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_第1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_第2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_第3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_第4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方法与过程: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难点: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三、课时类型新课 3 课时四、教学用具媒体、教案、黑板、课本五、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课前三分钟思想教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激趣导入:有人说中国的

2、孩子“高分低能” “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自主学习 :1. 了解作者。丁肇中 (1936 年 1 月 27 日 )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1962 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 1969 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3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 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 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 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

3、奖。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 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 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 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2. 读准字音丁肇中(zh ao)瞭望(li co)缅怀(mi山)朱熹(x 1)测量(li Sg)仿徨(p m ) 他家(r u )不知所带(cu o ) 埋"(m )格物致知(zh )袖手旁观(xi 0 、3. 词语解释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

4、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正心:即心要端正。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合作探究:1. 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解析: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2.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解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3.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解析: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 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

5、的一部分。精讲解疑1. 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2.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解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3. 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A划分课文层次。 日总结课文各段大意达标测评:( 1 )给加点字注音丁肇 中( ) 缅 怀() 朱熹 () 测量 ()彷 徨 ( ) 儒 家( ) 不知所措 ( ) 埋没 ( )格物致 知 ( ) 旁观 ( ) ( 2) 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作业布置: 抄写字词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 、 生字词2 、 作者简介第二课时激趣导入 :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内容的前一部分, 那么你们还记得课文的论点是什么吗?(学生回答

6、),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自主学习1. 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解析 :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 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 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2. 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解析 :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合作探究1、 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解析: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

7、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2、 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解析 ;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精讲解疑1、 作者列举了什么例子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解析: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2、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3、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达标测评1 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2 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册板书设计:

8、1 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2 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课时三激趣导入 : 上节我们已经对课文的整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今天我们继续对课文内容进行学习,分析重点的句子。自主学习1. 复述课文层次内容2.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3.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 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2、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 研究人文科学, 还是在个人行动上, 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

9、真的态度, 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精讲解疑1 、 再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 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2 、 主旨归纳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达标测评1 第三部分,说说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一部分。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2、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 研究人文科学, 还是在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