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_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_第2页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_第3页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_第4页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3703字 执教者:肖培东 时间:2008年12月2日 地点: 浙江省苍南县宜山高中一、 导入。师、这堂课的题目是什么?生:寡人之于国也。师:是否有熟悉之感?生:没有。师:初中没有学过吗?那么是否有一个成语熟悉?什么意思?生:以五十步笑百步。错误的性质一样,程度不同而已。师:同学们课前应该预习过文章,请说说看,文章是讲谁与谁的故事?生:孟子与梁惠王。师:关于孟子,你们有多少了解?生: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我在初中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师:他倡导民本思想。生:孟子名轲,字子舆生: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师:你的“孟子”加书名号了吗?生

2、:是指孟子一书。生:孟子大约生于,死于。师:“大约”你从何处得知?生:文章下面的注解。师:很不错,读文章,看注解,真是一个好方法。师:将孟子,不得不提到谁?生:孔子。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师:你看,大家齐心协力,就把关于作者的许多信息都给理了出来。孟子,继孔子后的儒家大师,他主张仁政,接下来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找找文中哪个段落及具体语句体现了孟子的“仁”。二、 生自由放声读。三、 研习课文。师:声音低下去了,大家应该都有答案了。文中具体表现其仁政思想的段落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语句?生:第四段。师:具体从哪个句子开始?生:“不违农时”师:到哪里为止?生:最后。师:是吗?建议你把你找出来的

3、内容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她朗读的句读及相关字词。该生读。师:你自己评价一下自己的朗读。生:很多地方读不顺,读断了。师:哪些地方?生:?因为不理解。师:旁边的那位同学说说看。生:“鸡豚狗彘之畜”中的“畜”他读chù,应该读xù。师:这里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生:畜养。师:是一个动词,所以要读xù,名词读chù。生:“胜”要读shng,他读shèng师:对,在古文中有古字异读现象,这个读音,现已没有,统读为shèng了。生:“衣”要读yì,是动词,解释为穿。师:名词作动词还有一个字?生:“王”,读wàng.称王的意思。师:

4、除了拼音之外,还有那个句子他读得特别难受?生没答。师:还是让这位同学自己发现?生:我读的都不好。师:还是老师来告诉你们。大家齐读“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师:怎么读出来这种无憾?生读。师范读。理解词义。师:“丧“是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生”与“死”在这里是什么词?生:名词。师:此句译为“供养活人,为死人办丧事”。同学们再来齐读这句话?。生读。师:还太快,再缓慢一点,“是”后要稍微停顿一下。生再次齐读。师:还有一句读破“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你们来齐读一遍。生读。师:“然而”与现在的“然而”意思不同,“然”解释为(生:这样),因而读时可以有个分开的语气,“然/而”,“未之有也”什么句式

5、?对,是宾语前置。你们再来齐读一遍。师:大家把这一段再其读一遍。(师本人也参与读,且声情并茂)师:这部分具体展现了孟子仁政的那两个阶段?生:王道之始。师:文中有“不王者,未之有也”,我们可以把这一阶段说成“王道之”?加一个字。生:王道之成。师:很好,孟子的思想在当时极具进步性,即使在今天,我们当代社会依然有很多政策、主张都有着孟子思想的影子。请同学们说说看,用现代的理念诠释孟子的思想,可以边读边讨论,要用文中的原句来帮助解说问题。生:“不违农时”,符合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师:“以时”的“以”什么意思?生:按照。生:符合现在新农村政策。师:你还未说透。要结合文句。生再说,尊重自然规律,认清自

6、然等。生:移民。河东凶师:你跑题了,加速超前了。生:保护环境,“不违农时”。师: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哪些光辉? 生:义务教育,物质丰富后要追求精神丰厚。师:具体在哪里?生:“谨庠序之教,”。师:谨,谨慎从事。养民,解决了温饱,仓廪实而知荣辱,在百姓“衣帛”、“食肉”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施以教化,今天的普九教育的实施与孟子的这一主张有相合之处,还有什么?生:科教兴国。师:还有呢?生:三农政策。(师:为发展农业)师:要发展农业,农民首先要有什么?生:田地。“五亩”更注重对自然的利用,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师:由此

