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课件(上)01总绪论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课件(上)01总绪论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课件(上)01总绪论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课件(上)01总绪论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课件(上)01总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总绪论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一、唯物史观是文学研究的指南二、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三、文学史的任务四、文学史研究的方法是历史和美学的统一五、文学史撰述的多样性一、唯物史观是文学研究的指南

由马克思创立、恩格斯完善表述的唯物史观,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为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二、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表述方式的审美文化形态。任何民族、国家都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产生口传的和文字书写的文学作品,历史上相继产生的文学作品以及由之发生的创作、流传和影响情况,便构成各自己的文学的历史。文学的历史主体就是由历史上相继而出的文学作品构成,并体现着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面貌和历史轨迹。二、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的研究自然要考察作家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的社会背景、作品的影响,文学史的书写自然也要叙述到的,但却不能排挤、取代对作品的解析、评说。三、文学史的任务文学史研究和书写的任务,是通过对历史上相继产生的文学作品的解析,展示文学的历史面貌及其成就、特色。神话诗经楚辞汉赋古诗唐诗宋词四、文学史的方法是历史的和美学的统一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既是一种历史,也就应当具有史学史书的属性。文学史和一般史学著作又有不同。文学史研究基本上是历史的动态的文学批评,通过历史的和审美的文学批评,建构文学的历史书写。五、文学史撰述的多样性文学史的建构、书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可以有历史跨度不同的通史、断代史,也可以有不同体裁的文体史、类型史。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是没有止境的,文学史的书写也会随着文学史研究的深入而有所变化、创新。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一、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二、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文学审美的提升四、隋唐五代:诗的黄金时代五、宋代:诗词文并行,以词称盛六、元代:通俗文学兴盛,戏曲最盛七、明代:小说兴盛,新旧文学思潮交争八、清前中期:集历代文体之大成的文学景观九、晚清:旧文学的新变与新文学的呐喊一、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上古神话《诗经》《楚辞》《尚书》《周易》《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老子》《论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孟子》《荀子》二、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辞赋●●《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文学审美的提升文学脱离经史子学而自成一家,文学成为人生价值的一种重要表现,文学的审美特性受到了特别的重视。中国古代诗歌在这种历史的迭变中,诗的内质和形态的审美特性,都获得了高度的提升。四、隋唐五代:诗的黄金时代唐代文学以诗最兴盛,接过六朝的格律声色,格律诗完美定型。随着唐帝国经济文化繁荣,复大张汉魏乐府的旗帜,古体诗生发新活力,形成今古体并行多姿的态势,又奠定了后世千百年诗体的基本格式。五、宋代:诗词文并行,以词称盛宋代文学是在唐五代文学既定的格局中展衍的,主体是诗、文、词。六、元代:通俗文学兴盛,戏曲最盛社会动乱,传统文化失去了主导优势,文人地位降落,通俗的讲唱文艺的兴盛,产生了足称有元一代文学之胜的新诗体散曲和以曲为主体的戏剧杂剧,南戏也由民间走出。七、明代:小说兴盛,新旧文学思潮交争以历史演义为主体的长篇小说成为明代文学盛行的文体,白话小说转向观照现实人生,开辟了小说创作直面社会人生的新局面。由宋元南戏生成的传奇,文学之士竞相创作,成为有明一代文学的重要文体。传统的诗文难于复现唐宋的优势,守护旧文体的作家提出复古的理论主张。反理学、张扬人性的人文思潮在小说、戏曲中突显出来,显示出中国古代文学的新趋势。八、清前中期:集历代文体之大成的文学景观清代诗人继承传统的“诗言志”“缘事而发”的基本精神和审美原则,创作出极丰富的诗篇久已衰落的词在清初出现了“中兴”,陈维崧极大地开拓了词体的境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将志怪传奇小说推向了颠峰,堪称中国文言小说之绝唱。元明以来兴盛的戏曲,成为清代作者抒情言志的文学方式,通俗小说创作真正进入作家独创的阶段,自况自喻的因素增强,便产生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两部伟大的长篇小说。九、晚清:旧文学的新变与新文学的呐喊清王朝后期由盛转衰,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社会性质和结构发生变化,作家身份和知识结构也发生变化。诗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忧患意识、爱国精神成为主调。龚自珍发扬了传统审美特性,黄遵宪大开诗的观照天地。白话小说兴盛,由对旧体制规范的救赎到对现实官场世情谴责,新旧杂陈,多声复义,与翻译文学的传播,一起加速了中国文学的大转型。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一、历史悠久、文类繁多而代有所胜二、诗歌最为富丽辉煌三、戏曲、小说具有言志抒情的教化性能四、儒家为主导的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五、中和蕴藉的审美特征六、世界交流和影响一、历史悠久、文类繁多而代有所胜在这悠久的历史里,中国文学伴随着社会文明一直在生生不息地生长,日益繁富,没有停滞,没有缺位,没有中断,不时地放出浩大亮丽的繁荣景像,相继蜂拥而出的作品浩如烟海,即便经过历史的筛迭、淘汰,流传至今的篇幅不同的文体之多,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不能比拟的。二、诗歌最为富丽辉煌一是诗体的因时而有因革二是作为诗的本质特征的比兴手的滥觞和内质化,感物吟诗,情景交融,自然景物都成为情志的诗性意象。三是对诗歌语言的感性因素韵的重视四是众多优秀的诗篇具有无限持久的生命力,千百年后的今日依然为不止是中国人喜欢吟诵。三、戏曲、小说具有言志抒情的教化性能中国古代戏曲重曲文也就是重言志抒情,剧作家作剧不能没有叙事、没有情节,但却重在写心,具有强烈的惩恶扬善的劝惩倾向和社会教化意旨。短篇的“小说”话本叙世间人事,长篇则是据史书演绎历代王朝的兴亡始末,以及当代名将战功、朝政时事,构成了世界绝无仅有完整系列的历史通俗演义小说,形成了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关照国家兴亡、社会治乱、褒忠诛奸的主旋律。待到后来作者视野转向寻常社会人生,也还是有着关怀世道人生的人文精神,《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都是以生动的生活图像映射出更高更新的历史诉求。四、儒家为主导的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文道合一”、情理协和的观念一直是文学创作和传播的根本原则。文学家关注的对象和释放的情志遍及社会人生的诸多方面,而社会的治乱、国家的兴亡、民生的苦乐、伦理的向背,一直成为文学叙写和咏叹的主题,承载着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社会价值观念、道德原则和尚仁尚智尚义勇的民族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独具的人文思想风貌。五、中和蕴藉的审美特征诗尚美善相兼,刚柔相济,“歌咏依违”,蕴藉含蓄;尚“主文而谲谏”,“不斥言”;不直陈而用比兴,不用嚣张语词。叙事则尚寓褒贬于真实叙写中的“春秋笔法”,“婉而多讽”,“戚而能谐”;结局亦多“曲终奏雅”,给人希望和慰藉。生民的苦难总是由贤明的清官、勇武的豪侠而得到消解,文人失志总是找到隐逸和入道式的适意的精神家园,男女钟情经历波折都是终成眷属,即便是被王国维推许为“置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赵氏孤儿》,也还是添加了个解冤、报仇的“尾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