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1、 社会心理学定义(奥尔波特):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他人存在的影响”(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金盛华。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史前思想积累阶段(哲学思辨阶段)时间跨度: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阶段特点:用权威思想解释社会行为权威思想家:亚里斯多德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鲍德温于1897年在其著作精神发展的社会与伦理观中首提 “社会心理学”概念产生阶段(经验描述阶段)时间跨度
2、: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阶段特点: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代表人物及代表事件:拉扎鲁斯等创办的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1900年冯特出版十卷本民族心理学迅速发展阶段(实验化阶段)时间跨度:20世纪20年代以后至今阶段特点:用实验研究结果解释社会行为代表人物:众多,如勒温场论、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阿希从众实验等等。社会心理学独立的标志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 A. Ross )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SSP,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PSP, psychol
3、ogical 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的两种取向 社会学取向:着重社会情境中的个人. 心理学取向:着重团体生活。科学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奥尔波特(F.Allport)1924年出版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著作,这成为科学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奥尔波特也被称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最早一项实验特里普莱特(N.Triplett,1879)有关单个人与群体条件下骑车效率问题。 3、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1、前者重在社会互动背景中的个人,后者重在探讨个人内部过程、机制、结构、动因等问题;2、前者重共性,后者重差异性(社会化与个性化);
4、3、前者重社会性行为,后者重个人性行为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1、社会学关注社会本身,而社会心理学关注社会中的个人;2、社会学主要采用社会调查法,而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法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中观、微观)社会学习理论、社会比较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符号互动论、角色的概念、角色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归因理论基本归因错误、自我实现预言理论、过分充足理由效应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理论、内隐人格理论图式理论、认同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自我类化理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态度:态度的三阶段理论、平衡理论、自我知觉理论、自我确认理论、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一)
5、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理论范式逻辑思辨(归纳和演绎)(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证范式质性研究1、“事实理论”的归纳路线2、具体技术如访谈、人种志等量性研究1、“理论事实”的演绎路线 2、类型:现象揭示研究、关系解释研究、因果联系证实研究(三)现象揭示研究(四)关系解释研究(五)因果联系证实研究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名词解释(参与观察、档案法等)参与观察,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它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参与观察法的研究者是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形成他们的概括和方法论。2档案法,也称档案分析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未发
6、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视角如何获得数据信息具体方法1、观察法2、档案法3、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4、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5、实验室实验6、准实验研究(一)观察法概念: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进行直接而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采用工具:录音、拍照、录像、摄像监控等观察取样:时间取样、事件取样观察法分类1、根据观察程序形式化程度分为:结构化、无结构化2、根据观察条件:实地观察、实验室观察3、根据观察的系
