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态度主编主编 李建明李建明主编 李建明制作人:龚文进制作人:龚文进单单 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位:广州中医药大学E-mail:E-mail: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本章提纲本章提纲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概述社会态度的概述 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态度的测量社会态度的测量第四节第四节 偏见与歧视偏见与歧视 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概述社会态度的概述v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一)态度的定义(一)态度的定义(二)态度的特征(二)态度的特征v二、态度的结构与
2、种类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一)态度的结构(一)态度的结构(二)(二) 态度的种类态度的种类v三、态度的功能三、态度的功能v四、态度与行为四、态度与行为(一)态度预测行为(一)态度预测行为(二)行为影响态度(二)行为影响态度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v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一)态度的概念(一)态度的概念 弗里德曼:态度是一种带有认知、情感成分弗里德曼:态度是一种带有认知、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 里帕:态度是对目标的一种评价性反应。里帕:态度是对目标的一种评价性反应。 态度(态度(attitudea
3、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部心理倾向。 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一、态度的定义与特征v(二)态度的特征(二)态度的特征1.1.对象性对象性 指向一定对象,具有针对性。指向一定对象,具有针对性。 2.2.评价性评价性 是经对特定事物的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是经对特定事物的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看法、体验或意向。 3.3.稳定性与持续性稳定性与持续性 形成后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形成后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改变。易改变。4.4.
4、内在性内在性 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心理历程或状态。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心理历程或状态。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一)态度的结构(一)态度的结构弗里德曼(弗里德曼(J.L.FreedmanJ.L.Freedman)认为态度包括)认为态度包括情感情感(affectaffect)、行为(行为(behaviorbehavior)和)和认知(认知(cognitioncognition)三种因素,故也被称作态度的三种因素,故也被称作态度的“ABCABC”模式。模式。 (cognition,Ccognition,C)即对对象
5、的知觉、理解和评价。)即对对象的知觉、理解和评价。(affect, Aaffect, A)即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喜)即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喜欢或不喜欢,尊重或不尊重。欢或不喜欢,尊重或不尊重。(behavior,Bbehavior,B)即行为的内在准备状况。)即行为的内在准备状况。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认知成分理解概念信念知觉观点情感成分情感情绪评价行为倾向成分意向倾向偏好外显行为态度的态度的ABC理论理论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v (二)(二) 态度的种类态度的种类认知性态度、情
6、感性态度和行为性态度认知性态度、情感性态度和行为性态度认知性态度(认知性态度(cognitive attitudecognitive attitude)对态度对象有关事实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态度。对态度对象有关事实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态度。情感性态度(情感性态度(affective attitudeaffective attitude)根据感觉和价值观而不是基于事物的优缺点而形成的态度。根据感觉和价值观而不是基于事物的优缺点而形成的态度。行为性态度(行为性态度(behavioral attitudebehavioral attitude)根据人们对某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观察而形成的态度。根据人
7、们对某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观察而形成的态度。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v 一般态度和具体态度一般态度和具体态度v 一般态度(一般态度(general general attitudeattitude)是指对某一概括)是指对某一概括性对象的态度;具体态度性对象的态度;具体态度(specific attitudespecific attitude)是指)是指对某一具体对象的态度。对某一具体对象的态度。v 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v 威尔逊等人提出威尔逊等人提出“双重态双重态度模型度模型”(dual attitude dual att
