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1页
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2页
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3页
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4页
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声金而退,罢兵 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日:“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 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 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 可无从乎? ”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文公问箕郑曰:“救饿 奈何? ”对曰:“信公日:“安信? ”日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 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

2、看归之矣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 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 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置于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日:“女还,顾反 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 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 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 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 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 击汝

3、。”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 军。此不信之患也。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夫也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 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改动)【注】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A.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 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B.日/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 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C.曰/信名

4、/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 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D.日/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 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成语“击鼓鸣金” 即源于此。B.曾子名点,字皙,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 等作品。C. “关市”指关下所设的市,设在边境关口从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贸易,此 处指掌管边境集市的官吏。D. “金”并非指金子,古代金属

5、、钱币都称作“金”,此处指战国时期青铜制成的钱币。(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国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国和卫国 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曾子守信杀猪,通过身教来影响妻儿, 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蒙骗将士而失信于 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J'减信的重耍。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 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官吏非常害怕,

6、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4)把文中画横线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济潞统,则所用之异也。【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 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 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 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

7、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 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 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 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 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 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1)“信名”“

8、信事"''信义”是指在三个方面的做法,应单独成句,构成并列关 系,排除B项;“则”表顺承关系的连词,一般用在句首,排除A项;“群臣守职”“善 恶不逾”“百事不怠”句式结构相同,应独立成句,排除D项。句意:在名分、做事情、 行为上守信用。在名分上守信用,那么群臣会各守其职,对善行恶行都不会去逾越,对 各种事情就不会怠慢;在做事情上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失去天时,百姓就不会逾越四季: 在行为上守信用,那么亲近的人就会劝勉自己努力而远处的人就会归附。故选:Co(2) B. “曾子名点,字皙”错误,曾子名参,字子舆。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 孔子。故选:B .(3) D. “

9、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错误,由原文“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 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日: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 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可知,文章中并没有说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 故选:D。(4)“期”,约定。“去”,离开。“亡”,失去。"是亡吾信也“,判断句。译文:我跟 士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离去,这是失去我的信用啊。“女”,通“汝”,你。“顾”,看。“反”,通“返”,返回。“彘”,猪。译文:他的母亲 说:“你先回去,(我)看情况返回后给你杀猪。”“龟”,通“皴”,皴裂。“或”,有的人。“以”,用来。“济潞”,漂洗。“统”通

10、“纺”, 絮衣服的丝绵。“则所用之异也”,判断句。译文:能使手不锻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 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答案:(DC(2) B(3) D(4)我跟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离去,这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他的母亲说:“你先回去,(我)看情况返回后给你杀猪能使手不锻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 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 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鸣金退军,准备收兵 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

11、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攻下原国了。”晋文公身边的 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 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 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 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 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 ” 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了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 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晋文公问箕郑说:“求救饥荒该怎

12、么办? "箕郑回 答说:“守信用。”晋文公说:“怎么样守信用? "箕郑说:“在名分、做事情、行为上守 信用。在名分上守信用,那么群臣会各守其职,对善行恶行都不会去逾越,对各种事情 就不会怠慢;在做事情上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失去天时,百姓就不会逾越四季;在行为 上守信用,那么亲近的人就会劝勉自己努力而远处的人就会归附。”吴起出门,遇见一个 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这个老朋友说:“好啊。”让吴起先回家准备。吴起说:“那我等你来 了再吃这人到天黑了都没有来,吴起还是不吃饭。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找这个人。 这个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哭泣。 母

13、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等曾子的妻子从市场上回来,曾子就要捉 猪来杀。他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开玩 笑的。小孩子是没有知识的,是跟着父母学习的,是听从父母的教诲的。如今你欺骗他, 就是在教他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随后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楚厉王有了警报,就用敲鼓的方式来和民众一起防守。有一 天喝醉了酒,就错误地敲鼓,民众大惊。楚厉王派人去阻止民众,说:“我喝醉了酒和身 边左右的人开玩笑,误打了鼓。”民众这才散去。过了几个月,真的有警报了,楚厉王击 鼓而没有民众前来。于是就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而后民众才

14、相信了他。李悝警告左右两个 营垒中的将士说:“要谨慎地戒备!敌人早晚将要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重复了好 几次而敌人都没有来。两个营垒中的将士都松懈了,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国军 队来袭击,几乎消灭了李悝的军队。这就是不相信人的祸患。卫嗣公派人装扮成客商通 过关口上的集市,管理集市的官吏刁难他,他就用金贿赂了官吏,这样,官吏才放他过 关。嗣公对官吏说:“某时有个客商经过你的地方,给了你金,你才放他走的。”官吏因 而非常害怕,认为嗣公能明察秋毫。【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 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

