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现时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数量分析土地资源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绝对量分析:包括已利用数量和绝对量分析:包括已利用数量和未利用数量未利用数量相对量分析相对量分析:人均占有的土地资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数量源数量土地资源综合分析:包括对土地资土地资源综合分析:包括对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
2、土地资源组合结构分析:对子系统土地资源组合结构分析:对子系统的分析,通过资源类型、利用类型和的分析,通过资源类型、利用类型和适宜类型来表述。适宜类型来表述。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利用对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利用对象的各种属性进行判定,以评估其象的各种属性进行判定,以评估其价值,为合理利用土地决策提供科价值,为合理利用土地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学依据的过程。.3 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 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的效果;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收集必要的图纸与文字资料收集必要的图纸与文字资料编绘土地利用现
3、状图编绘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4(一)土地利用资料(一)土地利用资料 1、土地资源详查及更新资料(分幅图、台账、技术报告、面积汇总表等) 2、历年土地面积统计表(二)土壤、植被、气象资料(二)土壤、植被、气象资料 1、土壤调查系列图件和技术报告; 2、植被调查系列图件和技术报告 3、农业气象多年观测资料及农业气候区划(三)社会情况(三)社会情况 1、行政组织;2、文教、卫生、福利设施的基
4、本情况 3、人口资料(历次人口普查成果、人口百岁表、男女年龄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妇女生育模式、人口机械变动、计划生育改革等) (四)自然情况综述资料(四)自然情况综述资料 1、地理位置; 2、自然条件概况综述(土壤、植被、地貌、气象、水文、地质等)(五)经济概况(五)经济概况 1、历年社会经济统计年报; 2、经济发展战略; 3、五年计划资料 4、有关经济效果分析.52010304050607080901001020304010203040女男年龄百人 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百岁图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百岁图.6中学组中学组小学组小学组幼儿组幼儿组托儿组托儿组老年组老年组成年组成年组56.
5、115.312.55.45.15.6人口的年龄构成图(人口的年龄构成图(%).7二、编绘土地利用现状图(可插入土地利用现状图)二、编绘土地利用现状图(可插入土地利用现状图)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 通常主要有:通常主要有:p 动态分析法p 指标对比分析法p 定性和定量分析法p 图上分析法 规划的编制中是多种方法加以综合应用。.8 1、耕地,着重分析:、耕地,着重分析:耕地面积及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耕地内部水田、望田天、水浇地、菜地、旱地的面积及各占耕地比例关系 人均耕地占有量;耕地生产力水平结构,如高、中、低产田百分比;耕地的地域分布、利用差异;水资源情况、灌溉条
6、件;制约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等。 2、园地,主要分析:、园地,主要分析: 园地面积及所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园地内部各种果园、茶园、桑园等的比例及分布情况; 园地生产情况; 人均占有量; 销售情况等。.93、林地,主要分析:、林地,主要分析:现有林地面积及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有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等面积、占林地面积比及分布情况。林地的生产情况及计算森林覆盖率。4、牧草地,主要分析:、牧草地,主要分析:现有牧草地的面积及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在牧草地中所占比例及分布情况;产草量、载畜量、发展潜力等。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主要分析:、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7、,主要分析: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在各区域所占面积及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其他特殊用地的面积及在居民点工矿用地中所占比例;居民点空间分布;按城市和乡镇分别计算人均用地面积等。.106、交通用地,主要分析:、交通用地,主要分析:交通用地面积及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交通用地中各种交通类型用地所占的比重;道路网的密度、路面等级结构及布局;分析现有交通网是否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等。7、水域,主要分析:、水域,主要分析:水域面积及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河流、湖泊、沟塘、水工建筑等各种水面面积及所占比重;可利用的水面面积,已利用的水面面积;各种水域的分布特点及利用状况。
8、8、未利用土地,主要分析:、未利用土地,主要分析:未利用土地面积及所占比重;未利用土地类型、面积、布局;可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分布位置、适宜开发利用的方向、开发利用的潜力及存在的制约因素等;难利用土地的类型、面积、分布等。.11五、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五、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是指运用多年的土地统计资料分析各类土地面积及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从动态变化分析中,揭示土地利用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土地利用可能存在的状态,并阐明造成这一问题的。 例如例如:因自然灾害或人为不合理利用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耕地质量的下降、森林草原的退化、非农业建设用地的超限等;或者由于大搞植树造林,使森
9、林覆盖率提高;以及由于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使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等,最后得出具体的分析结论。通常采用纵向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121、各地类年均变化量、各地类年均变化量各地类年均变化量=某一时段某地类的面积变化量/该时段的年数2、各地类人均面积的变化量、各地类人均面积的变化量各地类人均面积的变化量=统计基期某地类的人均面积-统计末期某地类的人均面积3、人均(户均)城镇用地面积变化量、人均(户均)城镇用地面积变化量人均(户均)城镇用地面积变化量=统计基期人均(户均)城镇用地面积-统计末期人均(户均)城镇用地面积4、人均(或户均)村庄用地面积变化量、人均(或
10、户均)村庄用地面积变化量人均(或户均)村庄用地面积变化量=统计基期人均(户均)村庄用地面积-统计末期人均(户均)村庄用地面积5、交通线路密度变化量、交通线路密度变化量 交通线路密度变化量=统计基期交通线路密度-统计末期交通线路密度6、森林覆盖率变化量、森林覆盖率变化量=统计基期森林覆盖率-统计末期森林覆盖率评价指标评价指标.13例如:例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文章以1996年2005年这10年期间的变更调查数据为依据,根据研究区各类用地在土地利用中动态变化的特点,分析研究得出:耕地、牧草地的数量有所减少,林地、交通用地的数量有所增加。 全旗土地面积为166383.20亩
11、,2005年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9.43%。经分析1996-2005年土地利用各类型面积增幅,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28.81万亩减少为2005年的16.99万亩,耕地以0.52%的速度在减少,但10 年内耕地的变化呈现为波状变化的趋势。 分析其原因,近年来由于生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占用了山旱牧区部分耕地,其中有3.17%的耕地转为林地,有3.33%的耕地转为未利用地,另外,10年间新增加耕地6.67万亩,新增加的耕地来源主要以开垦牧草地为主,开垦牧草地补充耕地5.47万亩,占新增耕地的81.57%;其次通过开发未利用地补充耕地1.19万亩,占新增耕地的17.85%。经过增减平衡计算后,
