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征及其翻译策略_第1页
论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征及其翻译策略_第2页
论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征及其翻译策略_第3页
论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征及其翻译策略_第4页
论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征及其翻译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要:习语在语言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这些习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习语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民族特征,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翻译这些习语不是简单地将其单词意义相加,而是要考量其文化内涵、民族特色等。关键词:习语;历史渊源;民族特征;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421(201101-0042-07论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征及其翻译策略梅爱祥1,吴花秀2,王晓1(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语系,福建福清350300;2.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图书馆

2、,福建福清350300收稿日期:2010-11-05作者简介:梅爱祥(1956-,男,江西余江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吴花秀(1956-,女,江西余江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王晓(1980-,女,陕西西安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课题:“英语习语典故研究及其翻译”成果之一。编号:JBS09208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JOURNAL OF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2011年第1期引言习语是一种经过长期的

3、劳动实践及社会交往所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们依据某种场合、某种语境对某种语言现象表达的高度概括。这些习语往往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一般来说,习语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都能反映民族文化特点、风俗习惯。与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习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典故等,是一种在结构上与意义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1英语习语的来源习语来自于普通百姓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经历,相沿已久、约定俗成。其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源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有的源于寓言故事,如希腊寓言、北欧神话;有的源于圣经;有的源于风俗习

4、惯,还有源于体育娱乐活动以及源于动植物等等。英语中有不少习语出自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如:(1burn one's boats ,原指古罗马朱力斯·凯撒大军乘船越过Rubicon 后就把船烧掉,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断,不可能后退。现借用来比喻“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同汉语的“破釜沉舟”意义相似。类似的习语还有Burn your bridges behind you 。(2keep one s powder dry (保持火药干燥,出自十七世纪,英国独裁政客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 出征爱尔兰,渡河攻击前对部队说“Put your trus

5、t in God ;but be sure to keep your powder dry 。”(笃信上帝,但不要忘记,保持火药干燥现用来指“做好准备”、“有备无患”。(3bury the hatchet ,这种说法出自一些美洲土著民族,他们会通过举办一场庆祝会与他们的敌人和解。他们会埋掉他们的印第战斧、短柄的小斧和其他的一些作战武器用来表示战争结束。如果第1期梅爱祥,吴花秀,王晓:论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征及其翻译策略43战争又爆发,他们则会挖出那些武器。在18世纪末,“bury the hatchet”的意思已经延伸到“解决任何争论”和“化敌为友”的意思了(Terban,2006:282。寓言

6、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多采用以小喻大、借古喻今的创作手法,把复杂深刻的道理寄寓在浅显的故事中,后来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英语许多习语就是出自这些寓言故事并流传至今。(1fish in troubled waters出自伊索寓言·击水的渔夫,渔夫在河里拦河张网捕鱼,用麻绳缠住石块,再不停地打击河水,吓得鱼群仓皇逃窜,都钻进了他的网中。附近的一个人见到后,指责他这样把河水弄浑,大家都没清水喝了。渔夫回答说:“若不搅浑河水,我就非饿死不可。”因此,人们常用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比喻趁乱去为自己捞取好处。在英语中,to fish in troubled w

7、aters也可写成to fish in the muddy waters。现用来表示“混水摸鱼;趁火打劫。”(2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源于希腊寓言,说的是有一个乡下人,因为发财心切杀了自己饲养的那只能下金蛋的鹅,以为如此就可一次获得想象中的金块,但其结果一无所获。现比喻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汉语中也有对应的翻译,但汉语不说“杀鹅取卵”而说“杀鸡取卵”(Ter-ban,2006:1292。(3A dog in the manger源于伊索寓言,说的是一条狗一天睡在放有稻草的马槽里,狗是不吃草的动物,而当马或牛一走进稻草时,这条狗却朝着马或牛狂吠,不准食

8、草动物享用。该习语用来讽刺那些占据着职位却不做事的人或那些自私的人占有某些东西,却不使用,又不肯与人分享。圣经塑造了西方人的价值观和伦理,要了解西方文明,就得去读圣经。有人统计,当今世界大约有10亿人把圣经当成他们的精神食粮。因此,英语语言中有不少习语来自圣经。(1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区别好坏,分清良莠。在马太福音中,对sheep与goat描述为:前者比喻好人,后者比喻坏人。英语中有关goat的成语,大多贬义。如:to play the goat(瞎胡闹;to get sb's goat(触动肝火等等。圣经说牧羊人要分辨绵羊和山羊,“把绵羊

9、安置右边,山羊在左边”。据说野山羊常混进羊群里,引诱绵羊,故牧羊人必须把它们区分开来,以免混淆。现在,人们用to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这个成语来比喻to separate the good from the wicked区别好坏,分清良莠。(2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白费好意。这个成语源自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由于习语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比喻形象,后来被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不断引用,常用来表示wasting something good on someone who wont be

