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复习指导_第1页
理论力学复习指导_第2页
理论力学复习指导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理论力学复习指导郭 志 勇 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1 月第一篇静力学.中心内容:力系的简化(合成)与平衡条件二.基本概念1 力、刚体、平衡、约束、静力学公理、常见约束类型及其反力(绳索、光滑支承面、 固定铰支座、滚动支座、固定端、轴承);二力杆2 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力多边形、力的投影、分解、两者关系,合成的解析法3 力矩、平面力偶的性质,三要素合力矩定理,平衡方程的各种形式及条件;4 力线的平移、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结果; 桁架内力的计算方法,物系平衡问题解法5 静滑动摩擦定律,摩擦角空间力偶矩矢,空间力系简化结果,空间力迟 PiXi Xc送 PiZiZc r p6 力对轴之矩

2、,力对点之矩矢,两者关系, 系平衡方程7.重心、形心三.解题要点1. 适当地选取研究对象,正确地画出其受力图(受力图是关键)。 所选的研究对象上至少要有一个已知力和一个未知力,且受力的个数越少越好。 .研究对象一定要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不要连同约束一起画。 .一定要根据约束的性质画约束反力,不要主观臆断。一见典型的约束符号,则其反力确 定无疑。 .研究整体时,所有中间铰处的内力不要画出来。 对于物系问题,是先拆开还是先整体研究,通常:对于构架,若其整体的外约束反力不 超过4个,应先研究整体;否则,应先拆开受力最少的哪一部分。对于连续梁,应先拆开受 力最少的哪一部分,不应先整体研究。 .拆开

3、物系前,应先判断系统中有无二力杆,若有,则先去掉之,代之以对应的反力。在 任何情况下,二力杆不作为研究对象,它的重要作用在于提供了力的方向。 拆开物系后,应正确的表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字母的标注、方程的写法。 .对于跨过两个物体的分布载荷,不要先简化后拆开,力偶不要搬家。 .定滑轮一般不要单独研究,而应连同支撑的杆件一起考虑。2 .根据受力图,建立适当的坐标轴,应使坐标轴与尽可能多的力的作用线平行或垂直, 以免投影复杂;坐标轴最好画在图外,以免图内线条过多。3 .判断力系的类型,列出对应的平衡方程:汇交力系几何法:力多边形自行封闭平行力系解析法0 (R / y)0取矩时,矩心应选在尽

4、可能多的未知力的交点上,以避免方程中出现过多的未知量。汇交力系工丫 = 0间平亍力系(Fi / z)X = 0龙丫 = 0匕Z = 0辽Z = 0r mx = 0Q my = 0mx空间力系取矩时,矩轴不一定是坐标轴,可以对任何直线取矩,使尽可能多的力的平行或相 交的直线作为矩轴,以减少方程中的未知数。4.考虑摩擦时,需分析运动的可能趋势(若运动趋势不明显,则可假设,并分别考虑 各种可能),从而正确地判断出摩擦力的方向;未到临界时,摩擦力的大小只能由平衡方程 求出,只有在临界状态下,才能补充定滑动摩擦定律:F 尸Nf,它与平衡方程无关。待求 的量其结果往往有一个范围。第二篇 运动学一.中心内容

5、单纯用几何的方法描述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运动学性质(运动方程、轨迹、速度、加速度等)二.各章要点点的运动:研究点在一个固定坐标系下的运动。按点运动的轨迹分为: 点的直线运动 X二x(t) , V二X , a二V二X点的曲线运动已知曲线:用用角然坐标未知曲线:用直角坐标1. 直角坐标法建立直角坐标系,将所研究的点置于该系下一般位置,写出该点的位置坐标(x,y),纯粹 用几何图形找出该坐标与已知条件的关系,表成时间t的单值连续函数,即为运动方程:X 二 x(t), y = y(t)消去时间即为轨迹: y = f (x)速度:Vx =x ,Vy = y ,!22v = x y力卩速度:Q =

6、 X ay = y2. 自然法 沿已知轨迹建立自然坐标,将所研究的点置于该系下一般位置,写出该点的弧长坐标s,纯粹用几何图形找出该弧长与已知条件的关系,表成时间t的单值连续函数,即为运动方程:S 二 s(t)速度:v = St加速度:sa 二an a Tn stP全加速度大小: a = Ja: + a;全加速度的方向:恒指向曲线内凹的一侧当aT为常量时,有:s = sV3. 两方法间的关系:v = v o+ a t t20+ v ot+ a Tt /22o = 2a t s-'2'2x y.刚体的基本运动1. 平动:直线平动曲线平动 定义特性:平动时,刚体上各点的轨迹、速度、加