12、截止到2005年耕地有所减少。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与南部的黄河冲积平原(人们俗称黄灌区)和东北部的山旱牧区,主要是采用地下水进行灌溉。 .14例如:例如: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林地的动态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演化的趋势,从表2可以看出,从1996年到2005年,这10年期间林地的增幅为14.75%,年变化率为1.48%。 在1996年,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9%,2005年比重达到6.77%。随着乌拉特前旗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小城镇建设和农牧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靠近村庄、城镇的大面积林地被毁坏,其中转为未利用地的林地面积
13、有7.03万亩。而林地的补充主要在山区和牧区,尤其是东北的苏独仑乡、小佘太乡和大佘太镇,近几年补充林地比较多,因为这些乡靠近阴山山脉,遇到暴雨天气易发生山洪。为了防止山洪发生,当地政府组织,进行大面积种树。植树造林除了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外,主要是为了减少山洪发生的机率,因为每次发生山洪,都有大量的农田被淹没,从而造成,当年部分农田,出现颗粒无收,有的农田甚至不能继续进行种植业生产。通过分析表1:有1.60%的牧草地补充为林地,通过计算为9.51万亩,占新增林地的56.74%,耕地补充林地7.25万亩,占新增林地的43.26%。通过增减平衡计算,到2005年林地净增加9.71万亩。 依次类推,逐一
14、分析其它用地类型。.15六、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六、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利用对象的各种属性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利用对象的各种属性进行判定,以评估其价值,为合理利用土地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进行判定,以评估其价值,为合理利用土地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161、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2、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3、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养殖水面)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4、土地建设利用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等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5、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
15、积/耕地总面积X100;6、草原载畜量=各类放牧牲畜头数/草原面积;7、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X100;8、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可以分别计算城市和乡村人口密度;9、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10、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11、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12、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可以分别计算城市和乡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是利用相关的数据资料,采用,通过与相邻或上一级行政区域的相应指标的横向比较分析,评价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高低。
16、 常用的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常用的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17常用的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常用的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 1、单位耕地功率数=拖拉机年平均在册功率数/耕地面积; 2、耕地灌溉率=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X100; 3、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 4、单位耕地耗电度数=生产用电总度数/耕地面积; 5、单位耕地用工量=用工总量/耕地面积; 6、单位土地资金集约度=土地总投资/土地总面积,此项指标可以按各类用地分别计算; 7、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人总值,此项指标可以按各类用地和按货币、实物、能量分别计算; 8、单位用地产值率=土地产出价值/用地面积,此项指标可按
17、各类用地分别计算; 9、单位产值占地率=用地面积/土地产出价值,此项指标可按各类用地分别计算; 10、交通密度=交通线总长度/土地总面积 11、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X100。.18常用的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常用的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1、单位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产量(或产值)=作物总产量(或总产值)作物总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2、粮食耕地年单产=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复种指数;3、单位耕地(或园地、林地、牧地、水面和建设用地)面积产值=种植业产值(或各业产值)/耕地(或园地、林地、牧地、水面和建设用地)面积;4、单位农用地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5、单位建设用地总
18、产值=建设部门总产值/建设用地面积,此项指标可按城建、交通、水利等产业分别计算;6、单位土地净产值(国民收入)=(产品总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土地面积,此项指标可按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或乡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分别计算;7、单位土地纯收入(土地盈利率)=(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此项指标可按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或乡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分别计算。.19为综合评定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或对于不同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现为综合评定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或对于不同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水平进行评价排序,可采用状水平进行评价排序,可采用评价系数法评价系数法进行综合评价。为此必须解进行综合评价。为此必须解决不同量纲评
19、价指标的处理问题。决不同量纲评价指标的处理问题。 评价系数法是借助评价系数把不同量纲的指标化为无量纲系数,经评价系数法是借助评价系数把不同量纲的指标化为无量纲系数,经过系数加总得出总评价系数以比较优劣的方法。过系数加总得出总评价系数以比较优劣的方法。评价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评价系数的计算公式为:ijijijXXP 公式中: 第i区域第j项指标的评价系数 第i区域第j项指标数值 第j项指标的平均值ijPijij.20 应用上述公式,逐项计算各项指标的评价系数,分别确定各项指标应用上述公式,逐项计算各项指标的评价系数,分别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的权重 ,最终以加权评价系数总合,最终以加权评价系数总合 ,对
20、规划区域或单位土,对规划区域或单位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以评定其优劣。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以评定其优劣。 其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可应用经验法、等差法、标准回归系数法、其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可应用经验法、等差法、标准回归系数法、灰色关联度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灰色关联度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通过评价,综合评定规划区域或单位的土地利用水平,及其在所在通过评价,综合评定规划区域或单位的土地利用水平,及其在所在地区内的地位,找出土地利用上的薄弱环节,明确未来土地利用有待提地区内的地位,找出土地利用上的薄弱环节,明确未来土地利用有待提高和完善的方向。高和完善的方向。iWjijwp.
