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文学B(一)(二)(三)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0611203/20611204/20611205总学时数:192,其中(一)64,(二)64,(三)64总学分数:12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对外汉语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课程任务:本课程是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也是构成对外汉语学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自原始歌谣和神话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结束,时间长达三千余年,须讲解每一个时间段的主要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文化特征、文学理论建树、主要文学批评和研究成果等。在梳理每一阶段文学过程中,均详细介绍该阶段文学的演变、发展、地位和影响,并阐述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
2、、文化思潮、政治气候、民情风俗、社会发展程度、所处周边环境等的关系。对重要作家专章介绍,一般作家专节介绍,相近时代和风格的作家合并介绍,并概要介绍本时期文学的历史地位。在讲解各种文体时,着重介绍文体的产生、演变、发展、特征、创作要求、风格流派、主要作家和主要成就、代表作品和代表风格等。在具体的作家介绍时,须对作家的生平思想、人生道路、创作经历及风格特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行唯物主义的客观分析评价。同时,介绍文学史研究的一般方法、作家研究的基本思路、作品分析的一般规律、审美评价的遵循原则等。文学史的教学与作品选相结合。 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脉络、各时代文学
3、的成就和特色、各种主要文体的基本知识、不同时代或不同文体的主要作家作品;掌握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民族人文精神的主要构成要件及其演变规律;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对待文学现象、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基本熟练地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同时,能够掌握运用工具书和文献资料的一般方法。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编 先秦文学绪 论教学内容 主要介绍先秦文学的基本情况,包括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学的作者流变、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等。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初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先秦文学的流变有初步的把握。教学重点 中国文学产生的初源是什么;早期文学
4、诗乐舞不分的特性;早期文学文史哲不分家的特点;中原文学与楚地文学各自的特点。第一章 上古神话 教学内容 讲述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中国神话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和上古神话的演化。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神话的发展及主要特色,分析其对中国文学及民族心理的影响。同时,初步学会对中西方神话进行对比分析。教学重点 神话的概念、产生以及功能;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第二章 诗经 教学内容 主要讲授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内容、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教学目标 要求同学在理解诗经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背诵作品选的主要篇目。教学重点 诗经的体制;诗
5、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开辟的抒情诗传统。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教学内容 介绍从甲骨卜辞到春秋的叙事变化、左传的记事和记言特点、国语的文学成就、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散文、史传文学和小说创作的影响。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先秦的散文发展概况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并对一些重要著作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春秋笔法”的内涵;左传的叙事特征;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成就。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教学内容 本章以先秦诸子散文为基础,简要介绍说理散文的形成与走向成熟的过程,从体制和手法上讲授先秦说理文的艺术特色。然后依次讲授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先秦说理散文的哲学
6、历史意义与文学意义。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先秦说理散文的概况,对说理散文的经典作品有基本的了解,并能背诵相关篇章段落。教学重点 先秦说理散文的体制特点;孟子的文风特色;庄子的寓言创作方法及语言的艺术成就。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教学内容 本章先介绍楚文化的总体特征,讲解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并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结合已经学过的内容讲解离骚,并对屈原的其他作品做一个梳理提示。最后介绍楚辞的流变影响以及屈原的地位,尤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楚辞产生的背景、楚辞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楚辞”的含义;离骚的艺术成就;宋玉等楚辞作家的主要作品。第二编
7、 秦汉文学绪 论教学内容 介绍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秦汉文学的概况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秦汉文学从浪漫到现实的进程;秦汉文学的主要文学样式。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教学内容 本章先介绍秦汉历史与秦汉文学划分的情况,然后讲解秦及西汉散文。主要讲授吕氏春秋有关作品及典故、李斯散文、贾谊的政论文、淮南子及其他散文。教学目标 使同学比较系统地理解西汉政论文、史论文的发展历程,对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李斯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贾谊的政论文成就。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教学内容 介绍骚体赋和“九体”、枚乘和“七体”