7、统化程度分为系统观察、随机观察;4、根据观察者的介入程度分为:参与观察(完全参与、半参与)、非参与观察(旁观者)5、观察公开程度分:隐蔽型观察(伦理问题)和公开型观察(研究者效应);6、据观察者和观察事物的状态分: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7、据观察目的分:探索性观察和验证性观察;8、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接触的方式分:直接型观察和间接型观察(物质痕迹观察、累积物测量)9、据观察的时间安排分: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二)档案法概念:也称档案分析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
8、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档案资料类型:个人作品、档案记录、报刊文章、电视报道、统计资料等。1、正式官方类2.非正式个人类3.相片4.录影(三)调查法 访谈法1、无结构访谈2、半结构访谈3、结构化访谈4、焦点组访谈问卷法(书面形式的访谈):封闭式、半封闭式、开放式测量法(标准化程度最高、结构化)(智力测试)(四)现场研究概念: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特点:真实生活情境、无干预举例:费斯廷格对邪教的观察、街角社会等(五)现场实验概念: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特点:真实生活情境、有干预举例:沙漠搭车实验、沙叶新实验、
9、女演员扮不同角色实验等(六)实验室实验概念:是通过系统操作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以确定其变化是否对其他一个或多个因变量造成影响的研究方法。特点:人为情境、有干预和控制举例:津巴多的监狱模拟实验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2. 分析与综合原则3. 交互作用分析原则4.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5. 伦理性原则(自愿参加、接近真实生活、有利研究设计原则、自由终止、充足补救)第四章 社会化1、 社会化概念:社会化是一个人由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
10、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2、 再社会化(案例分析)案例分析要选择恰当的概念、理论再社会化:成年人在初始社会化基础上步入社会,经过进一步角色学习胜任了社会各种角色,但有时由于一些原因,原来已经学习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不能适应新情况,个体需要通过吸收新的角色、价值或知识来建立新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生活目标。在社会化经常在下列情况下发生:较大的社会变换需要再社会化。例如作为移民、出家者、新兵,要学习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社会化不完全或称为顺应不良者,需要用再社会化矫正其原先社会化的不足和对主流文化的错误偏离。无理性反社会化产生的有害社会进步者需要再社会化。如对惯偷、黑帮、破坏分子等进行改
11、造。对特殊角色的改造需要用再社会化手段,如对战犯、恐怖分子、邪教头目和参与者进行改造。针对上面提到的在社会化发生的情况,古德曼把在社会化分为:(1) 自愿的再社会化,个体旨在以新认同取代既有认同,或以新的价值与行为模式取代旧有的价值与行为模式;(2) 非自愿的社会化,是以一种“全控机制”是个体与过去完全隔离,并对个体的日常活动施以相当的控制。3、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a) 社会角色引导(社会同一性理论)b) 社会比较机制(social comparison,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自我评价的过程)c) 社会学习机制d) 亚社 会或亚文化认同4、 社会化内容(细分参见大本本)1. 语言社会
12、化2. 道德社会化3. 政治社会化4. 性别角色社会化第五章 态度一、态度的实质(一)态度(attitude)的概念1、态度是认知、情感和意动成分的复合体,它影响人们理解、感受事物和对事物作出反应的方式;2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金盛华)对他人、事物和观点的评价(二)态度的构成要素1. 认知(基础)指人们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2. 情感(核心)指人们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3. 意向(准备状态)一指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二指态度
13、的意动效应(日本等有关意动对机器人行为的控制)。(三)态度的特性1. 后天习得性(有反证,如基因研究-同卵或异卵双生子)2. 具体对象性3. 稳定性和持续性4. 行为导向性(四)态度的维度1. 方向(两极性)2. 强度3. 深度(自我卷入水平失去支持时挫折感水平)4. 向中度(与核心价值观的密切程度)5. 外显或内隐(能清晰意识到或无法清晰意识到) (五)态度与相关概念u 态度与情感(态度有认知理性基础;态度稳定持久;态度对象明确;态度的行动效应)u 态度与意见(意见少涉及情感问题)u 态度与价值观(态度是情境性的,而价值观是超越情境的、抽象的)二、态度的形成 (一)基本含义:从无到有,即形成
14、新态度(二)学习与态度形成观察学习、强化模式、榜样、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三)态度的功能1. 工具性功能(亲子关系、面具)2. 自我防御功能(酸葡萄机制、甜柠檬机制)3. 价值表达功能(耐痛性试验、种族偏见与施舍实验)4. 认识功能(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u 需要满足与需求不满u 情绪性经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u 知识经验u 家庭u 群体参照u 文化u 遗传因素三、态度与行为关系(一)态度研究的最终目标:态度对行为的预测力(二)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复杂性(1、一致 2、不一致 3、复杂关系)1、态度与行为一致u 支持证据(盖洛普等民意调查测验经验)u 一致性理论2