21、21七、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七、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主要分析土地利用是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条件,是否改善了环境条件,主要分析土地利用是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条件,是否改善了环境条件,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研究: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研究: (1 1)对比土地人工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与自然生态系统生产潜力,判断利)对比土地人工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与自然生态系统生产潜力,判断利用自然条件的程度用自然条件的程度。 例如温带湿润地区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土地的自然生产力为10吨干物质/公顷年,而当地土地人工生态系统生产力已达15吨干物质/公顷年,说明对自然条件利用的比较充分。 (2 2)对比土地人工生态系统结构与自然生态系统结
22、构,判断是否改善了环)对比土地人工生态系统结构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判断是否改善了环境条件。境条件。 如:吉林省龙井县内的果树农场, 在海拔350m,丘陵顶部布置针阔混交林; 在海拔250-350m,坡地种植苹果树; 在海拔250m,台地发展旱地和水稻, 这种布局既符合自然规律,又改善了环境条件,创造了比自然生态系统更高的生产力。 (3 3)直接分析土地是否发生了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土)直接分析土地是否发生了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以及滑坡、塌陷、泥石流等灾害是否加剧,进而分析其生产力状况,壤肥力下降以及滑坡、塌陷、泥石流等灾害是否加剧,进而分析其生产力状
23、况,提出解决的措施。提出解决的措施。.22.23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1、概念、概念 土地的适宜性土地的适宜性( (suitability) )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作出等级评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前提是一宜以及适宜的程度,作出等级评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前提是一定的土地用途、土地的性质。定的土地用途、土地的性质。 由于适宜性的对立面即限制性,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由于适宜性的对立面即限制性,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可理解为评价土地对特定土地利用要求的限制性和限制也可理解为评价土地对特定土地利用要求的限制性和限制程度。程度。.24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
24、适宜性评价2、评价的目的和任务、评价的目的和任务(1 1)目的)目的 (2 2)任务)任务通常在用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需做较大调整,土地开发较重的地方,应该对全部土地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其中以后备土地资源评价为主。3、评价原则、评价原则p 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p 持续利用原则持续利用原则p 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p 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陕西萱陵县宜耕荒地参评因子分级陕西萱陵县宜耕荒地参评因子分级平原地区用地的适用性分类参考表用用 地地类类 别别地基承载力地基承载力(kg/cm2)地下水地下水埋深埋深(m)坡度坡度(%)洪水淹没程度洪水淹没程度地貌现象地貌现象类类级级一一1 111.
