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教学指导设计_第1页
免疫调节教学指导设计_第2页
免疫调节教学指导设计_第3页
免疫调节教学指导设计_第4页
免疫调节教学指导设计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免疫调节教学设计1 课时)海丰县梅陇中学李文进、教材分析“免疫调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的内容,其中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第 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学的应用。教材将免疫调节列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依靠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教材中首先对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做了介绍,而后才开始介绍免疫 调节,意在突出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

2、作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 性,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 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的普遍性。、学情分析本校学生生物学基础普遍较差,初中生物知识遗忘率较高。但学生通过社会的关注、报刊杂 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对“艾滋病”的知识也有所了解,对“疫苗”有亲身体验。这些为本节 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 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的机制。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体液免疫流程图的学习,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免疫学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艾滋病和免疫系统的关系让学生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体液免疫的过程、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五、教学方法和教具(一)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讲授、总结学习体液免疫通过举例、比喻的方式学习抗原抗体的关系;(二)教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新课导入有一个男孩他生活的环境却和我们不一样,他的名字

4、叫大卫,大家都叫他泡泡男孩。患有“重症免疫缺陷疾病”,从小生活在无菌的塑料泡泡里。PPT展示男孩的资料和图片提问:大卫为什么要取名泡泡男孩 呢?、免疫系统的组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35-P36这一部分 内容,然后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免疫器官?它包括哪些 器官?(2)什么是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 胞?(3)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 些?(一)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骨髓、脾、淋巴 结(二)免疫细胞出示两种淋巴细胞:B细胞和T细胞 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请分析:1. 淋巴细胞由何种细胞分化而成?2. 淋巴细胞起源于哪种器官?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学生观看后思考 回答问题:他的体内没有任 何免疫系统,没 有任何

5、抵御细 菌、病毒的能 力。从出生那一 刻便生活在一个 完全无菌的塑料 泡泡里。启发学生 思考人体 的免疫系 统组成和 免疫调节 的重要 性。引入对“免疫系统”的学习。阅读教材P35-P36培养学生有关内容,并思的自学能考回答。力,归纳识图回答:能力造血干细胞巩固免疫骨髓器官的概转移到胸腺中成念熟通过这些直接在骨髓发育问题引入、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3. T淋巴细胞在哪里发育成熟?4. B淋巴细胞在哪里发育成熟?(三)免疫活性物质【提问】当体内有炎症时,扁桃体肿 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现 淋巴结肿大。你知道这是为 什么吗?引导学生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 的层次来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多媒体展示】免疫系

6、统的组成 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不处在 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和 吸入的空气中都有病原体, 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却不得病,这是 为什么呢?(一)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多媒体展示Flash】人体三道防线让学生阅读课本P36思考问题:成熟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的学习。结合提供的图片,学生阅读课1、利用FLASH卡1 .第一道防线勾成。2 .第二道防线构成。3 .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免疫4 .第三道防线由属于免疫。【教师归纳】【设疑】第一、二道防线为什么叫“非特异性免疫”呢?第 三道防线为什么叫“特异 性免疫”呢?【讲授】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提出问题】: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如

7、何起作用的呢?“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本P36通动画提思考回答:高学习趣味性。2、学生理解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及特点。以艾滋病为例,认识到人体内主要的体液免疫: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来“作战”,而抗体是被释放到体液中的;细胞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免疫细胞胞在免疫中的重要作用,进而说明第三道防线的重要性。三、体液免疫学生阅读教材P37第二段分析以下问 题:(1)抗体的本质是什么?(2)什么是抗原?抗原从哪里来?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抗原抗体学生阅读教材P37关于体液免疫的内 容和图2-15,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大多数抗原进入内环境后首先 被什么细胞处理?(2)抗原

8、通过哪些途径刺激 B细胞?(3)抗体被浆细胞分泌并释放到细 胞外液中后,如何发挥特异性 免疫效应呢?(4)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 时,哪个细胞要发挥作用?机 体的反应速度为什么比第一次 的时候更迅速、高效?引导学生总结体液免疫的过程。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自我诊断】为什么患过水痘后,将不再患水痘?学生阅读课本P371、通过分组讨论分组探究思考回答:讨论,培患水痘后产生的养学生合记忆细胞对抗原作学习的十分敏感,能能力。“记住”同种的2.培养抗原。对抗原的学生的阅记忆可保持数月读能力,甚至终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 运用的能 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四、小结人之所以能维持稳态,免疫调 节功不可

9、没。人的免疫系统包括免 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 质。建立在免疫系统的基础上的二 道防线的防卫功能是非常强大的, 即使是癌变的细胞,免疫系统也能 将它清除。其中体液免疫能够通过 浆细胞产生抗体来对付在细胞外的 病原体,从而维护人体的内环境稳 定。巩固所学知识七、板书设计第4节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1第二道防线。h体液免疫:浆细胞-抗体T细胞免疫免疫1功能I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八、课堂练习【反馈练习】1. 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直接发育成的淋巴细胞是()A.T细胞B.吞噬细胞C.B细胞D.抗体2. 下

10、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A.抗体B.抗原C.淋巴因子D.溶菌酶3. 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A. 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C.体液大量损失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4. 下列属于第二道防线的是 ()A.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B.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C.皮肤的阻挡作用D.抗体与抗原的结合5. 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 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C. 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D.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6组成抗体的基本单位是()A.氨基

11、酸B.球蛋白C.核苷酸D.胆固醇7产生抗体的细胞是()A.吞噬细胞B. T细胞C.浆细胞D. B细胞8. 新生儿在出生后六个月内一般不易生某些传染病 , 这是因为()A. 病原体不感染新生儿B. 新生儿的皮肤、黏膜有极强的杀菌力C. 新生儿体内免疫系统十分健全D. 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就获得了抗体9. 下图表示某人两次感染同种病原体过程中体内抗体的水平变化。分析两次抗体产生存在显着差异的原因,与哪种细胞的作用密切相关九、教学吞噬细胞新课标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实现三维目标。反思整个教 学过程,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并充分利用了教科书之外的课程 资源,如兴趣小组学生这一人力资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 流合作,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联系现实生活实例,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目标,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会如下:1、本节课课时安排较为合理,能完成教学任务,难点逐个击破,重点突出, 考点明确,课堂气氛活跃,基本达到预期目的。2、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从学生设计流程图,课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