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初探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初探_第2页
新课程背景下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初探_第3页
新课程背景下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初探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程背景下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作者:黄绵绵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983文章录入:admin 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新课程实施对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当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正在进行的小学思品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小学思品教学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摸索、反思、改进,深深地感到了付出的艰辛,感受到了收获的欣喜,更感受到了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下面就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初步认

2、识。 一、重视课堂教学活动化 “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有秩序、有目标,有层次,有创意的、没有教育痕迹的活动最能吸引学生,也最能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多维目标。实施新课程,首先是一个教学理念上的创新。我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中最突出的一点感受就是:与我以前教了多年的思想品德课不同,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一改过去“事例”加“道理”的陈旧、滞后、说教式的旧貌,把教材仅仅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师生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去感受、体验、提升,去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在内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课程要求“通过教师指导下

3、的各种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简而言之,就是用无痕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之所以称为无痕的活动,是指这种回归生活的活动,可以极其自然地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同于过去那种外加的、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者说,达到一种“雪泥鸿爪细无痕”的境界。 在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的实验教学中,在设计与实施这种活动化教学的实践中领略到了无痕活动的妙处:在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的第一课规则在哪里中,我设计的活动就是带领学生玩他们最喜欢的女生、男生之间的

4、“脑筋急转弯”的智力大比拼。在他们玩得特别尽兴的时候,我作为裁判,故意偏袒女生,引起男生由稍微有些不满到情绪激动大叫“黑哨”直至最后罢赛。我随即“承认错误”,把“风向一转”,一味维护男生的利益,女生又是一片抗议声。此时,我这个裁判准备“引咎辞职”前,请教游戏者,怎么做受欢迎的裁判?学生纷纷献计:按规则来嘛!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戏活动中体验、了解到了规则。之后,我顺势引导:游戏有规则,规则还会在哪里呢?在第二课规则有什么用一课中,我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童话故事续编规则天使在操场上听见几个小朋友在说,规则呀,管住我的嘴,限制我的脚,约束我的手,烦恼我的心。规则天使就实施了一个惊天的计划,那就是离开人

5、间一天。再后来,发生了怎么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思考续写。这样,学生在他们喜爱的童话世界里编织着他们的童话梦,在他们充满想象力、天真无邪的童话中,将自己对规则作用的理解不经意地贯穿于其中。紧接下来的第三课我们给自己定规则的课堂教学则不断掀起一个一个的高潮:根据平时对班级亟待解决的问题的观察,进行四人小组、班级的讨论交流后,再经过全班同学们用表决的方式逐条决定纳入班级公约与否,看哪些小组制定的规则被采纳的多,就依次评为班级公约的一号、二号、三号的制定者,鼓励学生今后做班级公约的一号、二号,三号的执行者。下课的音乐声响起,班级公约已经成文,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将自己制定的第一份规则呈献给班主任

6、。我想,他们收获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份成文的规则,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定规则,不经意地完成了一个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二、强调课堂教学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鲁洁教授曾经指出:“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从生活出发,包括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困惑等。”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7、,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在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的我学会了、向“谁”学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了一些来自学生、家长、老师等各个方面的了解,并从这些经验着手:让学生观察自己入学以来的体检表,引发思考:“你觉得你长大了吗?”“你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特别是学习上说明你长大了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的已有的经验出发,具体地谈论。老师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学习本领的对象,学习本领的方法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成长,在发现自己这么多进步的同时,感受成长的喜悦。这样,教学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贴近生活,还高于生活

8、,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一个有效提升。 又如在本单元的另外一课做学习的主人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给学生10分钟,不提任何要求做同样的一件事情,并汇报自己10分钟的情况让学生呈现自己的问题;观察汇报情况,发现问题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找效率差距产生的原因,寻求自己认可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让学生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想,如果教学能真正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特殊的生活世界,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

9、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那么,“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必将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三、注重课程资源开发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是体现课程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在每次预设活动方案的时候反复斟酌的。就拿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爱我的家中的“我的家庭小调查”部分来说吧。这个小调查目的在于调查访问几十年前妈妈、爸爸或者爷爷、奶奶童年的家庭生活状况,通过调查结果和自己现在的熟悉生活相比较,有所发

10、现、感悟以及生成一些问题。 教材提供了一份访问提纲,由8个问题构成。我在指导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针对这份调查提纲,进行取舍,哪些问题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相关的问题;哪些是我们根本没有兴趣去了解的,没有多大的必要;还有哪些问题我可以设计得比教材上的还要好的;哪些又是我可以听取被调查人的建议,临时再补充再修改的。学生的权利得到了尊重,他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快乐地设计有个性化的调查提纲。有的补充了一些问题,如“我很想知道长辈小时候的生日是怎么过的?过年的时候呢?在那时,他最大的生活愿望是什么?”等等,调查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有的是将教材上的问题改进,如将教材上的访问提纲的第一个问题“那时,住在哪里,

11、住什么样的房子,有几口人?” 改为“那时,住在什么地方,家中有几口人,房子多大,和现在的房子有哪些不一样?”这样,问题更加具体明晰,当时普遍存在的面积小、功能不全等房屋特点更能很好体会。这样个性化的调查提纲,使学生更愉快地参与调查,有了更多的发现,有了更多的感悟,也生成了更多的问题。 开放的课程资源使我体会到,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让学生快乐,才受学生的欢迎;贴近学生的实际,灵活补充,处理教材,超越教材,让学生在教学中享受快乐,教学才有意义。 四、关注学生主体参与 设计学生喜欢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就是为了能让学生能发挥自主意识和创造才能参与其中。在课堂上,活动不是终极目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有

12、感受、体验、认识。感受、体验、认识交流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在情感是否引起了共鸣,在认知上是否实现了升华,在能力上是否得到了提高。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往往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幅情景:一个学生在谈,别的很多学生的眼光处于游离状态;或是一个学生还没有讲完自己的观点,另外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将小手高高举起,眼睛急切地看着老师,希望争到即将来临的机会,注意力完全没有集中在发言的同学的身上 我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之后,找到了比较可行的对策:交流者、倾听者的互动。如在第二单元的第四课大家都在学的交流调查收集的家长或老师、邻居等大人的学习情况的时候,我向交流者和倾听者都分别提出明确的要求:交流者以大人的角色介绍学习的情况,倾听者则在旁边做一个解说员、旁白员(比如:述说大人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去学习这项内容)。倾听者要解说,必须要注意倾听交流者的介绍,然后才能做下一个交流者。交流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