25、52.01.51.52.01015百年洪水位以上百年洪水位以上有停止活动的冲沟有停止活动的冲沟二二1 11.01.51.01.510百年洪水位以上百年洪水位以上无冲沟无冲沟2 21.01.51.01520有些年受洪水淹没有些年受洪水淹没活动性不大的冲沟活动性不大的冲沟三三1 11.020有些年受洪水淹没有些年受洪水淹没活动性不大的冲沟活动性不大的冲沟2 21.025洪水季节淹没洪水季节淹没有活动性冲沟有活动性冲沟.274、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目前,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并不统一,各目前,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并不统一,各国均有各自的评价系统,
26、而且均把土地的农业利用评价放在优先地位,国均有各自的评价系统,而且均把土地的农业利用评价放在优先地位,构成了土地农业适宜性评价系统,其中比较构成了土地农业适宜性评价系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粮农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粮农组织(组织(FAOFAO)土地评价纲要土地评价纲要的分类系统和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的分类系统和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价系统。 我国目前的分类系统采用较多的是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我国目前的分类系统采用较多的是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编制全国委员会为编制全国1:1001:100万土地资源图拟定的分类系统。万土地资源图拟定的分类系统。 下面就联合国粮农组织下
27、面就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土地评价纲要的分类系统和中国科学的分类系统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编制的全国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编制的全国1:1001:100万土地资源图拟定的分万土地资源图拟定的分类系统做一介绍。类系统做一介绍。 .28(1 1)FAOFAO土地评价纲要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评价系统 土地评价纲要土地评价纲要(1976)(1976),土地适宜性分类采用的是四级分类体,土地适宜性分类采用的是四级分类体系系( (见下表见下表) )即即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纲(orders)(orders)、土地适宜性类土地适宜性类(classes)(classes)、土地适宜性亚类
28、土地适宜性亚类(subclasses)(subclasses)和和土地适宜性单元土地适宜性单元(units)(units).29p 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纲 根据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对一定土地用途要求的满根据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对一定土地用途要求的满足情况将土地适宜性纲划分为两个,即适宜纲足情况将土地适宜性纲划分为两个,即适宜纲(S(S)和不适宜)和不适宜纲纲(N)(N)。 适宜纲适宜纲(suitable),是指在此土地上按所考虑的用途,是指在此土地上按所考虑的用途进行持久利用预期所产生的效益值得进行投资,而对土地不进行持久利用预期所产生的效益值得进行投资,而对土地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破坏危
29、险。会产生不可接受的破坏危险。 不适宜纲不适宜纲(Not), 是指土地质量显示不能按所考虑的用是指土地质量显示不能按所考虑的用途进行持久利用。(其原因可能技术不行,或者得不偿失),途进行持久利用。(其原因可能技术不行,或者得不偿失),例如在裸岩地上进行耕作,会引起严重的土地退化;再如,在陡坡例如在裸岩地上进行耕作,会引起严重的土地退化;再如,在陡坡上耕种,入不敷出。上耕种,入不敷出。.30 不适宜纲不适宜纲: :一般分一般分暂时不适宜暂时不适宜(N1)(N1)和和永久不适宜永久不适宜(N2)(N2)。暂时不适宜(暂时不适宜(N1N1) :土地有限制性,但终究可加以克服,土地有限制性,但终究可加
30、以克服,而在目前的技术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或限制性相当而在目前的技术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或限制性相当严重,以致在一定条件下不能确保对土地进行有效而持久的严重,以致在一定条件下不能确保对土地进行有效而持久的利用。利用。永久不适宜(永久不适宜(N2N2) :指土地的限制性因素在即定的技术条:指土地的限制性因素在即定的技术条件下也不能克服,因而其限制性是永久性的。件下也不能克服,因而其限制性是永久性的。.31p 土地适宜性类:土地适宜性类: 根据纲内根据纲内而划分的。一般而划分的。一般的的数目分为三类。数目分为三类。高度适宜高度适宜: : S1S1,土地可持久应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重要,土
31、地可持久应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重要限制,或受限制较小,不至于降低生产力或效益,不需要限制,或受限制较小,不至于降低生产力或效益,不需要增加超出可承担水平的费用。增加超出可承担水平的费用。中等适宜中等适宜: : S2S2,土地有限制性,持久利用会出现中等程,土地有限制性,持久利用会出现中等程度的不利,降低生产力或效益并增加投资及费用,但仍能度的不利,降低生产力或效益并增加投资及费用,但仍能获得利益。获得利益。勉强适宜勉强适宜: : S3S3类类,土地有限制性,对某种用途的持续利,土地有限制性,对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是严酷的,将降低生产能力或效益,或者需要增加投入,用是严酷的,将降低生产能力或效益,或
32、者需要增加投入,而这种投入从经济上说只能算勉强合理的。而这种投入从经济上说只能算勉强合理的。例如:例如:参评因子参评因子高度适宜高度适宜(S1)中度适宜中度适宜(S2)勉强适宜勉强适宜(S3)不适宜不适宜(N)坡面坡度(度)坡面坡度(度)25.32 土地适宜土地适宜的差异。亚类是由具有的差异。亚类是由具有帮助记忆意义的英文小写字母帮助记忆意义的英文小写字母, ,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来表示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来表示的,如的,如S2mS2m、S3meS3me,m m( moisture )表示水分的限制性;)表示水分的限制性;e e(erodeerode)表示侵蚀的危害性。)表示侵蚀的危害性。 高度适
