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眼光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文化眼光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文化眼光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文化眼光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文化眼光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文化眼光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赵小红教学目标1、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化眼光”的含义。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作者写此文的意图一一我们需要 文化眼光。1 0余年前,说明:冯骥才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有浓浓的乡土味冯骥才就开始关注现代化冲击下的都市个性的存亡,文化的市场化、文化的传媒化、文化的趋同化以及纯文化的命运。现在的他,深深地意识到构成中华文化半壁江山的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不但未能得到系统整理,反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还 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 事业之中。冯骥才的文化眼光,作者对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眼光,做出 了自

2、己的解释,文章中未提“拯救传统文化、拯救民间文化”,教师应该引导学 生去品味、揣摩作者的写该文的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思考、探究拥有文化眼光的价值。难点:用自己所发现的事例来谈谈拥有文化眼光的好处。说明:深入地沉浸到文本,分析文本,理解文化眼光的价值,但“纸上得来终 觉浅”,初三的学生应该有以此及彼的能力,从生活中找找事例去体会拥有文化 眼光的好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本文的写作意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产入新课敢发兴趣1、请同学们谈谈读余秋雨 文化苦旅道士塔的感 受。(敦煌的莫高窟,曾经 由一个没有文化的道士当 家。当年,他对洞窟里的壁 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

3、着有点眼花,他想亮堂一点 多好呢,他就用石灰细细刷 墙,今天我们只能对他的无 知表示痛恨、对那逝去的艺 术深深惋惜。当年,他从外 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 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 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 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 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 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 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 机前。)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表达 感受学生惋惜伟大的中 国文化就这样被损 毁,表达对文化的珍 惜。为上文化眼光 营造气氛。会发生这样的事?一 缺乏文化素养,缺乏 文化眼光。今天我们学习当代作家冯 骥才的散文文化眼光。"读圈划"步感知阅读全文思考:1、 什么是

4、文化?2、 什么是文化眼光?国考探究M相S图1、探究文化眼光的价值2、教师引导:文章为什么 要提及柏林墙?除了告诉 我们文化眼光要有一种文 化远见和历史远见外,你还 得到了什么启示?3、教师展示一些急需拯救 文化的照片,如:昆剧、京 剧、石库门民居 请学生结合照片内容说说 拥启J文化眼光的好处。学生通过圈划,能从 文中找到答案。1、什么是文化?(1)文化有二种理 解(2 )狭义文化的缺 点,有一段时期对义 化的理解比较单一、 空洞,使得那时的社 会生活非常空虚与 空洞。现在我们经常 讲的是大文化,指人 类生活文化眼光就是具有 文化素养、文化意 识、文化远见和历史 远见的眼光借助默读圈划,沉浸

5、义木,理解题目的含 义学生能从文本中找 到“文化眼光”的价 化1、 只要用文化眼 光来看,文化便无所 不在,对事物也会产 生新的认识与发现。 生活就更加丰富多 彩。2、我们用文化眼光 来看生活的一切,才 会真正感受到中华 文化的博大、丰实与 深邃。3、用文化眼光能 看出生活文化由活 着的状态进入历史 的状态。领悟出本义 写作意图一一拯 救历史。通过阅读文本理解 文化眼光的价值,并 通过到生活中寻找 文化并用“文化的眼 光”去欣赏、谈谈自 己新的发现,能使学 生更深入地理解本 文的写作意义,同时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课后作业1、我用“文化眼光”看生1、 让学生把上课 活

6、时的思想用笔记录具体要求:用你独到的眼光 卜来,整理自己思 寻找生活中的某一文化现 想,提高对现象的认 象,写出其义化意义。字数识。300字。2、 更深入地了解2、阅读冯骥才:守望民 冯骥才,理解拯救历 间 拯救文化一文。史的迫切性。读写结合 关注生活、板书:培养欣赏文化眼光价值拯救历史思路点拨整体认知,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眼光,再去探究文化眼光的价值, 揣摩写作目的一一拯救历史。用文化的眼光观察、欣赏身边的文化现象,从而提 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拯救优秀的文化。练习举隅1、用文化眼光来看上海这个城市,请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并说说 理由。2、你能为拯救传统文化、拯救历史做什么?请设计一句号召

7、人们的标语。 相关链接冯骥才:守望民间拯救文化2 0余年前,冯骥才成为一名地区级的政协委员。那时的他,用文笔和 画笔记录着天津最原汁原味、最活灵活现的市井民俗、生活百态。喜爱他的读者 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10余年前,冯骥才成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 那时的他,用锐利的眼光和深 刻的笔触,关注现代化冲击下的都市个性的存亡, 文化的市场化、文化的传媒化、 文化的趋同化以及纯文化的命运。关注他的学者说,他背负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今天,冯骥才已经是全国政协常委。现在的他,深深地意识到构成中华文化 半壁江山的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不但未能得到系统整理,反而在现代化进程中 还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于

