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7 病理生理学第8版教学大纲_第1页
20130917 病理生理学第8版教学大纲_第2页
20130917 病理生理学第8版教学大纲_第3页
20130917 病理生理学第8版教学大纲_第4页
20130917 病理生理学第8版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 绪论【学习目标】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任务。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3、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史和趋势。【内容要点】一、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建立有效的疾病诊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二、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理生理学主要讨论患病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与生理学(注重正常机体功能)、生物化学(注重正常机体代谢)、病理学(注重患病机体形态改变)和内科学(注重具体疾病的症状、体征和

2、诊治)等课程密切联系。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三部分。四、主要学习方法:掌握重点内容;体会课程的特点;追踪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重视实验课;重视临床实践和社会调查。第二章 疾病概论【学习目标】1、掌握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以及脑死亡的判别标准和意义。2、熟悉疾病的病因学、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调节机制。3、了解“植物状态”、“临终关怀”(hospice care)和“安乐死”(euthanasia)。【内容要点】一、疾病和健康相关的基本概念疾病(disease)、健康(health)、亚健康(sub-health)、病因(cause

3、)、条件(condition)、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发病学(pathogenesis)、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脑死亡(brain death)。二、疾因的分类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s)、理化因素(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营养因素(nutritional factors)、遗传因素(genetic factors)、先天因素(congenital factors)、免疫因素(immunological factors)、心理和社

4、会因素(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三、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 损伤与抗损伤;2. 因果交替;3. 局部和整体四、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1. 神经机制;2. 体液机制;3. 细胞机制;4. 分子机制五、康复与死亡死亡过程包括:濒死期(agonal stage)、临床死亡期(stage of clinical death)和生物学死亡期(stage of biological death)。康复包括: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和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脑死亡(brain death)的判断标准:自主呼吸

5、停止;不可逆性深度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诊断脑死亡的意义:协助医务人员判定患者的死亡时间、适时终止复苏抢救。节省卫生资源,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和情感负担。有利于器官移植。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学习目标】1、 掌握低渗性、高渗性和等渗性脱水概念、原因和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2、 掌握水肿的概念、分类、发病机制、各类水肿的特点及其对机体的影响。3、 掌握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对对机体的影响,尤其是骨骼肌的影响,包括超极化阻滞和去极化阻滞的概念和机制;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包括心电图变化和机制。4、 熟悉正常的水、钠平衡和调节,掌握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5、 熟

6、悉水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6、 熟悉钾的正常代谢和调节,掌握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和机制。7、 熟悉镁的正常代谢和调节,掌握镁代谢紊乱(高镁血症和低镁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8、 熟悉钙磷的正常代谢、调节和功能,掌握钙磷代谢紊乱的概念、原因、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9、了解各类水、钠、钾、镁和钙磷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原则。【内容要点】体内水的容量及电解质的成分和浓度是通过机体的自稳调节机制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较窄的范围内(稳态),疾病和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常会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的紊乱,从而导致体液的容量、分布、电解质浓度和渗透压的变化。这些紊乱得不到及

7、时纠正,常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故水和电解质问题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的输液疗法是临床上经常使用和极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常见的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表现有脱水(低渗、高渗、等渗),水中毒、水肿、钾代谢紊乱、镁和钙磷代谢紊乱等。一、水、钠代谢障碍(一)水、钠平衡1. 体液的容量和分布2. 体液的电解质成分3. 体液的渗透压4. 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1)水的生理功能:促进物质代谢;调节体温;润滑作用;是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发挥其复杂的生理功能。(2)水平衡:正常人每天水的摄入和排出处于动态平衡之中。5. 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主要功能是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平衡和酸碱平衡

8、;维持神经、肌肉和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并参与其动作电位的形成;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6. 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实现的: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对水钠代谢的调节、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的调节作用。(二)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根据体液容量、渗透压和血钠的浓度及可分为:脱水(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中毒;水肿;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三)水、钠代谢障碍1. 脱水(dehydration,低渗性、高渗性、等渗性):指人体由于饮水不足或病变消耗大量水分,不能即时补充,导致细胞外液减少而引起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组临

9、床症候群,严重时会造成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需要依靠补充液体及相关电解质来纠正和治疗。脱水常伴有血钠和渗透压的变化,指根据这些变化可分为低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合并低血钠);高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合并高血钠);等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而血钠正常)。这三种脱水常见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原则。2.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患者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故又称之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水中毒