8、、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扬雄四赋和西汉其他赋家创作。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西汉赋体发展演变的轨迹,了解代表作家的作品,并理解体会汉赋的气象。教学重点 赋体的特征;所谓“九体”、“七体”;司马相如和扬雄的代表作品。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教学内容 讲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的人物刻画、史记的风格特征、史记的地位和影响。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司马迁和史记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并对史记的文学成就作重点的了解。教学重点 发愤著书与史记的成书;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的风格特征。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教学内容 介绍乐府的含义变化、乐府和乐府诗、汉乐府丰富多采的艺术画面和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异曲新声与诗体演
9、变及其对文人诗歌的多元润泽。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乐府及乐府诗的概念有正确的了解,对乐府诗艺术成就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乐府;乐府诗;乐府诗与诗体演变。第五章 东汉辞赋 教学内容 介绍班固、张衡的京都赋以及东汉的述行赋、抒情小赋。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京都赋的崛起及其变化过程,了解东汉文人生活的改变和东汉社会的变迁对汉赋的影响,了解东汉抒情赋的勃兴以及向六朝辞赋发展的进程。教学重点 京都赋;述行赋;抒情小赋。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教学内容 介绍汉书、吴越春秋、论衡和潜夫论等东汉散文著作。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汉书的形成及其体例、吴越春秋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论衡和潜夫论等东汉说理议论文章的成就有所了解。教
10、学重点 汉书的人物传记成就;论衡和潜夫论的文风特征。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教学内容 讲授班固、张衡、秦嘉的诗歌作品,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以及古诗十九首。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东汉文人诗接受汉乐府滋养并走向成熟的过程,有基本的了解。教学重点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 论教学内容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宗教诸端概况,并分析其间文学发展大势及文学特色。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与文化有总体的了解。教学重点 文学自觉时代的标志;魏晋文人风尚;玄学与文学。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教学内容 介绍建安和正始时期代表作家的文学成就,了解建安风骨和正始之
11、音各自的特色。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三曹、七子及建安风骨,掌握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及魏晋风度,并切实了解建安、正始文学风气形成的社会背景。教学重点 建安风骨;三曹诗歌;阮籍咏怀诗。第二章 两晋诗坛教学内容 讲述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左思、张协、刘琨诗,郭璞游仙诗以及玄言诗。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以潘岳、陆机为代表的太康诗风,并了解其相对建安正始所发生的新变。掌握左思、刘琨、郭璞在当时诗坛作为异响所分别体现出的风格特征。掌握玄言诗产生的社会、宗教、文化背景及其特色。教学重点 左思与咏史诗;郭璞游仙诗;玄言诗举例。第三章 陶渊明教学内容 全面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仕履及思想历程,讲述陶渊明
12、的诗歌、散文与辞赋的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全面的了解教学重点 陶渊明田园诗的精神气质;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典型意义。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教学内容 介绍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概况。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南北朝民歌的风格特色与时代气息,了解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风格差异,兼及南北地域文化之差异。教学重点 西洲曲;木兰诗。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教学内容 介绍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鲍照、颜延年及其诗风的总体特征,介绍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成因及其在中国山水诗史上的重要地位,介绍鲍照作为当时诗坛异响的诗歌特色。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
13、谢灵运所开启的山水诗的特征,了解鲍照对七言诗成熟的贡献。教学重点 谢灵运山水诗的成就;鲍照七言诗成就。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教学内容 介绍齐梁诗坛概况及永明体、宫体的形成和表现。介绍永明体的代表诗人沈约、谢朓,介绍宫体文学集团。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永明体和宫体形成过程和具体表现,对沈约、谢朓的诗歌成就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永明体”;“宫体”;沈约、谢朓诗歌成就。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教学内容 介绍庾信诗赋及其前后期文风的重大变化,了解庾信入北所带来的南风北渐的文学现象。介绍北朝文化与北朝文学,了解南北文风的融会。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南北文风交融的演变进程以及庾信诗歌的主要成就。教学重点
