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张萍萍定稿_第1页
重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张萍萍定稿_第2页
重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张萍萍定稿_第3页
重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张萍萍定稿_第4页
重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张萍萍定稿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朝花夕拾里的那些人们重读朝花夕拾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张萍萍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对名著阅读提出的要求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 拓宽语文学习的范围, 重视课外阅读的过程, 强调要 “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二、对课外阅读的对象做出了规定,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和“名著”;三、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 , 名著 “每年阅读两三部” 。为此, 教育部还列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 名著阅读试题也成为中考试题的重要部分。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二次写入“全民阅读”,并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可见名著阅读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因为它容量大

2、,思维进程长,又溶于生活体验之中, 对兴趣、 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比单篇更有利, 更易于创新思维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 年级的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有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课程理念的影响下,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的课程实施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的个性, 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品味。 重视语文课程的文化熏陶感染作用、 关注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致力于隐性、长远的综合目标。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习内容分析朝花夕

3、拾是 2016 年中考考试说明中的必考书目,是初三重要复习任务之一。它是鲁迅1926 年 2 月至 11 月间所写的回忆录 , 以旧事重提的名字陆续发表在当时的 莽原 杂志上 , 于 1927 年 7 月重新编定, 添写了 小引和后记, 改为朝花夕拾 , 由北京未名社于1928 年 9 月出版单行本。一九二六年, 鲁迅又一次徘徊在无所适从的十字路口。 五四运动的狂跄似乎只是一种遥远的回忆, 曾经冲锋陷阵摇旗呐喊的斗士陷入了痛苦的仿徨, 咀嚼着近乎绝望的苦闷。 寂寞难耐中, 他提起笔来梳理过去的生活, 记下生命中感触最深的人和事,同时也记下自己的生命流程。可以说整部朝花夕拾都是鲁迅在无路可走的心

4、境中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善良慈爱而繁琐迷信的阿长、 博学方正而呆板守旧的私塾先生、 清纯而又浮浅的范爱农这十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从头至尾按时间顺序写鲁迅自己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 由记忆中的人、 事构成了自己几十年思想变化和情感体验的过程。 所写并不重在行踪 , 而在于一个时期独特的思想、 情感体验 , 最终鲁迅所要回答的是自己怎样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经历了怎样的事件和人物刺激之后才有了今天的选择。鲁迅书中的那些人,让鲁迅成为现在的自己。因此,引导学生阅读此书时,将文章放入写作的历史情境,甚为重要。(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 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

5、。学生已在初一时候阅读过朝花夕拾,初三下半学期再次相遇朝花夕拾。经过两年时光的磨砺,很多细节已经隐退。我执教的初三2 班大多数学生的理科逻辑思维强于文科感性的感悟思维, 是一个典型的理科班。 正值初三面临各科学业压力, 对名著的阅读或有所怠慢或望而却步, 导致其阅读关注点只是浮于表面情节以应付任务, 却忽略了对文本的仔细研读。(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本课为复习课, 需要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课堂上主要以讨论和交流为主。 依靠学生彼此合作,教师适时点拨,推进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同时辅助多媒体手段,利用PPT视频等呈现背景材料和文本相关信息,拓宽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四)技术准备制作上课所使用

6、的多媒体课件。(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我的学生初一曾经读过朝花夕拾,对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所把握。在重读朝花夕拾前,我向学生发出问卷进行调查,询问学生是否喜欢鲁迅并阐释理由。30个学生收回有效问卷 25份。其中 7人不喜欢鲁迅,原因是觉得他“批判性太强,悲观,深奥、严厉、文风不欢快活泼,过于苛责”甚至有人说“他太过严厉, 过于苛责, 太爱憎分明, 仿佛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 ”有 3 人没感觉,认为“我处在一个新社会, 无法明白这种感觉”“他字里行间总有一点消极, 文章像苦杏仁一般。”“他所处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另外有15 人喜欢鲁迅,理由是:“他很有爱国情怀,很有批判意识。”