15、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 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 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 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耍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 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 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 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2.阅读下面内容,完成小题。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

16、移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 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 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 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 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 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纸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一一绥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淀野侯没胡中一一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阕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 汉伏弩射杀之,吾母

17、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 猎,独阕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维王 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 汉使者。左伊秩皆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 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 坎,置媪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 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18、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日:汉使张 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 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 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 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 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 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 奴

19、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 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 轼。轼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鹿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 落。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 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 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 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

20、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C A.前后十余手。(批)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辈)C.因厚监单于。(贿赂)D.召苏武堂靖。(受审讯)(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CA.何以女为见?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C.单于召会武官属。D.与旃毛并咽之。(3)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DA.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于是眼泪浸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B.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常惠请求看守自己的人一道去见汉使。)C.来时,太夫人已不幸。(我率兵离开长安时,你母亲已去世。)D.勿复有云。(不再有什么云了。)(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

21、不正确的一项是 DA.虞常果可张胜引:牵扯。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候:拜。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D.阳相与谋劫单于母阕氏归汉阴:阴谋。(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例句:空以身浮草野A.见犯乃死B.单于花其节C.得夜见汉使D.尽灯汉使路充国等(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 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 19年。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

22、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 贰的崇高气节。(7)翻译下面的句子。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题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 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 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 推断出其意义。(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出现的一种普通现

23、象, 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并作出梳理,结合通假字出现的位置以及含义进 行掌握并在考试中能够灵活运用,进而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答案。(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 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 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题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 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 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 意义。(5)本

24、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语 法现象,且活用的种类较为集中。要求考生注重积累并能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和归纳, 以期在考试中能够根据语境进行正确作答。(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 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 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 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 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

25、翻译。【解答】(1) C. “赂:贿赂”错误。“因厚赂单于”的意思是“趁机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 物”,所以“赂”的意思是“赠送”。故选:Co(2) A. “女”是通假字,通“汝”,你。8. “畔”通“叛”,背叛。D. “旃”通“毡”,毡毛。故选:Co(3) D.此句上文式李陵劝说苏武降匈奴的言辞,应与“云朵”无关,而“云”有“说” 的意思。带入句中即“不要再说推辞的话了”。故选:D。(4) D. “阴”译成“阴谋”错误。此处的"阴"作相与谋"的状语,是“暗中、私下 里”的意思。此句大意: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阕氏归汉。故选:D。(5)例句中“膏”名词用作动词且是

26、使动用法。使肥沃。A. “见”,被动句式的标志,“被”之意。B. “壮”,意动用法,认为壮烈。C.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D. “归”,使动用法,使归。故选:D。(6) B. “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理解错误。他希望得到汉朝 皇帝的赏赐,”并没有忘记汉朝”在原文也无依据。故选:B.(7)“嘉”,赞许。“义”,做合情合理的事。”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即“留 在汉匈奴使者”。译文: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 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女,,“汝,,你。“畔”,通"叛,背叛。“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正常

27、句式为 “于蛮夷为降虏”。“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正常句式为“以何见汝为"。译文:你做 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 我为什么要见你?答案:(DC(2) C(3) D(4) D(5) D(6) B(7)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 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 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参考译文: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 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移园中管马厩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

28、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 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 扣留了人来抵押。天汉元年,且鞋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 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 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机送给单于 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 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已经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礼品送 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汉朝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维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

29、奴内部谋反。嵌 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泥野侯陷没在匈奴,以及卫律 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阕氏归汉。正好碰上 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 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 得到皇帝的赏赐。”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 有阚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发了这件 事。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维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

30、所说的那些话 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 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 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皆说:“假如 是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 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 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 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 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

31、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 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 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 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 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 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 ” 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居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 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

32、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 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 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 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 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 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 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 头卢页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 道我决不

33、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 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 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 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 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 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耗牛尾毛全部脱尽。几年后,匈奴与汉朝 和亲。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

34、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 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 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 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 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 前己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 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

35、初 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 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 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 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 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 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 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36、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予尝论羊,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占今笔 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 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 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 秣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 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诗论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 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

