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教学设计_第1页
《汉家寨》教学设计_第2页
《汉家寨》教学设计_第3页
《汉家寨》教学设计_第4页
《汉家寨》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汉家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汉家寨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四单元第11课,是一篇哲思性散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把握哲理散文的特征,掌握将哲理形象化的艺术手法,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学写哲理性散文。汉家寨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表现手法独特,有深刻的文化思考,通过本文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把握哲理散文的特征,形成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二、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学过不同类型的散文,对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有基本的认识,能够初步鉴赏散文。因此,作为选修课课文的教学,应注重引起学生对散文学习的兴趣,重视个性化阅读,鼓励学

2、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进一步提高鉴赏水平。三、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本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我采用点拨法、激趣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1、点拨法即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评价或总结,使得每个教学环节顺利有序进行。2、激趣法即通过旧知识引入,图片、视频和课外材料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和探讨的兴趣。3、合作学习法即组织学生分组,通过知识竞赛和辩论的形式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四、学法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3、式的学习,具体为:1、课前预习法:重视课前预习,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朗读课文、收集资料,初步了解课文。2、默读法:学会默读课文,快速掌握课文中的信息。3、小组合作法:学生自由分为两个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间进行辩论。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多方面了解作者;能力目标:掌握本文通过借景抒情和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的写作手法;情感目标:理解“坚守”精神的现代意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六、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通过借景抒情和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的写作手法。2)理解“坚守”精神的现代意义。2、教学难点:理解“坚守”精神的现代意义。七、课前准备1、朗读、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划出喜欢的句子

4、。2、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认识作者,了解别人对作者的评价。3、学生组织分为两个小组,准备辩论资料。八、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温旧学新)3min1、播放几幅西北风景图;2、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王维描写西北边塞风景的诗歌使至塞上,集体背诵。3、教师提问:王维笔下西北景物的特点是什么?壮美、瑰丽。4、从王维的诗歌中对西北景物有了初步感受,今天通过作家张承志的散文,感受他笔下的西北景物的特点,领会他所传达的思想。首先,让我们走近张承志。(二)作者解读(各抒己见)7min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作者资料,说说个人对作者的认识。2、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展示与作者有关的评价(正面、负面、作者自评),让学生走近张

5、承志,进入文本的学习。对张承志的一些基本评价1)鲁迅之后的作家。2)中国最强悍、最孤傲、最有男子气的当代作家。他的作品,无论是早期的小说,还是近期的散文,都表现出一种西北汉子的奋斗精神和理想主义,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坚强的民族骨气和崇高的审美品格。3)充满道德自负、洋溢宗教迷狂,作品的高下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姿态。4)我只是一个作家。我永远不是走红的文字商品的贩卖者,永远不是流行思潮顶峰的泡沫。我独立地表达而已。(三)文本分析(知识竞赛)15min对文本的解读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出题目,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竞争与合作精神,同时完成对文本从写作手法到主题思想的把握。其步骤是:1

6、、阅读前,问题思考。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文章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文章塑造了哪些人物,他们的形象有何特点?2、阅读后,知识竞赛。)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请找出三个动词来概括:走近汉家寨、走进汉家寨、离开汉家寨。)文章具体描写的景物是:天山戈壁、汉家寨)文章描写“天山戈壁”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比喻、对比。 4)作者笔下的“天山戈壁”有什么特点:广袤、荒芜、空寂、苍凉 5)文章描写了“汉家寨”的哪些特点:荒凉、贫穷、与世隔绝、神秘、年岁久远6)作者在文章中进行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作用是:营造残酷荒芜、慷慨悲凉的环境氛围,为描写汉家寨人的坚守做铺垫,表达作者的

7、敬佩之情。7)作者走进汉家寨,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老汉、小女孩8)作者从哪些方面塑造老汉的形象:动作描写、神态描写9)请概括老汉的形象特点:木讷、饱经沧桑、寡言少语、坚忍10)作者塑造小女孩的形象主要用的表现手法是:外貌描写、神态描写11)请概括小女孩的形象特点:好奇、茫然、纯真12)作者塑造老汉和小女孩的形象,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呢?通过塑造一老一小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表达作者的震撼和敬佩之情,让人思考坚守的意义和价值。 13)作者说:“我只是隐隐感觉到人的坚守。”汉家寨中的人“坚守”着的是土地、家园和传统习俗14)作者说:“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中,坚守着什么。”说说你

