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宋才发: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回溯与评析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回溯与评析、一*宋才发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实现土地国有化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农业政策调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获得成功。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史上,它率先为农村社会改造闯出了一条新道路,对苏联社会历史的发展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土地革命及土地国有化土地革命和土地国有化是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先决条件。只有实施土地革命,满足农民最起码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苏俄土地革命的社会主义阶段是从1918年夏季成立贫农委员会开始的。6月11日列宁签署了组织和武装贫农的指令,决定在农村建立贫农委员会。仅半年时间就成立了3
2、万个贫农委员会,它成了无产阶级专政在农村的支柱。他们没收了富农多余的5000万公顷土地,实行重新分配,将土地交给缺地和少地的贫农中农使用;将剥夺的富农多余的机器、农具和耕畜,一部分交给农业公社和租赁站支配,另一部分则分给缺少机耕农具的农民;贫农还从富农没收的谷物中得到种子和口粮。这就为农业有可能持续发展,并为在苏联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条件。但是单纯把土地交给农民还不是出路,农民的大多数仍然摆脱不了困境。列宁认为,仅仅满足农民最起码的土地愿望,至多只是一种让步政策,因为平均分配土地并不意味着在农村确立社会主义关系。然而布尔什维克党又必须迈出这样的第一步,下一步才能帮助农民在现实的基础上向
3、社会主义过渡。如果企图不经过必要的过渡阶段,立即“命令”在农村中实行“社会主义”,那就是用“布朗基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还在苏维埃政权建立的第二天,列宁就作了土地问题的报告;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农民渴望已久的土地法令。法令规定:立刻毫无报偿地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一切皇室、寺院和教堂的土地,连耕畜、农具、庄园建筑等,一律交给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1918年1月27日又公布了土地社会化法令。法令重申废除一切土地私有制,把土地和全部私有农具交给苏维埃政权机关处理。这两个法令宣布的“土地私有权永远废除,一切土地成为全民财产”的国有化原则,为土地使用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在
4、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国有化是建立集体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手段;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土地国有化则是建立土地全民所有制的手段。列宁指出,全部土地收归国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就不仅获得了地租的权力,而且完全由社会主义国家机关规定全国共同的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的规划。因此,土地国有化,增强了无产阶级在农村的经济阵地,堵死了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农业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这一点正如列宁所说:“穷乡僻壤的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和布尔什维克主义,最终地证明了国内已经没有一种力量能够反对布尔什维主义。”1、从“共耕制到“合作社”的战略转变列宁最初认为“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192
5、0年之前,列宁在农业改造方面思考得最多的是“共耕制”问题。共耕制的特点是:不仅土地国有,而且农具、牲畜和其他劳动资料均为公有,集体劳动,统一分配,单一层次的、大规模的集中经营。列宁曾称这个战略为帮助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28卷,第284页。农民走向公有化的“计划(或方法、制度)”,即“直接过渡”的战略。这个“战略”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土地国有化、法德农民问题等著作。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也讲过“合作社”,但这个“合作社”是以共耕制为基础的,它与列宁晚年所讲的“合作社”是有本质区别的。
6、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社会化的思想,是主张用“一大二公”、共耕制对农民实行引导。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列宁的农业合作化战略决策。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立即把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实行共耕制提到日程上来。1918年3月,他在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利用废除了土地私有制的城市工人与贫苦农民的联盟,利用关于由小农经济转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代表站在无产阶级方面的农民的现代理论家把这种形式称为土地社会化)的法令,以便稳步地过渡到共耕制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农业。”1到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这种战略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宁曾把共耕制当作当时摆脱困境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本途径。但共耕制实施的结果
