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六安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1页
2022年安徽省六安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2页
2022年安徽省六安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3页
2022年安徽省六安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4页
2022年安徽省六安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安徽省六安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驳复仇议唐柳宗元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褪所杀,卒能手刃父仇, 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 过之。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 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当。诛 其可旌,兹谓滥,跋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 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2、向使刺激其诚伪, 考正其曲直,愿阳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 师银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 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卑, 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 父,不免于罪,师镉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基可仇乎?仇天 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瞥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是惑于礼也甚矣。 礼之所谓仇本,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

3、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 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 人之仇。凡杀人加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 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 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 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 反以为戮,薮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选自柳宗元集)注闾:里巷的大门。刺漱(ydn):审理判罪。推刃:往来相杀。(1)下

4、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旌其闾旌:表彰B.愿始而求其端原始:缘由C.介然自宓克:克制D.非谓抵罪触法抵罪:因犯罪而受到惩罚(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旌与诛莫得而并厚B.法基可仇乎?C.礼之所谓仇者子亦有不利般安在耳不辱也?求人可使报秦春,未得D.凡杀人而义者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是一篇驳论性的奏议,通过辩证分析徐元庆报仇杀人的行为,指出其做法合“礼” 合“法”,批驳陈子昂提出的“既诛且旌”的奏议,从而论证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法律的对 立性。B.第二段论述了 “礼教”和“刑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上

5、各自所发挥的作用,认为礼与刑 的实施都应当本着各自的原则,如果不遵照规范去执行,就会使天下人乃至后代无所适 从。C.第三、四段指出判断是非的标准取决于徐元庆之父是否确实犯罪,以及执法者是否按 法律规定行事,如果不讲是非曲直,“彼杀之,我乃杀之",既不合于礼,也不合于法。D.文章结尾认为如果法律使用正确,就不存在亲亲相仇的问题:如果法律使用错误,造 成错杀,子报父仇是应该的。而徐元庆服孝死义,合理也合法,当旌不当诛。(4)用“/”给文中画横波浪线的文字断句。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

6、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银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 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 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 否搞混事实情况。(4)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以直译

7、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 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 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实在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解答】(1) B.原始:推究。句意:推究案子的起因。(2) A.句末语气词。B.疑问副词,难道/代词,他们。C.助词,用在判断句中/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3) A. “从而论证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法律的对立性”错,由“礼之大本,以防乱也”与 “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可知,礼与法并非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都是为了社会的安 定,只是作用的角度不同而已。(4)

8、句意:而且,不忘父仇,这是孝的表现;不怕死,这是义的表现。徐元庆能不越出 礼的范围,克尽孝道,为义而死,这一定是个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啊。“且夫不 忘仇/孝也”判断句,在“仇” “也”后停顿。“不爱死/义也”判断句,在“爱” “也”后 停顿。“元庆能不越于礼”句子意思完整,为一句。“是"是“这”的意思,作后句主语, 其前停顿,故答案为: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 而闻道者也(5)大本,根本作用;无为贼虐,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凡为子者,是作儿子的为 报父母之仇而杀了不应当算作仇人的人;无赦,不能予以赦免。译文:我听说,礼的根 本作用是为了

9、防止人们作乱。倘若说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那么凡是作儿子的为报父 母之仇而杀了不应当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其或,如果;不免于罪,确是犯了死罪;不愆于法,并不违法;是,指他的死。译文: 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是犯了死罪,赵师镉杀他,那就并不违法,他的死也就不是被官吏 错杀,而是因为犯法被杀。答案:(1) B(2) A(3) A(4)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5)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倘若说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那 么凡是作儿子的为报父母之仇而杀了不应当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 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是

10、犯了死罪,赵师镉杀他,那就并不违法,他的死也就不是被官 吏错杀,而是因为犯法被杀。译文:据我了解,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邦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设杀了, 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自首。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 处以死罪,同时在他家乡表彰他的行为,并请朝廷将这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 为国家的法律制度”。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倘若说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那么凡是 作儿子的为报父母之仇而杀了不应当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刑法 的根本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倘若说不能让杀人者逍遥法外,那么凡是当官的

11、错 杀了人,也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采取的方式则不同。 表彰和处死是不能同施一人的。处死可以表彰的人,这就叫乱杀,就是滥用刑法太过分 To表彰应当处死的人,这就是过失,破坏礼制太严重了。如果以这种处理方式作为刑 法的准则,并传给后代,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想避开祸害的人就 不知道怎样立身行事,以此作为法则行吗?大凡圣人制定礼法,是透彻地研究了事物的道理来规定赏罚,根据事实来确定奖 惩,不过是把礼、刑二者结合在一起罢了。当时如能审察案情的真伪,查清是非,推究 案子的起因,那么刑法和礼制的运用,就能明显地区分开来了。为什么呢?如果徐元庆 的父亲没有犯法律规