7、可见,孟子的政治主张至今影响深刻,我们也学会了从现实生活中去找寻古人理想的影子。一位了不起的大师,了不起,就要好好读他的文章。生再齐读此段。师:如果说孟子的语言,我们只读出他的仁政思想我觉得还不够,换个角度想想,你还可以从中读出什么?请以“从这段话里,我读出了-”这样的表述,再来谈谈。生:治国。师:这也是仁政主张。生:不知道。师:为什么不知道?因为你还没有深入文本。生:梁惠王政策不正确,没有做到仁政爱民。师:也就是说你读出了统治者的残暴。能说说从哪些语句读出吗?生:五亩,孟子鲜明地主张分田土,说明当时统治者对百姓生存不关心。师:对。五亩之宅”相当于现在的一亩二分多,八口之家的“百亩”,人均也只

8、有两亩多,在人口稀少,物产极低的战国时期,这点土地是非常少的。如果连如许少的土地也没有,那百姓的生活如何延续?生:我读出了孟子的渴望。五亩师:渴望,也就是孟子的人文关怀。如果孟子走在田间关怀慰问百姓叫关怀苍生,那么孟子在国君前适时以百姓生存为理阐述治国方略,就更是为百姓分忧了。生:我读出了当时农民的生活。他们是不愿意违农时,都是统治者胡乱要求?师:很锐利的发现,农忙时节征调百姓,都是为了?生:打战。师:从侧面思考,同学们读出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现状。这就有了很好的阅读能力。此文段中内涵极为丰富,在阅读中更要多加揣测。师:细微处见真情,孟子关怀天下苍生之心跃然纸上。而做为统治者的梁惠王又是怎么做的

9、。刚才那位超前的同学请你来答。请读出原话。生读。师:“凶,河,然”都是什么意思?生答。师:用文中的话回答,“然”代什么?生答。师:可以看出,发生饥荒灾难,梁惠王也采取了些许政策。移民到安全富裕之地,给百姓粮食不好吗?你如何评论他的做法?生:他这样做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治标不治本。师:王平常都在干吗?生:打仗。“王好战”。师:是啊,好战,穷兵黩武,只在某阶段某一特定时局中,给百姓一点小恩小惠,治标不治本。何况移民的艰难,只会对百姓造成更多更大的伤害。王却认为自己?生;“尽心”。师:焉而已,语气词的作用分析,朗读。孟子却用一个成语来评价他的所为生:以五十步笑百步。师:孟子还用一段评述告诉他如此做法

10、的荒谬性。请齐读“狗彘食人食”生读。师:由此可看出,雪中送炭,扶危济困,是一时之人文关怀,而为百姓谋求土地,谋求正常生产秩序,谋求百姓的“庠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孟子思想的光辉,要真正感受,我们还要从朗读中得以震撼。请你们两位推荐同学读。女生读:不违农时王道之始。男生读:五亩未之有也。师:你们两位自己交流所读的部分,语气该怎样?生:分条陈述,语气有力,速度应有所缓慢。生:说话态度要缓和,刚中带柔。生:因为对象是王,不能过于指责,否则会被杀,但是要劝告王,还是要一针见血。师:要保持激情、气势是吗?与我心有戚戚焉。有人评论:“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

11、可当”。请你总结一下,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文气的?生:用了很多排比句,整句。师:整齐的排偶句式,音节铿锵,气势充沛。所以读也要鼓足气势。生读“不违农时”师:这段排比句中,老师把“也”去掉,用“,则”的句式怎么样?朗读。生:句中“也”,体现了一种轻快的语气,坚定有力。师:所以文言语气词的分层运用也很有用。后面的“矣”,表现孟子在讲话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态?生:充满对百姓美好生活的想象。师:想象美好的图景。再来读读。师:“衣帛矣”三个字还要再拉长,带上陶醉的情感再读一遍。生读。师:劝说要有激情,但是光有激情还不够,面对大王,还要讲究一些说话艺术。生:用了比喻,设了陷阱。师:对,文中“王好战,请以战喻”

12、一起读。生读。师:如果我们把最后一段评述“狗彘”放在这里,取代“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行不行?为什么?生:不行。?生:这样的话,太直接,太严厉了,很危险。生: “以五十步笑百步”是孟子有意设置的一个圈套,诱使梁惠王不自觉地钻进去,从而以子之矛攻之盾。教师引导学生两段文字比较阅读,指导朗读的语气。孟子已有答案,即:梁惠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一样,但隐而不说,故先设喻,此段应读得从容不迫。“则何如”句已给对方答案,却故意征询对方意见,故轻读。最后一段语气比较复杂,“狗彘”句读出说话人的义愤;“野有”句语气应严厉,“人死”句读出强烈的讽刺意味。最后劝惠王反躬自省,弃战而施仁政,语气缓和。师:大师的高明既