14、 庾信后期诗歌成就。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教学内容 概括介绍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状况。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曹植、王粲著名赋篇及其相对汉赋所发生的风格变迁,掌握六朝骈文的发展情况与艺术风貌,了解六朝骈文与散文的发展大势。教学重点 魏晋抒情小赋;文心雕龙;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教学内容 讲述小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志怪与志人小说以及世说新语。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发展概况及其繁荣的时代因素,掌握志怪小说、志人小说的艺术特色,了解志怪小说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的重要影响。教学重点 小说的起源;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15、绪 论 教学内容 讲述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唐代士人风尚与唐文学佛道思想对唐文学的影响、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环境、社会生活、哲学思潮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掌握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教学重点 唐代文学繁荣的文化背景;唐代文学的总体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教学内容 讲述隋代文学、初唐诗坛、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张若虚与唐诗兴象概况。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的一般情况,掌握不同的创作倾向,把握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对唐代文学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 “上官体”、初唐四杰
16、对唐诗发展的贡献;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创作实践;唐诗风骨、唐诗兴象。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教学内容 分别讲述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概况。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盛唐两大诗歌流派山水田园与边塞诗派诗歌的概况。教学重点 王维、孟浩然诗歌的静逸明秀之美;王昌龄、崔颢诗歌的清刚劲健之美;高适、岑参诗歌的慷慨奇伟之美。第三章 李白 教学内容 讲述李白的生平、李白的诗歌创作以及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掌握其不同诗体的创作特点,飘逸不群的艺术个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教学重点 李白的思想与人格;古体诗的创新与个性特色;绝句的特点;李白的地
17、位与影响。第四章 杜甫 教学内容 讲述杜甫的生平、思想,杜甫诗歌的成就,以及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时代社会对杜甫的影响和杜甫自身磨炼、成长的过程,掌握杜甫诗歌的成就及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认识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重点 杜诗的诗史性质;杜甫律诗的成就;杜诗的艺术风格;杜甫集大成的地位及影响。第五章 大历诗风 教学内容 介绍大历时期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落寞情调的关系,讲述顾况与李益的诗歌成就。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大历诗坛的创作风貌,掌握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把握顾况与李益诗歌的艺术个性。教学重点 中唐士人心态的转变;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18、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教学内容 介绍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韩孟诗派的形成及其诗歌主张,掌握韩孟诗派在诗歌意象与技巧上的创新,把握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风貌。教学重点 中唐后期诗歌的新变;韩孟诗派的创作特色;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风貌。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教学内容 介绍元白诗派概况、白居易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闲适诗与长恨歌、琵琶行等。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唐尚实尚俗的诗歌思潮,掌握白居易的诗歌理论,诗作内容及其艺术成就。教学重点 元白诗
19、派的特色;白居易的诗歌主张;长恨歌与琵琶行。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教学内容 讲述中唐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唐代散文发展的一般情况及文体文风改的背景,掌握中唐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及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教学重点 唐代古文运动发生的背景;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创作实绩。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教学内容 讲述唐传奇及其嬗变过程、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俗讲与变文等。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唐传奇和俗讲变文的产生及发展历程,掌握唐传奇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征。教
20、学重点 唐传奇的发展历程;唐传奇代表作。第十章 晚唐诗歌 教学内容 讲述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姚贾等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的发展、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的发展、乱离之感与时世讽喻诗的概况。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晚唐诗坛的一般情况,掌握不同作家的创作倾向以及社会衰败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教学重点 杜牧等人怀古咏史诗的特点;苦吟诗人;温韩的艳情诗;隐士诗;乱离讽世诗。第十一章 李商隐 教学内容 讲述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李商隐诗歌的风格境界及其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李商隐的生平思想,掌握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多义性及对心灵世界的开拓,把握其凄艳浑融的风格。教
21、学重点 李商隐诗的朦胧多义及对心灵世界开拓的概况;李诗凄艳浑融的风格及其代表作。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教学内容 讲述词的起源、花间派词人、南唐词人概况。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词与音乐的关系,领会花间词风与南唐词风,掌握温庭筠与李煜词的艺术特征。教学重点 词的起源;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温庭筠、李煜词的艺术特征。第五编 宋代文学绪 论教学内容 讲述宋代文学发展的政治、文化背景,宋代诗文的主题特征,宋代作家的审美情趣,宋代词体的兴盛,以及宋代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宋代文学发展的背景和概况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为学习宋代文学奠定外围基础。教学重点 宋