8、itude modelmodel),认为人们对同),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有两种不同的一态度客体有两种不同的评价:外显态度(评价:外显态度(explicit explicit attitudeattitude)和内隐态度)和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implicit attitude)。外)。外显态度是指人们能够意识显态度是指人们能够意识到的,即通过自我反省就到的,即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表现出来的态度。内隐能表现出来的态度。内隐态度则是人们对客体的自态度则是人们对客体的自动反应。动反应。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v 个体态度和群体
9、态度个体态度和群体态度个体态度个体态度v 包含有两方面的意思。就态度主体而言,是指社会个体,包含有两方面的意思。就态度主体而言,是指社会个体,是有着社会关系的个体;就态度主体与态度对方的关系而是有着社会关系的个体;就态度主体与态度对方的关系而言,是和其他社会个体发生联系。言,是和其他社会个体发生联系。群体态度群体态度v 指群体中多数成员或全体成员对某一事件的共有态度。指群体中多数成员或全体成员对某一事件的共有态度。个体态度与群体态度的关系个体态度与群体态度的关系v 个体态度与群体态度有联系又有区别。个体态度与群体态度有联系又有区别。v 个体态度是群体态度的基础,群体态度是在个体态度的基个体态度
10、是群体态度的基础,群体态度是在个体态度的基础上,由个体间的互动产生出共同的态度。群体态度是由础上,由个体间的互动产生出共同的态度。群体态度是由个体态度中共有的部分构成的。个体态度中共有的部分构成的。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三、态度的功能三、态度的功能 :帮助和吸收外界复杂的信息。:帮助和吸收外界复杂的信息。:反映个体的内在需要,促进个体需要:反映个体的内在需要,促进个体需要的满足。的满足。: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保护自己,回避会导致不适的事:保护自己,回避会导致不适的事物与环境。物与环境。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三、态度的功能三、态度的功能1.知识
11、功能(knowledge function)实实 验验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让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写出来。整地写出来。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结论: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结论: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三、态度的功能三、态度的功能2.2.效用功能
12、(utilitarian function) 态度是一种行为的倾向,通过态度就可以预测人态度是一种行为的倾向,通过态度就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同样,通过行为也可以获知人的态度。的行为,同样,通过行为也可以获知人的态度。购物单购物单1 1购物单购物单2 21 1听发酵粉听发酵粉2 2块面包、一串胡萝卜块面包、一串胡萝卜1 1磅雀巢咖啡磅雀巢咖啡1.51.5磅碎牛肉磅碎牛肉2 2听桃子听桃子5 5磅土豆磅土豆1 1听发酵粉听发酵粉2 2块面包、一串胡萝卜块面包、一串胡萝卜1 1磅新鲜咖啡磅新鲜咖啡1.51.5磅碎牛肉磅碎牛肉2 2听桃子听桃子5 5磅土豆磅土豆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三、态
13、度的功能三、态度的功能3.自我防御功能(ego-defense function) v有利树立自我形象及价有利树立自我形象及价值观,减少焦虑。值观,减少焦虑。v酸葡萄效应酸葡萄效应v甜柠檬效应甜柠檬效应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三、态度的功能三、态度的功能4.价值表达功能(value-expressive function) v实实 验验 过程:拉姆伯特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让一些英裔大学过程:拉姆伯特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让一些英裔大学生与法裔大学生听录音,然后凭声音来判断说话者的个生与法裔大学生听录音,然后凭声音来判断说话者的个性特征。告知录音是性特征。告知录音是1010个人朗读同一
14、篇文章,其中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其中5 5人人用英语,用英语,5 5人用法语。但实际上是人用法语。但实际上是5 5个人分别用两种语言个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当时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优于法裔。朗读。当时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优于法裔。 结果:(结果:(1 1)对同一个朗读者,当他以英语朗读时,比)对同一个朗读者,当他以英语朗读时,比用法语朗读时能获得更好的评价。(用法语朗读时能获得更好的评价。(2 2)法裔比英裔更)法裔比英裔更高估计英语朗读者的特征。高估计英语朗读者的特征。 结论:态度一旦形成,就会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判断,结论:态度一旦形成,就会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判断,一个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