7、“他的文章文风犀利,痛快淋漓。 ”“我觉得他爱憎分明。 ”由问卷结果可以推断大部分学生对鲁迅的固有印象是:批判性,深奥性。也有部分学生从初中学习的社戏 孔乙己 故乡等作品中读出了鲁迅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并且严肃中不乏温和等特点, 其思维已具有一定的辩证性。因此,学生的成长点在于,更辩证更全面的阅读鲁迅,理解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构建的温情的精神世界。本节复习课, 引领学生回归文本本身, 提升文本细读能力; 适当增加拓展材料, 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 更深入地走入文本和人物的心灵世界, 从而实现自我阅读世界的丰厚,真正理解和把握朝花夕拾。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一)教学目标1. 重读朝

8、花夕拾相关篇目,从时间轴和人物轴两个角度标注出朝花夕拾主要内容。2. 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篇目,借助相关抒情语段,分析理解鲁迅与朝花夕拾里那些人物的重要关系。3. 借助阅读小引和其他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创作朝花夕拾时的经历和心情,深入剖析朝花夕拾中鲁迅的情感密码。(二)教学重点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篇目,借助相关抒情语段,分析理解鲁迅与朝花夕拾里那些人物的重要关系。(三)教学难点借助阅读小引和其他背景资料, 了解作者创作 朝花夕拾 时的经历和心情,深入剖析朝花夕拾中鲁迅的情感密码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教学过程教学划、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朝花夕拾, 这一

9、本书在鲁迅所有文集中最为特殊, 因为它所写的那些人,所传递出来的温 情与他一贯的批判性风格不太T。希 望今天的重读让大家后一些新的收获。聆听思考,进入文本情境。从朝花夕拾温 情风格入手,设置 悬念,激发学生的 豪气和期待我来 组合«朝 花夕 拾篇 目任务一:如果你是编辑,需要编订朝花夕 拾,这十篇义早,你会如何排序?任务二:通过排序我们看到了鲁迅的成长历 程,我们可以把他视作时间轴,如果以 人物为另外一个轴,请你列出朝花夕 拾篇目的坐标系。学生把打乱 的十篇文章 的题目进行 重新排序。 列出时间轴 和人物轴通过让学生对十 篇文章进行排序, 列坐标系,了解学 生对篇目内容的 熟悉程度,

10、对时间 线索和主要人物 的把握。我来 给朝 花夕 拾里 的人 物分 分组。任务一:我来给朝花夕拾里的人物分分 组。(流程:交流个人图谱,绘制小 组图谱;确定发言人和板书人。小 组展示。交流讨论)任务二:借助文本抒情语段(尤其 关键词,例如“神力” “伟大”),分 析阿长、藤野、范爱农、衍太太等人对 鲁迅的重要影响和鲁迅对他们的情感态 度。任务三:从朝花夕拾看出鲁迅学生上台汇 报本组绘制 的朝花夕 拾人物图 谱。回归文本, 感受鲁迅与 这些人物的 关系和情 感。再反观 鲁迅自我。通过学生汇报本 组绘制的图谱,了 解学生对书中人 物的理解程度。引领会学生回归 文本的抒情议论 语段,深入理解鲁 迅与

11、主要人物之 间的关系和情感, 以及书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来 解密«朝 花夕 拾中 鲁迅 的情 感密 码任务一:阅读小引和相关背景材料,分 析鲁迅写作朝花夕拾时的境遇。任务二:朝花夕拾,鲁迅“拾”起了什 么?阅读老师提 供的相关链 接材料,探 M主旨。结合小引中呈 现的鲁迅写作时 候的境遇,引导学 生通过阅读序言, 深入理解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构 建的温情世界。作业我代鲁迅写感言一一献给朝花夕 拾中我爱的或我所憎的那些人们。选择朝花夕拾中的一个人物, 以鲁迅的口吻,书写对他的追忆和情感。 字数100字左右。学生课后撰 写感言。通过撰写感谢,进 一步体会朝花夕 拾中的那些人物 对鲁

