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养大鲵娃娃鱼疾病与防治措施参考模板_第1页
家养大鲵娃娃鱼疾病与防治措施参考模板_第2页
家养大鲵娃娃鱼疾病与防治措施参考模板_第3页
家养大鲵娃娃鱼疾病与防治措施参考模板_第4页
家养大鲵娃娃鱼疾病与防治措施参考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大鲵-娃娃鱼养殖技术DVD视频播放家养大鲵(娃娃鱼)疾病与防治措施大鲵(Andrias davianus),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为我国特有的大型两栖动物,具有很高的食用、科研及药用价值。近年来,大鲵作为一种新开发的名贵水产动物,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从事大鲵的人工养殖,但人工养殖的大鲵由于技术不到位常患各种疾病,造成较大的损失。其中大鲵常见病害有水霉病、肠炎病、烂尾病,“三病”死亡率可达40%90%,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作者根据多年养殖大鲵的经验,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治疗率达90%以上,现将具体技术介绍如下,供广

2、大养殖者参考。一、大鲵感染水霉、肠炎、烂尾的危害症状1、水霉病主要症状:观察病鲵可见其头部、躯干部、四肢、尾部有水霉寄生。早期只见寄生部位边缘不明显的小白点,随后逐渐见到长出的棉絮状菌丝,感染部位肌肉溃烂,严重的出血。四肢感染时会出现菌丝布满整个部位,刮除菌丝后,可见四肢上有许多肉瘤状圆点,并出血,触之病鲵有剧烈痛感。开始感染时急噪不安地全池游动,有的在池中整个身体翻转,最后导致全身感染病菌,引起并发症。病鲵无力地在池中游动,体质消瘦,行动迟钝,投喂饵料时不动不摄食,如处理不及时会导致死亡。2、肠炎病主要症状:病鲵起初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严重的不摄食。病鲵发病中期激动不安,在池中乱撞池壁,最后

3、无力地伏于池底,活动减少。观察其粪便不成形,入水不久后即散开,而正常的大鲵粪便入水后半小时后仍呈圆棒状。人工投喂时,大鲵有吐食现象,即使吞下,不久又吐出。后期脱皮严重,皮肤无光泽。观察其泄殖孔呈红色,严重时,轻压腹部有血水流出,腹部膨胀。解剖病死鲵,可见肠道发炎、充血,出现糜烂。3、烂尾病主要症状:大鲵感染烂尾病主要表现为尾部病初充血,随后发炎糜烂,分泌白色黏液,并有臭味。最后尾部肌肉腐烂,如不及时发现治疗,将难以治愈。二、大鲵感染水霉、肠炎、烂尾的原因1、水霉病病因:发病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工搬动、运输或其它机械损伤时,致使大鲵表皮损伤,给水霉菌可乘之机。此外,大鲵在越冬期,机体活动明显减少,从

4、水中带来的一些杂物如藻类等很容易沉积在机体上,容易引发水霉菌在上面繁殖,进而侵入大鲵机体。在用药物对大鲵池消毒时,由于药物浓度配制过高,大鲵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如脱皮、体表分泌白色黏液。如高锰酸钾具有腐蚀作用,浓度过高,会造成大鲵体表皮肤的损伤而感染水霉。2、肠炎病病因: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养员在投喂饵料时,对饵料常不消毒,如将鱼类、蛙类、虾类等活饵料直接放入大鲵养殖池。由于这些饵料来自富营养化水体,携带致病菌的几率大,大鲵摄食后感染病菌而患病。其次是水体受污染,导致大鲵养殖水的病菌较多。再次是管理不到位,如没有及时对养殖池消毒,对大鲵饵料投喂过多,导致大鲵消化不良。经过研究,大鲵肠炎病的病原为点状产

5、气单孢杆菌。3、烂尾病病因:发病原因主要是大鲵机体受伤,感染病菌致病。三、流行情况水霉病一年四季节均可发生,肠炎病发病季节多在49月,此时水温适宜大鲵生长,大鲵摄食饵料多。幼鲵、成鲵、亲鲵都可感染此病。烂尾病主要感染12kg的成鲵。四、综合防治技术1、养殖池建造技术 大鲵养殖池要符合大鲵生物学特性要求,光照要暗,光照控制在300LX; 养殖池底要光滑,因为大鲵表皮天生很薄,容易造成损伤; 池子面积在12,培育池有一定的高度(80100),防止逃逸,一池一尾培育防止撕咬受伤; 池水排灌方便,有进出水口,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2、做好大鲵池清洁卫生在大鲵池粗糙的表面与死角,极易藏污纳垢,是水霉