15、度去判断他人。一个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四、态度与行为四、态度与行为v(一)态度预测行为(一)态度预测行为v1 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v艾赞和菲什宾(艾赞和菲什宾(I.Ajzen & M.FishbeinI.Ajzen & M.Fishbein,19751975;19801980)提出理性行动理论以及艾赞在此框架上发)提出理性行动理论以及艾赞在此框架上发展出的计划行为理论。展出的计划行为理论。v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是个体的行为意向
16、能预测他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是个体的行为意向能预测他的行为。影响意向的变量有三个:指向行为的态的行为。影响意向的变量有三个:指向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到的控制感。度、主观规范和知觉到的控制感。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四、态度与行为四、态度与行为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主观规范主观规范“男朋友说过他会支男朋友说过他会支持我。持我。”指向行为的态度指向行为的态度“运动使人健康。运动使人健康。”行为意向行为意向“我想坚持天天我想坚持天天跑步。跑步。”行行 为为知觉到的控制感知觉到的控制感“只要我努力就能做只要我努力就能做到。到。” 人们经过思考计划后形成的对于运动的具体态度能更好地预测人们经过
17、思考计划后形成的对于运动的具体态度能更好地预测其跑步行为。其跑步行为。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四、态度与行为四、态度与行为v2.2.态度态度行为过程模型行为过程模型(attitude-behavior attitude-behavior process modelprocess model)v法继欧(法继欧(R.H.FazioR.H.Fazio)提出的态度)提出的态度行为过程模型行为过程模型认为认为“哪怕在个体没有积极地仔细考虑态度时,哪怕在个体没有积极地仔细考虑态度时,态度也能指导人的行为。态度也能指导人的行为。”v态度被事件自动激活,这种激活将个体引入选择态度被事件自动激活,这
18、种激活将个体引入选择性知觉过程,使其根据先前存在的态度来评价对性知觉过程,使其根据先前存在的态度来评价对象。象。 态度激活态度激活行为行为规范规范对情景的定义对情景的定义选择性知觉选择性知觉对事件的定义对事件的定义图图6-3 态度态度行为过程模型行为过程模型对态度客体对态度客体的即刻知觉的即刻知觉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四、态度与行为四、态度与行为(二)(二)行为影响态度行为影响态度v态度会影响行为,同时态度会影响行为,同时行为也会影响态度。行为也会影响态度。v角色扮演角色扮演 路西法效应路西法效应 模拟监狱实验模拟监狱实验 费雯丽与费雯丽与欲望号街车欲望号街车 登门槛现象登门槛现
19、象 低价法策略低价法策略 航空公司售航空公司售票票v残酷的行为会培养出厌残酷的行为会培养出厌恶的态度恶的态度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第二节 态度形成与改变态度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一、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一)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v1.1.条件反射理论条件反射理论(1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2 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v2.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v3.3.认知理论认知理论(二)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二)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一、态度的形成一、态度的形成v1. 1.条件反射理论条件反射
20、理论v(1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拉兹伦拉兹伦G.H.S.RazranG.H.S.Razran)和杜布()和杜布(L.W.DoobL.W.Doob)等人认为,以态度对象作为条件刺激,将其与人等人认为,以态度对象作为条件刺激,将其与人已经具有的肯定或否定性评价、情感等无条件刺已经具有的肯定或否定性评价、情感等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强化,则可对其形成特定的社会态度。激多次结合强化,则可对其形成特定的社会态度。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一、态度的形成一、态度的形成v1. 1.条件反射理论条件反射理论v(2 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由斯金纳(由斯金纳(B.F