12、迅的独特意 义。(二)教学资源1 .朝花夕拾书籍。2 .有关朝花夕拾的评论文章。3 . “文本细读”等文艺学理论知识。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 .能够复述朝花夕拾一书十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 .能够阐释朝花夕拾中鲁迅所建构的温情的精神世界,不少于300字3 .能够独立完成朝花夕拾书评,有角度,有针对性,且有理有据地分 析,不少于600字。六、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特色本设计为名著阅读复习课,体现了复习课重温与深化的重要作用。以排序和画坐标系的方式,重温了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梳理了重要线 索。横轴是时间轴,以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为线,呈现他去南 京、日本求学再回国的整个过程,去理

13、解鲁迅。竖轴是人物轴,把藤野先生、阿 长、范爱农、寿镜吾还有背景人物为分析对象,呈现这些人物在鲁迅情感和精神 世界中的地位。学生对朝花夕拾中一些篇目的抒情议论句进行再阅读, 发展学生对人物 认识的深度,学会从外在表现看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再结合小引和背景材料,从人物的际遇的角度深入分析文本主题。本设计关注了文本的现实意义,关注了文本的价值和学生灵魂意义上的获取 和成长,让学生真正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二)教学反思在初三复习这个特殊的阶段,如何设计一节良好的复习课?如何能够让课程 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如何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给养,支撑他的备考之路?面对芜杂的思绪,浩瀚的资料查阅,我徘徊惶恐很久。最

14、后,试图以活动的 形式,让学生生发对鲁迅笔下人物的理解。再回归文本,含英咀华,去感受其中 的温情。从而拥抱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精神世界。散文的内核在于“真情”,要理解其“真情”,前提是“课”本身要“厚” 一点,在前铺垫,在后收束,中间是人物。在学生阅读了解朝花夕拾但是并 不深入的基础之上,试图引导学生,关注序言部分。序言部分,作者解说了作品 题目的来历,我试图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朝花夕拾”,到底“拾”起了 什么? “亮”的东西在哪?课本身的“厚”,在于给学生打开一扇学习鲁迅、理 解鲁迅的窗。设计的时候,通过学生自己对朝花夕拾人物图谱的的分类解读,再回归 文本,在文本中“出生入死”,反复琢磨

15、,于是师生一起,慢慢体味到鲁迅与书 中人物的精神联系。藤野先生之于鲁迅先生的重要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生恩情,而是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独特的情感因素的。 藤野先生正是在“我”无法摆脱困境的情况下 出现的,他对“我”的关怀,无疑是对“我”孤寂的心灵的巨大慰藉。藤野先生用他“为中国”“为学术”的大心,让“我”看到了另一类型的日本人、另一类型的知识分子,这对处于困境中的“我”,无疑是一线曙光。阿长也并不仅仅是个保姆, 慈爱仁厚的他给与了鲁迅母亲一般的关怀, 还开启了他对版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范爱农,愤世嫉俗、耿介直爽、善良正直,但他和鲁迅心心相惜,是他志同道合的知己。还有哪些似乎不善的人们,衍太太、庸医等代表了鲁迅所憎恶的“ S 城人的脸”,呈现了那促使鲁迅“走异地,投异地”的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最后,我们还从 中看到了鲁迅自己,看到了他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反威 , 同劳动人民的情感上的联系 , 对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敏锐的感受, 追求新的道路的执着和接受进化论等社会改革思想的热忱, 爱国主义思想的进发,弃医从文的原委,辛亥革命中所经历的兴奋和失望看着学生们慢慢深入理解鲁迅,理解朝花夕拾,心中有了一些安慰。因为鲁迅就是鲁迅, 他的思想 “与整个民族在世界上的生存和出路血肉相关”中华民族正处于苦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