10、的常见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原则。3. 水肿(edema):患者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故又称之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水肿的分类、发病机制、各类水肿的特点以及对机体的影响。二、钾正常代谢及钾代谢紊乱(一)钾正常代谢摄入钾的90经肾随尿排出,排钾量与摄入量相关,即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但不吃也排。说明肾虽有保钾能力,但不如保钠能力强;摄入钾的10随粪便和汗液排出。(二)钾代谢紊乱1. 低钾血症(hypokalemia

11、):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其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包括低钾血症导致的骨骼肌的超极化阻滞、心肌电生理特性变化,特别是对心电图变化的影响)以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原则。2.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其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包括低钾血症导致的骨骼肌的超极化阻滞、心肌电生理特性变化,特别是对心电图变化的影响)以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原则。 钾代谢紊乱的原因和对机体的影响 低钾血症 高钾血症原因钾的摄入 不足:不能进食或禁食,胃、肠 过多:常为医源性,尤其肾功能不全外给无K+溶液 时较快补给K+钾丢失或排出 过多:呕吐、腹泻、肠瘘;使用 减少:肾衰

12、和某些肾疾患;肾上腺皮 保钠、渗透性利尿剂;肾 质功能不全;保钾利尿药应用 功能不全、间质性肾疾患; 醛固酮增多;钾分布异常 细胞外液钾进入细胞内 细胞内钾逸出细胞外(碱中毒;胰岛素治疗;家族性 (酸中毒;严重缺氧;周期性麻痹;周期性) 溶血或严重组织细胞损;洋地黄的 使用) 对机体的影响(临床表现): 软弱无力,软瘫,呼吸肌麻痹 肌肉震颤、肌痛、肌肉软弱、驰缓性麻痹心肌 自律性 增高 降低 兴奋性 增高 轻度:增高;重度:降低 传导性 降低 降低 收缩性 增高 降低心电图特征 P-R间期延长;QRS综合波增宽; P波低、宽;P-R间期延长、QRS波S-T段压低;T波低平、U波明显; 增宽;S

13、-T段上抬;高T波;Q-T间期延长 Q-T间期缩短或正常临床表现: 心率加快、心律不齐或发生心室 心律失常(包括心室纤维颤动)或 纤维颤动 心脏停搏酸碱平衡 继发代谢性碱中毒(酸性尿) 继发代谢性酸中毒(中、碱性尿)消化道 肠蠕动减弱、腹胀、麻痹性肠梗阻 肠绞痛、腹泻防治原则 治疗原发病、口服补钾 注射Na+、Ca2+拮抗高钾、给胰岛素、葡萄糖降血钾三、镁正常代谢及镁代谢紊乱(一)镁正常代谢体内镁总量大约2128g,其中60在骨骼中,其余大部分在骨骼肌和其它组织器官的细胞内,只有12在细胞外液中。成人每天从饮食摄取镁1020 mmol,其中约l3在小肠内吸收,其余随粪便排出。正常情况下体内镁平

14、衡主要靠肾调节。(二)镁代谢紊乱1. 低镁血症(hypomagnesemia):血清镁浓度低于0.75mmoIL。导致低镁血症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原则。2. 高镁血症(hypermagnesemia):血清镁浓度高于1.25mmolL。导致高镁血症其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原则。镁代谢紊乱低镁血症 高镁血症血清镁浓度 <0.75mmol/L原因及机制 镁摄入不足,如禁食、 消化不良、消化液排出过多, 经胃肠道、经肾,如腹泻、 胃肠减压,大量输液于肾衰 尿期多对机体的影响 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升高使心 肌兴奋性增高,心律失常引 起低钙、低钾血症防治原

15、则 补镁(硫酸镁)、纠正水、 电解质紊乱>1.25mmol/L镁摄入过多,如硫酸镁,过快(肾功能不全时)排镁减少,如急性肾衰少尿、无尿、内分泌功能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后昏迷致组织分解加强及脱水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血管平滑肌抑制、使心肌兴奋性、传导性降低、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注射钙剂拮抗镁、排镁透析、改善肾功能四、钙磷代谢障碍(一)正常钙磷代谢、调节和功能钙(calcium)和磷(phosphorus)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无机元素。正常成人,钙总量约为7001400g,磷总量约400800g。正常成人每日摄取钙约1g、磷约0.8g。儿童、孕妇需要量增加。1. 钙主要含于牛奶、乳制品及蔬