7、速度完全相同,只需研究其上任一点即可2. 转动(定轴转动)运动方程:'二(t)角速度:二 角加速度:转动刚体上一点的速度:v = r2加速度:an = ra = ra = Jaj + aj = r Jg2 +国 4当&为常量时,有:© = © o+2 23 -3 023 ot+ £ t /2=2 £©点的合成运动研究一个点在两个不同坐标系下的运动及其关系1.基本概念相对点的运动动点点的运动绝对牵连点:动系上瞬时与动点重合的点系动刚体的运动,牵连F系 静牵连点相对于静系的速度、加速度分别称之为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速度合成定理:V

8、aVe Vr加速度合成定理:牵连运动为平动aa二 a。 ar牵连运动为转动a aae ar ak其中 a k = 2 3 v r称为科氏加速度大小: a k=2 3 Vrsin a方向:右手系或将Vr沿3旋转9002. 解题要点 .正确地选取并明确地指出动点和动系:a. 动点和动系不能在同一刚体上;b. 在某一物体上,动点相对该物体的位置应是不变的点;c. 动点的相对运动轨迹要清晰可辨;d. 常取两物体的接触点、滑块、套筒、小环、小球等为动点。 .对动点进行速度分析并图示,列出速度合成定理,常用几何法求速度。 .正确判断牵连运动类型,从而对动点进行加速度分析并图示(已知的量不能画错,未知 的量

9、可以假设),列出对应的加速度合成公式,常用 投影法求加速度。投影轴取在不需要求 的未知量的垂线方向,以避免该未知量在方程中出现。.刚体的平面运动1. 基本概念定义,利用定义正确地判断出作平面运动的构件分解:平面运动可分解为随任选基点的平动和绕该基点的转动两部分。平动与基点的选 择有关,而转动与基点的选择无关,即刚体的©、3、£不随基点的变化而变化。2. 求速度的三种方法 .基点法:Vb二V a+ V BA其中 Vba=AB- 3 BA 方向与AB垂直适用于任何情况,常取速度为已知的点作基点 .速度投影法:V ACOS a = V BCOS B适用于已知某点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及

10、另一点速度的方向,求其大小的情况;它不能求刚体的角速度。 .瞬心法:找出瞬心C,则此时刚体可以看作是绕瞬心 C的瞬时转动,冈I体上任一点的速 度为:vb =BC- 3 BC适用于瞬心好找、且瞬心到所求点的距离好算的情形。瞬心的位置:过两点作速度的垂线,交点即为瞬心;只滚不滑的轮子与地面的接触点,等3. 瞬时平动的概念瞬时平动时:刚体上各点的速度相等,加速度不相等。刚体的角速度3 =0,角加速度&工04. 求加速度的基点法(唯一的方法):取加速度为已知的点A作基点,则刚体上任一点B的加速度为n丄1aB = aA aBA aBA其中anBA =AB3 2aT ba=AB-£5.解

11、题思路将系统置于待求瞬时的位置,而不要放在一般位置;分析各构件的运动类型及整个机构 运动的传递过程,从运动为已知的构件开始,分析关键连接点的速度、加速度,并标注在图 上;重点研究作平面运动的构件,逐步从已知过渡到未知。同时应注意合成运动与平面运动 的综合应用。三.结语对于整个运动学部分,关键要分析清楚系统中各部分的运动类型, 从而界定题目的类属, 进而采用对应的方法。若系统中有套筒、滑块滑槽、两物体的接触点有相对运动、联系两物体的小环、管中的 小球等则属于合成运动之题目;若系统中有作平面运动的构件,则属于平面运动之题目;若 两者都有,则属于综合题。一. 中心内容:二. 各章要点第三篇 动力学.

12、质点运动微分方程dv m一 dt研究作用于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机械运动间的关系ma. = Fn投影式解决两类问题1. 已知运动求力,正问题,求导即可;1).F =C 、2. 已知力求运动,逆问题,积分:2).F =F(t)、直接积分;3).F =F(v)”解题步骤:(略)4).F = F (x)变形 口巴空=F(x) mvdv 二 F (x)dx dx dt.动量定理1.质系的动量:K=M/C ,K=艺 mvi2.质系的动量定理:dKeF dtdKx«_ e.投影式二二Fxdte若-F " 0 ,则系统动量守恒:K=K若EFx =0,则系统动量在x方向守恒K<=K