21、.SkinnerB.F.Skinner)提出,他认为行)提出,他认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的习得具有强化作用,行为习得为的结果对行为的习得具有强化作用,行为习得是在强化基础上实现的。当个体的态度(如喜欢是在强化基础上实现的。当个体的态度(如喜欢干净、尊敬师长)得到了社会的赞许,它就受到干净、尊敬师长)得到了社会的赞许,它就受到了强化,形成尊敬师长的态度。了强化,形成尊敬师长的态度。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一、态度的形成一、态度的形成2.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班杜拉(A.BanduraA.Bandura)观察学习和模仿观察学习和模仿习得态度习得态度 3.3.认知理论认知理论:
22、自愿或避免受到惩罚。:自愿或避免受到惩罚。:自觉接受,自愿进行。:自觉接受,自愿进行。:内心发生改变,接受了新的观点、新的情:内心发生改变,接受了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打算。感和新的打算。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一、态度的形成一、态度的形成:政策、风俗习惯、媒体、时尚、明星:政策、风俗习惯、媒体、时尚、明星等。等。:父母的态度、家庭教育、成员关系、:父母的态度、家庭教育、成员关系、生活方式等。生活方式等。:参考比较、模仿学习。:参考比较、模仿学习。:团体规范、团体氛围等。:团体规范、团体氛围等。: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
23、改变二、态度的改变v(一)态度改变的主要理论(一)态度改变的主要理论1.1.海德平衡理论海德平衡理论 一个人对某事物的态度与另一个一个人对某事物的态度与另一个有密切情感关系的人对该事物的态度有关。有密切情感关系的人对该事物的态度有关。2.2.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诸因素之间不协调时将产生认知诸因素之间不协调时将产生不安而发生态度的改变。不安而发生态度的改变。3.3.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 理性分析改变态理性分析改变态度。度。 4.4.期望期望效价理论效价理论 诱因改变态度。诱因改变态度。 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改变二、态度的改变v
24、(一)态度改变的主要理论(一)态度改变的主要理论v 1.1.认知平衡理论认知平衡理论 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兹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兹海德海德 “被知觉的单元和情感无应激地共同存在着,因此,被知觉的单元和情感无应激地共同存在着,因此,不论对认知组织的变化还是情感表现的变化都没有压不论对认知组织的变化还是情感表现的变化都没有压力。力。” ” “P-O-X ”模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单的交往情境,模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单的交往情境,其中其中P 是认知主体,是认知主体,O 是作为认知对象的另一个人,是作为认知对象的另一个人,X 则是与则是与P 和和O 有某种关系的某种情境、事件、观念或有某
25、种关系的某种情境、事件、观念或第三个人。当三方关系均为肯定,或两方为否定,一第三个人。当三方关系均为肯定,或两方为否定,一方为肯定时,便存在着平衡状态,否则便存在着不平方为肯定时,便存在着平衡状态,否则便存在着不平衡状态。衡状态。 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改变二、态度的改变v1.1.认知平衡理论认知平衡理论认知的平衡与不平衡状态认知的平衡与不平衡状态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改变二、态度的改变v (1)协调,此时两种元素的涵义一致,彼此不相矛盾;)协调,此时两种元素的涵义一致,彼此不相矛盾;v (2)不相干,此时两种元素的涵义互不牵连;)不相干,此时两
26、种元素的涵义互不牵连;v (3)不协调,此时两种元素彼此矛盾。)不协调,此时两种元素彼此矛盾。 (一)态度改变的主要理论(一)态度改变的主要理论 2. 2.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创始人费斯汀格创始人费斯汀格基本观点:基本观点: 每一认知结构都是由诸多基本的每一认知结构都是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的,而认知结构的状态认知元素构成的,而认知结构的状态也就自然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也就自然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他以极其简单的方式相互间的关系。他以极其简单的方式将这种关系还原成三种可能性:将这种关系还原成三种可能性: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v 2.2.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
27、调理论v 失调量大小失调量大小v 不协调或曰失调是有程度上的区别的,它主要取决于两个不协调或曰失调是有程度上的区别的,它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不协调的程度同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方面:其一,不协调的程度同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其二,不协调的程度还取决于一个人所具重要性成正比;其二,不协调的程度还取决于一个人所具有的不协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的数目的相对比例。有的不协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的数目的相对比例。v 认知失调理论的两个假设认知失调理论的两个假设v 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力求