13、在于思想的光辉耀眼高明,又在于语言艺术的炉火纯青。有人说过:“没有大师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有了大师却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课余还请大家多多找些文章,读读孟子,读读大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执教者:武岭中学 毛旭霞 整理者:奉化二中 司徒佳娜执教班级:奉化二中 高一(4)班铃声响起师:上课 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我们初中时应该学过这位大家的文章,他的很多名言为我们所熟悉。比如“得道者多助”生齐声:失道者寡助 师:还有呢?(提示)“天时不如地利”生齐声:地利不如人和 师:这位大家我们应该知道是谁。生齐声:孟子师: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位为民、为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家孟子。让我们

14、进入今天要学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是梁惠王和孟子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围绕什么问题来展开呢?孟子对此又是如何一一来解答的。请同学们朗读13段。生读13段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很整齐。前三段主要围绕一个什么话题而展开的?课文中的一句话能说出来吗?生齐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师:它针对的主要就是百姓的问题。关于百姓的加多,加少。这里要注意一个重点词,哪一个?生齐声:加师:(板书:加)什么意思?生齐声:更师:邻国的百姓不更少,我的百姓不更多。他对于这一问题产生了疑惑。为什么会有这种疑惑呢?(提示)因为他觉得生齐声:尽心了师:对,非常尽心。“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着重从哪里

15、可以看出来,他特别得用心?(PPT:尽心 民不加多 民不加少)生齐答: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师:很好,这是梁惠王采取的一个具体措施。这里的凶是什么意思?(板书:凶)生齐答:饥荒师:河内闹饥荒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老百姓移到了河东。把粮食移到了河内。河东闹饥荒的时候也是如此。梁惠王采取了这样一个移民移粟的办法,他觉得自己非常用心了。这非常用心着重体现在哪里?(PPT:移民移粟)生齐答: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师:对,这用得是生齐声:比较师:对,和邻国比较。“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这里的察是什么意思?(板书:察)生齐声:察看。师:对,观察,察看。察看邻国的治国

16、策略,不如我用心啊。他采用了移民移粟的方法,又和邻国作了比较,根本不如我。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邻国的百姓不加少,我的百姓不加多。(PPT:无如寡人之用心)师:对于梁惠王提出的问题,孟子是怎样来回答的?(提示:熟话说伴君如伴虎,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了什么方法?)生齐声:比喻。师:打了一个比方,用什么来打比方?生齐声:战师:对,作战。(板书:设喻)“王好战,请以战喻。”他知道梁惠王比较喜欢战争,就用这个来打比方。“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请一位同学来翻译这句话。生1:咚咚地击鼓,兵器互相交接,丢弃了盔甲和兵器逃跑了,有的人跑了一百步,

17、然后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师:这里的“鼓”和“走”大家应该注意,分别是什么意思?生齐声:击鼓 逃跑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怎么翻译生齐声:凭借跑了五十步而去耻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人,怎么样呢?师:好。这里孟子同样抛出了一个问题还给梁惠王。梁惠王怎么回答?生齐声:不可师:对,“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句怎么翻译?生1:不可以,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师:很好。这里其实告诉我们五十步和一百步一样吗?生齐声:一样。师:对,他们都是逃跑,性质是完全一样的。孟子通过设喻,给梁惠王透露了什么信息?生1:其实治国方法和邻国也差不多。师:对,他觉得自己治国比邻国用心,实际

18、上也相差无几。孟子用了种种艺术来告诉梁惠王其实他做的和邻国的统治者是完全一样的。既然已经让梁惠王知道这个道理了,那孟子自然就推出了“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PPT:投其所好 步步推进 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一起来翻译后面一句生齐声: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师:“于邻国”是状语后置句。孟子把问题抛给了梁惠王,其实是为了推出自己的观点。梁惠王也很想知道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孟子认为怎么做才能使民加多,使国力强盛呢?我们一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自由朗读最后一段,思考: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使民加多?生:自由朗读。师:同学们来看看,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使百姓加多呢?(提示:

19、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儒家推行仁政,孟子在此有没有阐述这一思想?)生齐声:施行仁政。师:对,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具体从两个阶段来阐述。第一阶段他认为该怎么做?(提示:课文中有一句小结性的话。)生齐声: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师:对,这是第一阶段,具体应该怎么做?生齐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师:好,请一位同学来翻译这几句话。生1:不耽误农业的生产时间,粮食就吃不完了。细密的渔网不到池塘去,鱼鳖就吃不完了。斧子按时进入山林,材木就用不完了。师:这里的“胜” “数” “以”大家应该引起重视。分别是什么意思?(板书:数)生齐声:尽 细

20、密 按照师:在采取了这些措施以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生齐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师:对,这样做就能使百姓养好活着的人,为死者办丧事而没有遗憾。(PPT:不违农时 不入洿池 以时入山林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孟子在这里指出的是达到仁政的第一个阶段,达到这个阶段够了吗?生齐声:不够。师:那么还要到第二个层面,达到第二个层面要做到什么?(提示:也是梁惠王比较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国之君,他总希望自己的百姓越来愈多,要达到这一点,应该怎么做?孟子为梁惠王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境界。)一起来看第二个层次。生齐读第二个层次师:你认为第二个层次所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境界?先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生1:五亩的宅院,

21、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师:这里哪个词解释成种?生齐声:树。师:对,在这里用作动词。(板书:树)生2:鸡、猪、狗这些家禽的蓄养,不要错过生长繁衍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可以吃肉了。师:好,第三句。生3:一百亩土地,不要错过收获的时节,一家几口就不会挨饿了。师:好,最后一句。生4:认真地从事教育,告诉他们孝悌的道理,头发斑白的老者就不用背着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师:你觉得这句话里有哪几个比较重要?生4:教 孝悌 义师:分别是什么意思?生齐声:教育 尊敬父母和兄长 道理师:这一句还有一个通假字。生齐声:颁师:对,颁白就是头发花白。(板书:颁)师:刚才同学们所翻译的四个句子涉及了吃穿的问

22、题。(PPT: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王道之成)孟子认为先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也就是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让百姓衣食无忧。前面三句是养民政策,后面一句则是教民政策,以道理来教育百姓。(PPT:养民 教民)让百姓先满足物质需求,再达到精神层面。如果能做到这样,“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那么“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王”怎么解释? 生齐声:称王。师:对,这里的读音也改变了。文言中,如果读音有变化,它的意思也会有变化。(板书:王)这里还有一个句子要引起大家重视,“未之有也”,怎么翻译?生1:没有这样的。师:就是说没有这样

23、的情况。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生齐声:倒装句。师:哪一种倒装?生1:宾语前置。师:很好,其实它的正常语序是“未有之也”。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孟子在这里提到的仁政思想包括两个层面,即: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有了一定的措施还需要一定的态度,孟子是如何向梁惠王说明我们在具体施行时的一种态度的?让我们在下文中找答案。生齐读: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师:这几句应该怎么翻译?生齐声:猪狗吃人的食物却不加以制止,道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发”文中没有注解,学生一时说不出意思。)师:根据语境,这里的发应该是发放粮食的意思。生齐声:人死了,则说不是我的错,这是

24、收成不好。师:这个字应该怎么读?(板书:检)生齐声:jin师:对,这是一个通假字,这里还有一个通假字。生齐声:涂师:很好。(板书:涂)后面这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应该怎么翻译?生1:这与拿刀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区别呢?师:非常好。这里的“何异于”就是“和有区别”。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孟子没有直接来说明具体的态度,但是我们从这些语句中可以读出来孟子认为一个需要一种怎样的一种态度?生1:爱民师:那么这里提到的那些人说收成不好,说是兵器杀的人,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生齐声:推卸责任。师:所以这里孟子就是在向梁惠王说明一种具体态度。前面举的那些行为都是不应该的。

25、(PPT: 涂有饿殍 狗彘食人食 非我也,岁也)正确的态度应该积极寻找主观原因,找到合理的治国策略,而不是推卸责任。如果说“王无罪岁”,那么,才会“天下之民至”也。这里的“罪”怎么解释?(板书:罪)生齐声:归罪师:如果大王不去归罪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归顺你了。这里孟子从反面突破,来告诉梁惠王应该有一种正确合理的治国态度。孟子设置了一个圈套,让梁惠王进入说话的内容。下面我们将整篇文章的思路理一下。本文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孟子抓住梁惠王的心理,用设喻手法欲擒故纵,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最后还是回到梁惠王最关心的问题,“斯天下之民至”。(PPT:对话 设喻 民不加多 天下之民至)结构清晰,