16、菜、水果中。食物中的钙必须转变为游离钙(Ca2+)才能被肠道吸收。食物中的有机磷酸酯,在肠管内被磷酸酶分解为无机磷酸盐(Pi)后被肠道吸收。2. 人体Ca2+约20%经肾排出,80%粪便排出。肾是排磷的主要器官,肾排出的磷占总磷排出量的70%,余30%由粪便排出。3. 钙和磷的分布:体内约99%钙和86%磷以羟磷灰石形式存在于骨和牙齿,其余呈溶解状态分布于体液和软组织中。血钙指血清中所含的总钙量,正常成人为2.252.75mmol/L,儿童稍高。血钙分为非扩散钙和可扩散钙。正常时,二者的乘积(Ca×P)为3040 (mg/dl)。如40,则钙磷以骨盐形式沉积于骨组织;若35,则骨铬钙

17、化障碍,甚至发生骨盐溶解。血液中的磷以有机磷和无机磷两种形式存在。有机磷酸醋和磷脂存在于血细胞和血浆中,含量大。血磷通常是指血浆中的无机磷,正常人为1.11.3mmol/L,婴儿为1.32.3mmol/L,血浆无机磷酸盐的80%85%以HPO42-式存在。血浆磷的浓度不如血浆钙稳定。4. 钙磷代谢的调节:体内钙磷代谢,主要由甲状旁腺激素、1,25-(OH)2D3和降钙素三种激素作用于肾脏、骨骼和小肠三个靶器官调节的。5. 钙磷的生理功能:(1)共同参与的生理功能:成骨;凝血。(2)Ca2+的其他生理功能:调节细胞功能的信使;细胞外Ca2+是重要的第一信使,细胞内Ca2+是重要的第二信使;调节酶

18、的活性;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其他。(3)磷的其他生理功能:调控生物大分子的活性;参与机体能量代谢的核心反应;生命重要物质的组分;其他。(二)钙、磷代谢异常1. 低钙血症(hypocalcemia):当血清蛋白浓度正常时,血钙低于2.2mmol/L,或血清Ca2+低于lmmol/L,称为低钙血症。导致低钙血症的原因和机制(VitD代谢障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衰、低镁血症、急性胰腺炎等)、对机体(神经肌肉、骨骼、心肌等)的影响以及防治的原则。2. 高钙血症(hypercalcemia):当血清蛋白浓度正常时,血钙大于2.75mmol/L,或血清Ca2+大于1.25mmol/L,称为高钙血

19、症。导致高钙血症的原因和机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骨转移,VitD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对机体(神经肌肉、心肌、肾等)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3. 低磷血症(hypophosphatemia):血清无机磷浓度小于0.8mmol/L。导致低磷血症的原因(小肠磷吸收减低、尿磷排泄增加、磷向细胞内转移等)、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4. 高磷血症(hyperphosphatemia):血清磷成人大于1.6lmmol/L,儿童大于1.90mmol/L。导致高磷血症的原因(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维生素D中毒、磷向细胞外移出等)、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学习目标

20、】1. 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2. 掌握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3. 掌握四型单纯性酸碱中毒的概念、原因、机制以及对机体的主要影响。4. 熟悉四种单纯性酸碱中毒的代偿调节。5. 熟悉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其原因和特点。6. 了解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 7. 了解各型酸碱中毒的防治原则。 【内容要点】一、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一)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disturbance) 指许多因素可以引起酸碱负荷过度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度稳定性破坏。(二)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1酸碱的概念2体液中酸碱物质的来源3酸碱平衡的调节 血

21、液、肺、细胞、肾二、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 pH、动脉血CO2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和阴离子间隙的意义三、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一)代谢性酸中毒 1. 原因和机制 常见原因 2. 根据AG值的变化分类 3. 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液、肺、细胞、肾四个方面及血气变化特点 4. 对机体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改变特点(二)呼吸性酸中毒 1. 原因和机制 常见原因 2. 机体的代偿调节 急慢性两个方面调节的特点及血气变化特点 3. .对机体的影响 CO2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改变特点(三)代谢性碱中毒 1. 原因和机制 常见原因 2. 根据给予生理盐水后