12、定的罪行,赵师损杀他,只是出于他个人的私怨,施展他当官的威 风,残暴地处罚无罪的人,州官又不去治赵师镉的罪,执法的官员也不去过问这件事, 上下互相蒙骗包庇,对喊冤叫屈的呼声充耳不闻;而徐元庆却能够把容忍不共戴天之仇 视为奇耻大辱,把时刻不忘报杀父之仇看作是合乎礼制,想方设法,用武器刺进仇人的 胸膛,坚定地以礼约束自己,即使死了也不感到遗憾,这正是遵守和奉行礼义的行为啊。 执法的官员本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如果徐 元庆的父亲确是犯了死罪,赵师根杀他,那就并不违法,他的死也就不是被官吏错杀, 而是因为犯法被杀。法律难道是可以仇视的吗?仇视皇帝的法律,又杀害执法的

13、官吏, 这是悖逆犯上的行为。应该把这种人抓起来处死,以此来严正国法,为什么反而要表彰 他呢?而且陈子昂的奏议还说:“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 这种混乱局面靠谁来救呢? ”这是对礼的认识太模糊了。礼制所说的仇,是指蒙受冤屈, 悲伤呼号而又无法申告;并不是指触犯了法律,以身抵罪而被处死这种情况。而所谓“他 杀了我的父母,我就要杀掉他”,不过是不问是非曲直,欺凌孤寡,威胁弱者罢了。这种 违背圣贤经传教导的做法,不是太过分了吗?周礼上说:“调人,是负责调解众人怨 仇的。凡是杀人而又合乎礼义的,就不准被杀者的亲属报仇,如要报仇,则处死刑。有 反过来再杀死对方的,全国的人就都

14、要把他当作仇人。”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因为爱自己 的亲人而互相仇杀的情况呢?春秋公羊传说:“父亲无辜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 父亲犯法被杀,儿子报仇,这就是互相仇杀的做法,这样的报复行为是不能根除彼此仇 杀不止的祸害的。”现在如果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赵师镉杀死徐元庆的父亲和徐元庆杀死赵 师镉,就合乎礼制了。而且,不忘父仇,这是孝的表现;不怕死,这是义的表现。徐元 庆能不越出礼的范围,克尽孝道,为义而死,这一定是个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 啊。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难道会把王法当作仇敌吗?但上奏议的人反而认为 应当处以死刑,这种滥用刑法,败坏礼制的建议,不能作为法律制度,是很清楚明白的。 请把

15、我的意见附在法令之后颁发下去。今后凡是审理这类案件的人,不应再根据以前的 意见处理。谨发表上面的意见。【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 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 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僧) 材料二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16、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材料三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1)材料一中的“绘事后素”中的“绘事”和“素”分别对应材料二中的 文、质。(2)孔子如何看待“仁”与“礼”的关系?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关键句子提取概括。(2)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关键句子提取概括。【解答】(1)通读文本可知,“绘事”是指“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指外在修饰。“素” 指的是白色底子。材料二中的“质”是指内在本质,“文”是指外在修饰。(2)根据材料一''

17、绘事后素”可知,仁是礼的基础:根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绚" 可知,礼对仁有很重要的修饰作用;根据材料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知,对君子 来说二者相辅相成;根据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可知,依礼而行是实现仁的途径,也 是仁的体现。答案:(1)文质(2)仁是礼的基础;礼对仁有很重要的修饰作用;对君子来说二者相辅相成;依礼而行 是实现仁的途径,也是仁的体现。译文:材料一:子夏问道:“'美的笑容,酒涡微动;美的眼睛,黑白传神;洁白纸上,灿烂颜色。” 孔子说:先有白底子,而后才绘画。”子夏说:“那么礼在后吗? ”孔子说:“启发我的是 你呀呀,这样才可以与你讲诗了材料二:

18、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材料三: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 T.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点评】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 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 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 读物,耍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

19、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由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 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 为“或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 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二这种方法即 称“猜读(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 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 抄一句原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

20、式做一些说明; 然后翻译-遍。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 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瞥,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 七城。始皇七年,卒。鹫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犀猫军,与王翦 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太破之拜为 内史秦己并天下及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 临洪,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 是时蒙恬威震刨双。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

21、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佶, 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 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 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 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 蒙毅于代。前己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 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 不相信而外

