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时间:1次课,2学时)n模具温度是影响压铸件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未被严格地控制。大多模具温度是影响压铸件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未被严格地控制。大多数形状简单、压铸工艺性好的压铸件对模具温度控制要求不高,模具温度在较大范围内变数形状简单、压铸工艺性好的压铸件对模具温度控制要求不高,模具温度在较大范围内变动仍能生产出合格的压铸件。而生产某些复杂压铸件时,只有当模具温度控制在某一较窄动仍能生产出合格的压铸件。而生产某些复杂压铸件时,只有当模具温度控制在某一较窄范围内时,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压铸件,此时,必须严格控制模具温度。范围内时,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压铸件,此时,必须
2、严格控制模具温度。n在每一个压铸循环中,模具型腔内的温度是变化的。图在每一个压铸循环中,模具型腔内的温度是变化的。图12.1所示为某铝合金在所示为某铝合金在650时压时压铸厚度为铸厚度为4 mm的压铸件,其型腔温度的变化。压射前模具温度为的压铸件,其型腔温度的变化。压射前模具温度为200,循环持续时间,循环持续时间为为24 s。n使模具升温的热源,一是由金属液带入的热量,二是金属液充填型腔所消耗的一部分机械使模具升温的热源,一是由金属液带入的热量,二是金属液充填型腔所消耗的一部分机械能转换成的热能。模具在得到热量的同时也向周围散发热量,如果在单位时间内模具吸收能转换成的热能。模具在得到热量的同
3、时也向周围散发热量,如果在单位时间内模具吸收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相等而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则称为模具的热平衡。模具的温度控制就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相等而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则称为模具的热平衡。模具的温度控制就是把模具在热平衡时的温度控制在模具的最佳工作温度内。是把模具在热平衡时的温度控制在模具的最佳工作温度内。n模具的温度控制是通过模具的加热和冷却系统来达到的。加热与冷却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提模具的温度控制是通过模具的加热和冷却系统来达到的。加热与冷却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压铸件的内部质量和表面质量;稳定压铸件的尺寸精度;提高压铸机生产效率;降低模高压铸件的内部质量和表面质量;稳定压铸件的尺寸精度;提高压铸
4、机生产效率;降低模具热交变应力,提高模具使用寿命。具热交变应力,提高模具使用寿命。n12.1 模具的加热模具的加热 n12.2 模具的冷却模具的冷却 n压铸模常用的加热方法有以下几种。压铸模常用的加热方法有以下几种。n1煤气、天然气加热n这种加热方法方便,成本低,但会使模具型腔表面尤其是型腔中较小的凸起部分过热,最这种加热方法方便,成本低,但会使模具型腔表面尤其是型腔中较小的凸起部分过热,最后使型腔软化,从而降低模具寿命,而且加热时间长。后使型腔软化,从而降低模具寿命,而且加热时间长。n2低熔点合金加热n用煤气、天然气和电加热模具是利用外部热源加热模具,这种加热方法是比较合理的。对用煤气、天然
5、气和电加热模具是利用外部热源加热模具,这种加热方法是比较合理的。对于压铸锌合金之类低熔点合金,也可以不用外部热源加热压铸模,而是在冷的压铸模中直于压铸锌合金之类低熔点合金,也可以不用外部热源加热压铸模,而是在冷的压铸模中直接浇入金属液,利用金属液热量加热模具。开始压铸的几个铸件表面质量是很差的,舍弃接浇入金属液,利用金属液热量加热模具。开始压铸的几个铸件表面质量是很差的,舍弃不要。这种预热方法一般对压铸模使用寿命影响不大,但有时也出现铸件会粘附在动、定不要。这种预热方法一般对压铸模使用寿命影响不大,但有时也出现铸件会粘附在动、定模上的现象,如果压铸铝合金等高熔点合金也用这种方法时,就会大大降低
6、模具寿命。模上的现象,如果压铸铝合金等高熔点合金也用这种方法时,就会大大降低模具寿命。n3电加热n电加热器有电阻加热器、电感应加热器和红外线加热器。其中最常采用的是电热管加热,电加热器有电阻加热器、电感应加热器和红外线加热器。其中最常采用的是电热管加热,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规格。电热管一般布置在动定模套板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规格。电热管一般布置在动定模套板(也可以通过镶块也可以通过镶块)、支承板、支承板和座板上,按实际需要设置电热管的安装孔,布置时应避免与活动型芯或推杆发生干扰。和座板上,按实际需要设置电热管的安装孔,布置时应避免与活动型芯或推杆发生干扰。电加热清洁方便、操作安全,但成本较