22、代文学的政治、文化背景;宋代文学的主题;宋词的独特地位。第一章 宋初文学教学内容 讲述宋初散文与复古思潮,宋初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诗人。教学目标 阐明宋初的政治与社会特征,使学生掌握宋初三体的基本特征及对宋代文学的影响,同时了解此期文学的弊病,特别注重对西昆体的成就与不足的分析,以便为讲述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奠定基础。教学重点 宋初的复古思潮;王禹偁诗歌成就;西昆体艺术特征。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教学内容 讲述北宋前期词对五代词风的因革、北宋初词人对于词境的开拓及柳永词的成就与影响。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北宋前期词风的因革、词境的开拓与成型、柳永等人在词史上的地位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23、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词的成就;范仲淹词的意义。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教学内容 讲述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创作,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的诗歌,以及王安石等人的散文。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北宋中叶由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有整体的了解,对其中重要作家的文学创作成就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内容;欧阳修的诗文成就;王安石的“荆公体”。第四章 苏轼教学内容 介绍苏轼的生平和诗文词赋等各体文学创作,以及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宋代文学取得最高成就的苏轼的各种文学成就有所了解,对他的思想及其在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地位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苏
24、轼的思想概貌和人生态度;苏轼诗、词、文的主要成就;苏轼的地位。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教学内容 讲述江西诗派的形成、演变过程,江西诗派代表作家黄庭坚、陈师道的诗歌成就,介绍两宋之际诗歌发展的概貌。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江西诗派的作家构成、江西诗派的诗学思想有所了解,对黄庭坚、陈与义的诗歌成就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一祖三宗”;“点铁成金”、“脱胎换骨”;黄庭坚、陈与义诗歌。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教学内容 介绍北宋中后期黄庭坚、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人词的创作。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北宋词坛代表性作家的词学创作成就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晏几道词;秦观的婉约词;“贺梅子”;周邦彦词的成就
25、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第七章 南渡词人教学内容 介绍宋室南渡前后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等人词的成就。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南渡前后社会政治、历史的面貌和词学的概况有所了解,对李清照等人的词学成就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的成就;张元干等人豪放词的成就。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教学内容 介绍南宋中兴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的诗歌成就。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南宋中兴的历史背景,对中兴四大诗人(除尤袤)的诗歌成就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中兴四大诗人;陆游的生平、诗歌成就和影响;“诚斋体”;范成大使金诗和田园诗。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教学内容 介绍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词作的艺术成就、词史地位,以及
26、南宋辛派词人创作概况。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南宋初期社会历史背景、对辛弃疾词的成就以及辛弃疾所主纛的南宋爱国词的创作成就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辛弃疾词的成就;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陆游、陈亮、张孝祥词的成就。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教学内容 介绍南宋中后期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蒋捷以及宋末其他词人的创作成就。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姜夔为首的南宋格律派词成就有所了解,对宋末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等辛派词人的创作成就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姜夔词学思想和创作成就;吴文英词;辛派词。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教学内容 简略介绍南宋的政论文、笔记小品,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以及南宋的四六文。教学目标 使
27、学生对南宋散文、四六文创作的成就和文章写作理论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老学庵笔记;宋文鉴、文章正宗。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教学内容 介绍南宋后期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宋末诗歌、辽代诗歌、元好问与金代诗歌。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南宋后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四灵和江湖诗派、遗民诗歌以及辽、金的诗歌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永嘉四灵;江湖诗派;文天祥诗歌;元好问诗歌成就。第六编 元代文学绪 论教学内容 总体介绍元代的社会与文学、元代学是文学的兴盛与抒情文学的发展。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元代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元代文学的总体状况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元代社会与文学;元代的戏剧与小说;元代的散曲。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
