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居民消费的历史变迁及新特征分析来源:经济预测部作者:邹蕴涵时间:2016-04-0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阶段。社会生产力极大释放,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成功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并向高收入国家的目标稳步前进。在这个现代化进程中,国内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继而向富裕型消费逐步转变。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都在经济建设大潮中持续发生的变化,形成了每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按照居民生活水平的划分,可以将我国居民消费生活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任何消费需求的变迁都与当时的供给结构、收入水平、收入差距以及消费文化
2、观念等因素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我国居民消费生活的三次大变迁(一)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一次大变迁:1979-1984年1978年,H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时代正式拉开帷幕。在进行制度改革以释放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社会生产关系和要素配置也在发生着根本性转变。特别是过去只追求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的理念做出转变,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呼声越来越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发端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同时,城镇国有企业
3、也走上了改革之路,开始抛弃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经营方式,面向需求的目标让生产和经营者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经济供给能力的迅速提高带来了市场供给,特别是轻工业供给的极大丰富,消费者在票证时代终结后,走进了面向市场、自由选择的消费时代。除了市场供给能力的变化外,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也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大幅增长,由此引发了改革开放以来乃至建国以来最有深度的中国居民消费革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1984年的355.3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7倍,年均增速达到17.7%,是迄今为止农民收入增幅最高的时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
4、这一时期年均增长11.3%,到1984年增加到652.1元。农民消费支出水平大幅提高,超过全国居民平均消费增长率。城乡居民对轻工业品的巨大需求带来了广阔的消费品工业市场,日用消费品十分畅销,消费物品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迅速缓解。家用电器的使用和推广成为这一时期人们消费的重要特征。各地大量引进新兴家用电器生产线,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等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家用电器的使用和推广是我国将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成就延伸至居民消费生活的表现。应当说,以这一时期家用电器生产和供应为代表,我国经济步入了以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为重要导向的新增长期,也由此加速了经济结构向“轻型化”的转型。(二)居民消费
5、生活的第二次大变迁:1985-1998年1985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拉开了更为波澜壮阔的改革大幕。以城市企业改革为中心,在财政、金融、外贸、商业、价格等多领域广泛的引入市场机制,切实的迈开了脱离计划经济的步伐。1994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实施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改革战略。19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增幅明显减缓。但是在这一困难时期,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保持稳步下降,特别是城镇居民处在了从小康型到富裕型转变的末期。九大件耐用消费品成为主要需求对象。高收入增长推进了城镇居民消费生活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变革,其主要标志是在80年代末期至
6、90年代初的几年时间,多数城市职工家庭实现了从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和电视机的“三单一黑”转变为“三双一彩”(单门冰箱变为双门冰箱、单缸洗衣机变为双缸洗衣机、单卡收录机变为双卡收录机、黑白电视机变为彩色电视机)的消费升级。传统的四大件(收音机、缝纫机、手表和电风扇)消费品出现滞销,转而寻求升级换代的发展。这新、老共九件耐用消费品在1988年的销售额占到日用品销售额的66.5%,占整个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1.7%。这一时期,农村改革仍在继续,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广大农民购买力的增加不仅用于新建住宅,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四大件”和一些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农
7、民家庭。雷同化、排浪式消费模式较为普遍。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居民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改革滞后,居民消费支出渠道狭窄,居民对新兴家用电器、家具、消费需求增势凶猛,造成雷同化、排浪式消费。这种排浪式消费反映了居民温饱型消费的主要特点,仍处于不追求质量和特点,只要求数量满足的阶段。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对肉蛋奶的消费进一步上涨,对教育、旅游、娱乐、通信、医疗保健等的服务消费拉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三)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三次大变迁:1999-2012年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仍然面临的较大增长压力。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基本实现了“软着陆”。特别是推出了一
8、系列启动内需的刺激政策,在居民生活收入水平仍在稳步提高的支撑下,居民消费呈现加快增长的态势。1998年,我国进入了住房分配货币化阶段,住房改革进入深水区。自此开始,购买商品房成为我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消费生活中的一大领域。汽车消费也日益兴起,汽车销售呈现爆发式增长。教育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都给居民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城镇居民逐步从小康型向富裕型消费水平转变,比农村居民的转换步伐更快;居民消费生活进入到一个以提高生活质量为重心的新时期,消费结构开始第三次跃迁。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比重明显上升。相当部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进入全面小康水平,少数进入富裕消费阶层。消费层次
9、递进明显,消费热点多样化,以住房、汽车、教育、旅游、娱乐、体育、休闲、通讯及数码电子消费等多样化消费品和服务热潮持续升温,成为我国居民消费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住房消费持续升温。这反映了新时期居民改善居住条件、购买住房的强烈愿望,也成为拉动我国投资增长进而推动整个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整体消费需求中,住房消费成为一大支柱,并对建筑装潢、家电器材等消费项目具有重要影响。汽车消费快速增长。汽车消费不仅仅方便了居民出行,而且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居民依托汽车拓展了个人生活空间,增强了与外部世界、亲人朋友的联系。汽车消费成为与住房消费同样重要的两大消费支柱之一。同时,汽车消费的发展有力带动了闲