37、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闽人黄子思,庆为、呈伍间号能文者。予尝闻前辈诵其诗,每得佳句妙语,反复 数四,乃识其所谓。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予既与其子公 道、其孙曲母游,得窥其家集。而子思笃行高志,为吏有异才,见于摹寺详矣,予不复 论,独评其诗如此。“梅止于酸,盐止于咸”是苏轼引述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大意,司空图原文为: 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属(盐),非不咸也,止 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 也宜哉。(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六十)【注】黄子思:黄孝先的字,宋代诗家。钟、王:书法家

38、钟繇、王羲之。苏、李: 西汉的苏武和李陵。相传苏、李离别互作诗赠答,为五言诗之祖。曹、文人曹植,刘 桢,建安时代杰出诗人。陶、谢:陶渊明、谢灵运。(1)下列对引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A.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 4-1 > 诙B.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 哉C.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 哉D.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 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

39、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A.书,意义丰富,在文中特指书法。与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 “书”意思不同。作者苏轼多才多艺,是宋书四大家之一。B.庆历、皇祐,都是宋仁宗赵祯年号。年号纪年始创于汉武帝十九年,年号为“建元”。 历代帝王遇到大事、要事,一般都会更改年号。C.几道、师是,是人的字,又称表字,古人取“字”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如''甫" “子美”。自称时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D.墓志,指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亦指墓志上的文字。滥觞于商周之际, 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3)下列对原

40、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A.本文开篇以“书”为喻,推崇钟王的“萧散简远”,认为“妙在笔画之外”,利用“书” 之形、神与“诗”之言、意的相似性,旨在论“诗”。B.苏武李陵的“天成”曹植刘桢的“自得”、陶潜、谢灵运的“超然”是苏轼推崇的一 种至高的艺术境界,而之后的李白、杜甫又完成了一次超越。C.黄子思作为宋朝擅长写作的文章高手,其诗作有唐末诗论家司空图所谓的“常在咸酸 之外”的优美韵味。D.本文题为书黄子思诗集后,是苏轼为黄子思诗集写的一篇论诗的赠序,提出了 “发 纤秣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的观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

41、翕然以为宗师。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 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有时也需 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判断。(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 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 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

42、”“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句子大意为:中原的人用以调味、佐餐就不再用了,因为知道它们除酸味 咸味之外,缺乏醇美之味;那些岭南的人,习惯了那种口味而不辨美与不美,这是当然 的了。句中“者”为判断句的判断词,其后停顿,据此排除AD两项;“彼江岭之人/习之 而不辨也”为判断句,“也”为判断词,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Co(2) D.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不是商周时期。考古发掘证明,商周时期的墓葬中尚没有 发现明确用于说明墓主姓名的铭刻。学者们是根据陪葬的青铜器和器物上的铭文,结合 文献记载来推测墓主身

43、份官职。秦汉时期的考古发掘表明,当时已经存在着标志墓中死 者身份的志墓风气,但还没有固定的器物。故选:D。(3) D.文章标题是书黄子思诗集后,这是写在文后的跋文,不是赠序。故选:D。(4)尽,全,都;极,极尽;翕然,一致。译文:到了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才集古 今笔法并全部表现出来,极尽书法的变化,天下一致推崇,认为是宗师。继,继续;作,写诗;间,间或;逮,至U,及,译为“表达出二李白、杜甫之后,诗 人们继续写诗,虽然其中间或有意旨深远的诗篇,但是才能未能表达出意旨。答案:(1) C(2) D(3) D(4)到了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才集古今笔法并全部表现出来,极尽书法的变化,天 下一致推崇,认

44、为是宗师。李白、杜甫之后,诗人们继续写诗,虽然其中间或有意旨深远的诗篇,但是才能未能 表达出意旨。参考译文:我曾经评论书法,认为钟繇、王羲之的字迹潇洒超逸,妙处在笔画之外。到了唐 代颜真卿、柳公权,才集古今笔法并全部表现出来,极尽书法的变化,天下一致推崇, 认为是宗师,于是钟繇、王羲之的笔法更加衰微。至于诗也是这样。苏武、李陵的浑然天成,曹植、刘桢的自抒胸臆,陶渊明、谢 灵运的自然超脱,大概都是达到至高的境界了。可是李白、杜甫以才智过人、珍奇超凡 世所罕有的姿态,高踞百代之上,古今诗人全显得凋零(全都无法比拟);可是魏晋以来 超越世俗的清高风格,也稍微衰落了。李白、杜甫之后,诗人们继续写诗,虽