28、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减少不协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 v 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能动地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 二、态度的改变二、态度的改变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改变二、态度的改变2.2.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v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实验证据: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实验证据: v决策后认知失调(决策后认知失调(post-decision dissonancepost-decision dissonance) v不充分理由
29、(不充分理由(insufficient justificationinsufficient justification) v自主选择(自主选择(volitionvolition) v可预见的不良后果(可预见的不良后果(foreseeable negative foreseeable negative consequencesconsequences) v努力(努力(efforteffort) v不可变更的承诺(不可变更的承诺(irrevocable commitmentirrevocable commitment) 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改变二、态度的改变思考:思考:用
30、认知失调解读范跑跑心理?用认知失调解读范跑跑心理?阿阿Q精神的解释?精神的解释?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改变二、态度的改变3.3.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v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和斯蒂勒自我确认理论则认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和斯蒂勒自我确认理论则认为:态度改变的过程并不一定有认知失调的产生,为:态度改变的过程并不一定有认知失调的产生,而是由理性决定理性分析改变态度。而是由理性决定理性分析改变态度。 v人只有在理性分析与自我保持一致性的条件下才人只有在理性分析与自我保持一致性的条件下才改变态度或行为改变态度或行为 v4.4.期望期望效价理论效价理论v由爱
31、德华兹提出,强调劝说中的诱因改变态度。由爱德华兹提出,强调劝说中的诱因改变态度。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改变二、态度的改变v 霍夫兰德指出,任何霍夫兰德指出,任何一个说服的过程,包一个说服的过程,包括外部刺激、目标对括外部刺激、目标对象、沟通过程和结果象、沟通过程和结果四部分,说服由外部四部分,说服由外部刺激开始传递信息,刺激开始传递信息,作用于目标对象,在作用于目标对象,在此过程中受到沟通传此过程中受到沟通传递过程和情境的影响。递过程和情境的影响。外部刺激 目标对象 沟通过程 结果沟通者 专业性可靠性喜爱性沟通信息 差距恐惧唤醒情境 预警分心卷入程度免疫人格信息学习情感
32、迁移一致性机制反驳态度改变信源损失信息曲解信息拒绝图6-7 Hovland和Sears的说服模型(二)说服与态度改变(二)说服与态度改变 1. 1.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改变二、态度的改变(二)说服与态度改变(二)说服与态度改变 2. 2.双重加工观点双重加工观点v佩蒂和卡西奥波佩蒂和卡西奥波v他们提出两种说服路径他们提出两种说服路径v中心路径中心路径(central routecentral route)v外周路径外周路径(peripheral routeperipheral route)v 说服的中心路径是指人们会运说服的中心路径
33、是指人们会运用一定的认知努力,仔细整理、用一定的认知努力,仔细整理、思考和评价论据。思考和评价论据。v 说服的外周路径是指人们不努说服的外周路径是指人们不努力考虑说服信息的内容或含义,力考虑说服信息的内容或含义,而只是关注与信息内容无关的而只是关注与信息内容无关的因素。因素。说服信息无走神或疲倦、不完整信息有在该领域内的知识、责任心边缘路径未对信息精细加工中心路径对信息精细加工论证质量观点吸引人吗?论据充分吗?说服线索周边线索引人注目吗?是否有动机和能力分析信息处理过程促使态度改变因素图6-8 Petty和Cacioppo的精细概率模型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改变二、态度
34、的改变v(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1.信息来源 可信度、专业性、可靠度、喜爱性2.沟通过程 差距、恐惧唤醒(fear arousal)、单面传播与双面传播、修辞性疑问 3.说服对象 卷入、免疫、人格因素、性别和年龄4.沟通情境 预警、分心、心境、信息重复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改变二、态度的改变v 1.信息来源v 沟通来源的可信性高要比可信沟通来源的可信性高要比可信性低更易于劝导人们改变态度。性低更易于劝导人们改变态度。 睡眠者效应睡眠者效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会将信息的内容和信息的受众会将信息的内容和信息的来源相分离,结果使他