28、说唱文学教学内容 介绍元代的说话艺术、小说话本、讲史话本、说经话本和诸宫调。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元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的形式、代表作品有基本的了解。教学重点 平话;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章 关汉卿教学内容 讲述关汉卿的生平、他的杂剧创作成就。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关汉卿的生平和单刀会、救风尘、窦娥冤等主要杂居作品的成就有所了解,对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关汉卿生平思想和创作旨趣;单刀会;窦娥冤;关汉卿戏剧的艺术特征。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教学内容 介绍西厢记的作者及莺莺故事的创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以及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西厢记故事
29、的由来以及王实甫西厢记的成就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西厢记故事的由来;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第四章 白朴与马致远教学内容 讲述元杂剧代表性作家白朴和马致远的杂剧创作。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白朴和马致远杂剧创作的概况、对他们的代表作梧桐雨、墙头马上、汉宫秋的艺术成就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梧桐雨、墙头马上;汉宫秋。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教学内容 介绍北方大都作家群、河北作家群、山东和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元代北方戏剧圈杂剧创作的总体情况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赵氏孤儿;看钱奴;秋胡戏妻;灰栏记。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戏剧创作教学内容 介绍南方以杭州为中心的杂剧创作圈杂剧创作概况以及郑光祖、乔吉
30、、宫天挺、金仁杰、杨梓、秦简夫等人的杂剧代表作品,介绍南戏的形成和发展、高明琵琶记和四大南戏。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南方戏剧圈的主要杂剧作家的代表作品和南戏代表作品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郑光祖杂剧代表作;张协状元;琵琶记;四大南戏。第七章 元代散曲教学内容 介绍元代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元代散曲的创作。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元代散曲的艺术特征和散曲代表作家、作品有所了解。教学重点 散曲的体制;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睢景臣、刘时中等散曲作家作品。第八章 元代诗文教学内容 介绍元代诗文创作概况以及元代前期、中期和后期诗歌创作。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元代诗文创作的概况有一个大略的了解。教学重点 元代诗文对唐宋诗
31、文的沿革;耶律楚材;元诗四大家;“铁崖体”;萨都剌。第七编 明代文学绪 论教学内容 介绍明代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作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明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了解明代文学的分期以及每一阶段的特点。熟悉诗、词、文、小说、戏曲等各体文学在明代的发展变化。教学重点 明代审美趣味的转变;王学左派思想对文学创作的推动;雅俗文学的交融;明代的文学论争。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教学内容 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版本和文学背景,介绍三国演义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影响。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三国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和主旨,掌
32、握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包括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特色,以及“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教学重点 三国演义的主旨;三国演义的叙事才能;三国演义的影响。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教学内容 介绍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讲述水浒传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影响。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三国演义“忠义”观的形成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了解水浒传在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结构艺术、语言特点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认识水浒传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影响。教学重点 水浒传的“忠义观”;水浒传的传奇英雄群像;水浒传的影响。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教学内容 介绍明初诗歌与散文概况、台阁体与茶陵派以及明代的八股文。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明初易
33、代之际的诗文概况,熟悉高启、刘基、宋濂、方孝孺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掌握台阁体、茶陵派的创作特点,认识八股文的体制与特征,并客观评价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教学重点 高启、刘基诗歌;台阁体;茶陵派;八股文体制与创作特征。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教学内容 介绍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及其得失与影响,讲述归有光与唐宋派。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明代中期的文学背景,掌握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客观评价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教学重点 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前后七子复古主义的得失;归有光散文。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教学内容 介绍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明代中后期杂剧的转