15、、态度与行为不一致u 研究证据(拉皮埃尔的研究)u 日常经验证据3、态度与行为的复杂关系社会心理学家佩因罗德于1983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对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提出三项原则: 态度预言总的行为; 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愈高。(三)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合理行动理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参见大本本)四、态度改变u 态度改变及劝导u 劝导与态度改变模型u 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u 态度改变理论u 态度防卫与保护u 态度改变方法(一)态度改变、劝导态度改变由一种态度变为另一种态度劝导是指外在不同主体信息对主体既有态度的影响(主要指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 (二
16、)劝导与态度改变模型1霍夫兰劝导与态度改变模型2精加工似然模型3睡眠者效应(信息源和可信度)(三)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1、态度的强度2、态度的向中度3、态度的深度态度的主体特性1、个体差异(性别、智力、人格特征、认知需要、自我防卫倾向)2、好心情3、承诺4、态度主体与群体的关系劝导说服力1、劝导传达者的特点(可信性-专长、无自私动机的可靠;吸引力、与态度主体的相似性)2、说服信息的特点(信息的差异、信息唤起的恐惧情绪)3、信息呈现方式(何种方式信息以及如何呈现信息如单面宣传还是双面宣传)4、重复5、论点的有效性劝导情境的作用1、分心2、态度的强化作用(四)态度改变的理论态度的三
17、阶段理论(H.C.Kelman,1958)1、依从2、认同3、内化平衡理论(F.Heider,1946,1958)(参见大本本*(-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theory )是考察行为是否影响态度的理论。自我确认理论(C.Steele,1981)自我同一性视角,该理论认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会威胁人们将自己看成是理性的或者诚实个人的观点,于是他们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以和自己的行为相一致的方式来证明自我价值或自身同一性。菲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重要啦!(o)/)(五)态度防卫与保护态度改变中的自我防卫倾向(表现为:抗拒反应、心理惯性、保留面子)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卫策略1、
18、笼统拒绝2、贬损来源3、歪曲信息4、论点辩驳5、合理化作用及其他防御方式预先警告(面对劝告的被动性、事先透露劝导企图会增强对态度改变的抵制但也存在反例)态度的接种效应(告知将要面对攻击、给予轻度的攻击、提高接受者的主动性)(六)态度改变方法信息影响力的提升态度防卫的回避参照群体的引导(规范的作用)过渡理由效应通过行为改变来改变态度(诱导服从、角色扮演)五、态度测量(重要!)瑟斯通量表李凯特量表语义差异量表投射测验(主体统觉测验、罗夏墨迹测验)行为测量(距离测量、生理指标测量)1、睡眠者效应:在态度心理学中,人们把说话影响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流逝而产生相反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2
19、方面含义:一、说话者刚结束时,如果说话者是一个威信高(低)的人,当时影响颇大(很低)。但隔了一段时间,由于听话者忘记了说话者,只记得说话内容,结果其影响明显降低(提高)。其中降低(提高)的这部分影响效果主要少了说话者威信高(低)所产生的情感效应。2、去个性化:当人们不能被识别(处于群体当中)时,对行为的规范限制就会放松第六章 社会认知名词解释:1、社会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stereotype)也称类属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是一种简单地根据原有经验进行判断的的特殊社会推理形式。社会刻板印象主要表现为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
20、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2、晕轮效应(halo effect)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从一个人的一种品质的存在推断出他还具有其他一些品质的倾向,这种从一种已知的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3、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 首因效应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今后交往活动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的效果(在印象形成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陆钦斯首因效应实验) 4、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 近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或定义为:在人际交往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
21、交往活动影响更大的现象)。(陆钦斯的经典实验)5、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也即将自己具有的特征看成别人也具有(或定义为:在人际交往中,投射效应是指一个人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其他人身上)。6、定势效应定势效应是指当人们在对他人(特别是陌生人)认知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有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按照事物的一定外部联系对他人进行认知和评价。(包达列夫的实验:同一张照片给定不同身份)7、(一)印象概念 是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关于人或事物的概