22、代谢性碱中毒能否得到纠正分类。 3. 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液、肺、细胞、肾四个方面及血气变化特点 4. 对机体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血红蛋白氧离曲线改变、神经肌肉和钾代谢改变特点(四)呼吸性碱中毒 1. 原因和机制 常见原因 2. 机体的代偿调节 细胞和肾两个方面及血气变化特点 3. 对机体的影响 与代谢性碱中毒的异同点 (五)各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原则四、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常见的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常见原因和特点五、主要知识点1. 血气变化在各种酸碱平衡紊乱中的变化特点2. 血液、肺、细胞、肾四个方面代偿在各种酸碱平衡紊乱中的特点3. 钾代谢变化与各种酸碱平衡紊乱的关系4. 盐水反应性碱中

23、毒和盐水抵抗性碱中毒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五章 糖代谢紊乱【学习目标】1. 掌握高糖血症、低糖血症、胰岛素抵抗的概念、高糖血症的原因和发病机制。2. 熟悉低糖血症的原因和发病机制。3. 熟悉糖代谢紊乱时的主要代谢功能变化。4. 了解糖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内容要点】一、糖代谢紊乱的概念正常机体的内在调节系统能够保持糖代谢平衡,使血糖浓度的变化局限于一定的生理范围内,任何原因引起的糖代谢平衡失调,称为糖代谢紊乱。根据血糖浓度的高低分为高血糖症和低血糖症二种类型。高血糖症(hyperglycemia)指空腹时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上限6.9 mmol/L(125mg/dl), 当血糖高于其肾阈值

24、9.0mmol/L(160mg/dl)时,则出现尿糖。高糖血症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二种类型,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高血糖症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低血糖症(hypoglycemia)是指空腹血糖水平低于2.8 mmol/L(50mg/dl),由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上以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糖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低血糖症有三个特点:血糖低于上述极限;出现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症候群;给予葡萄糖治疗,症状即缓解。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高糖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 胰岛素分泌障碍 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自身免疫因素有关。2.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受体前缺陷、受体水平缺陷和受体后缺

25、陷。3. 胰高血糖素失调 肝葡萄糖生成过多是高血糖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4. 其它因素 严重肝脏疾病、应激、严重肾脏疾病、内分泌紊乱、肥胖等。(二)低糖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 营养不良、肝糖原分解减少、糖异生障碍、肾脏的糖异生作用减弱、升高血糖激素缺乏或不足等,使血糖来源减少,引起低糖血症。 2. 血液中胰岛素增高、胰岛素-葡萄糖偶联机制缺陷、葡萄糖利用过多,增加了血糖去路,使血糖降低。三、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胰岛素缺乏和/或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抑制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而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加强,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升高。引起渗透性脱水,出现糖尿、多尿、口渴;脂肪代谢紊乱引起酮

26、症酸中毒;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则加速,导致体重减轻和生长迟缓。长期高血糖,蛋白质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糖化蛋白质与糖化分子相互结合交联,形成大分子的糖化产物,引起血管基底膜增厚、晶体混浊变性和神经病变等病理变化,由此引起的大血管、微血管和神经病变,是导致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多脏器损害的基础。低血糖症对机体的影响以神经系统为主,尤其是交感神经和脑部,最初表现为心智、精神活动轻度受损,继之出现大脑皮质受抑制症状,随后皮质下中枢和脑干相继受累,最终累及延髓而致呼吸循环功能改变。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可减少低血糖发作的警觉症状,促发无察觉性低血糖产生。低血糖昏迷时,分泌物或异物误吸入气管易继发肺脓

27、肿或其他肺部感染,甚至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高血糖症,应减轻体重,控制血糖,改善脂质代谢,应用降糖药、补充胰岛素。低血糖症,迅速补充葡萄糖是关键。五、主要知识点1. 胰岛素信号转导障碍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机制。2. 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可引起多器官组织损伤、病变。3. 胰岛素分泌障碍是血液中胰岛素含量绝对降低的主要原因。4. 低血糖症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血糖的来源小于去路。5. 糖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六章 脂代谢紊乱【学习目标】1、 掌握各型血脂代谢紊乱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2、 熟悉脂代谢紊乱的分型,脂代谢紊乱对机体的影响。3、 了解脂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4