10、 thankful for it;to offer something valuable or beauti-ful to those who can't appreciate it;to give what is precious to those who are unable to understand its value等意思,含有轻蔑嘲笑色彩(Terban,2006:372。(3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s因小失大。旧约.创世纪第25章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犹太族长以撒的妻子利百加怀孕期间,感觉到2个胎儿在她

11、腹内互相踢打,就去问耶和华,耶和华对她说:“两国在你腹内,两族要从你身上出来,这族必强于那族,将来大的要服小的。”后来,利百加果然生下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叫以扫,弟弟叫雅各。两兄弟长大后,以扫好动,常外出打猎;雅各则常在家里帮助料理家务。有一天,以扫打猎回来,又饥又渴,看见弟弟雅各在熬豆汤,就对他说:“我饿极了,给我喝点红豆汤吧!”雅各说:“你要喝汤,就把你的长子权卖给我。”以扫说:“你都要饿死了,要这长子权有什么用呢?”于是,他便按雅各的要求,对天起誓,把长子权卖给雅各,换来饼和红豆汤。以扫吃饱喝足后,起身走了。他哪里想到,为了这碗红豆汤,他的后裔便注定要服从雅各的后裔。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

12、报2011年1月44民间风俗是语言发展与不断丰富的重要因素,也是习语的重要来源。某种习俗由于广泛传播,反映出人们生活经验,形成了大家可接受的一种概念,即固定的表达形式习语。几百年以前,英国的贵族以及其他身价很高的人喜欢在帽子上插上羽毛,以显示自己的重要性。于是,feather in your cap(Terban,2006:75表示荣耀之事,广泛流行于亚洲和美洲印第安人中的一种风俗。据说,那时的士兵每杀一个敌人,就在头部的帽子上插一根羽毛以此显示战绩与荣耀。当然,现在戴帽子的人少了,但很少有人再在帽子上插上羽毛了。可是,这个说法依然是经常用的。还有Thumbs up (down拇指向上或向下,

13、表示赞成或反对。古罗马的奴隶主贵族为了取乐,雇佣奴隶做格斗士(gladiators,公开在格斗场比武。比武结束后,请观众裁判如何处置被击败的格斗士。如果观众的大拇指向上(thumbs up就释放败者,如果观众的拇指向下(thumbs down就处死败者。现在人们用thumbs up表示赞成,而thumbs down则表示反对。有这样一个英语句子:In1865in England,the Marquis of Queensberry laid down strict rules for boxing.One of the strictest was that you were not permi

14、tted to hit anyone below the belt line(Terban, 2006:111.其中hit below the belt指攻击腰带以下的部位。据说在1865年,英国的昆斯伯里伯爵严格地规定了拳击比赛的规则。其中最严格的比赛规则是选手不允许击对手腰带以下的部位。One of the strictest was that you were not permitted to hit anyone below the belt line.如今这种规则仍然在拳击比赛中存在,但这种说法还用来指在其它各种不同的比赛、各种关系或者活动中不能不择手段,不能暗中伤人。人类与自然总是

15、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早期的人类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界动物、植物息息相关。因此,与动物、植物相关的话语随之产生、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些话语广泛地应用在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形成了习惯用语,用来描述人的各种活动,其内涵也不断延伸。如He got two extra jobs just to 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Terban,2006:126.句中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意思是to keep from suffering poverty or starvation(免受贫困或饥饿之苦。古时英国常有狼群四处觅食,袭击人畜,所以,在英国

16、人眼中,狼往往是饥饿的象征,贫困与饥饿总是与狼一样可怕。又比如说have a wolf in one's stomach(肚里有狼是指“饥肠辘辘”,have a wolfish appetite是“有狼一般的食欲”,to wolf down one's food是“狼吞虎咽地吃东西”。因此,大约从16世纪起,人们便有了这样的说法,如果你所拥有的够你勉强过活,那么你就能免受贫困或饥饿之苦。又如go to the dogs(Terban,2006:99,其意思是变得很穷,彻底破落。在十九世纪的时候,美国西部发现金矿的地区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城镇。许多人到那里去淘金,都想发家致富。可

17、是后来等到金子都淘光了,这些城镇一下子就被人遗弃,彻底完蛋了。那里所有的人都走了,剩下的只有风在吹过空房子时发出的沙沙声音。这种表达变得流行并扩展到包括任何最终变坏,被毁坏或看起来很恐怖的人或东西。与go to the dogs意思相反的词是to put on the dog,就是摆排场给别人看。大概一百多年以前,一些有钱的人往往花很多钱去买一只稀有品种的小狗来显示自己很有钱。一些阔太太们经常在接待客人的时候把一只小狗抱在腿上来眩耀自己的阔气。当时耶鲁大学的学生就创造了to put on the dog这一说法来嘲笑那些暴发户。除与动物相关的习语外,也有不少与植物相关的习语。如Beat aro