35、们在不来源相分离,结果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全盘接受了原先加知不觉之中全盘接受了原先加以拒绝的信息。以拒绝的信息。 v 沟通来源的吸引力也会影响到沟通来源的吸引力也会影响到沟通的效果。沟通的效果。 沟通来源对信息接受者的吸引沟通来源对信息接受者的吸引力可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其力可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其具有为信息接受者所欣赏的品具有为信息接受者所欣赏的品质特征;二是其与信息接受者质特征;二是其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相似性程度较大。之间的相似性程度较大。 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改变二、态度的改变v 2.2.沟通过程沟通过程 一是信息的相差效果,即一是信息的相差效果,即沟通来源提供
36、的信息和沟通目沟通来源提供的信息和沟通目标已有的观点之间的差异造成标已有的观点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的影响。 二是信息的情绪效果,即二是信息的情绪效果,即沟通来源提供的信息对沟通目沟通来源提供的信息对沟通目标情绪的唤起所造成的劝导影标情绪的唤起所造成的劝导影响。响。 三是对信息加以不同形式三是对信息加以不同形式的组织也会产生不同的劝导效的组织也会产生不同的劝导效果。果。 霍夫兰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霍夫兰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的期间进行的“单面和双面传单面和双面传播播”实验实验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改变二、态度的改变v 3.3.说服对象说服对象v 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原
37、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v 已内化;已成事实且能直已内化;已成事实且能直接经验的;与个体需要密切接经验的;与个体需要密切相关的均不容易被改变相关的均不容易被改变v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v 依赖性强,高社会赞许动机的依赖性强,高社会赞许动机的个体容易被说服;高自尊,高个体容易被说服;高自尊,高自我评价的个体不容易改变;自我评价的个体不容易改变;v 个体心理倾向个体心理倾向v 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不利态度转变。子等心理倾向不利态度转变。v 个体采用笼统拒绝、贬损来源、个体采用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来自我防歪曲信息、论点辩驳来自我防卫。卫。第六章 社
38、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改变二、态度的改变4.4.沟通情境沟通情境v情景情景v预先警告具有双重的作用:原有态度不坚定、对预先警告具有双重的作用:原有态度不坚定、对态度对象卷入程度低,则有助态度转变;如果态态度对象卷入程度低,则有助态度转变;如果态度与接受者的重要利益有关,则容易使其抵制态度与接受者的重要利益有关,则容易使其抵制态度转变度转变v分心(注意分散)分心(注意分散)v重复: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好,频率过高与过低重复: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好,频率过高与过低都不好,是倒都不好,是倒U U型曲线。型曲线。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态度的测量 一、态度
39、的直接测量一、态度的直接测量v1.1.瑟斯顿量表瑟斯顿量表v2.2.利克特量表利克特量表v3.3.语义区分量表语义区分量表v4.4.社会距离量表社会距离量表二、态度的间接测量二、态度的间接测量v1.1.投射法投射法v2.2.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法v3.3.生理反应测量法生理反应测量法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态度的测量态度是一种无法予以直态度是一种无法予以直接观察的内在心理活动,因接观察的内在心理活动,因而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进行而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进行测量,即从人们的实际反应测量,即从人们的实际反应中推断得到。中推断得到。 有两类实际反应可以用有两类实际反应可以
40、用来作为推论态度的依据:来作为推论态度的依据:一是该人对该事物所表一是该人对该事物所表现的直接行动;现的直接行动;二是该人以语言或文字二是该人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就其对该事物的想法、的形式就其对该事物的想法、感情及行为倾向所做出的自感情及行为倾向所做出的自我陈述。我陈述。 v 态度测量内容:态度测量内容:v 态度的方向:指人们对客态度的方向:指人们对客体的肯定或否定的反应;体的肯定或否定的反应;v 态度的强度:指人们对客态度的强度:指人们对客体的认知、情感表现出的体的认知、情感表现出的程度,即态度的力量或深程度,即态度的力量或深度,可以用尺度标示出来。度,可以用尺度标示出来。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
41、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一、态度的直接测量一、态度的直接测量1.1.瑟斯顿量表瑟斯顿量表此量表是瑟斯顿(此量表是瑟斯顿(L.L.ThurstoneL.L.Thurstone)首先发明)首先发明的,其内容是选取一组有关某一问题的简单、直接、的,其内容是选取一组有关某一问题的简单、直接、涉及面广的陈述,再要求被试对其中的每一个陈述涉及面广的陈述,再要求被试对其中的每一个陈述作出一种反应,最后总结出结果。作出一种反应,最后总结出结果。 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一、态度的直接测量一、态度的直接测量1.1.瑟斯顿量表瑟斯顿量表校订标准校订标准A A)问话应简单;)问话应简单;B B)提出陈述的方式应