13、6;3.质心运动定理:Mac=2 Fmxc = IX厂 nmac=Fn投影式或myc =工丫mac= TFt若外力在某轴上投影为0,且系统初始静止,则质心在该轴上保持守恒imi xirmiyi4. 质心坐标xc , yc工 mjrmi5. 用途:主要用来求1)系统约束反力2)质心守恒时各质点移动的位置.动量矩定理1. 质系的动量矩(对固定点O)Ho=2 ho=2 ri X mvi转动刚体的动量矩(对固定轴z) HZ= Jz 3dIHo 2. 质系的动量矩定理M。dtdHz v投影式-二二mzdt上式对固定点O质心C、瞬心P(卩。=常数)均成立,其形式不变 若外力对某轴之矩为,则在该轴上动量矩守

14、恒。',定轴转动刚体微分方程Jz£ = Mmxc =龙 X屯平面运动刚体微分方程myc =龙YJc 名=M c2Jz二p为回转半径平移轴公式均质圆轮均质杆JzJCJCJCMd1MrMl126. 用途:用于转动或平面运动系统求外力或加速度。7. 注意事项:1).若动力学方程个数少于未知量个数,则需补充运动学条件,物体间连接处的速度、角速 度、加速度、角加速度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有时要补充一些运动学公式。2).轮子作纯滚动时,注意补充:Vc二.动能定理1. 功重力的功 弹力的功W = _Ph1 2 2 w k( 2 - 2)2 转动刚体上力偶矩的功W = 一 M 理想的约束反力不做

15、功 只滚不滑的摩擦力不做功平面运动刚体1MvC =Jc2 22.动能质点动能T1 2 mv2质系动能T1 2 mivi2平动刚体T1 2=2MvCC为质心转动刚体T=1 JB 22Jz Z为转轴1 Jp2P 为瞬心3. 质系的动能定理T2 - 4. 用途:求解具有理想约束的系统中某物体的 v、3、a、£等,它不能求得约束反力5. 解题要点 选整体为研究对象,不要拆开; 分析各物体的运动形式,写出系统初始和末了的动能 Ti和T2; 计算所有力的功; 代入动能定理,解之。若求a、£,则将动能定理两端对时间t求导。.普遍定理综合应用1. 正确掌握各定理特征: .动量定理与动量矩定

16、理只涉及系统的外力,而与内力无关; .动量定理揭示质系质心的运动,反映系统移动时的动力学性质; .动量矩定理反映系统绕某定点或某定轴转动的动力学性质; .动能定理涉及系统的始末位置,不涉及约束反力。2. 根据题目的要求,联系各定理的特征,决定所采用的方法: .如果给出了系统的始末位置,求v、3、a、g ,而不涉及约束反力时,用动能定理;(若涉及反力,也可先由动能定理求出v、a、后用其他方法求反力) .求反力或绳子内力用质心运动定理; .对于转动刚体可用动量矩定理或定轴转动微分方程; .对平面运动刚体可用平面运动微分方程; .注意综合应用。.动静法(达朗伯原理)1. 惯性力的施加及其计算 质点G

17、=-ma加在该质点上, 平动刚体G=-mac加在质心C, 转动刚体主矢G=-mac加在转轴乙2主矢大小主矩平面运动刚体Gn = mr尹G = mrc ;M|=-J z £主矢 G=-mac加在质心C主矩 M=-J C £2. 解题步骤(基本与静力学解题步骤同) .取研究对象(对于物系要拆开),作受力图; .根据运动类形,施加对应的惯性力(加惯性力时直接与a、£画反向,计算时不再代负 号)。 根据力系的类属,列出对应的静力学平衡方程; .注意补充运动学条件; .联立求解。3. 说明:原则上,动静法可以解决任何动力学问题,不论是涉及速度、加速度还是涉及反力均可。只是难

18、易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它多用于已知运动(v、a、g)求反力之情.虚位移原理1.概念:虚位移、自由度、广义坐标2. 原理:三F八r = 03. 用途:解决受理想约束质点系的静平衡问题4. 用法: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若不求反力则不必拆开; .画出所有主动力;若需求某一约束反力,则解除该约束代之以对应的反力并视其为主动力; .给系统一虚位移,找出各力作用点处虚位移间的关系。若各处虚变形不易观察,则建立该点坐标,对坐标变分一次即为其虚位移(坐标原点应选在无虚位移的固定点); 计算各主动力在对应的虚位移上所作的虚功; 代入虚位移原理,消去独立的虚位移,求未知量。.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本章的难点是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建立方程常用的方法有: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刚体定 轴转动微分方程、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1.无阻尼自由振动方程mx kx = 0 或 mx解(响应)x = A sin( t :)固有频率° = J- mr静伸长法一-g- s能量法Tmax - VmaxJ 2振幅A - x°2初相位tg :亠0xm axXm ax等效刚度串联并联2. 有阻尼自由振动方程mx ex kx = 0 2mx + 2nx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