7、,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和要求,突出表现在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提高,生产投资及其实际费用普遍高于其他农户的平均水平,而且集体农庄也没有对农民提供帮助,更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通过实践的检验列宁逐渐发现共耕制的弊端。1919年底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它不应是“人工制造的、“温室里培植出来的”,其优点“不在于它领取公家的补助金”,而在于“能够在恶劣的条件下用共产主义方法经营农业”,并且能够帮助附近的农民。到1920年底他便改变了自己以往的看法,进一步指出:“集体农庄的问题不是当前的问题。我知道,集体农庄2还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还处于名副其实的养老院的状态。”1921年春,他在俄共十大上又说:“当人们满怀着
8、善良的意图和愿望,到乡村组织公社和集体耕作,但是因为没有集体工作的经验而不善于经营时,这些试验也起了不好的作用。”他后来甚至还说:“集体农庄的作用:做了许多蠢事。”3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从根本上纠正了自己的认识,几乎彻底地改变了对共耕制的看法,转而采取走合作社的道路。经过一段新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他的合作社理论与“合作社计划”。列宁的合作化理论,是过渡到大规模使用机器的农业生产的科学理论。尽管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前也极为重视改造和发展合作社,但他毕竟没有把合作社作为组织农民走农业社会化的主要形式,也没有把这种新的合作社制度同旧俄国的合作社从理论上加以区别。列宁由共耕制战略转向合作社战略,经历
9、了两个小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论粮食税为标志,其公式是“在俄国目前情况下,合作社有自由,有权利,就等于资本主义有自由,有权利。”即把合作社视为联合农民的国家资本主义组织形式;第二个阶段是以论合作社为标志,其公式是:“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4至此,列宁便把合作社这种商品流转的经济形式引入社会主义经济自身的结构,当作联合农民的基本形式,认定“它与社会主义企业没有区别”,在苏维埃制度下,“合作社往往是同社会主义完全一致的”。从共耕制转变为合作社制度后,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农村的阶级结构因经济基础的作用而发生了变化。在当时有一种较
10、普遍的看法,不少人把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富裕起来的农民一概视为“富农”、“农村资本主义分子”,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譬如:在一些地区有的农民精耕细作,勤于轮作,每一俄亩土地可收获40普特谷物,而邻近农民每一俄亩仅收获2普特,这种收益上的差异能否作为重新划分阶级的依据和标准呢?人民委员会主席李可夫曾明确指出,那些由于在耕作方面的先进和革新,由于同农民经济自发性作斗争,由于实行了种种改革而变得富裕的农民,“是优秀的苏维埃农民”,“我们最亲密的朋友”,“是我们苏维埃的优秀助手,无论如何不能把他们列为富农”;只有那些用某种手段剥削其他农户,靠农民的贫困、愚昧和无知、无组织而发财致富的人,靠剥削其他农民而生
11、活的人才能“列为富列宁全集2列宁全集3列宁全集4列宁全集27卷,第140页31卷,第478页32卷,第312页33卷,第429页人民出版社第1版,人民出版社第1版,人民出版社第1版,人民出版社第1版,农”1。俄共(布)中央和苏维埃政府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调整和改革措施:(1)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农。(2)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依靠贫农,同中农建立巩固联盟,同富农作斗争的“三位一体”的农村经济政策模式。(3)减轻农民负担,缩小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准许自由贸易。(4)把关心农民利益、改善农民生活当作头等大事来抓。(5)把农业转到现代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之上,政府帮助农民组织各种形式的
12、合作社,使整个农村经济活跃起来。由于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放宽,到1925年农业生产已基本上恢复到战前水平,1925-1927年间,苏联农村出现了十月革命以来最好的形势,呈现出生产稳步发展,农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经济活跃,社会秩序安定的崭新局面。然而在1928年之后,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譬如允许土地租佃和使用雇佣劳动的政策,再次被指责为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等等。三、全面实施农业集体化计划1927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斯大林在政治报告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逐步地自然而一往直前地不用强迫手段而用示范和说服的方法把小的以至最小的农户联合为以公共的互助的集体的耕
13、种制为基础、利用农业机器和拖拉机、采用集约耕作的科学方法的大农庄。别的出路是没有的。李可夫文选,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0卷,第261页。代表大会根据斯大林的政治报告和莫洛托夫的农村工作报告,通过了“关于农村工作”的决议。决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业的发展是以形成一种使基本中农群众破产,使他们由于无产阶级化而解体的国内市场为基础的;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市场的成长是依靠中农和贫农物质福利的增长。苏联农村发展的特点正好和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现象相反:中农集团加强、富农集团有某种程度的增大、贫农集团缩小。“我国分化过程的特点使中农阶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
14、再一次证实了列宁同志关于中农是农业的中心人物的著名原理。”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决议汇编,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3分册,第400页决议认为社会主义城市要领导农村逐步向集体经济过渡,但是个体私有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在目前时期,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这一任务应当作为党在农村中的基本任务;必须以各种实际办法来鼓励农村中现有的正在显著增长起来的大规模的集体经济成份。”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决议汇编,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3分册,第402页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1卷,第36、179页。大会还强调采取各种办法限制农村的资本主义发展,决定将土地租
