巩固、深化新知的建构。但是学生由于已经有了把一些桃平均分给只小猴的知识经验,自然而然的提出:如果是个桃子平均分给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

10、些桃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实践证明,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内化把“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随即跟进,分别提出:如果是个桃、一篮桃、全世界所有的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这极具探索性的问题,桃的数量由小变大,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在探索比较中逐步体会不管有多少个桃,只要你把它平均分成份,每份就是这些桃的1/2,实现了分数知识的真正内化。】片段继续:师:如果把这篮桃平均分给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几分之几呢?生: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师:只小猴呢?生: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师:你觉得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就分给几只小猴。生:把这篮桃平均分给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11、得这篮桃的。生:把这篮桃平均分给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生:把这篮桃平均分给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师:陈老师感到奇怪了,为什么同样是一篮桃,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几分之几却不同呢?生:因为分给的小猴的只数不同。师:也就是生:也就是把这篮桃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师:也就是把这篮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就分得这篮桃的几分之一。【再次跟进,打破平衡使知识的内化层层推进学生刚刚实现了所学知识的平衡,但是教师的跟进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从相反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进一步的打破了这种平衡的局面:也就是说不管这篮桃有多少个,如果把它平均分成份,每份就是这篮桃的1/2。那么如果把这篮桃平均分

12、给个、个、个小猴子呢?你想把这篮桃平均分给几只小猴,就分给几只小猴?学生在探索中,在两个问题的比较中,真正的认识了分数:不管有多少个物体,只要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可见当教师完全抛开预设,以学定教,灵活跟进,随生而动,随生而舞,舞出一片新天地。】三、捕捉亮点,跟进拨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教学情况千变万化,生成的信息瞬间即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成敏锐的作出判断,及时捕捉亮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观点和看法,以智慧谐振课堂,拨亮学生思维的火花。片断回放三:如在学生初步建构了几分之一的概念之后,出示了下面这样的一道题:看到下面的图,你能想到几分之几呢? 学生很快说出每

13、份是这些苹果的1/2,并说明的了理由。我追问:这些苹果的1/2可以是左边的这三个苹果吗?当然它也可以表示(右边的三个苹果)。随后我继续点击课件,本意是将这些苹果平均分成三份,可是我由于我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有限,只能用“PPT”来制作,并且不能将两条虚线同时呈现在屏幕上,只能依次出现在屏幕上,正当屏幕上显示下图的时候,生1高高的举起了小手:老师,我知道,我想说。刚开始我还没有留意生1的表现,心想我的题目还没有完整出示呢,再说屏幕上显示的并不是平均分。正在我要继续点击课件,显示第二条虚线的时候,生1忍不住了,站了起来,举手向我示意。我只好叫起生1。生1说:老师,一份是这些苹果的1/3。我习惯性的跟

14、进一句:哦,说说你的理由。生:这里面有6个苹果,左边的一份是2个苹果,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个苹果。因此左边的2个苹果是这些苹果的1/3。这个学生能根据2个苹果与一盘6个苹果的关系联想到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1/3。尽管此时此刻,课件上并没有显示出平均分,但是学生已经能用分数来表示了,这确实不简单。我由衷的表扬了他。正要进入下一个环节,生2举手要发言。此刻我心飞扬,没有理由拒绝学生的发言的权利。生2的发言更是让全班学生眼前一亮:老师,我认为这盘苹果的另一份可以用分数2/3来表示。生2的发言立即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此刻我可不愿意再一次错失精彩生成的机会,请其他学生来猜测这个

15、同学是怎样想的。生3:我认为右边的这一份是4个苹果,左边的一份是2个苹果,因此可以看成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右边的苹果是这样的2份,因此右边的是这些苹果的2/3。【反思】1、预设“过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上面的教学片断成为这次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尽管教师的课件由于技术的原因没有能够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教师的“过失”竟然也能促使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力,“过失”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发动机。2、有效跟进让学生智慧绽放教师技术的原因,给学生的思维留下“布白”,这种“布白”激发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思考出来的结论,不正是学生思维的火花不

16、断迸发的光芒吗?上述片断之所以给听课的教师和执教者有着畅快淋漓的快感,师生之间情酣意浓,就在于教师尊重学生的同时,发现和捕捉了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教学智慧,以智慧舞动智慧,以心灵感动着心灵,使得课堂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共振体,学生在这样的共振体里共享共进。【追寻在反思与追问中深入】研讨课的成功让我赢得了鲜花与掌声,“跟进策略”也成为了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之一。人们都说:反思与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然而这节成功的数学课却引起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这次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也采用了“跟进策略”,“以学定教”,顺着学生的思路开展教学,最后却沦为“跟进策略”的奴隶,甚至出现课堂“动态

17、”而不生成的现象?为什么有些教师跟进的问题也同样富有启发性,课堂上却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呢?一个个的问题引起我的思考,在比较中继续追寻,答案渐渐的清晰起来。一、营造出跟进的宽松氛围倾听实现心灵的沟通,爱和欣赏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是成功开展对话的催化剂。爱的课堂里充满赏识、期待和鼓励,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真诚又灵动,案例中的教师是一个积极的倾听者,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过程中表达与倾听已经成为学生的需要。学生也许只想到了一点或者事先没有想到,可是通过对话的交流,思想和想象力被激活了,有了更多的富有活力和创意的想法。欣赏这一根神奇的魔棒成为促进学生交流、张扬个性的催化剂,促进了

18、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使整个数学课堂充满着生命的律动。二、把握好跟进的最佳时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短暂的,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教学实施前是否有明确的课时目标,更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目标执行力。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是丰富多彩的,这些生成有些是有效的,有些是无效的,甚至会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教师在跟进时自己首先要有一个衡量活动的有效度,把握好时机。(1)要到位而不越位。面对学生的生成,教师的跟进要到位而不能越位。教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要组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将生成资源开发利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花最短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上述案例中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还受过去所学

19、的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的负迁移的影响下,此时教师的跟进有两种基本方法可供选择,一是案例中的方法,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唤醒过去的知识经验,在体验中重新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另一种策略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方法二从时间上看比方法一更加节省,但是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建构,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痕迹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对于学生的数学体验、后续学习是很不利的。因此教师的跟进要到位而不能越位。(2)跟进在思维的困惑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然不会是一个“一帆风顺”的旅程,而是在“曲折迂回”中盘旋上升,其间必然会出现“碰碰撞撞”,“坎坎坷坷”,产生认知的障碍,出现对知识追求的困惑。此时教师的跟进要根据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