26、这是孟子文章的一个特点。文中还用了哪些方法?生齐声:设喻 排比师:排比集中体现在哪里?生齐声:最后一段。师:王道之始,王道之成,用层层排比来增强说话的气势。让梁惠王明白,如果要使百姓加多,就必须施行仁政。(PPT:层次分明的结构 形象贴切的设喻 气势夺人的论辩)下面让我们齐读全文,将刚才提到的字再回忆一下。课后背诵文章时可以依据我们上课讲的结构。生齐读师:很好。整篇文章重点的字词希望大家课后能掌握。我们除了掌握重点字词和孟子的论辩艺术还应该掌握孟子的思想。孟子的核心思想是生齐声:仁政师: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生齐声:老百姓师:我们一起来看文章最后一段,思考一下,孟子的思想对我们现今还有怎样的指导意

27、义?生思考一分钟生1: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师:其实有些做法,现实生活中还是有的,比如现在有些家庭养宠物,宠物吃的可能比人都好。生2:现在森林资源破坏比较严重,师:我们要保护资源,要合理利用资源。师总结:其实孟子的很多思想都还是比较先进的,对我们现今还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如美善相乐的审美精神:因为善,所以美;因为美,所以善得到最好的体现。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生齐声:老师再见。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执教者:武岭中学 毛旭霞 整理者:奉化二中 司徒佳娜执教班级:奉化二中 高一(4)班铃声响起师:上课 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我们初中时应该学过这位大家的文章,他的很多名言为我们所熟

28、悉。比如“得道者多助”生齐声:失道者寡助 师:还有呢?(提示)“天时不如地利”生齐声:地利不如人和 师:这位大家我们应该知道是谁。生齐声:孟子师: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位为民、为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家孟子。让我们进入今天要学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是梁惠王和孟子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围绕什么问题来展开呢?孟子对此又是如何一一来解答的。请同学们朗读13段。生读13段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很整齐。前三段主要围绕一个什么话题而展开的?课文中的一句话能说出来吗?生齐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师:它针对的主要就是百姓的问题。关于百姓的加多,加少。这里要注意一个重点词,哪一个?生齐声:加师:(

29、板书:加)什么意思?生齐声:更师:邻国的百姓不更少,我的百姓不更多。他对于这一问题产生了疑惑。为什么会有这种疑惑呢?(提示)因为他觉得生齐声:尽心了师:对,非常尽心。“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着重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特别得用心?(PPT:尽心 民不加多 民不加少)生齐答: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师:很好,这是梁惠王采取的一个具体措施。这里的凶是什么意思?(板书:凶)生齐答:饥荒师:河内闹饥荒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老百姓移到了河东。把粮食移到了河内。河东闹饥荒的时候也是如此。梁惠王采取了这样一个移民移粟的办法,他觉得自己非常用心了。这非常用心着重体现在哪里?(PPT:移

30、民移粟)生齐答: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师:对,这用得是生齐声:比较师:对,和邻国比较。“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这里的察是什么意思?(板书:察)生齐声:察看。师:对,观察,察看。察看邻国的治国策略,不如我用心啊。他采用了移民移粟的方法,又和邻国作了比较,根本不如我。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邻国的百姓不加少,我的百姓不加多。(PPT:无如寡人之用心)师:对于梁惠王提出的问题,孟子是怎样来回答的?(提示:熟话说伴君如伴虎,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了什么方法?)生齐声:比喻。师:打了一个比方,用什么来打比方?生齐声:战师:对,作战。(板书:设喻)“王好战,请以战喻。”他知

31、道梁惠王比较喜欢战争,就用这个来打比方。“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请一位同学来翻译这句话。生1:咚咚地击鼓,兵器互相交接,丢弃了盔甲和兵器逃跑了,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师:这里的“鼓”和“走”大家应该注意,分别是什么意思?生齐声:击鼓 逃跑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怎么翻译生齐声:凭借跑了五十步而去耻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人,怎么样呢?师:好。这里孟子同样抛出了一个问题还给梁惠王。梁惠王怎么回答?生齐声:不可师:对,“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句怎么翻译?生1:不可以,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师:很