42、该让人们明确表示赞成或反对;)提出陈述的方式应该让人们明确表示赞成或反对;C C)就与问题有关;)就与问题有关;D D)应该非常明确;)应该非常明确;E E)应体现出对于问题可能出现的意见的整个范围。)应体现出对于问题可能出现的意见的整个范围。 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一、态度的直接测量一、态度的直接测量2.2.累加法累加法李克特量表李克特量表李克特(李克特(R.A.LikertR.A.Likert,19321932)的量表,是对瑟)的量表,是对瑟斯顿量表的简化和发展。李凯尔特选择了对态度对斯顿量表的简化和发展。李凯尔特选择了对态度对象不是赞成就是反对的陈述,然后分给事先从待测象不
43、是赞成就是反对的陈述,然后分给事先从待测的被试中选出的少数审定者,将其排列成五个等级。的被试中选出的少数审定者,将其排列成五个等级。 我永远不和一个黑人结婚 非常同意 同意 中立 不同意 坚决不同意 5 4 3 2 1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一、态度的直接测量一、态度的直接测量3.3.社会距离尺度法社会距离尺度法布加达斯量表布加达斯量表这种量表是由埃里这种量表是由埃里布加达斯布加达斯( (E.S.Bogardus) )于于19251925年设计的。通过定量测量人们愿意与其他群年设计的。通过定量测量人们愿意与其他群体的人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来了解其态度。体的人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来了解其态度
44、。社会距离尺度法社会距离尺度法根据我最初的情感反应,我愿意承认黑人(作为一个个体,不是我所认识的最根据我最初的情感反应,我愿意承认黑人(作为一个个体,不是我所认识的最好或最坏的成员)属于以下分类中的一种或多种。好或最坏的成员)属于以下分类中的一种或多种。由婚姻所缔结的亲戚关系由婚姻所缔结的亲戚关系 1作为私人朋友在我所在的俱乐部中获得成员资格作为私人朋友在我所在的俱乐部中获得成员资格 2街邻街邻 3在我所从事的行业中工作在我所从事的行业中工作 4我国公民我国公民 5仅作为我国来宾仅作为我国来宾 6应被驱逐出我国应被驱逐出我国 7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一、态度的直接测量一、态度的直
45、接测量4.4.语义分析法语义分析法奥斯古德、苏西、塔南奥斯古德、苏西、塔南鲍姆的语义差异量表要求回鲍姆的语义差异量表要求回答者用双极修饰词的量表评答者用双极修饰词的量表评价对象,不用在肯定价对象,不用在肯定/ /否定评否定评价之间选择。价之间选择。情感范畴即好情感范畴即好/ /坏,称为坏,称为“评价评价”向量;向量;强度范畴即强强度范畴即强/ /弱,称为弱,称为“潜能潜能”向量;向量;修饰词如快修饰词如快/ /慢,构成了慢,构成了“活动活动”向量。向量。 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间接测量二、态度的间接测量1. 1.投射法投射法v在测验时,向被试提供一些刺激,让被试在不在测
46、验时,向被试提供一些刺激,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反应,从而不知不觉露出其人受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反应,从而不知不觉露出其人格特点。即在没有控制的条件下,个人内在因素通格特点。即在没有控制的条件下,个人内在因素通过某些刺激投射出来。过某些刺激投射出来。 v主题统觉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TAT):用几十张内容暧昧的:用几十张内容暧昧的图片,让被试看图后自由编故事,但必须有四方面图片,让被试看图后自由编故事,但必须有四方面内容:你看到什么?促使图片上的事发生的原因是内容:你看到什么?促使图片上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后会有什么结果?以画中人的体验是什么?什么?以后会有什么结果?以画中人的体验是
47、什么?v被试在编故事时,就把内心冲突和欲望穿插在被试在编故事时,就把内心冲突和欲望穿插在故事中,即把心理投射在故事中。故事中,即把心理投射在故事中。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主题统觉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态度的间接测量二、态度的间接测量2 2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法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从而推论人们对待某事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从而推论人们对待某事物态度的方法。物态度的方法。3 3生理反应法生理反应法人在产生某种态度时,其身体内部会发生一系人在产生某种态度时,其身体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通过测定这些变化的生理指标,从列的生理反应。通过测定这些变化的生理
48、指标,从而推断其态度状况的方法。而推断其态度状况的方法。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第四节 偏见与歧视偏见与歧视v一、偏见一、偏见(一)偏见的涵义(一)偏见的涵义(二)偏见与歧视的联系区别(二)偏见与歧视的联系区别(三)偏见的来源(三)偏见的来源(四)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四)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v二、歧视二、歧视(一)歧视的含义(一)歧视的含义(二)歧视的类型(二)歧视的类型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一、偏一、偏 见见v(一)偏见的涵义一)偏见的涵义 定义:偏见指的是针对特定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不定义:偏见指的是针对特定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社会态度,它