22、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二)印象形成1、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1)自然特征:性别、种族、相貌(外表吸引力)等;(2)社会特征:归属群体、社会角色(身份、社经地位)等;(3)心理特征:社会性特征、智力性特征2、印象形成模型u 加法模式(费希本,1964)u 平均模式(安德森,1965)u 加权平均模式u 中心品质理论(凯利,1950)8、归因理论归因(attribution)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即指为行为找原因的认知过程。9、基本归因错误人类行为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是,面临巨大的阻碍:所有人都倾向于以人格来解释人们的行为,低估
23、社会影响的力量的倾向。(高估内在性情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而低估情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第七章 自我概念1、 镜中我(镜像自我)库利认为,儿童总是观察别人的脸色来确定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就像是把别人的表情当成镜子,并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一个人关于自己的观念自我意象,是由别人对于自己的观点和反应来塑造的。通过这种途径形成的自我意象为镜像自我。2、 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id)的内容主要由潜意识中的性本能(libido,力必多)和攻击本能等组成,本我遵从快乐原则行事. 自我(ego)是个体人格结构中的主要系统,是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关系的中介,也是协调本我与外在世界之间关系的中介。遵循现实
24、原则而行事. 超我(superego)是代表社会价值和社会标准的人格部分。 遵循至善原则(良心和理想自我)。关于人格结构(1)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它由个人当前所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所组成。 前意识(pre-conscious)是调节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机制,它是我们通过加以注意就能觉察到的心理内容。 潜意识(unconscious)也称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概念(或核心概念),是指个体无法觉察到的心理内容。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以性为中心的各种本能冲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3、 自我概念的结构划分詹姆斯与米德将自我划分
25、为主体我与客体我;詹姆斯还从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的视角来理解自我的结构;罗杰斯将自我划分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施奈德与坎贝尔则将自我划分为实用自我与原则自我;罗森伯格将自我划分为现有自我、期望自我和表现自我。第八章 人际关系1、人际交往的主要影响因素i. 情境 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a) 熟悉与人际吸引 熟悉引起喜欢、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b) 居住环境邻近对人际吸引的影响ii. 个人特征a) 才能b) 犯错误效应c) 美貌与外在吸引力(对人际关系的吸引显而易见)d) 个性品质(对人际关系的吸引影响很大,往往稳定持久)iii. 相似规则iv. 互补规则(双方在交往时所产生的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强度
26、:亲和喜欢爱情第九章 侵犯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围绕“行为”“现象”层面侵犯:以引起他人身体或心理痛苦为目的的故意行为。敌对性攻击:一种源于愤怒、旨在将痛苦加于人的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以攻击为手段来达成某种目的而非以造成伤害为目的的攻击行为。重要的是意图!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一)A型人格被描述为是非常有竞争意识的、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的一类人。(二)敌意归因偏差(三)性别在数量上,男性参与攻击性事件的频率多于女性;在侵犯的方式上,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然而,当男性和女性被他人直接激怒时,侵犯的性别差异也会缩小。二、影响侵犯
27、行为的情景因素(一)高温、疼痛、不适随着气温的升高,侵犯性会增加,但是到达某一点时,侵犯性到达最高值;超过这个点,随着气温的升高,侵犯性反而会减少。其他形式的身体不适,例如炎热、潮湿、空气污染和讨厌的气味,都有可能会降低攻击行为发生阈限。(二)酒精和药物酒精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侵犯行为。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三)唤醒水平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四)去个性化(或称去个体化)最初是由费斯廷格等人于1952年最先提出啊的。所谓“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在群体中
28、,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群体规模越打,凝聚力越强,越容易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一)文化与侵犯文化与侵犯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式。(二)媒体暴力1、媒体暴力是引发侵犯的重要社会因素。1、媒体暴力与侵犯性的关系。i. 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个体做出侵犯行为(无论是真实出现或是仅仅模拟),都会得到精神上的宣泄,这样就降低了将来出现侵犯行为的可能性。挫折侵犯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挫折是一种人们自己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的感觉,它会提高一个人做出攻击反应的可能性。因