15、佃期从12年缩到最长不超过6年,严格限制独家农场和独立农庄的建立,对雇佣劳动也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总之,这次代表大会关于农村工作的宗旨是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斯大林的“集体化”不是一步到位的集体农庄化,而是坚持列宁的合作化计划,加快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发展农村的互助合作事业,经过流通领域和生产过程的联合,再逐步过渡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联合。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小农经济是一种站在十字路口的经济。要将它改变为大农业,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是使多数农民破产贫困而使城乡资产阶级发财的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走这条路;另一条是通过集体化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使农民走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唯
16、一的正确选择。他多次指出:小农经济是“最没有保障、最原始、最不发达、生产商品最少的经济”,也是“生产商品最少、赢利最小、自给自足的程度最高的消费经济,它的产品的商品率只占12唯IJ15%。1所以他断言,个12341体农民经济即使发展生产,也无法使农村经济商品化,必须把改造个体农民经济的着眼点从实现生产劳动过程的社会化,转向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具体办法就是把千百万散漫惯了的农户团结在社会主义工业的周围,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化,从销售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到生产合作社(即集体农庄),引导农民逐步走上集体化的道路。关于集体农庄的形式,斯大林依据当时的实践,认为集体农庄所采取的基本形式既不应是共耕社
17、,也不是农业公社,而必须是农业劳动组合,因为它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基本状况。最后的实际情况是,在农业劳动组合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已被集体的公共所有制所代替,连集体农庄的产品也是集体的财产,公共经济是集体农庄庄员的主要收入来源,私有经济完全服从于公共经济的发展。1929年春夏斯大林用“铁的手腕”,扫除了在农业集体化方针、步骤形式和速度问题上的分歧,把注意力转向大规模推进集体化上去。这一年的8月,联共(布)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关于集体农庄建设的专门会议,赞同并推广了一些主要产粮区实行全盘集体化的作法和倡议。斯大林把个别村、乡、区实现全盘集体化的例子作为典型通过真理报推广到全国,要求迅速在全国开展全盘集体
18、化运动。以1929年11月7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大转变的一年为分界线,这些个别村、乡、区的集体化便发展成为规模宏大的全盘集体化运动。12月5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又成立了以农业人民委员雅雅科夫列夫为主席的全盘集体化地区委员会,专门研究集体化的速度和制订推动各地建设集体农庄的具体措施。1930年1月5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还通过了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的决议。决议指出,在集体农庄发展的现阶段,农业劳动组合是最普遍的集体农庄形式;规定伏尔加河中下游和北高加索这些主要产粮区的集体化,必须在1930年秋或最迟在1931年春基本上完成,其他产粮区的集体化最迟在1932年春基本上完
19、成。这即是说,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多数农户,都必须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实现集体化。1931年8月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加快集体化速度和巩固集体农庄的任务的决议,提出68-70%的农户,75-80%的播种面积加入集体农庄,是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的标准。到1933年全国已建立了224500个集体农庄,包才1520万户农户,集体化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65%有鉴于此,斯大林指出:“今后集体化的过程将是集体农庄逐渐吸收和改造个体农户残余的过程。这就是说,集体农庄已经最终地永远地取得了胜利。”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3卷,第287页。到1937年底,苏联全国共有243700个集体农庄,联合了1850万
20、户农户,集体化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93%集体化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99.1%。总之,经过俄共(布)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奋斗,到1937年,苏联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四、对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客观评析苏联农业集体化为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在苏联开创农业集体化局面之前,世界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是用资本主义方式、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去改变农村自然经济状况和落后面貌。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运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改造农村、实现了农村较之资本主义更深刻无比的变革。由最简单形式的农业合作社转变成集体农庄,这是组织新集体农庄的主要方法之一,它的优越性就在于已经不只有个别的一批批农民参加集体农庄;而在于整个、整乡和