6、等病菌滋生的场所,同时也是清洁的难点,要定期做好全池排污,对于死角要特别仔细。当天投喂的饵料,第二天要检查其摄食情况,及时将池中残饵拣出,防止饵料变质滋生水霉,避免水质污染。3、加强大鲵的培育对于成鲵要供应充足的饵料,让其摄食;对于大鲵亲本正处于产后体虚阶段,同时精卵巢也正处于退化与吸收的阶段,要给大鲵亲本大量的营养物质,使其产后迅速恢复健康,增强机体对病菌的抵抗力。根据亲体的摄食强度,除了投喂相应的适口饵料外,还要做到饵料多样化,要在饵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和氨基酸,最大限度地保证其营养物质的供应,为精卵巢的发育准备充足的营养。注意饵料的投喂方法,具体做法是:每尾大鲵每次的投饵料量为其体重的

7、2%3%为宜,要求每对大鲵称重一次,投喂频率为水温在10左右是为每隔7天投饵一次,水温在15左右是为每隔四天投饵一次,水温在20左右是为每隔二天投饵一次。4、加强大鲵养殖的日常管理 作好大鲵饵料的消毒工作,大鲵饵料一般以鱼虾等为主,对于来自富营养化水体中的鱼虾等活饵料,冬季携带水霉菌的几率高。在人工投喂前应作好消毒杀菌工作,方法是用2%3%食盐水对活饵料浸泡1015分钟,可有效杀灭一些水霉菌等致病菌,也可以将活饵料切成块,然后消毒后投喂; 做好通风工作,一般将大鲵饲养房的门窗紧闭,但大鲵主要以肺呼吸,所以要定期开窗,进行气体交换,有条件的可以安装排通风机; 观察大鲵的摄食情况,及时投喂饵料;

8、定期对大鲵池消毒,杀灭水中病原菌。在大鲵运输、搬动、检查性腺发育、副性征等时,操作要细心,防止大鲵机体受伤。在引种放养前,要挑选机体健壮、无病无伤的大鲵,入池时用1%2%食盐水浸泡大鲵23分钟,可取得预防的效果。5、药物治疗技术 水霉病的治疗 用毛刷等柔软工具清除大鲵体表上寄生的水霉菌,再将池水放干,让大鲵在无水状态下保持30分钟。 发现大鲵体表寄生水霉,可用高锰酸钾15ppm的水溶液,用棉球直接轻擦病烂处消毒,反复用35次,即可痊愈。对于稚鲵用2%食盐溶液消毒3分钟,每天一次,连用3天。 肠炎病的治疗发现大鲵患病,要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对所有用具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用抗生素药物治疗。

9、具体办法是对于能摄食的病鲵,用土霉素一片插入饵料鱼块中投喂,连用一周;对于不摄食的病鲵,要用腹腔注射硫酸庆霉素的办法,剂量为1万单位每公斤病鲵体重,连续注射3天,每天一次。 烂尾病的治疗烂尾病要及时注射抗生素,剂量控制在1万单位每公斤病鲵体重。6、大鲵用药后的应对管理措施大鲵患病后,一般停止摄食,活动减少,严重者皮肤分泌油状液体,病情严重时有臭味,如患烂尾病时常分泌一种白色的臭味黏液。有的大鲵用药一段时间后,还是不摄食。因此,要及时做好清洗工作,加入清水,用常流水饲养,做好暂养护理工作。用高锰酸钾溶液对大鲵消毒后,因高锰酸钾有腐蚀作用,常对大鲵皮肤造成伤害,大鲵常在短时间内脱皮,要及时用捞网将

