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行为学期末考题库_第1页
鱼类行为学期末考题库_第2页
鱼类行为学期末考题库_第3页
鱼类行为学期末考题库_第4页
鱼类行为学期末考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鱼类行为学一、 填空题1. 动物的行为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分为 、逃避行为和生殖行为等。2. 根据行为的复杂程度以及可变程度则可将其分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 和学习等。3. 在动物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流思想: 欧洲的生态学派和美国的“心理学派”。4. 研究鱼类行为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现场观察法、渔获实验法水槽实验法和数学模拟法四中。5. 根据实验数据建立最适模型的方法,这样的模型称为 黑箱模型 。6. 鱼类整个眼球近似呈 椭圆形 。7. 眼球壁由巩膜、脉络膜和 视网膜 三层构成。8. 现在已经知道,鱼类的 机械感觉器官 主要有内耳石和皮肤感觉器官(如侧线等)。9. 鱼类皮肤感觉器官一

2、般可分为感觉芽、陷器、 及罗伦氏器等四种类型。10. 鱼类耳石分别称为小耳石、矢耳石和 里耳石 。测线11. 鱼类的化学感觉是指它们对化学性刺激的感觉,一般可分为 嗅觉 和味觉两大类。12. 就趋光性而言,可把鱼类分为三类:1.对光呈正反应,如银汉鱼。2.对光呈负趋光性,如狗鱼。3. 对光暗成均等反应 ,如淡水鲈。13. 对于鱼类的趋光性的原因和机制主要由四种假设:强制运动论, 适宜照度论 ,适应性阶段论和阶段论。14. 按照前苏联科学家的意见,鱼类的趋光由两个阶段所组成,也即生物学阶段和 生理学阶段 。15. 视觉运动反应 显然可以分为两种典型的类型:局部性的视觉运动反应,身体不会发生移动;

3、 全身性视觉运动反应 ,身体会随着视野内的物体的运动而发生移动。16. 极限流速是指鱼类所能克服的最大流速,极限流速又可称为 临界流速 。17. 很多学者认为,鱼类的趋流性也是由其 保定目标 所决定的的。18. 鱼类在电场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反应有三个典型阶段,分别称为: 感电行为 、趋电行为和麻醉行为也可称为第一反应、第二反应和第三反应。19. 动物存在对接触刺激的趋性,这类型为称为 趋触性 或趋固性。20. 动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称为 反射 。21. 鱼类的学习行为包括印记、习惯化、 条件反射 等行为方式。22. 根据鱼类能忍受的温度变化幅度将鱼类划分为 广温性 和狭

4、温性鱼类。23. 在渔业方面,常常把对于某一鱼类具有高产量时的水温称为此鱼的 适温 ,这种水温也有一个范围,并称为适温带。24. 鱼的 测线神经 起着盐度检测器的作用。25. 根据海产鱼类对盐度变化的 忍耐性大小 和敏感程度,可将其分为狭盐性和广盐性。26. 鱼类对海水盐度的变化能引起反应。主要出于海水的盐度影响鱼体的 渗透压 。27. 海洋中鱼类的饵料生物虽有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可以分为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 游泳动物 。28. 快速游泳的鱼类都具有 纺捶型 的体型。29. 红肌肉多的鱼类,游泳 持久性好 、这类鱼可称为 耐久型 。30. 鱼类的瞬时下潜速度一般可达到0.5-1m/s左右,为水

5、平方向游泳速度的 20%_30% ,而且垂直下降的速度也不与体长的增减呈正比例关系。31. Parr认为,基本上可以将鱼群分为 偶然性鱼群 和定常性鱼群两类。32. 视觉在集群行为中的作用有二:一是个个体通过视觉相互诱引同伴,二是通过视觉使群体的 游泳方向 得到统一。33. 我们可以认为视觉能够提供一种鱼群成员间 相互诱因力 ,使鱼群内的各个体相互诱引和相互接近,因而在集群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34. 侧线是一种用来确定邻近鱼的 速度 的最重要感觉器官。35. 典型的发光器官一般有腺体、水晶体、反射器及 色素 等主要部分。36. 鱼类对光谱的 黄绿色 部分最敏感。37. 体色的变化有两种情况:

6、。38. 鱼类保护色按其所适应栖息的环境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上层色、 礁丛色 ,深层色和底层色。39. 根据鱼类在昼夜间的游泳活动特征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只有白天活动,称为 昼出性 ;只有夜间活动的,称为:夜出性鱼类;白天夜里均活动,全昼夜活动性鱼类。二、 名词解释1. 视网膜运动反应:是指鱼类视网膜上的色素细胞和感官细胞在不同照度下的相对运动2. 鱼类趋性:在外界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下,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3. 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4. 感应流速:5. 鱼群:6. 偏好角度:时刻改变自己方向和速度以配合群里其他成员的三尾或三尾以上的鱼的集合。7. 拟态:8. 生物钟:9. 鱼类趋

7、光性:10. 鱼类的趋性:三、简答题1. 鱼类行为学对渔业生产重要性1.掌握鱼类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特点和趋性、学习、游泳、集群、昼夜垂直移动等行为规律,特别是鱼类对现有的各种渔具和人工刺激(包括声音、光线、电流、水流、引诱物质、人工鱼礁等)的反应规律,无疑可为改进现有渔具语法以及设计新渔具。创造新渔法提供重要的依据。2.鱼类行为知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才能发现所要捕捞的鱼。3.养殖业中如果了解鱼类的繁殖行为原理,便可对其繁殖行为进行人工控制。这在鱼类养殖中是至关重要的,是鱼类的成熟期适当提前,可大大节省养殖成本,延长生长时间,从而提高养殖效益。2. 集群行为的捕食作用捕食

8、鱼的集群也是一种适应,其作用在于更容易的捕食饵料,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围捕饵料鱼,切断饵料鱼的退路。(2)将饵料鱼从其平常的隐蔽场所赶出,表层性捕食鱼将饵料鱼驱赶到水面,并轻易的把它们吃光。(3)如果捕食鱼群中的某几尾鱼发现饵料鱼,那么其行为的变化也将会成为信号并传递至其他鱼,于是,群体中的所有鱼便能捕捉到其附近的饵料。(4)是饵料鱼失去方向性即迷失方向。3. 鱼类放电行为的生物学意义1. 鱼类发电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很广泛。不仅可以用作攻击及防御的直接武器,而且还可以用来探索目标以识别方向、探明障碍及发现敌害和饵料等,甚至它们还可利用放电特征的种或性的属性进行种类或性别的识别。2. 强

9、电类发电器官是鱼类防御与捕食的工具。发电鱼类利用发电器官发放强大的电力吓跑敌人或击昏小运动以取而食之。有人认为,强发电鱼类的活动是比较迟钝的,所以,放电行为对它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3. 微弱放电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并不在于直接的攻击和防御,一般认为,弱电力发电器官是鱼类探测环境的装置。弱发电鱼类,往往生活在浑浊、能见度甚低的环境里。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鱼类趋光性的适应性理论?a.适应性理论是从趋光性的生物学意义出发进行考虑的。一般认为,鱼类趋光性与索饵、防御、集群等行为有着密切关系。b.鱼类的趋光性是对光的食物条件反射和对食物的飞条件反射。由于这一理论认为趋光与索饵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常称之为索

10、饵论。支持这一理论假设的事实主要由(1)摄食浮游生物的鱼对光呈正趋光反应。(2)光是许多白昼摄食的凶猛鱼类觅食时的必需条件。(3)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可以作为鱼类食物的发光生物。c.鱼类趋光性与防御、集群等有关,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支持这一理论的事实有:(1)趋光与鱼类的发育阶段有关,在生活的一定时期需要一定的生态条件。(2)鱼类趋光与逃避敌害的适应有关。(3)鱼类趋光与其脱离困难处境的适应有关。(4)趋光性强的沙丁鱼、鲐鱼、玉筋鱼等的集群性强的种类。集群只有在一定的照度下才能实现。2.如何理解鱼类洄游划分?a.根据洄游动力不同,可以分为主动洄游和被动洄游。鱼类凭借本身的运动能力,进行主动的洄游活动