18、und the bush(Terban,2006: 12拐弯抹角。该习语可追溯到1500年前,当时一些猎人雇用一些人(被称为beaters将小动物赶出灌木丛,但这些人要小心地将动物在猎人到来时赶到空地,以便猎人更好地射击。梅爱祥,吴花秀,王晓:论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征及其翻译策略45第1期2英语习语的特征英语习语是人们经过长时间使用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具有英语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形式。其结构简单,内容丰富,意义精深,源远流长,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民间广泛使用,约定俗成。其特征为结构固定性、意义整体性、富于哲理性,具有民族性。特征之一是结构固定性。它是“约定俗成”的产物,一经定型就有了一个规范

19、的固定的形式,如果加以变更,只会造成语言使用上的混乱。而且,改变了成分和结构关系,还会造成词义上的混乱,其结构固定性表明英语习语不可随意改变它的结构。1不可随便在其中增加词或减少词,如live from hand to mouth不能写成live from the hand to the mouth,fish out of water不能写成fish out of the water,它总是以固定形式出现。2不可将其中某个词换成其他同义词,如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不能写成One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同样cost an arm an

20、d a leg也不能写成cost one arm and one leg,尽管“A”与“one”在数量上都是“一”的概念,但改一词该习语就不成立了。3不可调整其词序。如上文提到的live from hand to mouth不能写成live from mouth to hand,同样cost an arm and a leg也不能写成cost a leg and an arm.特征之二是意义整体性。习语以其完整的特点牢固地确立了他在语言中的地位,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量日益扩大,质量在不断升华,具有完整而独特意义,不是习语中各个词的意思简单相加。如give me five(

21、Terban,2006:94其英语解释为To slap a persons hand as a hearty greeting or a sign of solid agreement(Terban,2006:94.因此,在这一习语中的“five”的意思是指“手掌”,其整体意思为“与他人击掌,表示庆祝胜利或高兴等”。于是Give me five,pal!便是:老兄,来击个掌!又如fly in the ointment其英语解释为a small annoyance that spoils an otherwise pleasant situation(Terban,2006:81该习语的意思是“

22、美中不足”,不能翻译成“油膏里有苍蝇”。特征之三是富于哲理性。习语大多数都以其精辟、形象而又生动的比喻来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有的引导人们向善,有的教育人们勤劳致富。如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牵马河边易,逼它饮水难。此句用生活中事例说明不能干强人所难的事情,寓意深刻。又如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Terban,2006:66告诉人们只有勤劳才有收获。再如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直译成“想吃煎蛋卷,就得

23、打鸡蛋”,同样告诉大家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的道理。还有像A young idler,an old beggar(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Every advantage has its disadvantage(有利必有弊等都是富于哲理的习语。特征之四是民族性。英语习语中一种是形式与汉语基本相同,联想意义基本相同或相似,双方的意义和修辞色彩也大体相同,基本上能给双方读者同样的语义领悟和审美体会。这些反映了不同语境文化的人对客观世界认识契合点,以及在思想认识上、生活经历的普遍存在的共性。另一种是形式不同,但

24、传达信息基本相等,语义功能基本相同,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独特个性和特色,如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hold water,to be all at sea,a cold fish, a fish out of water,teach a fish how to swim,这些巧妙而生动的比喻富有文化内涵。3英语习语翻译策略如上所述,习语如同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英语习语是英语国家人们通过对生活的提炼而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1年1月46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英

25、语习语都处于广袤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因此,对英语习语的理解,不能仅仅将构成习语的词汇之间的意义相加,应更多注意英语习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如是否有其典故,出自哪种文化背景下。同样在翻译时,光寻求对等的表现形式是不够的。译者还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习语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习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要创造转换文化的手段,以加深读者对异族文化的了解。翻译英语习语时,有时我们发现有些英语习语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和其相对的汉语习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但它们的喻义却相互吻合,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相似。于是,翻译这些英语习

26、语时,就要易其形式,存其精神。这样可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如:(1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2Nothing brave,nothing hav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He sets the fox to keep the geese.引狼入室。(4Like a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5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以上谚语所比喻的事物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喻义却相吻合。如句3中英语“用狐狸来看守鹅”来说明做蠢事,而汉语中“把狼带进家里”来说明做蠢事。又如句5中