34、型和徐渭的杂剧创作。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杂剧在明代的发展,了解朱权、王九思、康海、徐复祚等作家的杂剧创作,熟悉徐渭的生平、文学创作及其四声猿杂剧。教学重点 徐渭和他的四声猿。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教学内容 介绍明初传奇、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明后期传奇的繁荣以及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传奇的渊源及体制,了解明中叶的“三大传奇”以及此时期昆腔的发展,熟悉高濂的玉簪记和周朝俊的红梅记,掌握“沈汤之争”的内容,了解吴江派创作群体、玉茗堂风格剧作的主要作家作品。教学重点 昆曲起源;玉簪记成就;沈汤之争。第七章 汤显祖教学内容 介绍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汤显祖的“临川四
35、梦”及汤显祖的影响。教学目标 了解汤显祖的生平、思想和戏曲创作,掌握牡丹亭的人物形象和浪漫主义风格,认识汤显祖及其戏曲创作对后世文学的重要影响。教学重点 “至情”理论;牡丹亭;汤显祖的影响。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教学内容 介绍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和版本,讲述西游记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介绍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西游记的社会内容、形象特征和思想矛盾,掌握西游记的艺术特色,了解封神演义及明代其他神魔小说。教学重点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孙悟空形象的意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的影响。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教学内容 介绍金瓶梅的成书、版本和作者,讲述金瓶梅的思想和艺术成
36、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金瓶梅所暴露的社会矛盾与扭曲人性,理解金瓶梅的悲剧性质,认识其艺术成就,并了解其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教学重点 金瓶梅的悲剧性;关于金瓶梅的性描写;金瓶梅的艺术成就和影响。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教学内容 介绍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及文言小说的发展。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清平山堂话本等话本集,掌握“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社会内涵和艺术特色,介绍剪灯新话等明代其它文言短篇小说。教学重点 “三言”、“二拍”。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教学内容 介绍李贽、公安派、竟陵派、晚明小品文和明末文坛概况。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悉李贽的“童心说”,了解“公
37、安派”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主张,熟悉“竟陵派”的文学创作与文学主张,认识晚明小品文的兴盛、创作特色和文学史地位。教学重点 “童心说”;“性灵说”;竟陵派文学特色;晚明小品文;复社与几社。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教学内容 介绍明代散曲与民歌的发展概况。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悉王磐、康海、冯惟敏、施绍莘等作家的散曲创作,了解明代民歌的内容、风格和流传情况。教学重点 山歌、挂枝儿。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 论教学内容 介绍清代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清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了解清代文学的分期以及每一阶段的特点,了解诗、词、文、小说、戏曲等各体文学在清
38、代的发展变化。教学重点 清代文化专制与文学;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清代文学的集大成地位。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教学内容 介绍清初诗文的社会背景和文学土壤,介绍遗民诗人、古文三大家、虞山诗派、吴伟业、词的中兴与纳兰性德、王士禛与康熙诗坛。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遗民诗人、学者的文学思想与创作,了解散文“清初三大家”的文学创作,了解钱谦益、吴伟业的诗文创作和影响,认识阳羡词派、浙西词派,掌握纳兰性德的创作成就,熟悉王士禛的“神韵说”和神韵诗。教学重点 遗民诗歌;古文三大家;钱谦益的诗歌成就;吴伟业和“梅村体”;阳羡词派、浙西次派;纳兰性德词;王士禛的“神韵说”。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
39、扇教学内容 介绍清初戏曲概况和长生殿、桃花扇。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悉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作家、作品和戏曲创作,熟悉以李渔笠翁十种曲为代表的反映才子佳人、生活情趣的戏曲作品,掌握“南洪北孔”的生平和戏曲创作,掌握桃花扇、长生殿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戏曲史地位。教学重点 “苏州派”;李渔的戏曲理论与戏曲创作;长生殿、桃花扇。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教学内容 介绍清初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醒世姻缘传、李渔的短篇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清初小说续书的方法和水浒后传,认识醒世姻缘传作者、成书和思想内容,剖析其幽默喜剧风格下隐藏的真实内蕴。教学重点 清初小说续书方法;醒世姻缘传。第四章 聊斋
40、志异教学内容 介绍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聊斋志异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以及它的影响。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掌握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理解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精神内涵。教学重点 狐鬼世界的内涵;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第五章 儒林外史教学内容 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成就。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认识儒林外史中蕴含的讽刺与揭露、理想与希望,并掌握它所描绘的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理解作者所塑造的理想人格。教学重点 儒林外史的批判艺术;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第六章 红楼梦教学内容 介绍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41、、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艺术、它的影响。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成书、版本和后四十回问题,理解红楼梦中“无可挽回的衰败”和“依稀可见的光明”,掌握红楼梦杰出的艺术构思、巧妙的情节安排、精彩的人物刻画和出色的语言艺术,认识红楼梦伟大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海内外的深远影响。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悲剧性;红楼梦的人物群像;红楼梦的叙事与语言艺术;红楼梦的影响。第七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教学内容 介绍清中叶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骈文的复兴和汪中、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清中叶诗坛的多元格局,掌握袁枚及“性灵派”诗人的文学创作,熟悉桐城派的文学主张和和审美
