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原文部分温热论(叶天士)主要学术思想: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温病和伤寒的区别。第二、创立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第三、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等。第四、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内容。背诵: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
2、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名词解释: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风与温热相结合为病,风火交炽,势必劫烁津液,而出现清窍干燥等症。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相合,湿热蕴蒸而蒙蔽于上,清窍壅塞,临床上可见耳聋,鼻塞、头目昏眩等症。湿热病篇湿热病篇主要内容:1.湿热病的发病多先内伤而生湿,必内外合邪而致病,初起即见里证,甚少单纯的表证。2.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变重心在脾胃,常引起厥阴(肝)、少阳(胆)的变证。3.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湿热病当从三焦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4.创造了
3、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湿热病提纲(背诵)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名词解释:阴湿湿未化燥,湿邪伤表,郁遏卫阳,证见恶寒而不发热,症以湿象偏著者为阴湿。阳湿湿已化热,见症以热象明显者则为阳湿。章虚谷曰:“以其恶寒少而发热多,故为阳湿也。主客浑受:源于吴又可温疫论“主客交病”。“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身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吴瑭温病条辨湿温病初起有三大禁忌:1、禁汗:若见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误认为伤寒而用辛温发汗之药,则会耗伤心阳,湿浊随辛温之品上蒙清窍,可致神昏、耳聋、目闭等症
4、。2、禁下:若见胸闷不饥等湿热阻滞脾胃之症,误以为胃肠积滞而妄用苦寒攻下。则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湿邪下趋而为洞泄。 3、禁润:若见午后身热等而误认为阴虚,妄用滋腻阴柔之药,势必使湿邪锢结难解,病情加重而难以治愈。这些均为难得的经验之谈。原文35.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卷四、杂说)外感内伤治则的区别及三焦的治疗大法。 三焦分证的治疗大法:治上焦之药物如羽毛那样轻。 治中焦如秤杆那样保持平衡,不平衡
5、不平安。 治疗下焦则如秤铊一样,不用性质沉重的药物就不能直达在下之病所。吴氏用“羽”、“衡”、“权”三字,突出了三焦治疗上的主要特点。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的区别和主治1辛凉轻剂指桑菊饮方,是治风热侵犯肺卫,邪浅病轻之方。 (上焦篇6)214: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2辛凉平剂指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代表方。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微渴,咽喉红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银翘散清热解表之力比桑菊饮为强;桑菊饮宣肺止咳之力比银翘散为优。3辛凉重剂指白虎汤, 主治温邪入里(气分),肺胃热盛之证。证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面赤,口渴,
6、舌红苔黄,脉浮洪。白虎汤“四禁”:“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阳明温病下之不通五证(中焦篇17)234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邪正合治法:适用于腑实应下失下,邪气留连,正气内虚,不能运药。当采用扶正逐邪,邪正合治。用新
7、加黄龙汤。 脏腑合治法:适用于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者。方用宣白承气汤。二肠同治法:用于阳明腑实,小肠热盛证。选用导赤承气汤,属大小肠合治之法。两少阴合治法:用于热入心包,阳明腑实。方选牛黄承气汤。腑中气血合治法:由于阴液亏耗,大便不通,用“增水行舟”的增液汤,以滋阴通便。绪论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 温病学发展概况战国晋唐时期(萌芽阶段) 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明清时期(形成阶段)明末医家吴又可出我国第一部传染病专著瘟疫论温病四大家:叶天士 温热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薛生白湿热病篇是专论湿热性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著作,进一
8、步丰富了温病学内容。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后世学习温病学必读之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三焦分治大法王孟英温热经纬P3 表格看一下(成长阶段主要医家学术观点概括)P5 表2明清时期温病学主要成就概括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病因 - 感受温邪 主症 - 发热 病机 -易化燥伤阴温病的特点(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四)共有的临床表现 1.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2.发热是温病必有之症,而且多数热势较高。 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有其特殊的发热类型: 卫分 气分 营血
9、分 后期 发热恶寒 壮热 身热夜甚 低热(各期都伴有热盛的其他症状如口渴、心烦、溲短赤、舌红、脉数等。) 3.易内陷生变,出现动血发斑,动风闭窍等危重证候。 4.病程中易耗伤阴液: 上焦 - 伤肺阴;中焦 - 伤胃;阴下焦 - 伤肝肾之阴看一下:温病的范围中命名原则温病的分类1.以性质分类温热类温病(纯热无湿):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 湿热类温病(有热有湿):湿温、暑湿、伏暑等 2.以初起见证分类(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 ) 新感温病 - 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 初起多见肺卫表证,然后由表入里,逐次深入,如风温、湿温、秋燥、冬温等,暑温也属于新感温病。 伏气温病 - 感邪后邪气