33、宜类无明显限制因素,故不设亚类。高度适宜类无明显限制因素,故不设亚类。 在实际工作中设置亚类有两个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设置亚类有两个原则:p亚类的数目愈少愈好,只要能区分开适宜类的不同质量的土地就可以;亚类的数目愈少愈好,只要能区分开适宜类的不同质量的土地就可以;p对于任何亚类而言,在符号中应尽可能少用限制因素。一般只用一个对于任何亚类而言,在符号中应尽可能少用限制因素。一般只用一个字母就可以。字母就可以。p不适宜纲内的土地也可以按照其限制性划分亚类,但实际意义不大,不适宜纲内的土地也可以按照其限制性划分亚类,但实际意义不大,因为这种土地不投入经营使用。因为这种土地不投入经营使用。p 土地适宜性亚
34、类土地适宜性亚类 .33 土地适宜单元是土地适宜亚类的续分,土地适宜单元是土地适宜亚类的续分,。表示的是亚级内限制性因素的表示的是亚级内限制性因素的。适宜。适宜性单元的表示是在亚级符号的下标后面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性单元的表示是在亚级符号的下标后面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如S2e-1S2e-1、S2e-2S2e-2等,在一个亚级内划分单元的数目视实际等,在一个亚级内划分单元的数目视实际情况而定。情况而定。p 土地适宜性单元土地适宜性单元.34纲(纲(Order)级(级(Class)亚级(亚级(Subclass)单元(单元(Unit)S S(适宜)(适宜)S1S2mS2eS2meS2e-1S2e-2
35、S2e-3S2S3N N(不适宜)(不适宜)N1N1mN1eN2FAO土地评价纲要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如下:评价系统如下:.35注意:注意:在具体评价中,究竟划分到哪一等级,是在具体评价中,究竟划分到哪一等级,是全部评出纲、类、亚类和单元,还是只评出纲全部评出纲、类、亚类和单元,还是只评出纲、类和亚类,、类和亚类,。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制图中还涉及到某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制图中还涉及到某些区域,它们与所考虑的评价目的关系不大,些区域,它们与所考虑的评价目的关系不大,例如居民地等,对于这些区域,从土地适宜性例如居民地等,对于这些区域,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角度而言是无关地区,评价的角度而言是无关地区
36、,FAOFAO评价图上用评价图上用NRNR表示,即在这些区域内不进行评价。表示,即在这些区域内不进行评价。.36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编制全国(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编制全国1 1100100万土万土地资源图拟定的分类系统)地资源图拟定的分类系统), ,该系统由该系统由土地潜力区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限制型和和土地资源单位土地资源单位5 5级级组成。组成。p 土地潜力区土地潜力区 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是土地资源评价的“零零”级单位级单位,它的划分以以为依据为依据,反映区域间生产力的对比,在同一区内,具有大体相近的土地生产能
37、力。全国划分为全国划分为9 9个个潜力区潜力区。 华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云贵高原区、华北-辽南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区、内蒙古半干旱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该系统先按区域土地生产力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区,区内再进行类、该系统先按区域土地生产力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区,区内再进行类、等、型三级划分。等、型三级划分。(2 2)中国中国1 1:100100万土地资源图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的评价体系.37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云贵高原区四川-长江中下游区黄土高原区华北-辽南区东北区华南区中国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潜力分区的土地潜力分区内蒙古半干旱区.38p 土地适宜类土地适宜
38、类 是在土地潜力区的范围内是在土地潜力区的范围内依据土地对农、林、牧业生产的依据土地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适宜性划分,反映土地的主要适宜性和多种适宜性,反映土地的主要适宜性和多种适宜性。在划分。在划分时,尽可能按主要适宜方面划分;共划分为时,尽可能按主要适宜方面划分;共划分为八个八个土地适宜类。土地适宜类。大体如下:大体如下: 宜农耕地类宜农耕地类 宜农宜林宜牧类宜农宜林宜牧类 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 宜农宜牧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 宜林宜牧土地类宜林宜牧土地类 宜林土地类宜林土地类 宜牧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农林牧土地类不宜农林牧土地类.39.40p 土地质量等土地质量等 土地质量
39、等是在土地适宜类内按照土地对农林牧三方面的适宜土地质量等是在土地适宜类内按照土地对农林牧三方面的适宜程度和生产潜力的高低划分为:宜农一二三等地、宜林一二三等程度和生产潜力的高低划分为:宜农一二三等地、宜林一二三等地、宜牧一二三等地。地、宜牧一二三等地。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分别用阿拉伯数字1 1、2 2、3 3表示,不宜农林表示,不宜农林牧类用牧类用0 0表示。表示。 对于多宜土地适宜类则按其对农、林、牧三者各自的质量等予对于多宜土地适宜类则按其对农、林、牧三者各自的质量等予以排列组合表示。以排列组合表示。用三位数表示,第一位表示宜农等级,第二位用三位数表示,第一位表示宜农等级,第二位表示宜林等级,