10、脱皮捞出,做到不交叉感染。对于用药治疗有效果但仍不摄食的大鲵,要从改善饵料上应对,用鱼类投喂时,要将鱼头、鱼大刺、鳍条等去掉后,切成较小的鱼块,做到让大鲵摄食时适口,饵料除了要进行消毒外,应从小量投喂到逐步加到原来水平,投喂次数也不要过多,一次投喂摄食后,要过几天让其消化一段时间,再继续投喂。7、给大鲵注射抗生素等药物时的技巧由于大鲵个体较大,又是软骨动物,活动能力强,具有喜静怕惊,喜暗怕光等特性。因此,在给大鲵注射药物时,除了要保证大鲵的安全外,也要防止大鲵咬伤人。根据经验做法,先将药物配好,吸好药液到注射器后,两人用担架将大鲵从池中捉起,再放入塑料大盆中,此时,辅助人员要防止其爬出盆外,待

11、其安静后,用手帕打湿后,盖到大鲵头部上,可以有效减少其掉头咬人和翻动躯体,最后注射。大鲵水霉、肠炎、烂尾“三病”综合防治技术 _    大鲵(Andrias davianus),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为我国特有的大型两栖动物,具有很高的食用、科研及药用价值。近年来,大鲵作为一种新开发的名贵水产动物,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从事大鲵的人工养殖,但人工养殖的大鲵由于技术不到位常患各种疾病,造成较大的损失。其中大鲵常见病害有水霉病、肠炎病、烂尾病,“三病”死亡率可达40%90%,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作者根据多年养殖大鲵的经验,采

12、用综合防治技术,治疗率达90%以上,现将具体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者参考。一、大鲵感染水霉、肠炎、烂尾的危害症状1、水霉病主要症状:观察病鲵可见其头部、躯干部、四肢、尾部有水霉寄生。早期只见寄生部位边缘不明显的小白点,随后逐渐见到长出的棉絮状菌丝,感染部位肌肉溃烂,严重的出血。四肢感染时会出现菌丝布满整个部位,刮除菌丝后,可见四肢上有许多肉瘤状圆点,并出血,触之病鲵有剧烈痛感。开始感染时急噪不安地全池游动,有的在池中整个身体翻转,最后导致全身感染病菌,引起并发症。病鲵无力地在池中游动,体质消瘦,行动迟钝,投喂饵料时不动不摄食,如处理不及时会导致死亡。2、肠炎病主要症状:病鲵起初精神不振,食欲

13、减少,严重的不摄食。病鲵发病中期激动不安,在池中乱撞池壁,最后无力地伏于池底,活动减少。观察其粪便不成形,入水不久后即散开,而正常的大鲵粪便入水后半小时后仍呈圆棒状。人工投喂时,大鲵有吐食现象,即使吞下,不久又吐出。后期脱皮严重,皮肤无光泽。观察其泄殖孔呈红色,严重时,轻压腹部有血水流出,腹部膨胀。解剖病死鲵,可见肠道发炎、充血,出现糜烂。3、烂尾病主要症状:大鲵感染烂尾病主要表现为尾部病初充血,随后发炎糜烂,分泌白色黏液,并有臭味。最后尾部肌肉腐烂,如不及时发现治疗,将难以治愈。二、大鲵感染水霉、肠炎、烂尾的原因1、水霉病病因:发病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工搬动、运输或其它机械损伤时,致使大鲵表皮损

14、伤,给水霉菌可乘之机。此外,大鲵在越冬期,机体活动明显减少,从水中带来的一些杂物如藻类等很容易沉积在机体上,容易引发水霉菌在上面繁殖,进而侵入大鲵机体。在用药物对大鲵池消毒时,由于药物浓度配制过高,大鲵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如脱皮、体表分泌白色黏液。如高锰酸钾具有腐蚀作用,浓度过高,会造成大鲵体表皮肤的损伤而感染水霉。2、肠炎病病因: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养员在投喂饵料时,对饵料常不消毒,如将鱼类、蛙类、虾类等活饵料直接放入大鲵养殖池。由于这些饵料来自富营养化水体,携带致病菌的几率大,大鲵摄食后感染病菌而患病。其次是水体受污染,导致大鲵养殖水的病菌较多。再次是管理不到位,如没有及时对养殖池消毒,对大鲵饵料

15、投喂过多,导致大鲵消化不良。经过研究,大鲵肠炎病的病原为点状产气单孢杆菌。3、烂尾病病因:发病原因主要是大鲵机体受伤,感染病菌致病。三、流行情况水霉病一年四季节均可发生,肠炎病发病季节多在49月,此时水温适宜大鲵生长,大鲵摄食饵料多。幼鲵、成鲵、亲鲵都可感染此病。烂尾病主要感染12kg的成鲵。四、综合防治技术1、养殖池建造技术 大鲵养殖池要符合大鲵生物学特性要求,光照要暗,光照控制在300LX; 养殖池底要光滑,因为大鲵表皮天生很薄,容易造成损伤; 池子面积在12,培育池有一定的高度(80100),防止逃逸,一池一尾培育防止撕咬受伤; 池水排灌方便,有进出水口,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2、做