7、高。如果用电加热清洁方便、操作安全,但成本较高。如果用SRM3型电热管时,模具的孔径与电热型电热管时,模具的孔径与电热管外径的配合间隙不应大于管外径的配合间隙不应大于0.8 mm,否则会降低传热效率。在动、定模上可布置供安装,否则会降低传热效率。在动、定模上可布置供安装热电偶的测温孔,以便控制模温。热电偶的测温孔,以便控制模温。n模具的冷却方式主要有风冷和水冷两种。模具的冷却方式主要有风冷和水冷两种。n1风冷的特点n风冷用于散热量要求较小的模具,如压铸低熔点、中小型薄壁铸件的模具。风冷用于散热量要求较小的模具,如压铸低熔点、中小型薄壁铸件的模具。n(1)风力来自鼓风机或压缩空气。风力来自鼓风机
8、或压缩空气。n(2)模具内不设冷却装置,结构简单。模具内不设冷却装置,结构简单。n(3)能将模具涂料吹匀,并加速驱散涂料所挥发的气体,减少铸件气孔。能将模具涂料吹匀,并加速驱散涂料所挥发的气体,减少铸件气孔。n(4)冷却速度慢,生产效率低。冷却速度慢,生产效率低。n图图12.2所示为型芯风冷的结构。所示为型芯风冷的结构。 n2水冷的特点n在连续大批量生产大、中型铸件或厚壁铸件时,为保持模具热平衡,多用水冷却模具。在在连续大批量生产大、中型铸件或厚壁铸件时,为保持模具热平衡,多用水冷却模具。在模具内设置冷却水通道,使热量随冷却水流动而迅速排出。水冷的特点为:模具内设置冷却水通道,使热量随冷却水流
9、动而迅速排出。水冷的特点为:n(1)模具内增设冷却水通道,增加了模具的复杂程度。模具内增设冷却水通道,增加了模具的复杂程度。n(2)冷却速度比风冷快,生产效率高,控制方便。冷却速度比风冷快,生产效率高,控制方便。n(3)冷却水温度要控制。冷却水温度要控制。n(4)要防止冷却水通道内沉积沉淀物。要防止冷却水通道内沉积沉淀物。n(5)冷却水通道直径冷却水通道直径推荐为推荐为816 mm,其孔壁距浇口或型腔的壁面一般取,其孔壁距浇口或型腔的壁面一般取1015 mm。n3水冷却装置的设计要点n由由4.3.2一节得知使模具热量平衡的冷却水通道直径与数量的有关计算公式。冷一节得知使模具热量平衡的冷却水通道
10、直径与数量的有关计算公式。冷却水通道设计要点为:却水通道设计要点为:n(1)冷却水通道要求布置在型腔内温度最高,热量比较集中的区域。要使通道冷却水通道要求布置在型腔内温度最高,热量比较集中的区域。要使通道通畅,不出现堵塞现象。通畅,不出现堵塞现象。n(2)模具镶拼结构上有冷却水通道通过时,要求采取密封措施,防止泄漏。可模具镶拼结构上有冷却水通道通过时,要求采取密封措施,防止泄漏。可以用密封垫圈或用铜管、不锈钢管作为冷却通道穿过镶拼结构交界处。以用密封垫圈或用铜管、不锈钢管作为冷却通道穿过镶拼结构交界处。n(3)水管接头尽可能设置在模具的下面或操作者的对面一侧。其外径尺寸应统水管接头尽可能设置在模具的下面或操作者的对面一侧。其外径尺寸应统一,以便接装输水胶管。一,以便接装输水胶管。n4冷却水通道的布置形式n图图12.3、图、图12.4、图、图12.5及图及图12.6是常用的几种型腔、型芯冷却通道布置形式。是常用的几种型腔、型芯冷却通道布置形式。分流锥冷却如图分流锥冷却如图12.7所示。浇口套冷却如图所示。浇口套冷却如图12.8所示。内浇口冷却如图所示。内浇口冷却如图12.9所所示,冷却通道布置在内浇口正下方示,冷却通道布置在内浇口正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电网建设投资合同
- 半导体芯片设计研发合同
- 2025关于来料加工合同范本
- 2025齐鲁证券定向合同
- 2025食品原材料采购合同
- 2025捐赠合同范文
- 2025关于劳动合同是否有效的提问(杭州)
- 2025公司之间借款合同格式
- 2025年国际商务仲裁协议书范文
- 2025年农村致富意外险协议
- 新概念英语第4册课文(中英文对照)
- 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8 一元一次方程有整数解(解析版)
-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谱乐谱
- 酒店安全生产责任制
- 汉字文化解密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福建地理概况课件
- 单体浇铸尼龙
- 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平台商业计划书课件
- 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文10篇
- GB/T 24476-2023电梯物联网企业应用平台基本要求
- 管线探测技术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