40、第三位表示宜牧等级。表示宜林等级,第三位表示宜牧等级。 例如:例如:333W2-1333W2-1,其中,其中333333表示三等宜农、宜林、宜牧;右上表示三等宜农、宜林、宜牧;右上角角w2w2为水文与排水限制,限制程度为为水文与排水限制,限制程度为2 2级;右下角级;右下角1 1表示该土地资表示该土地资源单位为谷地草地。源单位为谷地草地。.41p 土地限制型土地限制型 土地限制型是在土地质量等范围内,按其限制因素及强度土地限制型是在土地质量等范围内,按其限制因素及强度来划分的。同一土地限制型的土地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来划分的。同一土地限制型的土地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相似的改造措施。相似
41、的改造措施。 土地限制型划分为:无限制土地限制型划分为:无限制(o)(o),水文与排水条件限制,水文与排水条件限制(w)(w),土壤盐碱化限制土壤盐碱化限制(s)(s),有效土层厚度限制,有效土层厚度限制(l)(l),土壤质地限制,土壤质地限制(m)(m),基岩裸露限制基岩裸露限制(d)(d),地形坡度限制,地形坡度限制(p)(p),水分限制,水分限制(r)(r),温度限制,温度限制(t)(t),土壤侵蚀限制,土壤侵蚀限制(e)(e)等等1010个限制型。个限制型。.42 土地限制因素主要考虑较长期影响土地生产力和土地质量的较稳定因素 评价时,评价时,要善于抓住要善于抓住当地主要限当地主要限制
42、因素。每制因素。每个限制因素个限制因素可按对农林可按对农林牧业的限制牧业的限制程度分为最程度分为最适宜、中等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适宜和不适宜。宜。.43p 土地资源单元土地资源单元 土地资源单元是土地适宜性分类中最低一级分类单位,它土地资源单元是土地适宜性分类中最低一级分类单位,它表明土地的自然类型或利用类型,是由一组具有较为一致的植表明土地的自然类型或利用类型,是由一组具有较为一致的植被、土壤及中等地形或经营管理与改造措施较相同的土地构成。被、土壤及中等地形或经营管理与改造措施较相同的土地构成。实际上就是土地类型。实际上就是土地类型。 即土地资源类型,由地貌、土壤、植被与
43、土地利用类型组即土地资源类型,由地貌、土壤、植被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用成。用1 1、2 2、3 3表示,放在土地质量等的右下角。表示,放在土地质量等的右下角。.44:宜农耕地类(:宜农耕地类(A1A1) 宜农荒地类(宜农荒地类(A2A2) 宜牧土地类(宜牧土地类(P P) 宜城镇建设土地类(宜城镇建设土地类(C C) 宜林土地类(宜林土地类(F1F1) 宜林荒地类(宜林荒地类(F2F2) 宜水产养殖土地类(宜水产养殖土地类(W W)评价时,适宜类的项目、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评价时,适宜类的项目、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适宜类土地适宜类- 反映适宜性的
44、类型,通常用大写反映适宜性的类型,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字母表示: 采用采用、和和三级分类。三级分类。.45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一般采用一般采用、和和三级分类。三级分类。土地适宜等土地适宜等-反映土地评价用途的适宜性等级,反映土地评价用途的适宜性等级,通常分三等,用罗马数字表示:通常分三等,用罗马数字表示:一等地():土地对评价用途可持续使用而无明显限制,或只有微小限制,土地具有较高的生产率或较好效益。二等地():土地具有一定限制性,持续使用又不采取相应措施会引起土地退化,这种限制性会降低土地的生产力,并增加所需投入。三等地():土地具有较强的限制性,土地的生产力或效益很
45、低,勉强适宜该种用途。 .46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一般采用一般采用、和和三级分类。三级分类。土地土地限制型限制型-反映土地限制性的种类,即造成土反映土地限制性的种类,即造成土地适宜性降低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地适宜性降低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因素选择及因素强度分级指标因各地具体情况而定因素选择及因素强度分级指标因各地具体情况而定 土地限制型划分为:无限制(o),水文与排水条件限制(w),土壤盐碱化限制(s),有效土层厚度限制(l),土壤质地限制(m),基岩裸露限制(d),地形坡度限制(p),水分限制(r),温度限制(t),土壤侵蚀限制(e)等10个限制型。例如 At: 表示有温
46、度限制的宜农二等地; Cp:表示有坡度限制的宜城镇建设二等地。.475、土地适宜性评价程序评价程序准备工作土地用途的确定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定土地评价因子选定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土地用途对土地质量的要求土地评价因子赋分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比配土地适宜性等级的确定提交评价成果.48准备工作准备工作 确定评价目的、拟定工作计划、资料收集整理确定评价目的、拟定工作计划、资料收集整理.49评价单元评价单元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对象的基本空间单位,同一单位内土地的基本属性和土地质量基本一致,不同单元之间则有较大差异,它是土地评价和面积量算的基础。 土地适宜性结果是通过对评价单元的土地构成因素质量的评价得出。因此,评
47、价单元直接决定土地评价工作量的大小、评价结果的精度及成果的应用性。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单元划分的原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则1、综合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2、主导因素差异原则3、针对性原则4、实用性原则一般来说:单元之间的土地特征差异明显,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单元内部的土地特征相似,单元边界应采用控制区域格局的地貌走向线、界线,河流、沟渠、道路、堤坝等线状地物和有明显标志的权属界线。.50评价单元划分的方法评价单元划分的方法n 地块法:在底图上用明显的地物界线或权属界线,将主地块法:在底图上用明显的地物界线
48、或权属界线,将主导特性相对均一的地块,划分成为封闭土地评价单元。其导特性相对均一的地块,划分成为封闭土地评价单元。其操作的关键是底图的选择和对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的了解。操作的关键是底图的选择和对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的了解。n 网格法: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构成的网格划分评价单元。网格法: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构成的网格划分评价单元。网格大小以能基本区别开不同特性的地块为标准。(要尽网格大小以能基本区别开不同特性的地块为标准。(要尽量兼顾划分网格和单元的均质性一致)量兼顾划分网格和单元的均质性一致)n 叠置法叠置法:一般采用:一般采用“三图叠置法三图叠置法”划分评价单元,即由划分评价单元,即由相同比例的土地利用现