22、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里之代,使者知胡亥之 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 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 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 乎? ”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洪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 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 十万众北逐戎/狄收

23、河南。B.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 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C.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 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D.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 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裨将军,初指副将,相对主将而言,后成为低级将军名号。新莽时以授诸县长官,各 朝代官品有不同的等级,隋炀帝时期取消这一职位。B.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披发左衽。中

24、国古籍 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C.用事,指当权执政,如战国策中的“太后、穰侯用事”。而商君书赏刑中的 “用事焉”解释为执法行刑。文中“用事”的含义为后者。D.御史,中国古代一种官名,秦代以前仅为史官,汉代以后多指侍御史,职权专主纠察。 明清两代保留监察御史,分道行使纠察职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蒙恬武将世家,一脉相承。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因为家世的 原因得以担任秦国将领,取得了比祖父和父亲都要大得多的功勋。B.蒙恬忠心为国,很受重用。他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修筑长城,凭借地势来控制要 塞,风餐露宿在外驻军十多年,

25、威震匈奴,深受皇上的信任和重用。C.蒙恬树大招风,屡遭毁谤。赵高在秦始皇驾崩后就想置蒙氏兄弟于死地,在二世皇帝 即位之后,又日夜毁谤中伤蒙恬,寻求他们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们。D.蒙恬反思自我,无奈自杀。蒙恬面对使者的拒绝,叹息自己走到了今日之境地,他最 终被迫承认罪过,吞药自杀,体现了他身为武将的担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起临济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考生既要了解

26、识记文 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 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 行对比。(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 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 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 关文字。【解答】(1)B.句意: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蒙

27、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 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授给他内史的官职。秦国兼并天下后,就派蒙恬带领三十万 人的庞大军队,向北驱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戎狄”是“西戎北狄”的合称, 不可断,排除A。“因家世得为秦将”句意完整,不可断,排除C。“秦已并天下”中“并 天下”动宾短语,不可断,故选B。(2) C.本文中的“用事”指当权执政(3) D. “他最终被迫承认罪过”错,原文“起临洗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 无绝地脉哉”,蒙恬认为自己修筑长城截断了地脉,是他主动认识到了错误。(4)外事,军事重任;内谋,在朝廷出谋划策;名为,被誉为。译为:蒙恬在外担当 着军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

28、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 也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属之,直到;城堑,筑起城墙挖壕堑;此其中,这里面。译为:起自临济,直到辽东, 筑起城墙挖壕堑长达一万余里,这里面哪能不截断地脉呢?答案:(1) B(2) C(3) D(4)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因此, 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起自临跳,直到辽东,筑起城墙挖壕堑长达一万余里,这里面哪能不截断地脉呢? 【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 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 年号名等可不

29、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4)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或'i出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 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日:“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对日:“敕者出于一 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 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日:“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 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鄙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 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日:“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 革极刑

30、,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日:“朕以 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 君为之彻乐减眉。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 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 ”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 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 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 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 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

31、之。木理烝张元济怪其多, 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 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 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宜/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 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 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

32、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 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 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

33、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 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 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I争;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 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

34、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 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选人”这里是名词,“候选人”的意思,作“多诈冒资荫”的主语,其后 不可断,排除A、D; ”有者”为固定结构,“有的人”,不可断开,排除B。故 选:C.该句翻译为:

35、戴胄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 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 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2) B. “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错,“抵极刑”就是“处 以死刑(3) D. “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以偏概全,原文为“此 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意思是“这岂只是隋炀帝无道, 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4)而:然而;复:再,又:存:保存;大信:大的信用。句子应翻译为:然而

36、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交由法律处理,这是忍耐小的愤怒保 存大的信用。覆视:查核,查看;矜:同情;闻:上报。句子应翻译为:(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 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答案:(1) C(3) D(4)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 信用。(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下情 况上报朝廷。参考译文:戴胄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 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 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

37、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 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 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 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 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戴胄前后多次触犯圣颜而坚持执行法律,言 辞像泉涌一样,皇上都听从他的,天底下没有冤案了。鄙县县令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 唐太宗非常生气,想要杀了他。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进谏说:“法律,是陛下和天下人 共有的,不是陛下一个人所独有的。现在裴仁轨犯了轻罪却而处以

38、死刑,我担心人们会 手足无措。”唐太宗非常高兴,免去了裴仁轨的死罪,提拔李乾祐为侍御史。皇上对近侍 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极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虑的缘故。可是负责 的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为此撤掉音乐演奏,减 少膳食。我的宫庭里没有常设的音乐,然而常常为此而不吃酒肉,只是没有制定法令。 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 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 "(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二天之 内要五次回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 规定)都由门下