21、整区的农民都加入了集体农庄;在阶级成份上不仅只是贫农,而且还包括了整个中农,这是真正的千百万基本农民群众投身农村落后面貌改革的运动。全盘集体化是在党和政府的组织下进行的,它一般都保证了建立起能够运用现代化机器的大企业,土地规划等措施也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在全苏联境内的实现,证明了在多种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把农民联合到大规模集体经济中去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尽管在改造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尽管苏联农民在世界上是第一个走上当时从来还没有过的道路,但苏联集体农庄在一段时期内的确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农村面貌的改观是整个社会面貌改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改变落后农村面貌的任务,斯大林终于以集体化
22、的方式在七、八年时间内完成了,它对苏联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深远的作用。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构成了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苏联对计划经济的编制与执行、从指导性计划转向指令性计划是从1928年开始的。实行指令性的国家计划是苏联经济体制的核心,农业的经济发展也被无条件地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轨道,国家计划被宣布为法律。斯大林曾说过:“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决不能无止境地即过于长期地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建立在规模最大的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的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小商品农民经济的基础上。”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11卷,第218页。斯大林选集,人民出版社第1979年版,下卷,第333-334页斯大林把
23、从振兴农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变为从建设重工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把尽可能多地生产商品粮作为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中心任务,把尽可能多地提供商品粮作为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应尽的义务。譬如,1927-1928年间,国家实行非常措施收购粮食,一年的商品粮也只有5亿普特左右;实现集体化之后,实行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仅1933年国家就得到11亿3千万普特商品粮。全国的粮食总产量没有增加,而商品粮却成倍增加。因而,通过“义务交售制的方式征购粮食”,对农民来说,则是通过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实现的。这也即是通常所说的:斯大林要求农民缴纳的“贡税”,支撑了国家的工业计划。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从宏观上说有
24、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它适应了苏联在特定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有利于迅速建设起独立国防工业体系,防止和抵抗帝国主义武装干涉;有利于实现苏联国内迫切要求赶上和超过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强烈愿望。但从微观上看,这种理论和具体作法脱离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实际状况和大多数农民的觉悟程度,不可避免地带有极大的片面性。它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导致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已经活跃和恢复起来的农村经济又一下子萎缩和倒退了许多年,并且使已经融洽起来了的工农关系再度出现紧张,工农联盟又一次遇到危机。斯大林对实行农业集体化过程的错误曾作过深刻的反省。斯大林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将农民引上集体化道路的人,这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史上是有重大贡献的。但由于他的性格和自身的其他原因,加上客观实际情况的综合作用,也使他在集体化过程中犯过一些错误,有些是因思想方法片面性所使然,有些则是因当时缺乏实践经验所致。斯大林曾在胜利冲昏头脑一文中对这些错误作过自我剖析。(1)在对待中农的问题上违背了“巩固与中农联盟”的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后房屋赠与协议书范文
- 检测框架合作协议书范本
- 赠与阅览室图书合同
- 二手电动车购买协议书范本
- 2025年标准合同终止协议电子范本
- 2025家居装修维修合同样本
- 法院调解私下协议书
- 财产和解协议书范本
- 2025年03月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助理公开招聘1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03月四川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公开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 消防更换设备方案范本
- 2024年环境影响评估试题及答案
- 【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nbt10096-2018)
- 全过程工程咨询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湖南省2025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 家具全屋定制的成本核算示例-成本实操
- 在线预订平台在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深度研究
- 晕针晕血的处理及预防
- 《实验室仪器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