11、,称为主动洄游。鱼类的浮性卵和仔鱼、幼鱼由于运动能力微弱,常会被水流携带到很远的地方。这种移动称为被动洄游。b.根据洄游方向的不同,有溯河洄游和降海洄游之分。大马哈鱼由海入河,逆流而上,到产卵场生殖,称为溯河生殖洄游。鳗鲡由河入海,到产卵场生殖,其洄游方向与大马哈鱼相反,称为降海洄游生殖洄游。c.根据洄游性质的不同,有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之分。生殖洄游是指从索饵场或越冬场到产卵场的移动。索饵,五、判断题1. 现场观察法是研究鱼类行为最为直接和现实的方法,并且是验证实验室实验结果的重要手段。2. 渔获实验法是应用渔具的渔获比较来间接地探究鱼类行为的方法。3. 鱼类的视觉反应、趋光性、发光

12、现象、体色变化以及摄食、集群、生殖、防御等行为均与光感觉具有密切联系。4. 通常,鱼类视网膜中有两种细胞,一种是视柱细胞,另一种是视锥细胞。前者呈圆柱状,后者称圆锥状。5. 一般认为,视柱只感弱光,在夜间和黑暗处起作用,不感强光和颜色,视锥细胞能感强光和颜色。6. 光谱敏感曲线的测定也是判断各种鱼类是否具有颜色视觉的一种重要方法。7. 比较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光谱敏感曲线峰值波长的差异可以得知,海水鱼的光谱敏感曲线与淡水鱼相比向短波段移动了大约40nm-50nm,这是海与淡水中太阳光谱分布情况相适应的。8. 如果某种鱼类视网膜存在浦肯野现象,那么,可以推测,其视网膜内可能存在着视柱和视锥两种感光

13、细胞,因而具有明视和暗视两种功能。9. 罗伦氏器是由侧线变形特化而成的另一类皮肤感觉器官,为软骨鱼类所特有。10. 感觉芽、陷器和侧线这三种皮肤感觉器官在机能上几乎相同;而罗伦氏器则有些特殊,虽然其许多机能也基本上与侧线等其他皮肤感觉器官相类似,但他的反应一般显得比较缓慢,能对缓慢的和时间延的很长的刺激其反应,并且还特别的具有感受点刺激的机能。11. 现在普遍认为,侧线等感觉器官具有感觉水流的机能。12. 一般认为,鱼类依靠侧线不仅可能感觉运动着的水中物体,而且还能感觉静止的水中物体。13. 一般认为,鱼类的膘除了福利补偿和在缺氧情况下辅助呼吸的作用之外,还具有压力传感器和声音放大等方面的功能

14、。14. 鱼类内耳有两种主要的机能:一为平衡感觉,二为听觉。司平衡感觉作用的感觉器官主要在内耳的上部,而司听觉作用的感觉器则主要在内耳的下部。15. 鱼类的内耳有听觉机能,可以感受的频率范围约为16-13000Hz。鱼类的侧线也有听觉机能,但只能感受频率范围约为1-25Hz的低频声。16. 一般来说,无膘的鱼类其听觉敏感性很低,可听频率范围也很小。17. 对于有膘的鱼类,膘与内耳的联系方式的差异是它们听觉敏感性及可听频率范围差异的主要原因。通常内耳和膘有联系的鱼类与内耳和膘没关系的鱼类相比,其对高频声具有较大的敏感性,其可听频率下限一般均在50Hz以下。18. 现在已普遍认为,鱼类对水下声源有