28、、 重点和难点:血脂代谢紊乱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内容要点】一、概述(一)脂质的概念及脂代谢紊乱的定义 脂质(lipid)是脂肪酸和醇作用生成的酯及其衍生物的总称,是一大类中性的脂溶性化合物。脂代谢紊乱(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s)是指各种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干扰正常脂代谢造成血液及其他组织器官中脂类及其代谢产物的异常。(二)脂蛋白的概念、组成及分类脂质不溶于水,必须与血液中的特殊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亲水性的球形大分子复合体,才能在血液中运输并进入组织细胞,这种球形大分子复合体被称为脂蛋白(lipoprotein)。成熟的脂蛋白是球形颗粒,由含CE和TG

29、的疏水性核和含磷脂、游离胆固醇(free cholesterol,FC)、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的亲水性外壳组成。应用超速离心法可将脂蛋白分为四类: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除上述四类脂蛋白外,还有一种VLDL代谢产生的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IDL),其组成和密度介

30、于VLDL和LDL之间。(三)载脂蛋白的概念及功能脂蛋白颗粒中的蛋白质起到运载脂质的作用而被命名为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1)与血浆脂质结合形成水溶性物质,成为转运脂类的载体;(2)作为配基与脂蛋白受体结合,使脂蛋白被细胞摄取和代谢;(3)是多种脂蛋白代谢酶的调节因子。(四)脂蛋白的代谢途径1.外源性代谢途径2.内源性代谢途径3.胆固醇逆转运(五)胆固醇逆转运的概念胆固醇逆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是指外周组织细胞中脂质以HDL为载体转运到肝脏进行分解代谢的过程。(六)高脂血症及分型血脂水平高于正常上限即为

31、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我国一般以成人空腹12至14小时血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6.22mmol/L(240 mg/dL),TG2.26mmol/L(200 mg/dL)为高脂血症的标准。高脂血症分型1. 病因分型: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与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2. 表型分型 分为、a、b、共六型。3. 简易分型 分为:(1)高胆固醇血症;(2)高甘油三酯血症;(3)混合型高脂血症。二、高脂蛋白血症(一)病因及影响因素1. 遗传性因素2. 营养性因素3. 疾病性因素4. 其它因素(二)发病机制1. 脂质或其它相关物质摄取增加2. 内源性脂质合成增加3.

32、 脂质转运或分解代谢异常(三)对机体的影响1. 动脉粥样硬化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 肥胖4. 对大脑的影响5. 对肾脏的影响(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 消除病因学因素2. 控制血脂3. 防止靶器官损伤三、低脂蛋白血症(一)发生机制1. 脂质摄入不足2. 脂质代谢增强3. 脂质合成减少4. 脂蛋白相关基因缺陷(二)对机体的影响1.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第七章 缺氧【学习目标】1掌握缺氧、紫绀(发绀)和肠源性紫绀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血氧分压、血氧含量、血氧容量、血氧饱和度)的概念、正常值及影响因素;缺氧的类型、各型缺氧的原因、发病机制和血氧指标的变

33、化特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血液系统的改变2理解中枢神经系统和组织细胞的变化。3了解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内容要点】缺氧的概念:缺氧(hypoxia)是由于组织供氧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一、常用血氧指标常用的血氧指标有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等。表7-1 常用的血氧指标血氧指标定义正常值影响因素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2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动脉血PaO2 为100 mmHg;静脉血PvO2为40 mmHg吸入气的氧分压;肺通气与弥散功能。血氧容量oxygen bin

34、ding capacity, CO2max在氧分压为150 mmHg,温度为38时,100 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氧量20 ml%Hb的含量;Hb与O2结合的能力。血氧含量oxygen content, CO2100 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化学结合的氧量动脉血CaO2约为19ml/dl;静脉血CvO2约为14ml/dl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of Hb, SO2血液中氧合Hb占总Hb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比值动脉血SaO2为9598%静脉血SvO2为7075%主要取决于PO2也与pH、温度、CO2分压、2,3-DP