49、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公正的、否定性的社会态度,它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人类及其群体生活起着极大的消极作用。存在,对人类及其群体生活起着极大的消极作用。 特征特征 偏见常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偏见常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 人们人们常常倾向于根据少数人的表现来推断他们所属的全体常常倾向于根据少数人的表现来推断他们所属的全体成员的特征或根据道听途说的传闻而形成对群体的整成员的特征或根据道听途说的传闻而形成对群体的整体印象。体印象。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所以偏见常有一旦形成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所以偏见常有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的特征。就不易改变的特征。 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
50、向,因此,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因此, 一个持有偏见的人一个持有偏见的人常常会受晕轮效应的影响。常常会受晕轮效应的影响。 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人们往往具有占有资料人们往往具有占有资料和信息不全就贸然下决断的倾向。和信息不全就贸然下决断的倾向。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一、偏一、偏 见见v(二)偏见与歧视的联系区别(二)偏见与歧视的联系区别v1.1.偏见,主要指情感上的消极;歧视主要体现在偏见,主要指情感上的消极;歧视主要体现在行为表现上。行为表现上。 v2.2.一个人可能有偏见但没有歧视行为,如,我虽一个人可能有偏见但没有歧视行为,如,我虽不喜欢同性恋者
51、,但可以接受一起工作。有时,不喜欢同性恋者,但可以接受一起工作。有时,人也可能没有偏见但带有歧视,如有的教徒禁止人也可能没有偏见但带有歧视,如有的教徒禁止子女与异教徒通婚。子女与异教徒通婚。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一、偏一、偏 见见v (三)产生偏见的原因(三)产生偏见的原因1.1.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2.2.替罪羊理论替罪羊理论3.3.群体冲突理论群体冲突理论4.4.刻板印象效应刻板印象效应5.5.内群偏好效应内群偏好效应v (四)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四)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1.1.扩大社会认同:消除内群偏好效应扩大社会认同:消除内群偏好效应 2.2.直接和延伸接触:熟悉更包容直接和延伸接触:熟悉更包容 3.3.认知干预:消除刻板印象认知干预:消除刻板印象第六章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歧二、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国家开放大学《经济法律基础》辅导材料之合同法律制度深度解析
- Module 9 Unit 2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册001
- 第8课 交往乐趣多(教学设计)-苏教版心理健康二年级上册
- 语文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教案
- Module 9 Friendship Revision(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下册001
- 高校管理细节决定成败培训
- 骨科急诊手术的护理配合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学反思参考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学案-学案下载
- 5.1 家和万事兴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作家雨果课件
- HYT 191-2015 海水冷却水中铁的测定(正式版)
- 煤矿职工应知应会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行政复议法-形考作业2-国开(ZJ)-参考资料
- 深基坑开挖与支护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 中班-社会语言-好邻居-课件(互动版)
- MSDS中文版(锂电池电解液)
- 2024年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中国综合设施管理(IFM)市场发展现状和未来五年前景分析
-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
-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护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