29、素有:你和目标的接近程度,越接近目标,料想到自己遭受阻碍的预期越高,就越有可能产生攻击;挫折出乎意料;有其他事情助长攻击行为,引起攻击的不是剥夺,而是相对的剥夺。ii. 社会学习理论和侵犯线索理论提出,目睹暴力行为并不是一种宣泄,而会导致更多的侵犯行为。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人们的很多行为是习得的,而媒体上的暴力会被观众所认同,当作榜样来模仿;从武器线索理论的角度来看,媒体上的暴力则是诱发观众出现侵犯行为的线索,引发人们做出侵犯行为。儿童比成年人更具有可塑性,他们的态度和个性更容易受到所看到的食物的影响。社会赞许、模仿和侵犯,被激怒和报复,攻击性物体的提示作用,攻击刺激是一个与攻击反应有关
30、的物体(例如:枪),它一旦出现,就会增加攻击行为的可能性。攻击性也是由于启动(priming)造成的。iii. 大量的研究证实大量观看暴力电视会增加观众的侵犯行为。2、 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i. 媒体暴力影响孩子对于暴力的认知。孩子很可能会对“暴力行为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产生认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暴力行为还会受到奖励(如旁观者欢呼喝彩),这对孩子的替代性强化,让他们更加坚信暴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暴力节目的观赏和个体的攻击性有很高的正相关,并且其影响有年龄的累积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正相关关系在不断增强。ii. 媒体暴力改变了孩子关于暴力的态度。麻痹效应。不断的接触困难或着不令人高兴的事情会
31、使我们对这个事件的敏感程度降低,变得麻木。iii. 媒体暴力引发孩子对暴力的模拟。在情感、行为、学习和控制能力等方面有问题的孩子更可能受到媒体暴力的影响。3、 暴力视频游戏i. 因为电子游戏包含了指引性练习的三个最佳因素:在不同的情景下进行同样的动作;长时间的练习;能唤起情绪或生理上的反应。ii. 如果带有亲社会情境的电子游戏会增加亲社会行为。亲社会的电子游戏启动了个体关于帮助行为的“脚本”,“脚本”是我们从文化中习得的社会行为方式。四、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i. 家庭暴力处理家庭暴力的步骤一般包括:首先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暂时从压抑的家庭环境中脱离出来,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然后对所有的家庭
32、成员进行辅导和治疗,找出导致暴力的来源,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后,全体家庭共同实施这一方案。及早对家庭暴力进行干预非常重要。ii. 校园暴力五、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1、移情能力(同情心)培养移情是指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能够体察到他人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别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2、成熟个性的培养犯罪心理学家强调的成熟个性特征主要有:i. 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ii. 关心别人的福利和得失iii. 不保留敌意和怨恨iv. 不歪曲现实v. 自我认识客观(个性不成熟者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倾向于运用侵犯的方式来达到目的)vi.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vii. 懂得自己的角色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3、宣泄自我察觉,审视自己;吐露心事的方法之所以能有效的发挥作用,不是因为情绪需要得到宣泄,而是因为审视自己与自我意识总是伴随着自我揭示。4、社会公平的建立5、通过道歉平息愤怒6、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能第十章 亲社会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围绕“行为”“现象”层面1、 助人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新疆瓜果种植户与收购商合作保障合同3篇
- 2024年项目授权代表协议3篇
- 助学贷款合同(2篇)
- 劳务派遣合同履行的监督协议书
- 2024版施工方廉洁自律保障协议版B版
- 2024年采购谈判关键环节与协议执行策略版B版
- 2024版卫星通信技术研究合同
- 2024年财产贷款抵押协议版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借款合同书法律适用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房产交易税费筹划及申报合同
- 手绘pop教学课件
- 2024脑血管病指南
- 2022年海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B卷)
- 企业三年营销规划
-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
- 202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试题库
- 工厂设备工程师年终总结
- 福建省厦门市2024-2025学年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 办公室行政培训
- (完整版)python学习课件024600
- 湖南省岳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质量监测试题+物理 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