35、G有关P50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血氧分压正常为2627mmHgHb的质pH、温度、CO2分压、2,3-DPG二、缺氧的原因、分类和血氧变化的特点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的特点,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图7-1)。吸入气中氧分压降低血红蛋白结构、功能异常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入动脉线粒体损伤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局部循环功能障碍全身循环功能障碍药物对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呼吸酶合成减少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用氧障碍供氧不足缺氧图7-1 缺氧的病因分类各型缺氧血氧变化特点见表7-2。表7-2 各型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特点 缺氧类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含量动脉血氧容量动脉血氧饱和度动

36、-静脉血氧含量差乏氧性缺氧N或N或血液性缺氧N或NN循环性缺氧NNNN组织性缺氧NNNN注::降低;:升高;N:不变低张性缺氧或循环性缺氧患者可出现发绀。发绀(cyanosis)是指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 g /dl时,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缺氧患者并不都表现出发绀,血液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患者不出现发绀。发绀的患者也不一定缺氧,例如红细胞增多者。CO中毒引起缺氧的机制:血红蛋白与CO亲和力强,形成HbCO而失去携氧能力;CO与Hb分子中的某个血红素结合后,将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氧的亲和力,使Hb结合的氧不易释放;CO还可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2,3-DPG生成减少

37、,氧离曲线左移,加重组织缺氧。CO中毒患者的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血红素中的二价铁可在氧化剂的作用下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methemoglobin, HbFe3+OH),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引起缺氧的机制:高铁血红蛋白中的Fe3+因与羟基结合牢固,失去结合氧的能力;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四个Fe2+中有一部分被氧化成Fe3+后,剩余的Fe2+虽能结合氧,但不易解离,导致氧离曲线左移,使组织缺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皮肤、粘膜呈棕褐色(咖啡色)或类似发绀的颜色,称为肠源性紫绀(enterogenous cyanosis)。组织性缺氧是由于组织用氧障碍,故而毛细血管中氧合

38、血红蛋白较正常时多,患者皮肤可呈红色或玫瑰红色。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与代谢变化(一)呼吸系统的变化1. 肺通气量增大PaO2降低,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肺泡通气量增加,称为低氧通气反应(hypoxia ventilation resaction, HVR)。低氧性通气反应的强度与缺氧程度和缺氧持续的时间有关。肺泡气氧分压低于60 mmHg时,通气反应显著。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及组织性缺氧时,由于动脉血氧分压正常,肺通气量无明显变化。代偿意义:呼吸加深加快可调动原来未参与换气的肺泡,增大呼吸面积,提高氧的弥散,同时提高肺泡气氧分压,增加PaO2

39、和SaO2升高;呼吸深快时胸腔负压增加,促进静脉回流,促使肺血流量和心输出量增加,有利于气体在肺内的交换和氧在血液的运输。慢性缺氧时由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钝化,低氧通气反应降低,有利于减少氧耗。2. 高原肺水肿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是指从平原快速进入2500m以上高原时,因低压缺氧而发生的一种高原特发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严重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白色泡沫痰,肺部有湿罗音等。高原肺水肿的发生机制: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肺动脉压力增高,肺毛细血管内压增高,液体外漏;缺氧可引起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缺氧导时外周血管收缩,肺

40、血流量增多;肺水清除障碍。3. 中枢性呼吸衰竭当PaO2<30 mmHg时,可严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代谢,直接抑制呼吸中枢。(二)循环系统的变化1. 心脏功能和结构变化急性轻度或中度缺氧时,低氧通气反应增强,呼吸运动增强刺激肺牵张感受器,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并且因呼吸运动增强而致回心血量增加,使心输出量增加;严重缺氧可直接抑制心血管运动中枢,并引起心肌能量代谢障碍,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引起心律失常。慢性缺氧患者由于持久的肺动脉压升高和红细胞增多,可使右心室负荷加重,右心室肥大,严重时发生心力衰竭。2. 血流分布改变缺氧时心和脑的血流量