16、好大鲵池清洁卫生在大鲵池粗糙的表面与死角,极易藏污纳垢,是水霉等病菌滋生的场所,同时也是清洁的难点,要定期做好全池排污,对于死角要特别仔细。当天投喂的饵料,第二天要检查其摄食情况,及时将池中残饵拣出,防止饵料变质滋生水霉,避免水质污染。3、加强大鲵的培育对于成鲵要供应充足的饵料,让其摄食;对于大鲵亲本正处于产后体虚阶段,同时精卵巢也正处于退化与吸收的阶段,要给大鲵亲本大量的营养物质,使其产后迅速恢复健康,增强机体对病菌的抵抗力。根据亲体的摄食强度,除了投喂相应的适口饵料外,还要做到饵料多样化,要在饵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和氨基酸,最大限度地保证其营养物质的供应,为精卵巢的发育准备充足的营养。注

17、意饵料的投喂方法,具体做法是:每尾大鲵每次的投饵料量为其体重的2%3%为宜,要求每对大鲵称重一次,投喂频率为水温在10左右是为每隔7天投饵一次,水温在15左右是为每隔四天投饵一次,水温在20左右是为每隔二天投饵一次。4、加强大鲵养殖的日常管理 作好大鲵饵料的消毒工作,大鲵饵料一般以鱼虾等为主,对于来自富营养化水体中的鱼虾等活饵料,冬季携带水霉菌的几率高。在人工投喂前应作好消毒杀菌工作,方法是用2%3%食盐水对活饵料浸泡1015分钟,可有效杀灭一些水霉菌等致病菌,也可以将活饵料切成块,然后消毒后投喂; 做好通风工作,一般将大鲵饲养房的门窗紧闭,但大鲵主要以肺呼吸,所以要定期开窗,进行气体交换,有

18、条件的可以安装排通风机; 观察大鲵的摄食情况,及时投喂饵料; 定期对大鲵池消毒,杀灭水中病原菌。在大鲵运输、搬动、检查性腺发育、副性征等时,操作要细心,防止大鲵机体受伤。在引种放养前,要挑选机体健壮、无病无伤的大鲵,入池时用1%2%食盐水浸泡大鲵23分钟,可取得预防的效果。5、药物治疗技术 水霉病的治疗 用毛刷等柔软工具清除大鲵体表上寄生的水霉菌,再将池水放干,让大鲵在无水状态下保持30分钟。 发现大鲵体表寄生水霉,可用高锰酸钾15ppm的水溶液,用棉球直接轻擦病烂处消毒,反复用35次,即可痊愈。对于稚鲵用2%食盐溶液消毒3分钟,每天一次,连用3天。 肠炎病的治疗发现大鲵患病,要及时隔离治疗,

19、同时对所有用具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具体办法是对于能摄食的病鲵,用土霉素一片插入饵料鱼块中投喂,连用一周;对于不摄食的病鲵,要用腹腔注射硫酸庆霉素的办法,剂量为1万单位每公斤病鲵体重,连续注射3天,每天一次。 烂尾病的治疗烂尾病要及时注射抗生素,剂量控制在1万单位每公斤病鲵体重。6、大鲵用药后的应对管理措施大鲵患病后,一般停止摄食,活动减少,严重者皮肤分泌油状液体,病情严重时有臭味,如患烂尾病时常分泌一种白色的臭味黏液。有的大鲵用药一段时间后,还是不摄食。因此,要及时做好清洗工作,加入清水,用常流水饲养,做好暂养护理工作。用高锰酸钾溶液对大鲵消毒后,因高锰酸钾有腐蚀作