49、状图与地形图、土壤图叠加形成封相同比例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地形图、土壤图叠加形成封闭的评价单元。闭的评价单元。根据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根据国内外的实践来看, ,土地评价单元的选择大致有以下方式:土地评价单元的选择大致有以下方式:.54 AB123A1A2A3B1B2标号 地貌A 阳坡B 阴坡标号 植被1 林地2 农地3 牧地标号 综合属性A1 阳坡 林地A2 阳坡 农地A3 阳坡 牧地B1 阴坡 林地B2 阴坡 农地.55就土地适宜性评价而言,评价单元划分的具体方法有三种:就土地适宜性评价而言,评价单元划分的具体方法有三种:n土壤类型图单元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发生学分类的某一级,如土种土壤类型图单元为
50、评价单元:以土壤发生学分类的某一级,如土种或土属图斑为评价单元。其优点是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土地的主要属或土属图斑为评价单元。其优点是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土地的主要属性,特别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可以直接利用土壤普查成果资料,在实性,特别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可以直接利用土壤普查成果资料,在实地容易辨认,方法也比较简单易行。但不足是土壤界线往往与土地利地容易辨认,方法也比较简单易行。但不足是土壤界线往往与土地利用现状界线不一致,成果应用性较差。用现状界线不一致,成果应用性较差。n 以土地类型图单元为评价单元:土地类型是指土地要素长期相互作以土地类型图单元为评价单元:土地类型是指土地要素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
51、并存在于地表空间的自然综合体,是土地自然属性各异的用形成的,并存在于地表空间的自然综合体,是土地自然属性各异的土地单元。土地单元。n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单元为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单元为评价单元 :其优点是充分考虑了土地利用:其优点是充分考虑了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块状况,评价成果适用性较强,但对土地自然属性的一致性现状和地块状况,评价成果适用性较强,但对土地自然属性的一致性考虑较差。为了避免这一点,对同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内的不同土壤类考虑较差。为了避免这一点,对同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内的不同土壤类型,应单独划分评价单元。此种方法比较简单易行,特别是完成土地型,应单独划分评价单元。此种方法比较简单易行,特别
52、是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地区适用性更强,但最大的缺点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利用现状调查的地区适用性更强,但最大的缺点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量大。工作量大。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推荐以土地详查成果-以土地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利用现状图图斑作为评价单元 明确各种土地用途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性质的要求明确各种土地用途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性质的要求在制定土地适宜性的评价中,各地类适宜评价的标准不同选择确定参评因子选择确定参评因子 不同的土地用途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性质有不同要求,通常包括土地的和两个方面。土壤条件土壤条件:地形部位、土壤类型、土壤养分、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土壤类型、土壤养分、成
53、土母质、地下水位、排洪条件等。地下水位、排洪条件等。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海拔、光照、热量、降水量、坡向。:海拔、光照、热量、降水量、坡向。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洪涝灾害、旱灾、低温冻害、风灾。:洪涝灾害、旱灾、低温冻害、风灾。侵蚀侵蚀:土壤侵蚀、坡度、坡长。:土壤侵蚀、坡度、坡长。区位条件区位条件:交通条件、距中心城市或销售点距离:交通条件、距中心城市或销售点距离我国部分县、市农用地参评因子我国部分县、市农用地参评因子土地条件:地基承载力、地下水位、坡度、洪水危害、地震危害、地表切割度、水源条件(量和质)等。区位因素:人口密度、地价、交通状况、距其它城镇距离。基础设施水平:给排水等工程设施、邮电通讯
54、、交通密度、服务设施。我国部分县、市城镇建设用地参评因子我国部分县、市城镇建设用地参评因子 对以上这些要求,选择其中最主要的几项作为评价对以上这些要求,选择其中最主要的几项作为评价的项目,在评价中称为的项目,在评价中称为参评因子参评因子。选择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选择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 如干旱地干旱强度、柑橘生产对热量的要求、山区的坡度、土层厚度等;参评因子具有稳定性参评因子具有稳定性 如热量、降水、区位等;获取资料的可能性获取资料的可能性 尽量选择单独因子:联系紧密的几个因子,可选其中一个代表,如海拔与热量。 选择的原则选择的原则 明确各种土地用途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性质的要求明确各种土地用
55、途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性质的要求.60:某县土地适宜性评价参评因素及因子的选择:某县土地适宜性评价参评因素及因子的选择从当地实际出发共选择了从当地实际出发共选择了4个因素,个因素,10个因子。个因子。土壤地貌侵蚀条件积温气候降水量盐碱化程度表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全氮含量有机质坡度坡向风蚀程度水蚀程度 在选择参评因子时,应尽量考虑到上述影响土地质量的各个方面,但又不宜过于繁杂,以免各因子之间相互干扰影响评价精度。按照上述原则,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参评因子。 就是将每个参评因子加以定量化,求得临界值。即确定最适宜、一般适宜和勉强适宜(不宜)的临界值。 陕西萱陵县宜耕荒地参评因子分级陕西