41、增多,而皮肤、内脏、骨骼肌和肾的组织血流量减少。其机制是:不同器官血管的-肾上腺素受体的密度不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不同;局部代谢产物对血管的调节,心脏和脑组织缺氧时产生大量的乳酸、腺苷、PGI2等扩血管代谢产物;不同器官血管对缺氧的反应性不同。3. 肺循环的变化急性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慢性在引起肺血管收缩的同时还可引起以管壁增厚、官腔狭窄为特征的肺血管结构改建,导致持续的肺动脉高压。4. 组织毛细血管增生慢性缺氧可引起组织中毛细血管增生,心脏和脑更显著。缺氧时毛细血管增生的机制:HIF-1增多,上调VEGF等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毛细血管增生;腺苷形成增多,腺苷可刺激血管生成。组织中毛细血管增

42、生、密度增大,缩短了氧从血管内向组织细胞弥散的距离。(三)血液系统的变化缺氧可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及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从而增加氧的运输和释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多是慢性缺氧的一种重要代偿性反应。红细胞增多主要是由骨髓造血增强所致。2,3-DPG调节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的机制:2,3-DPG与还原血红蛋白(HHb)结合,使其空间结构稳定,从而结合氧的能力降低;2,3-DPG本身为酸性,红细胞内2,3-DPG增多,使细胞内pH降低,通过Bohr效应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合力。缺氧时,2,3-DPG增多的机制是:生成增多。低张性缺氧时脱氧血红蛋白(HHb)增多。HHb结合2,3-DPG使

43、红细胞内游离的2,3-DPG减少,其对磷酸果糖激酶和二磷酸变位酶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使糖酵解增强,2,3-DPG生成增多。缺氧时代偿性过度通气引起呼吸性碱中毒,以及由于脱氧血红蛋白稍偏碱性,致使pH增高,激活磷酸果糖激酶使糖酵解增强,同时促进二磷酸变位酶的活性,2,3-DPG合成增加;分解减少。pH增高可抑制二磷酸甘油酸磷酸酶的活性,使2,3-DPG分解减少。(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急性缺氧可引起头痛、思维能力减退、情绪激动及动作不协调等。严重者可出现惊厥、意识丧失、脑水肿。慢性缺氧时精神症状较为缓和,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疲劳,轻度精神抑郁等。(五)组织、细胞的变化1. 代偿适应

44、性变化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糖酵解增强;载氧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处于低代谢状态。2. 损伤性变化严重缺氧时引起细胞膜、线粒体和溶酶体损伤。四、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缺氧的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和纠正缺氧。第八章 发热【学习目标】1. 掌握发热、过热、内生致热源和热限的概念、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2. 熟悉体温正负调节中枢的部位;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的种类;主要发热中枢正负调节介质的功能;发热的时相与分期。3. 了解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和发热的处理原则。【内容要点】一、 发热的概念发热:是指当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过热:非调节性体温升高时调

45、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皮肤鱼鳞病和环境高温所致的中暑等)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非调节性体温升高)。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发热激活物: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再经一些后继环节引起体温升高。如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 、疟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二)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肿瘤细胞、内皮细胞等。(三)内生致热原: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如白细胞介素-1 、肿瘤坏死因子、干扰

46、素 、白细胞介素-6 等。(四)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1、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2、发热中枢调节介质1) 正调节介质2) 负调节介质(五)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1体温上升期2高温持续期3体温下降期三、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发热可影响全身各系统的代谢和功能,体温升高,基础代谢率提高。持续或长期发热使体内物质消耗,糖、蛋白、脂肪分解增多,维生素消耗过多。严重者可因乳酸和酮体增多,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四、治疗原则 治疗原发病,对于不过高的发热(体温低于38.5)又不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可不急于解热。高热(超过40)病例、心脏病患者和妊娠期妇女,须及时解热。解热措施包括药物解热和物理降温。五、主要知识点

47、1. 发热和过热2. 发热的发生机制3.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和特性4. 中枢发热介质的产生机制及作用部位5. 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第九章 应激【学习目标】1、掌握应激的概念和生理病理意义2、掌握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变化和意义3、掌握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及发病机制4、熟悉应激原的概念和应激反应的分类5、熟悉热休克蛋白反应和急性期反应的概念6、熟悉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器官功能的变化7、熟悉心理性应激的概念和心理应激对机体的影响8、了解应激时的其他神经内分泌反应9、了解细胞应激的概念【内容要点】一、应激的概念应激或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应激原(躯体或心理刺激)作用时所