20、用,常对大鲵皮肤造成伤害,大鲵常在短时间内脱皮,要及时用捞网将脱皮捞出,做到不交叉感染。对于用药治疗有效果但仍不摄食的大鲵,要从改善饵料上应对,用鱼类投喂时,要将鱼头、鱼大刺、鳍条等去掉后,切成较小的鱼块,做到让大鲵摄食时适口,饵料除了要进行消毒外,应从小量投喂到逐步加到原来水平,投喂次数也不要过多,一次投喂摄食后,要过几天让其消化一段时间,再继续投喂。7、给大鲵注射抗生素等药物时的技巧由于大鲵个体较大,又是软骨动物,活动能力强,具有喜静怕惊,喜暗怕光等特性。因此,在给大鲵注射药物时,除了要保证大鲵的安全外,也要防止大鲵咬伤人。根据经验做法,先将药物配好,吸好药液到注射器后,两人用担架将大鲵从

21、池中捉起,再放入塑料大盆中,此时,辅助人员要防止其爬出盆外,待其安静后,用手帕打湿后,盖到大鲵头部上,可以有效减少其掉头咬人和翻动躯体,最后注射。大鲵常见病害目前危害大鲵的主要病害已达14种。主要病害种类包括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虫病以及其他一些疾病。主要的细菌性疾病包括赤皮病、腐皮病、腹胀病(又称腹水病)、肠炎病、打印病(俗称红梅斑病)、烂尾病、烂嘴病、白点病、出血病等;真菌引起的疾病有水霉病;寄生性疾病有吸虫病、线虫病等。1 腐皮病(1)病症:表粘液脱落,摸起来粗糙;体表有许多油菜籽至绿豆粒状白点,并逐渐发展成白色斑块状;到中晚期,白色斑点进二步腐烂成溃疡,并附着一层白色内容物,尤以四肢最为

22、严重。病鲵口腔、尾柄、头部略充血,厌食或废食,直至死亡。剖检死体,肝脏肿大,呈现紫红色,胃肠道充血,胆囊肿大,呈绿色,心脏色泽变淡,肺紫红色。(2)防治:腐皮病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菌,对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表明,对药物敏感性比较一致并且灵敏度比较高的药物有:新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痢特灵、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挑选高敏药物进行治疗是能够有效防治该病。大鲵腐皮病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大鲵是肉食性动物应分池单独饲养,防相互攻咬受伤;运输过程中应小心操作,防擦伤皮肤,大鲵下池前应进行药浴消毒;饲料营养价值要全面,添加维生素等成份;特别注意调节水质,池水定期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坚持“四定投饵”,以

23、上措施将能有效地防治大鲵腐皮病。2 烂尾病(1)症状:娃娃鱼患此病初期,尾柄基部末端常出现红色小点或红色斑点状,周围组织充血、发炎、表皮略呈灰白色,易腐烂,后期病灶处肌肉坏死,粘附大量病原菌及杂物,严重时尾部骨骼外露,此时娃娃鱼食欲减退或不食,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尾部摆动无力,不久便会死亡。(2)防治:致病菌主要为屈挠菌。用强氯精0.3O.4ppm或二氧化氯O.2。0.3ppm浓度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34天为一疗程;对病情较重的先用1525ppm浓度高锰酸钾或O.3O.5ppm孔雀石绿浸洗1520分钟,并彻底清洗创伤表面的附着物,随后用硫磺软膏等消炎药物涂患处,每天一次,47天可治愈。3 烂

24、嘴病(1)病症:是口腔溃烂,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病鲵的上、下唇肿大、渗血、溃烂,严重的露出上、下颌骨;另一种是嘴唇外表正常,但口腔内上腭组织形成大块蚀斑,并引起严重出血。也有的病鲵两种症状均有。病鲵长时间不能进食,体质减弱,易引起并发感染而死亡。(2)防治:致病菌主要为屈挠菌。药敏试验表明病原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均高度敏感,采用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剂量为2万IU/kg,连续注射37天。4 打印病(俗称红梅斑病)(1)病症:病鲵体表出现豆粒似的红斑,呈肿块状,有的表皮腐烂(均在红斑处),患病部位多在背部、尾部,也有少数在躯干和四肢的。被感染了的大鲵多游出人工筑穴,离群独游。解剖检查,心脏、肝、肺无病变。(2)防治:致病菌主要为屈挠菌。药敏试验表明病原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均高度敏感,采用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剂量为2万IU/kg,连续注射37天。5 水霉病(1)病症:被感染的受精卵和病鲵体表长出棉毛状的灰白色菌丝,菌丝长度可达3厘米,成丛生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