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同步训练呐喊自序课内同步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没有什么用。”“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没有什么意思。”“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
2、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1.文中有金心异与鲁迅争论铁屋子能否被摧毁的一段对话。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毁坏这铁屋”各比喻什么?“铁屋子”用来比
3、喻 ;“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 ;“毁坏这铁屋”用来比喻 。【解析】本题考查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答案】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处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愚昧、麻木的国民 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摧毁这黑暗的旧世界2.上文画线句中加点词“确信”“必无”“可有”分别指什么而言?“确信”指的是 ;“必无”说的是 ;“可有”说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答案】“铁屋子”的万难破毁铁屋子的破毁无望铁屋子可能有破毁的希望,而金心异认为几个人既然起来,就不能说决没有希望3.根据上文文意,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A.两人在讨论旧世界的摧毁。有无可能,而不
4、是或说不上什么鲁迅对于将来革命必胜的信念。B.鲁迅对他自己的“确信”完全否定,这种否定的结果,就成为下面答应做文章的原因了。C.上文的最后一段,反映了鲁迅对自己勇于否定,反映了他探讨问题时一贯的科学态度。D.从鲁迅的“确信”中,我们可以了解他最初的社会观:把黑暗的旧社会估计得过于强大,面对群众力量估计不足。【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B中“完全否定”的说法不恰当,从“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中可知,应为“有所否定”。注意表述的“度”。【答案】B二、阅读下文,回答12题。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
5、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1.对上面文中加点的词语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愚弱”是针对国民精神状态的麻木而言的。B.“材料和看客”指在公众面前相争斗的国民。C.“不必以为不幸”是因为病死的人实在太多。D.“那时以为”言外之意是“那以前没有认为”。【解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文段中词语的意义。做这类题需要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了解原文的主旨,然后再阅读理解题中文段。A项中“愚弱是针对当时国民的精神状态的麻木而言的”是正
6、确的,符合原文内容。其他选项都与原文内容和主旨不符,因此是错误的。【答案】A2.对上面一段话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录下鲁迅“弃医从文”的一段思想变化历程。B.可看出鲁迅的思想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阶段。C.表明了鲁迅是以有利于国民来确定自己志愿的。D.标志着鲁迅经过探索终于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解析】本题考查对整个文段的理解。与第1题相辅相成。如果对全文主旨比较熟悉,就可以很容易地选出D项是理解不恰当的一项。因为全文主要叙述了鲁迅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和思想发展,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一段历程,当时的许多探索都失败了并没有找出救国救民的真理。其他三个选项都比较符合原文内容。【答案】D三、阅
7、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后面的14题。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1)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2)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甲)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乙)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丙)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1.“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的意思是(
8、 )A.并不是一个急切地不能对自己的言论加以控制的人。B.并不是一个急切得不说话心里就不安的人。C.并不是一个急躁到不能让自己说话的人。D.并不是一个急躁得不能不说话的人。【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意的理解。特别注意多重否定的用法。【答案】B2.“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指的是( )A.鲁迅认识到“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B.曾“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C.是指“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D.鲁迅认识到,旧社会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却都闷死了”。【解析】本题考查
9、的是对语句的理解。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寂寞的悲哀”。【答案】B3.鲁迅做小说“不恤用曲笔”的原因是( )A.无暇顾及自己的作品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B.为了让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不惮于前驱。C.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D.主将不主张消极,自己也不愿将寂寞传染给青年。【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间关系的理解。由乙句中“所以,因为”可知答案为D。【答案】D4.本段的第一层应划在( )A.甲处B.乙处C.丙处【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段落层次的理解。本段共三句,第一句是关于“呐喊”的意义,后两句是关于怎样“呐喊”,故答案为A。【答案】A课外延伸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9题。李格非先生二三事我