10、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 起病初期即以里热证为主,病邪或由里外达,或内陷深入,如春温、伏暑。第二章七类病邪:1.风热病邪2.暑热病邪3.湿热病邪4.燥热病邪5.温热病邪6.温毒病邪7.疠气几类病邪的临床特点风热病邪 1. 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2. 易化燥伤阴 3. 变化迅速暑热病邪1. 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 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3. 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 易于兼挟湿邪,郁阻气分湿热病邪 1. 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 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 粘腻淹滞,传变慢,病势缠绵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 蕴结壅滞3.热毒之性,要注重清热解毒。发 病 因 素(一) 体质因素(二) 自
11、然因素 (三) 社会因素 感邪途径 (一)从皮毛而入 (二)从口鼻而入 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 简称“新感”: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临床特点:初起病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传变一般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如:风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初起治则:解表透邪 伏邪温病 简称“伏邪”: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临床特点: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激发,一般无表证。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如:春温、伏暑等。P18 表2-1新感温病和伏
12、邪温病鉴别表第三章 温病的变证卫 气 营 血 辨 证卫气营血辨证 - 清叶天士创立 概念:根据卫气营血各自的生理特点,把温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以此概括温病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证候及其病理变化,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称之为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气分证 辨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营分证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血分证 辨证要点:多部位急性出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三焦辨证概念: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阐述温病发展中病理变化,以此概括温病的证候类型,传变规律,作为立法处方的依据,称之为三焦辨证。邪在中焦 阳明热炽 辨证要点:壮热,大汗,
13、渴饮,苔黄燥,脉洪大第四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第一节 辨常见症状一.发热(掌握热型)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晡潮热以下几个为重点掌握,可能会考名词解释、掌握原因P29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热势不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之征象。身热肢厥:指胸腹灼热,手足厥冷。此为内真热外假寒。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多伴见热退无汗。低热:指温病后期热势低微,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温病后期阴伤虚热之征象二.汗出异常1.无汗2.时有汗出3.大汗战汗:指病人先全身战栗,继之热甚,并见全身大汗,汗出后热势骤降。为邪气留连气分,邪正相持,
14、正气奋起鼓邪外出之征象。三神志异常(重点掌握以下)神昏谵语:指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等表现。多为热扰心包或邪热闭于心包之征象。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呼之不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昏迷程度最深者。多为热闭心包,或邪热夹痰闭阻心包,或瘀热闭阻心包之象。 神志昏蒙:指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时清时昧,似醒似寐。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神志如狂:指神志昏乱,躁扰不安,妄为如狂。 多为下焦蓄血,瘀热扰心所致。第二节、.辨斑疹、白pei斑疹:形态 斑:点大成片,不高出皮肤,望之斑斑如锦纹,抚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疹:形如粟米、高出皮肤,呈琐细小粒抚之碍手
15、成因 热郁于内侵入营血斑:胃热炽盛,内迫营血,从肌肤外发 病位:(深)疹:风热郁肺,内窜营血,从肌肤血络而出 病位:肺(浅)治疗原则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化斑汤)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大青叶生地倍玄参方) 斑疹并见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 热毒外泄(顺证)斑疹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热毒锢结(逆证)“松浮为吉,紧束为凶“P34 4、兼症的内容白pei:病机:成因:湿热郁阻气分蕴蒸肌肤从皮肤而发临床意义: 协助辨别病证的性质及邪正消长和津液盛衰的情况 白pei的发生说明湿热性质的温病。顺证:色泽晶莹,颗粒饱满,透发之后热势渐退,神情气爽津气尚充,正能胜邪
16、逆证:色如枯骨,空壳无浆,身热不退,神志昏迷邪毒内陷,正不胜邪,津气俱竭第三节 辨舌辨舌苔、舌质内容为其重点,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舌苔:白苔白苔如碱状 温病兼有宿滞秽浊,多见于湿热性质温病 苔垢白厚粗浊而板滞如石碱状舌质:紫舌焦紫起刺 又称杨梅舌,舌体紫红而有点状颗粒突起于舌面 为血分热毒极盛,热盛动血或动风之象 舌紫晦而干(猪肝舌) 肝肾阴竭,预后不良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温病治疗的立法依据(1)审病因: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2)辨病机:谨守病机 知常达变(3)察邪正:扶正祛邪 邪去正安治疗原则:卫气营血治则 汗(卫)、清(气)透(营)散(血) 三焦治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17、)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病的主要治法:重点掌握: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概念、适用范围、分类、代表方)1、.泄卫透表法概念:通过解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初起在卫分病邪的一类治法。适用范围:温病初起,邪在卫表。作用:发汗、疏表、透疹。分类:疏风泄热:桑菊饮、银翘散 外散表寒,内祛暑湿:新加香薷饮 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 疏表润燥:桑杏汤 2、清解气热法概念: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分无形邪热的一类治法,又称“清气法”。适应证:温病气分里热盛,但尚未与有形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作用: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分类:轻清宣气:栀豉汤加味 辛寒清气:白虎汤