45、然其中间 或(偶然)有意旨深远的诗篇,但是才能未能表达出意旨。只有韦应物、柳宗元,在质 朴中表现出纤秀浓郁的诗味,在淡泊中寓含着不尽的韵致,不是我们这些人能够做到的。 唐末司空图生活在兵荒马乱之际,而诗文高雅,仍然葆有太平盛世遗留下来的风度,他 评论诗歌说:“梅子只有酸味,盐仅仅是咸的,饮食却不能没有盐和梅,他们的美常常存 在于咸和酸之外。”他把自己在诗歌的字面以外领略到的韵味列为二十四种,只恨当时的 人不能认识到他的高妙,我把他的话再三咀嚼而为他感到悲伤。福建人黄子思,是庆历、皇佑年间号称擅长写文章的人。我曾经听到前辈诵读他 的诗每次得到佳句妙语,反复品味,才明白他所说的是什么。司空图的话是

46、可信的啊, 味道的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了。我与他的儿子黄几道、孙子黄师是交游,能 够看到他家的诗文集。至于黄子思品行笃实、志向远大,做官有非凡的才干,(这些)都 详细地写在墓志上了,我不再论述,只是如此评论他的诗。“梅止于酸,盐止于咸”是苏轼引述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大意,司空图原文为: 长江、五岭以南,大多偏嗜酸咸口味的人,至于醋,不是不酸,可仅仅是酸而已;至于 盐,不是不咸,仅仅是咸而已。中原的人用以调味、佐餐就不再用了,因为知道它们除 酸味咸味之外,缺乏醇美之味.那些岭南的人,习惯了那种口味而不辨美与不美,这是 当然的了。【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

47、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耍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 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 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 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 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耍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 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郑

48、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 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贵金币。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 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 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首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 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 烈苦奈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 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

49、,还自救,官军复 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怒和赐不及己,率兵 邀击官军。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赞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馆往,赐其君长。十七年 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 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成祖已嬖季。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备南京。宣德五年六 月,帝以践昨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

50、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 赞。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 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A.故三佛齐国也敢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B.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C.劫和舟者闻之能谤讥于市朝,国寡人之耳者D.帝大悦,爵赏有尊帝大喜,责诸将士有孝(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新行,正确的一项是 C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 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

51、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 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 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 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A.永乐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古 代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B.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意思相同的词还有驾崩、宾天等。C.践昨,践,履踏;昨,昨阶、主阶。践昨指即帝位。君主

52、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 “御极”。D.朝贡,指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并敬献礼物。(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出使海外,使命重大。他受成祖之命出使,一是要追寻明惠帝,查知其逃亡何处; 二是要宣扬明朝的国威,显示中原的富强。B.郑和富有智谋,思虑周全。锡兰山国王诱捕郑和,欲索金帛,郑和对此作出详细的计 划,先破其城,后以伏兵打败其军,大获全胜。C.郑和善于作战,屡败敌寇。他俘获了想借诈降来抢劫明军的陈祖义,又擒拿了前伪王 子苏干刺及其妻子儿女,显了军威保了安全。D.郑和七次出使,功勋卓著。郑和历事三朝,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获得了许多宝 物,使明

53、朝与海外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 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若遇到我 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3)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54、,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健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 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A.第一个“故”,从前的;第二个“故”,所以。B.第一个“胜”,尽;第二个“胜”,承担、承受。C.第一个“闻”,听到;第二个“闻”,使听到。D.两个“差”的意思都是“差别”。故选D。(2) “首达占城”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次”是按次序的意思,是“遍历”的状语,所 以应在“占城”与“以次”之间断开,排除A

55、B。“宣天子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后 应该断开。如果在“其君长”前面断开,则“因给赐”没有宾语,“赐”后面不应该断开, 排除D。故选C。译文: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 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 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3) A. “古代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有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4) B."以伏兵打败其军”错误。结合”和战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 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分析,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 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

56、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 苦奈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以伏兵”属无中生有。(5)“郡县”,名词意动用法,把作为郡县,以为郡县;“震替”,惊恐;“来 者”,来朝拜的国家。译文:恐惧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 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将命”,奉命,传命;“莫”,代词,没有谁;“盛称”,极力称赞。译文:自郑和死后, 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答案:(1) D(2) C(3) A(4) B(5)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 的日渐增多。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

57、,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参考译文: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 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 允炫)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 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 了很多金银财物。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 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 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使者跟 随郑和来朝

58、见明成祖。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蜴爵。旧 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 的商客。郑和派人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 们,生擒了陈祖义。永乐六年九月,郑和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 烈苦奈儿引诱郑和到都城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 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 生擒了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 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 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永乐十年十一月, 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 率兵截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抓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在永乐 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