48、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适度应激有利于机体在变动的环境中维持自身稳态,提高机体应对不利环境的能力,但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应激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产生身心疾病。二、应激原的概念和应激反应的分类应激原是能导致应激的因素,包括理化和生物学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根据应激原的种类、作用的强度和时间,可将应激分为:躯体性应激和心理性应激;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生理性应激和病理性应激。三、应激时的躯体反应 (一)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应激时的基本反应是以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强烈兴奋为代表的神经内分泌改变,表现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

49、及糖皮质激素水平急剧升高。此外,还有胰高血糖素、抗利尿激素、b-内啡肽等水平增多和胰岛素的分泌减少。(二)急性期反应和急性期蛋白急性期反应是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应激原诱发机体产生的一种快速的防御反应。表现为血浆中一些蛋白质浓度的迅速变化,其中多数浓度增高,这些蛋白质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AP)。 AP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如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A蛋白和一些蛋白酶抑制物,它们具有抗感染、抗损伤、抑制蛋白酶、参与凝血和纤溶等作用。(三)细胞应激当原核或真核单细胞遭遇各种明显的环境变化(如冷、热、低氧、营养缺乏)或遭遇射线、活性氧等导致大分子损伤时,能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最终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

50、以增强细胞抗损伤能力和在不利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这种反应称为细胞应激。细胞应激分为热应激、氧化应激、基因毒性应激、低氧应激、渗压性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等。热休克反应是指生物体在热刺激或其他应激原作用下所表现出的以基因表达改变和热休克蛋白生成增多为特征的反应。四、心理性应激 心理性应激是指机体在遭遇不良事件或主观感觉到压力和威胁时产生的一种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改变的心理紧张状态。能导致人类心理应激的应激原包括强烈的职业竞争和紧张快速的工作生活节奏、失业、人事纠纷、重大或突发的生活事件、社会动荡以及自然灾害等。适度的心理性应激可导致积极的心理反应,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提高判断和应对能力。但是严重心理应激或

51、慢性心理应激则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表现为焦虑、紧张、害怕、孤独、易怒、甚至出现抑郁、自闭和自杀倾向。心理应激还可降低个体的认知能力,使得机体功能和代谢紊乱,并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五、应激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及与疾病的关系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改变可以导致高代谢率,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和负氮平衡。强烈的应激和慢性应激还可导致免疫功能异常,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的功能改变,参与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发生和发展。习惯上仅将那些由应激引起的疾病称为应激性疾病,如应激性溃疡。而将可由应激诱发或加重的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抑郁症等称其为应激相关疾病(stress relate

52、d illnesses)。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指在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休克、败血症等应激状态下所出现的胃或/和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损伤。主要表现为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溃疡和出血。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是机体神经内分泌失调、胃肠粘膜屏障保护功能削弱及胃肠粘膜损伤因素作用增强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十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学习目标】1. 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机制。2. 熟悉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及调节。3. 熟悉细胞信号转导不同环节的异常与疾病的关系。4. 了解细胞信号转导异常性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内容要点】细胞信号转导的概述一、细胞信号转导

53、的概念细胞信号转导(cell signal transduction)是指细胞通过位于胞膜或胞内的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通过细胞内复杂的级联信号转导,进而调节胞内蛋白酶活性或基因表达,使细胞发生相应生物学效应的过程。二、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细胞信号转导过程是将细胞信号通过受体或类似物质(膜受体和核受体)将信号(化学信号和物理信号)导入细胞内并引起细胞内一系列信号转导蛋白的构象、活性或功能变化,从而实现调控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作用。三、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一)信号调节(二)受体调节(受体数量的调节和受体亲和力的调节)(三)受体后调节(通过可逆磷酸化快速调节靶蛋白的活性、通过调控基因表达产生较为缓慢的生物效应)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机制一、 信号异常(一)体内细胞信号异常 (糖代谢信号异常及体液因子异常)(二)体外细胞信号异常(生物损伤性刺激、理化损伤性刺激)二、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一)受体异常遗传性受体病(受体数量改变引发的疾病、受体结构异常引发的疾病);自身免疫性受体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重症肌无力);继发性受体异常(二)受体后信号转导成分异常 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异常多由基因突变所致的信号转导蛋白失活或异常激活引起,主要见于遗传病和肿瘤(型糖尿病、霍乱)。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细胞信号转导障碍、增强均会导致细胞功能代谢的紊乱而引起疾病或促进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