10、的老师,武汉大学教授李格非先生年届八十,德高硕学,知识界多尊称他“我们的格老”。他担任汉语大字典常务副主编,主持编纂工作十又五年,确实 。用他自己的话,是“十载铅椠虫鱼,一片寒毡,埋头修纂”“不为利锁名牵,不省疾,湾淹缠。编摩昏昏,呕出心肝一片丹”(增宇锦堂月曲编纂抒怀)。我曾亲眼见格老推敲例句十分辛苦,忍不住劝他:“您成竹在胸,资料卡片又这么丰富,可以手到拈来。例句只要证明释义就行,何必尽善尽美?”格老正色答道:“同样解释一个把字,林语堂的例子是把人杀死,把钱抢走,我的例子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善恶分明自不待言,但佳者得之不易。”又说:“ 著书立说者岂可轻忽!”格老业余喜撰对联,
11、认为可以寄托性情,不必以雕虫小技视之。一日,他想起唐朝娄师德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故事:人家把口水吐在脸上,擦也不擦,让它自己干去;能够喝下五斗老醋,肚量亦自不凡。格老就用“唾面自干鼻吸五斗醋”为出句,反复推敲对句。一位才子对以“掉头不顾耳听万松声”,可说气度恢弘,对仗工稳熨贴,但格老以为潇洒有余,谦诚不足。他宁愿声律小疵,对以“虚怀好学心念一字经。”“一字经”用的是荀子劝学“用心一也”“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的典故。格老安贫乐道,不完全赞成论语上“居无求安,食无求饱”和礼记上“富润屋,德润身”的说法,略加增删,集成一副佳联:“居无求安食求饱, 。”于此可见先生襟怀。我久为人师
12、,最苦不过的是所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聪明好学的令人愉悦,反之使人头痛,这大概也是常情。一日与格老讲论此事,先生略一沉吟,说起他在成都的一件往事:某一工艺作坊,竟以最不起眼的树根老藤雕刻嫁接为绝妙盆景,令人叹为观止。格老应嘱撰题一联:“天生我材必有用,世无朽木不可雕。”店主十分感激,我听后也深受启发。先生忙余小憩,爱听京戏,并能清唱,自得其乐。曾观赏某名家演艺,十分佩服其做工老到,功力深厚。但随后又万分惋惜他有一处败笔。原来这是一幕悲剧,那位艺术家随意表演出一个惟妙惟肖的抽烟动作,嘴唇一张一合特别招摇,惹得观众忍俊不禁,但同时全然破坏了悲壮气氛。格老因此告诫:“有些人运思作文,全不顾通篇情调意
13、境,一味在丽辞佳句上施才逞能,正与此一般无异。”这使我不禁检讨起多年前的一段往事:我的家乡生产队死了耕牛,托我写一份贷款买牛的申请。我煞费苦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中有一句“牛乃耕者之本”,当时颇引为得意。不料一识字老农事先已写好了申请,也来让我润色,那纸上径直写道:“我们队耕牛死了,眼下青黄不接,申请贷款五百买牛,秋后一定偿还。”我霎时羞愧得无地自容。格老对此感喟再三,说这正如鲁迅先生告诫过的,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呵!(1993年10月19日文汇报戴建华文)1.依次填入第一段两个方框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劳苦功高耳濡目染B.苦心孤诣潜移默化C.煞费苦心明理去非D.用心良
14、苦劝善惩恶【解析】第一个方框处是难点。“苦”的含义四个选项都有,文中拿格老与林语堂的例子对比,是重要的信息点,说明不仅“苦”,而且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地步,故用“苦心孤诣”。第二个方框较容易,因后面有“岂可轻忽”,即不能轻视,表明文章在劝世时的潜移默化作用。【答案】B2.格老选择例句“尽善尽美”,其具体标准正确的一项是( )A.内容健康,善恶分明,形式完美B.证明释义,善恶分明,形式完美C.证明释义,内容健康,形式完美D.内容健康,善恶分明,证明释义【解析】第一段与林语堂例子作比,说明李格非选择例句一是证明释义,二是内容健康。第二段说“他宁愿声律小疵”,也选谦诚例句,说明他的标准首先是准确,其
15、次是内容,最后才是形式。【答案】C3.第一段的中心内容是( )A.表现格老严谨的治学精神B.表现格老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C.表现格老淡泊名利的崇高品质D.表现格老教人向善的崇高思想【解析】由文中“推敲字句十分辛苦”“尽善尽美”“著书立说者岂可轻忽”等关键语句,可概括其中心内容是表现格老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答案】B4.第二段引格老第一副对联,要表现的是( )A.为人的大度与为学的谦诚B.为人逆来顺受,为学谦诚专一C.为人能忍辱负重,创作不拘声律对仗D.学识渊博,擅长用典【解析】由格老对才子对联的评价,“一字经”的典故的解释,当推断格老第一副对联表现的是为人的大度与为学的谦诚。【答案】A5.第二段
16、方框处删去了这副对联的下句,请根据上下文,把下句补出来。【解析】此题考查对联的作用与实用。这要紧紧抓住“富润屋,德润身”来分析。关键是怎样增删与上联对应。上联是“居无求安食求饱”,可拟下联为“富不润屋德润身”。如上下句颠倒一下,可为“富不润身德润屋”。【答案】富不润屋德润身6.第三副对联具有双关的意思,(1)它直接赞美根雕工艺,意思是什么?(2)同时暗寓格老对育人的看法,作者从中受到的启发是什么?【解析】第(1)问比较容易,第(2)问要结合语境,结合“我久为人师这大概也是常情”作答。【答案】(1)根雕工艺变废为宝,把不起眼的树根加工成精美的工艺品,真令人叹为观止。(2)学生水平固然参差不齐,但
17、他们都有可能成才,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因材施教,进行教育和培养。7.第三段有一处类比,它是( )A.那位艺术家的败笔与有些人运思作文上的坏习惯的类比。B.那位艺术家的败笔与我写贷款申请的类比。C.有些人运思作文上的坏习惯与我写贷款申请的类比。D.我写的贷款申请与老农的贷款申请的类比。【解析】文中说到“格老因此告诫正与此一般无异”。可见,是用艺术家的败笔与有些人运思作文上的坏习惯类比。而“我”写申请之事只是表明我在格老身边受到的启发。【答案】A8.第三段的类比所论证的道理是(用文中原话回答) 。【解析】文中说“格老对此感喟再三”,又引用鲁迅的话,说明鲁迅的话正是类比所揭示的道理。【答案】要“有真意,
18、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9.本文的中心内容是( )A.赞扬李格非先生的严谨学风和淳朴文风B.赞扬李格非先生表现于多方面的高尚品德C.赞扬李格非先生学识渊博,多才多艺D.赞扬李格非先生著作甚丰,贡献卓著【解析】本文通过典型事例,高度赞扬了李格非先生在做学问、做人等方面的高尚品德。A、C、D都失之片面。【答案】B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怀鲁迅郁达夫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外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这是不寻常的丧葬,这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即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