15、定位功能。19. 嗅觉迟钝的鱼类,嗅觉上皮呈圆形,褶皱少或无。嗅觉敏锐的鱼类,嗅觉上皮多呈椭圆形,褶皱多,有的呈玫瑰状,因而得名“嗅玫瑰”。20. 佐藤认为,鱼类触须可司触觉和味觉作用,有触须的鱼类主要是游泳不活泼的底栖鱼。21. 这是电鳗亚目和长吻鱼目所特有的电觉器官。他们都是电鱼,能发出较高频率的电波,并用它来相互通讯或探测水下物体。22. 真骨鱼类的电感觉器官受正电刺激时,其反应为通电时兴奋,断电时抑制。23. 板鳃类的电感觉器官对电流极性的反应与真骨鱼类相反。对于正电刺激,通电时抑制而断电时兴奋。负电流则引起通电兴奋和断电抑制。24. 海洋电觉鱼类对电流的敏感性比淡水鱼电觉鱼类大。所有

16、鱼类的电觉器官对直流电都不敏感的。25. 这些实验都证明,鲨鱼既有灵敏的嗅觉,又有敏锐的电觉。微弱交变电流对鲨鱼的吸引力远远超过食物的气味。26. 目前普遍认为测线器管除具有感觉水流、水压和低频振动扥机能外,可能还是鱼类的一种温度感受器。27. 鱼类对温度感觉的敏感性还会受到季节、性腺成熟度等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28. 研究指出,脑视叶有凹陷或旁侧皱纹的种类具有强的趋光性,而脑视叶没有此特点的种类通常则只具有弱的趋光性或没有趋光性。29. 趋光性与鱼类所处的生活阶段有很大的关系。鲱鱼、沙丁鱼、秋刀鱼等在性成熟时不趋光,不会停留在照明区,但在产卵期过后趋光很快就会得到恢复。30. 一般认为,雌鱼

17、和雄鱼的趋光性是有所差别的。磁性秋刀鱼和远东沙丁鱼在怀卵时不趋光,但雄鱼没有这种情况。胃饱满对鱼类趋光性有很大影响。31. 一般来说,鱼类处在其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会有较强的趋光性,而当水温超过或低于其适宜温度时鱼类则不趋光。32. 许多鱼类都会产生很明显的视觉运动反应,一般认为这种反应属于一种趋性,也可认为是一种非条件反射。33. 一般认为,动物的视觉运动反应时一种非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34. 鱼类的视觉运动反应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一般认为,鱼类的视觉运动反应在其空间定向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35. 正趋音性的特征:对声音刺激的反应比较敏锐,闻声后会趋向生源。近年来开始出现的“声诱

18、渔业”便是以鱼类的这种正趋音性为根据的。36. 在渔汛季节,鱼类对渔船产生的恒定噪音声有时也会逐渐习惯而不惊恐。37. 一般认为这是由于鱼类的游泳能力不同多造成的。鱼类的游泳能力与体型有很大的关系。游泳能力强的鱼类,其体型多呈纺锤形,而具有侧扁形,平扁形的各种鱼类,其游泳能力都很弱。38. 鱼类在直流电或脉冲电作用下游向阳极的现象,多以德国生理学家弗留格的极兴奋定律为基础进行解释。39. 非条件反射的实现必须要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所以,尚未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如原肠动物,腔肠动物不可能有非条件反射。但是趋性的产生不一定要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例如原肠动物就有明显的趋性。40. 模仿行为和探

19、究行为也是非条件反射,这两种反应在鱼类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41.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后天获得的,即出生后通过训练或学习而形成的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性的,因而它具有较大的易变性和适应性。飞调剂那反射强化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42. 鱼类的越冬洄游主要就是由于环境温度降低所引起的。43. 对于鱼类来说温度突变的危险性比渐变的危险性更大,水温发生剧烈变化极易引起渔场中各种鱼类的大量死亡。44. 水温对鱼类的影响,在产卵前期和产卵期间表现的特别明显。鱼类的产卵,成熟有其一定的适温,这个温度范围比其生存适温要狭窄。45. 近岸鱼类一般属于广盐性鱼类,远海多属于狭盐性鱼类。46. 鱼卵和幼鱼能忍受较大的盐度变化。4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