56、萱陵县宜耕荒地参评因子分级编制参评因子编制参评因子适宜程度分级表适宜程度分级表.62广东花县菜地适宜性指标分级表广东花县菜地适宜性指标分级表 .63河北无极县耕地参评因子分级河北无极县耕地参评因子分级.64 在编制参评因子分级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在编制参评因子分级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在已有资料或野外补充调查资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在已有资料或野外补充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分级指标,切忌生搬硬套。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分级指标,切忌生搬硬套。在具体确定分级指标时,可先确定最适宜和最不适宜的临界值,然在具体确定分级指标时,可先确定最适宜和最不适宜的临
57、界值,然后用内插的办法确定一般适宜和勉强适宜的数值。后用内插的办法确定一般适宜和勉强适宜的数值。对于不同的土地用途,参评因子的适宜程度分级指标不同,应根据对于不同的土地用途,参评因子的适宜程度分级指标不同,应根据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物学特性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进行确定。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物学特性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进行确定。 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 在上述诸多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中,有些因子在一定范围内对土地利用表在上述诸多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中,有些因子在一定范围内对土地利用表现出一定的限制性,当这些因子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不仅影响土地利用效果,现出一定的限制性,当这些因子的变化达到
58、一定程度时不仅影响土地利用效果,甚至会使土地丧失利用的可能性,即某些评价因子存在着极限指标甚至会使土地丧失利用的可能性,即某些评价因子存在着极限指标 ,如海拔、,如海拔、坡度、有效土层、质地、含盐量、坡度、有效土层、质地、含盐量、PHPH值和土壤侵蚀强度等。值和土壤侵蚀强度等。进行参评因子适宜程度分级表的编制:进行参评因子适宜程度分级表的编制: .65 评价因子的极限指标通常根据植物对某一因子的忍耐极限评价因子的极限指标通常根据植物对某一因子的忍耐极限或有关法律规定等加以确定或有关法律规定等加以确定: : 海拔海拔-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均必须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及其足够的持续时间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均
59、必须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及其足够的持续时间条件下才能完成,否则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或根本无法生存,而随着海拔高条件下才能完成,否则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或根本无法生存,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下降,因此植物存在着适宜其生长发育的海拔上限。根据福度的增加,气温逐渐下降,因此植物存在着适宜其生长发育的海拔上限。根据福建省的具体实际,农作物、果树、茶叶、和林木生长的海拔极限一般分别为建省的具体实际,农作物、果树、茶叶、和林木生长的海拔极限一般分别为900m900m、800m800m、1000m1000m、1300m1300m,则由此可得宜耕土地类、宜园土地类、宜林土地类的海拔,则由此可得宜耕土地
60、类、宜园土地类、宜林土地类的海拔极限分别为极限分别为900m900m、800M800M、(宜茶为、(宜茶为1000m1000m)1300m1300m。 坡度坡度-根据根据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法规定,坡度规定,坡度2525的土地不宜进行农业垦殖,的土地不宜进行农业垦殖,故宜耕土地类和宜园土地类的坡度极限均为故宜耕土地类和宜园土地类的坡度极限均为2525。当坡度过大(如坡度大于。当坡度过大(如坡度大于70708080)时,由于立地条件极差,林木通常也难于生长或生长不良,故宜林)时,由于立地条件极差,林木通常也难于生长或生长不良,故宜林土地类的坡度限制一般为土地类的坡度限制一般为7070-80-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精准评估宠物值类型与试题及答案
- 一年级语文日常交流试题及答案
- 解锁古代文学史核心考点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非食品产品质检问题试题及答案
- 语文综合素养六年级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汽车美容师客户满意度测评试题及答案
- 辽宁省丹东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总复习质量测试(一)数学 含解析
- 汽车故障检测设备使用常识试题及答案
- 广西南宁市横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英语试卷(含答案)
- 计量计价考试试题及答案
- 高支模巡视检查记录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二下学期期中练习数学试题【含答案】
- 标准-美国DS-160中文表格-1
- 设计成果确认单
- GA/T 1163-2014人类DNA荧光标记STR分型结果的分析及应用
- 骨转移瘤课件
- 护士注册健康体检表下载【可直接打印版本】
-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课件
- 污水处理培训课件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
- 高中英语各种教材词组汇总大全(超级实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