39、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 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两次回奏),到 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 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于士澄 逮捕窃贼,稍微牵连是非难断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 全部处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 曾是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 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岂只是隋炀帝无道,那些大臣

40、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 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戒!”【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 .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 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 .补:补出省略成分。3 .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 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 .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一一串意一一顺句。注:直译 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

41、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 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 陈尧叟阖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 "帝曰:“卿姑断 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尊,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 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 我得胜算矣。奈何弃晅杜,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 ” 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 轨为可守? ”准以王钦若荐

42、,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 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用 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 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粮事。又攻北平野及保州, 复为州皆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 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一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 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 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

43、用 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 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 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 尧叟/间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 尧叟/闿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

44、临江人/请幸金陵/陈 尧叟/闻州人/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 尧叟/闿州人/请幸成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 臣,并力

45、促皇上御驾亲征。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 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碧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 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 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

46、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 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 “时”为时间状语,不可位于句尾,排除A、D; “请幸金陵”的主语是“王 钦若”,而不是“临江人”,其前断句,排除B。故选:Co句子翻译为:九月,契丹大举 进攻。当时因为敌人进入深远,朝廷上下震动。皇帝召见群臣询问对称。王钦若,是临 江人,请求

47、皇帝到金陵。陈尧叟,是向州人,请求皇帝到成都。(2) C.农历中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3) D. “宋朝皇帝主动提出议和”错,原文为“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错,是 契丹主动提出议和。(4)每:常常;纵:纵使;辄:就;徜徉:来回游荡。句子翻译为:常常纵使游动骑 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故事:先例;宜:应该。句子翻译为: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 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答案:(1) C(2) C(3) D(4)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撒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

48、们。【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 .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 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 .补:补出省略成分。3 .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 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 .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 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 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6

4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 获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 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 高若讷独以为当翱。修贻书责之,渭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 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 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 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

50、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 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 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 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事相贺于外,臣为 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至生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 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 鹫,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 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本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

51、,谓必显于世。笃于 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 下/入朝/为馆阁校勘/B.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 下/入朝/为馆阁校勘/C.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 下/入朝/为馆阁校勘/D.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 下/入朝/为馆阁校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

52、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学士,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后,指以高超的学术技能供奉朝廷的官吏。B.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成的合称。C.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后也以布衣称没做官的平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 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B.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 他可以随时越职给自

53、己进言。C.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 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D.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 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5)选文中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四人不可罢用?请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 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 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

54、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 语等断句。(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 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 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 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 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 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

55、译的 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 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 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 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 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做好此题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所给短文,理 解文章大意并在此基础上圈画出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以圈画出的内容为基础进行概括和 归纳。【解答】(1)句子大意是:(欧阳修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

56、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 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 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其中,“迭相”是相 继、轮番之意,“迭相”不能与后文的“师友”断开,否则缺少宾语,根据前后文义可知 欧阳修与尹洙轮番为师友,后又结交梅尧臣,而非师友结交梅尧臣,所以不能将“师友” 和“与梅尧臣游”断在一处,排除A、D项;“为歌诗相倡和”是指欧阳修和梅尧臣“吟 诗作歌,相互唱和”,中间不能断开,下句是指文章名扬天下,更不能将“相倡和”和“遂 以文章”断一处,据此可排除B、D项。故选:Co(2) A. “指以高超学术技能供奉朝廷的官吏”

57、错,学上是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 故选:Ao(3) D. “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 人”错,应为朋友在世时欧阳修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欧阳修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 的家人。故选:D。(4)“岂":难道。“退”:降职。译文:我过去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 同您一起降职而不同您一起升迁是应该的。''后进":后辈。“闻人”:名人。译文:欧阳修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 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5)可以结合欧阳修上书的内容作为依据进行回答,在回答的过程中注意引用和概括。“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

58、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 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 之”,这些话语都是欧阳修上书皇帝时所陈述的,一则概括了这四个人的才能,从他们才 能的角度分析了杜衍等四人不可罢用的原因。一则是杜衍等四人一旦罢用会给朝廷带来 不利的角度进行概括。只要言语简洁切中要害即可。答案:(1) C(2) A(3) D(4)我过去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同您一起降职而不同您一起升迁是应 该的。欧阳修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5)杜衍这四人是治国的贤才,欧阳修不忍贤才被诬;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的 大忌。如果这四个人被罢除,就会让在朝奸邪之徒阴谋得逞。参考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 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 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 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