32、好。这里其实告诉我们五十步和一百步一样吗?生齐声:一样。师:对,他们都是逃跑,性质是完全一样的。孟子通过设喻,给梁惠王透露了什么信息?生1:其实治国方法和邻国也差不多。师:对,他觉得自己治国比邻国用心,实际上也相差无几。孟子用了种种艺术来告诉梁惠王其实他做的和邻国的统治者是完全一样的。既然已经让梁惠王知道这个道理了,那孟子自然就推出了“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PPT:投其所好 步步推进 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一起来翻译后面一句生齐声: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师:“于邻国”是状语后置句。孟子把问题抛给了梁惠王,其实是为了推出自己的观点。梁惠王也很想知道

33、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孟子认为怎么做才能使民加多,使国力强盛呢?我们一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自由朗读最后一段,思考: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使民加多?生:自由朗读。师:同学们来看看,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使百姓加多呢?(提示: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儒家推行仁政,孟子在此有没有阐述这一思想?)生齐声:施行仁政。师:对,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具体从两个阶段来阐述。第一阶段他认为该怎么做?(提示:课文中有一句小结性的话。)生齐声: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师:对,这是第一阶段,具体应该怎么做?生齐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师:好,请一位同学来翻译这几句话。生

34、1:不耽误农业的生产时间,粮食就吃不完了。细密的渔网不到池塘去,鱼鳖就吃不完了。斧子按时进入山林,材木就用不完了。师:这里的“胜” “数” “以”大家应该引起重视。分别是什么意思?(板书:数)生齐声:尽 细密 按照师:在采取了这些措施以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生齐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师:对,这样做就能使百姓养好活着的人,为死者办丧事而没有遗憾。(PPT:不违农时 不入洿池 以时入山林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孟子在这里指出的是达到仁政的第一个阶段,达到这个阶段够了吗?生齐声:不够。师:那么还要到第二个层面,达到第二个层面要做到什么?(提示:也是梁惠王比较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国之君,他总希望自己

35、的百姓越来愈多,要达到这一点,应该怎么做?孟子为梁惠王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境界。)一起来看第二个层次。生齐读第二个层次师:你认为第二个层次所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境界?先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生1:五亩的宅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师:这里哪个词解释成种?生齐声:树。师:对,在这里用作动词。(板书:树)生2:鸡、猪、狗这些家禽的蓄养,不要错过生长繁衍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可以吃肉了。师:好,第三句。生3:一百亩土地,不要错过收获的时节,一家几口就不会挨饿了。师:好,最后一句。生4:认真地从事教育,告诉他们孝悌的道理,头发斑白的老者就不用背着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师:你觉得这句话里有

36、哪几个比较重要?生4:教 孝悌 义师:分别是什么意思?生齐声:教育 尊敬父母和兄长 道理师:这一句还有一个通假字。生齐声:颁师:对,颁白就是头发花白。(板书:颁)师:刚才同学们所翻译的四个句子涉及了吃穿的问题。(PPT: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王道之成)孟子认为先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也就是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让百姓衣食无忧。前面三句是养民政策,后面一句则是教民政策,以道理来教育百姓。(PPT:养民 教民)让百姓先满足物质需求,再达到精神层面。如果能做到这样,“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那么“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

37、王”怎么解释? 生齐声:称王。师:对,这里的读音也改变了。文言中,如果读音有变化,它的意思也会有变化。(板书:王)这里还有一个句子要引起大家重视,“未之有也”,怎么翻译?生1:没有这样的。师:就是说没有这样的情况。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生齐声:倒装句。师:哪一种倒装?生1:宾语前置。师:很好,其实它的正常语序是“未有之也”。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孟子在这里提到的仁政思想包括两个层面,即: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有了一定的措施还需要一定的态度,孟子是如何向梁惠王说明我们在具体施行时的一种态度的?让我们在下文中找答案。生齐读: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师:这几句应该怎么翻译?生齐声:猪狗吃人的食物却不加以制止,道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发”文中没有注解,学生一时说不出意思。)师:根据语境,这里的发应该是发放粮食的意思。生齐声:人死了,则说不是我的错,这是收成不好。师:这个字应该怎么读?(板书:检)生齐声:jin师:对,这是一个通假字,这里还有一个通假字。生齐声:涂师:很好。(板书:涂)后面这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应该怎么翻译?生1:这与拿刀杀了人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