8、是,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 的事业之中,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所有具备“文化良知”的人都 说,冯骥才,是保护民间文化的旗手。2 0 0 6年3月,全国两会过程中,这名旗手发出了 “文化保护做得如何, 关系着最终实现的新农村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主体”的深沉呼唤,并未求得一鸣惊 人,但实则已功在千秋。大声疾呼:“不要把新农村改造成洋农村”从春花烂漫的时节一直走到秋风萧瑟的日子,2 0 0 5年两会后,为了给20 0 6年的提案做准备,冯骥才开始了穿梭于民宅小巷的扎实调研, 他走遍了山 东、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7个民俗文化集中呈现的省份。走进民风古朴的 古老宅落、走进

9、已濒风化的砖墙瓦房,冯骥才看到了一些有悖于我国民间文化保 护的现象,让他辗转反侧,痛心疾首。走到浙江杭州附近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活富足的农民已经开始 在建设自己家园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文化的元素。但是,这文化,却是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甚至不惜放弃了悠远缠绵的中华民族文化。 他们在村落 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当地的孩子以“艾菲尔铁塔”为荣, 但是,当被询问到最喜欢我们中国的什么建筑时, 孩子们却你推我让地迟迟无法 给出答案。在广州的一些小村落,农民们修建起了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 走壁、雨榭楼台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为此,冯骥才忧心忡忡,”中华民族的非物质

10、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 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 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 神情感之根。但是,现在很多农村的状况是,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特新鲜,把 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如果这样继续发展,十几年 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同样让冯骥才忧心的状况还有很多: 很多口耳相传的非物质的文化种类,如 剪纸、糖画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 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同时带走了 一种中国民间艺术传承的希望;江西的一些村落中,很多农民外出务农,家中无 人留守,古色古香的房子已经破败不堪,变成空穴,随时有风化倒塌的可能;山 西的一些企业家将一些具有文化保护和

11、文化研究价值的村落的管理权买下来,变成自己盈利的工具;云南的一些民俗旅游村落,当地的农民已经将民族服饰、 民 族艺术变成纯粹赚钱的工具“因此,在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保护不能回避,相反应 该首当其冲。”冯骥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身体力行:用行动感动所有具有文化良知的人们“我们的文化行为感动了国人,激活了学术,民间文化逐渐热起来了,民问 文化保护,国家逐渐重视起来了。”冯骥才应该对自己以及众多热爱民间文化、 致力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有识之士所作的工作感到骄傲。耗时10年,我国首次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 普查和整理的“中国民 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于2 0 0 3年2月1 8日正式

12、启动, 用1 0年的时间对 全国5 6个民族、2 8 0 0多个县市的民间文化进行地毯式的普查、抢救、整理和保护。工程实施3年来,进展顺利。这一工程还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 托项目”。为了摸清民间文化传承人的状况。冯骥才开展了民俗文化传承人的普查和认 定工作。普查的标准、规范化的手册和范本已经建立, 全国有26个省市已经开 始了普查工作。为了摸清古村落的状况,冯骥才几乎跑遍了我国所有的村落。 他直接走进田 间地头,和老百姓聊,和村委会主任、村支书聊。他还不放弃每一个宣讲的机会, 在一系列的文化论坛和研讨会上发表观点, 以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民间文化保护 的队伍当中。“历史街区不断地被拆除,极

13、具文化价值的古村落聚居地在土崩瓦 解,大批的农村孩子进城务工,他们的文化也在瓦解。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 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留。”冯骥才说。冯骥才有很多重身份,他是一名作家,几十载笔耕不辍,他的作品让人不忍 释卷;他是一名画家,他的作品不拘泥单纯形似,唯重视审美品格。被称之为“中 国现代文人画的代表”;他更是一名政协委员,因此,他遍访民俗传人、调研族 落文明、拯救文化遗产。支撑他的,是不能卸去的使命感。当别人问起这几重身 份其中的差别时,冯骥才说,“政协委员,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政协委员, 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分子,应该站在国家的利益上思考一些重大的问题。”作为政协委员的冯骥才,是这

14、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也正是这样影响着一 代具有文化良知的人们。任重道远:”未来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今年的两会上,当冯骥才做了 “关于规划新农村建设要提前注重文化保护问 题”的主题发言后,引起了政协委员们的强烈共鸣,“民间文化的本质是和谐。 它的终极目的从来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还有人问的和谐,因此它是我们建设和 谐农村和先进文化的得天独厚的根基。由于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都是那一方水土 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它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以 及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鉴于2 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市大规模 现代化改造中,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对城市历史文化造成的破坏已不可挽回; 这 一次,在新农村建设起步之时,应以全面的科学的谐调的发展观, 两个文明一起 抓。将文化遗产的保护,率先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 千万不要再出现 城市改造的文化悲剧。”会后,委员们和冯骥才依旧热烈讨论,全国政协常委王蒙同志在两会结束后, 还专门致电冯骥才,继续讨论这个话题。两会刚刚结束,冯骥才又投入了即将于5月份在浙江嘉兴召开的 “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