8、认为作者在坚守什么(有理即可)?举例:知识分子的良知、作家的使命感、文学创作的原则、传统文化和精神等。3、教师小结:1)总结学生竞赛的情况。2)强调借景抒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对传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3)提出问题:通过文章分析,了解了作者传达的“坚守”精神的内涵。那么你如何看待“坚守”的精神。提示进入辩论的环节(四)主旨探讨(辩论)10min1、视频资料展示:2011感动中国人物: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体会两兄弟对信义这一信念的坚守。2、呈现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社会上存在两种观点:有的人认为要宁折不弯,坚守自己的原则;有的人认为要适当变通,不能固守原来的旧观念。你是如何

9、看待的?请说说你的观点。2、正反双方辩论1)正方发言2)反方发言3)双方自由辩驳阶段3、教师总结1)对正反双方的论点、论据做简单的总结2)明确“坚守”与“变通”并不相违背,坚守精神是一种社会道德精神。“坚守”是守住发展的传统,“变通”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二者缺一不可。(五)能力提升(写作)5min根据下面的新闻,写一篇评论。文汇报7位亲人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失踪 藏族大学生坚守世博岗位世博网8月12日消息:如果不是学校领导在慰问时无意间询问他的家乡在哪里,或许没人知道,他有7位亲人在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难中失踪。世博会志愿者、上海电力学院大三学生杨耀词在父亲的鼓励下,默默坚守在中国馆9米平台。昨天

10、,他在自己的志愿服务心得中写道,“亲人的生命也许已经逝去,但我会在上海为世博会尽一份力,我相信国家会救援我的家乡。” 上海电力学院的1161名大学生志愿者8月9日进驻世博园,开始为期两周的志愿服务工作,电力学院的志愿者自称为“电娃”,20岁的藏族小伙子杨耀词是“电娃”中的一员。 8月9日晚上6点多,结束了在世博园第一天的志愿服务,回到学校,杨耀词从电视新闻里看到了舟曲泥石流的消息,“我当时脑子嗡的一下,马上一个电话打回家。”杨耀词的家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毗邻舟曲县,而舟曲县是他的老家,他的很多亲戚都生活在那里。“爸爸在电话里告诉我,妈妈和弟弟都安全,但是姑姑、表哥等7位亲人都找不到了。

11、”小杨提出要回家帮忙,爸爸劝阻了他:“你回来也出不了什么力,还是留在上海把志愿者工作做好吧。” 把对亲人的牵挂埋在心底,小杨继续在世博园服务。他的工作是疏导游客和帮忙抬轮椅。中国馆的9米平台,小杨站在自动扶梯上面的平台上,拿着扬声器:“欢迎参观中国馆,前方参观仍需要较长时间,请游客加快步伐向前走,请勿在电梯口逗留。”一遍又一遍,小杨喊着,“一旦堵住电梯口,就有可能发生意外。” 8月10日,上海电力学院副书记石奇光到园区慰问志愿者,他在给杨耀词戴世博之星徽章的时候,问起小杨的家乡,这才得知他的亲人遭遇了不幸,此前小杨没有跟任何人透露,也没提任何要求。辅导员老师让他先休息几天,但是小杨说:“志愿者

12、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中国馆尤其缺人,既然我不回甘肃,还是留在岗位上吧。” 昨天上午,本来应该10点上岗的他,看到中国馆缺人手,9点就到岗了。记者中午在休息室见到杨耀词的时候,他的情绪很低落,不想说话,不时地用双手捂住鼻子,眼泪在眼圈里打转,“泥石流和地震不一样,房子塌了,人或许还可以在倒塌的缝隙里生存,而泥石流全是水和泥,一旦灌进房子,人就没有氧气可以呼吸了。”表哥是和他从小玩到大的,他说自己不敢去多想。 杨耀词的爸爸在县委工作,这几天忙着抢险救灾。杨耀词每天都关注着泥石流灾害的救援工作,回到学校他会跟妈妈通一个电话,妈妈总是叮嘱他,服从学校的安排,好好工作。 经历过2008年的汶川地震,又在泥石流中失去了亲人,小杨觉得,生命转瞬即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