10、暇产业的发展,推动了遍布城乡的文化娱乐体育等类闲暇消费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二、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新特征最近三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国内经济运行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急需进一步推进改革。产能过剩的局面尚未改变,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隐忧较多,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财政金融风险加大。在这种形势下,居民收入增速略有放缓,消费需求释放增速减慢,消费增长也进入了“新常态”。随着宏观经济的转向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文化的改变,我国消费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特征,逐步走向新的变迁时代。(一)消费能力显著提升到2014年末,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28844元,
1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在刚刚开展的全国城乡一体化调查中,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连续两年实际增长在8蛆上。其中,工资性收入占56.7%,经营性收入占18.5%,财产性净收入占7.9%,转移性净收入占16.9%。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给消费需求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二)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物质基础的进步为消费需求的满足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消费品的丰富及多样化为消费需求的满足提供了可能性。在物品极其丰富的今天,人们不仅仅满足于衣食无忧,而且要不断追求消费的更高境界和层次。追求消费的舒适与享受,追求消费带来的成就感、归属感和身份地位的认同感
12、,已经成为现阶段消费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与以前物质文化生活简单划一、物质短缺相比,当代居民的消费选择空间大大增加,不同阶层由于个性特征、经济实力和收入水平不同,产生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人们对衣、食、住、行、用、文娱、医疗、教育等诸多领域都有了更加丰富的要求。(三)消费结构迈向富裕型从恩格尔系数的走势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在1993-2013年间经历了两次重大转折点。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在1996年转向小康型,在2000年转向富裕型。对农村居民来说,步伐要慢于城镇,在2000年才开始转向小康型,在2012年开始转向富裕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越来越困难,从小康型到富裕型,需要比从温饱型到小
13、康型付出更大努力。总体来说,2012年以后,我国全部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步转向了富裕型,小康型消费结构已经逐步被替换。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过程中,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比例增长最快的分别是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居住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和服务支出以及交通通讯支出。而在小康型向富裕型转变的过程中,比例增长变动排序为交通和通讯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以及文教娱乐用品和服务支出。截止2013年底,交通通讯支出已经占到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的15.2%,占到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12%信息消费相关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以及网络购物、语音通讯等软件消费都呈现了非常强劲的增长势头。教育娱乐文化支出也在收入增长、需求升级的支撑下稳
14、步增长。在城镇,教育娱乐文化支出已经占到居民全年消费总额的12蛆上,超过衣着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居住支出等项目,反映了人们对更高层次、更大比重精神生活的需求。以旅游、体育、健身消费为重点的闲暇消费掀起热潮,正在改变着我国居民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黄金周”休假制度为城镇居民外出旅游消费提供了重要条件,闲暇与工作一样重要的观念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按照国际上关于经济增长与旅游关系的经验,我国已进入旅游消费的快速发展期。2013年,国内旅游市场继续较快增长,出境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咐口15.7%。促进
15、旅游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消费点。表1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年份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通信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居住支出其他支出201035.710.76.76.514.712.19.93.7201136.311.06.76.414.212.29.33.8201236.210.96.76.414.712.28.93.9201335.010.66.76.215.212.79.73.9表2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年份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通信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居住支出其他支出201041.16.019.15.310.58.47.4
16、2.1201140.46.518.45.910.57.68.42.3201234.47.319.56.312.18.29.52.7201337.76.618.65.812.07.39.32.6(四)消费更加追求个性化与消费需求多样性密切相关的是当代社会中居民消费的个性化特点。现代社会更加开放与包容,人们普遍拥有了更大范围的自由与平等,不再像以前一样强调整齐划一与绝对平均。在消费领域,人们希望通过自身消费的个性化来树立其消费领域内的话语权,以此获得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拥有突出自我的消费观念。追求高雅、层次、个性、品位、风格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仅仅关注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更关注其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还要求商品具有艺术气息、消费环境的美化与舒适,希望提升消费场所的和谐氛围与艺术性。除了自然消费环境的优化之外社会消费环境的健康与文明也成为当代消费文化的一个新的追求目标。三、政策建议一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水平,促进中间阶层发展。增加城镇低收入阶层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缩小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调整城乡间收入分配机制,缩小城乡差距,保持社会稳定。坚持按生产要素贡献的分配方式,从多个方面培育社会中间阶层发展。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少消费后顾之忧。从多个角度促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短诗远和近
- 石河子大学《通信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葡萄酒市场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优化理论与方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肿瘤患者的饮食营养护理
- 沈阳理工大学《微波技术与天线》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内燃机原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机械制造装备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高频电子电路》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总承包项目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办法
- 奖状证书模板优秀员工3
- 教师积分考核表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7.2《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课件
- 高一年级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含答案)
- 国际创伤生命支持培训课前测试题测试题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千克》教案(南通公开课)
-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7.1 认识周长 西师大版(22张PPT)
- 2021年北京农学院财务管理期末精选C试卷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周周清(一)
- JD-BQ(M)电动执行器技术规范书(隔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