42、标准,认识骈文的复兴及其文化背景,了解云间派的消长、阳羡派的崛起和浙西派的张帜,了解常州词派兴起的背景并熟悉张惠言与词选。教学重点 袁枚及性灵派诗人;黄景仁;桐城派义理;骈文八大家与骈文中兴;浙派;张惠言与常州词派。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教学内容 介绍清中叶镜花缘和其他长篇小说、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以及讲唱文学的盛行。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悉李汝珍镜花缘的思想和艺术,了解蒋士铨、杨潮观、桂馥等人的戏曲创作,掌握“花雅之争”的内容和结果,了解京剧和地方戏的兴起。认识讲唱文学的源流、演变、发展和代表性艺术样式。教学重点 镜花缘;“花雅之争”;再生缘弹词。第九编 近
43、代文学绪 论教学内容 介绍清末西学东渐的狂飙、作家的新旧分野与作家主体的转型、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近代文学的总体流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西学东渐”、“欧风美雨”的时代潮流,把握近代文学发生的社会背景,熟悉此时期新旧交替的作家群体、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教学重点 “西学东渐”的影响;文体革命。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教学内容 介绍龚自珍的生平、思想和诗词文创作,介绍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近代前期的反帝爱国诗潮,了解龚自珍的诗文词创作成就,了解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概况。教学重点 龚自珍的诗歌成就;宋诗派;古文桐城派的
44、发展;常州词派的发展。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教学内容 介绍近代前期侠义公案小说、人情世态小说和近代前期的戏曲。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悉侠义公案小说、人情世态小说的代表作品和发展趋向,了解传奇、杂剧创作衰落与嬗变中的作家作品,了解京剧、地方戏的代表剧目及其成就。教学重点三侠五义、施公案;海上花列传;京剧名剧;弹词宝卷。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教学内容 介绍黄遵宪与“诗界革命”、梁启超与新文体、近代后期散文、诗歌与词。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黄遵宪与“诗界革命”、梁启超与新文体,了解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的政论文,熟悉严复、林纾、秋瑾、柳亚子与苏曼殊的文学成就,掌握同光体的诗歌主张与创
45、作,熟悉“清季四大词人”与近代后期词的创作倾向。教学重点 “诗界革命”;新文体;谭嗣同散文;南社诗风;“清季四大词人”。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教学内容 介绍近代后期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与孽海花、民初小说、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熟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成就,了解鸳鸯蝴蝶派小说和苏曼殊的哀情小说,了解戏剧改良运动的勃兴和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教学重点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鸳鸯蝴蝶派小说风格;早期话剧的概况。三、实践环节和要求: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或需要自拟实践方案,例如:1、组织课堂讨论,如:怎样评价先秦策士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认识唐诗与宋诗的文学史地位等等。2、针对某一章节内容要求学生写出专题议论,登上讲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3、设计阅读分析调查报告,如:关于汤显祖牡丹亭思想意义的问题。4、教师布置作业有意识地设计论题,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一篇具有一定学术性的文章。 四、教学时数分配:理论:180(360) 实验:无 上机:无 其它: 12(34)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第一编 先秦文学23第六编 元代文学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农业大学《大数据专业英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量统计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大学《对外汉语教学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梅河口康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阅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海南省东方市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泰安市长城中学2025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文理)语文试题含解析
-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行业创业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理护理职业学院《数学史与数学思想方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中学2025届高三生物试题一模试卷含解析
- 1.2 《离骚(节选)》 任务式课件(共51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建筑空间组合论
- 特种工作作业人员体格检查表
- 清远市城市树木修剪技术指引(试行)
- 广州国际文化中心详细勘察报告正文-171229end
- 警察礼仪(PPT53页)
-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意见》解读
- 《尚艺发型标准剪裁》PPT课件
- 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
- 110kV升压站电气施工工艺及方案培训资料(共107页)
- 年产万吨碳酸饮料厂的工艺设计
- 流砂过滤器设计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