27、英语“把车放在马前面”来说明做事不符合逻辑,而汉语中用“树根与树梢倒着放来说明做事不符合逻辑。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有声的符号系统,二是为交际服务。在交际过程中,不同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所构成语言语境不可能完全对等,不可避免的产生文化差异。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包含两种对等,一种是形式对等,一种是内容对等。认为语言尽管形式不同,但可以有相同或相近的功能,翻译过程寻求两种语言的功能对等,即传递信息。在他看来,翻译不仅要反映表层结构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更主要的是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

28、valence。奈达指出:“语言中所使用的词汇,只有放在特定的文化环境里才有意义”(谭载喜,1999:63。如欧洲始于游牧民族,马十分重要;英国是岛国,与水有缘。而中国是农业国,牛在农业中地位十分重要;同样中国是内陆,土地辽阔。因此,我们把as strong as a horse翻译成“力大如牛”,spend money like water翻译成“挥金如土”,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翻译成“初生牛犊不怕虎”。翻译时注重了语用效果,舍弃完全形式对等,将译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表达形式,以求达到最小功能对等,即近

29、似对等。习语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传播。习语翻译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原语习语的意义并尽可能保存原语中的形象。由于习语植根于各个民族特有文化中,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可逾越的鸿沟。但不能因为有“鸿沟”就不去翻译,不翻译是不可取的态度。如何采用恰如其分的方法翻译这些习语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卡特福德(1991:1574所说,翻译理论不能只研究语言问题,还要研究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对比,研究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思维过程。”转换思维就是按照译入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对译词做出相应的筛选和调整。鲁迅先生对翻译有过这样的论述: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说是所谓

30、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离神合,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第1期 梅爱祥, 吴花秀, 王 晓: 论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征及其翻译策略 47 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但这保存, 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 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 当然谁也看 不惯, 为比较的顺眼起见, 只能改换他的衣裳, 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 剜掉他的眼睛。 鲁迅全集 ( 第6卷, 348页 ) 通常习语翻译采用套译法、 意译法、 直译加注法等。为更好地传播文化, 也可以采用解释性翻 译法,对找不到对等词的地方进行解释,以便目的语读者了解那种文化。如It w

31、as another one of those Catch22 situations, you damned if you do and you damned if you don 这真是又一个 re re t. 如同军规第二十二条的尴尬局面: 做也倒霉, 不做也倒霉, 令人左右为难。注: Catch-22 Situation 源 自美国小说家Joseph Heller 于1961年出版的小说 第二十二条军规 (Catch-22 。 ) 该条军规规定: 飞 行员如果觉得自己神经不正常, 可以获准不执行飞行任务, 但必须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但同时该 条军规又规定: 如果飞行员因此提出申请, 则充

32、分证明该飞行员能意识到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困难, 头脑清醒, 神经正常, 因此不得豁免飞行任务 (连淑能, 2007: ) 。这里对Catch-22 Situation 进行 316 5 解释,说明这是一条自相矛盾、无法执行的规定。又如penny-wise and pound-foolish(Terban,2006: 173, 汉语里的 “因小失大” 捡了芝麻, 、 “ 丢了西瓜” 等习语所表达含义与其有差异, 且那样翻译失去 了源语的文化内涵。如采用解释性翻译为: 花小钱时精明, 花大钱时糊涂。则保留源语文化内涵。 结束语 英语习语来源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 丰富多彩, 比喻贴切, 描绘人的内心世

33、界, 展示人的聪明 才智, 揭示自然规律, 多方位、 多视角传播人类文明。因此, 理解习语要充分把握其来源、 语义特征。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 看似与汉语词义相近的英语习语, 其心理联想却不一样。因此, 翻译时要根据其特征, 对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加以分析, 灵活地选词择句, 寻求最佳的语言表达方 式。应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如将pull somebody leg误译成 s “拉某人后退” ,其本意应该是 “开某人玩 笑” 。还应注意不能随意套译不同含义的习语, 如把in the same boat 套译成 “同舟共济” 是不对的, 因为英语的in the same boat 指 in t

34、he same trouble含消极意义, 而汉语 “同舟共济” 则比喻 “齐心协 力”有积极意义。总之, , 习语翻译不易, 要认真思索, 勤查资料, 正确翻译, 以达到传播不同文化、 跨 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Nida,A.Eugene. Language and CultureM.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1. 2 Terban,Marvin. Scholastic Dictionary of IdiomsM. Scholastic Inc. U.S.A,2006. 3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5、 1999 4 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1 5 连淑能.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8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11 年 1 月 Research on the Orig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Idioms MEI Aixiang1 , Huaxiu2 , WU WANG Xiao1 (1.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Fuqing Branch, Fujian Normal Uni

36、versity, Fuqing,Fujian,350300 2.Library of Fuqing Branch,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qing,Fujian,350300 Abstr act: Idiom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hey carry cultural feature and information of different nations. And they are concise and comprehensive, vivid, full of wit and humor. All idioms derive from historical origin with distinct national char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