18、清热泻火:黄芩汤加减祛湿清热法概念:祛除湿邪、清解邪热以消除湿热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作用: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以化湿泄浊分类:宣气化湿:三仁汤 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 分利湿邪:茯苓皮汤 清营凉血法概念: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滋养阴液,通络散血以清除营、血分邪热的一种治法。适应证:温病邪入营、血分,营热或血热亢盛的病证。清营法:清营泄热、滋养营阴凉血法:凉解血热、清火解毒、散血通络、滋养阴液分类:清营泄热:清营汤 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气营(血)两清: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等 滋阴生津法概念:滋养阴液来补充人体阴液耗伤的一种治法。适应证:温病后期脏腑(肺胃大肠肝肾)阴液大
19、伤者。作用:滋补阴液、润燥制火等分类: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增液润肠:增液汤 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 温病瘥后调理复证治法劳复证:温病瘥后,正气未复,或余热未清,因过早劳作重新发热者。食复证:温病瘥后,脾胃虚弱,余热未尽,暴饮暴食或食油腻之品而复伤脾胃,导致饮食停滞,余邪复作发热。感复证: 温病瘥后,余热未尽,复感新邪,导致发病。第六章 温病的预防温病预防方面的成就1、 重视环境卫生2、 注意个人卫生3、 保持饮食卫生4、 除害灭虫5、 避邪隔患6、 药物预防7、 接种疫苗温病的预防方法1、 培固正气,强壮体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顺应四时,调适寒温;保护阴精,固守正气;注意环境,搞好卫生
20、;2、 及时诊治。控制传播早期诊治;及时隔离;控制传播;3、 预施药物,防止染病熏蒸预防法;滴喷预防法;中药预防法;食物预防法各论第七章、温热类温病病案分析考风温、春温、暑温;有名词解释;会考临床特点;各个病的具体症型请参考PPT及相关资料风温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以肺卫表热证为初起证候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特点:1.初起多见肺卫证候:发热、恶风,咳嗽、口微渴。2.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等气分证候:热、咳、烦、渴。3.后期多表现为肺胃阴伤证:干咳少痰,口舌干燥而渴。4.注意病变中易出现一些变证:如:热入心包等。春温春温是由温热病邪内伏而发,以起病即见里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热病临床特点:1.多发生
21、在春季、冬春之交或春夏之际。2.发病初起,多表现为高热、烦渴、有汗不解,小便短赤等一派里热证。少数病例伴恶寒、少汗等表证,也为时短暂,很快消失。3.具有发病急骤,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4.在病变过程中,伤阴明显,易引起斑疹、痉厥。后期因真阴耗损,水不涵木,出现虚风内动等症。暑温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引起,初起以阳明胃热证候为主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特点:1.本病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夏至至立秋节气。2. 初起即见壮热、汗多、烦渴、面赤、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证候。3.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情较重,临床上易出现闭窍动风和津气欲脱等重证秋燥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初起以病在肺卫并具有津气干燥特征的
22、急性外感热病。临床特点:1.季节性强秋季。2.初起邪在肺卫时除肺卫见症外,还有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液干燥的见症。3.一般病情较轻(多在卫、气),传变较少(少传营血),易于痊愈。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一、 卫分证治 风热犯卫 银翘散 桑菊饮二、 气分证治(一) 邪热在肺 肺热壅盛 麻杏石甘汤 肺热腑实 宣白承气汤 肺热发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二) 热在胸膈 热在胸膈 栀子豉汤(三) 邪热犯胃 邪热犯胃 白虎汤(四) 邪热在肠 热结肠腑 调胃承气汤 肠热下利 葛根芩连汤三、 营分证治 热灼营阴 清营汤 热陷心包 清宫汤送服“三宝”之一四、血分证治 热盛动血 犀角
23、地黄汤五、后期证治 阴虚火炽 黄连阿胶汤 真阴耗竭 加减复脉汤 虚风内动 三甲复脉汤第八章 湿热类温病伏暑的内容不考;湿温、暑湿等掌握临床特点;具体症型参考PPT及相关资料湿温湿温是湿热病邪所引起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多见于夏秋雨湿较盛的季节。发病初起以恶寒少汗,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特点:1.季节性强:在夏秋雨湿较重的季节,气候炎热,雨量特多,热蒸湿动,弥漫空间,人之所触,最易感受,因此湿温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此季节发病率高。2.发病较缓,病程较长:湿热胶结,难解难分,阻滞气机,郁遏阳气,致病迁延日久,缠绵不愈。整个病程以湿热留恋气分阶段时间较长。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4.病程中多见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机械课程设计
- 电子政务项目课程设计
- 贸易合同范本(2篇)
- 电子废弃物处理课程设计
- 课件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人力资源规划
- 电子信息工程课程设计
- 电子产品制造课程设计
- 电商客户管理课程设计
- 2024带家具租房合同范本
- 电动翻谱台的课程设计
- 和大人一起读三只白鹤
- 【拓展阅读】整本书阅读系列《林海雪原》
- 新能源(判断题301道)附有答案附有答案
- 南京林业大学考研811植物生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 2023年辽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数学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两只小象教案
- 11ZJ401楼梯栏杆安装图集
- 500以内的加减法
-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说课 课件
- 循证医学课件:临床实践指南的循证评价与应用
- GB 2758-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酒及其配制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