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_第1页
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_第2页
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_第3页
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_第4页
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精品文档.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摘要: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诗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又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诗歌是最具魅力的文学样式,处于文学金字塔的顶端,历来被人们所珍爱,但诗歌教学有形象性、凝炼性、音乐性、抒情性,最不易把握。再次,我们既要品味语却是一个难题。首先,诗歌的语言也区别于一般记叙性、议论性和说明性的语言,它要求高度的凝练。其次,作为文学作品的典型形态,诗歌具言,又不

2、能拘泥字面,我国自古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 既要品味诗歌的形象,又要追寻形象背后的意蕴;既要体会诗人的情感,又要把握作者的认识。因此,诗歌教学,变得有些不可捉摸,很多教师抓住了这一面,却忽视了那一面,顾此失彼,难以周全。所以,为了解决诗歌教学的困难,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诗歌的最基本元素诗歌的语言,通过对诗歌语言特点的讨论,帮助教师能更好的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在分析诗歌语言特点之后,笔者再借鉴文学理论、文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中学诗歌教学实践,尝试将诗歌教学分为三个层面,为诗歌教学提供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思路。 关键词:诗歌语言的特点、形象性、概括性、音乐美、抒情性、诗歌教学。一、诗歌的语言特点(

3、一)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刘勰称赞诗经中的语言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洒洒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就具体指明了诗歌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形象的诗歌语言将所写的事物活灵活现地展现于我们面前。杜甫的石壕吏中写道:“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其中“投”、“ 捉”、“逾”、“出” 四个动词将故事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来,人物的动作也刻画得栩栩如生。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具体表现在准确、鲜明、生动性上。诗歌语言的准确性是指诗语能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景物的状貌、神态等鲜明具体地描绘出来,使人准确地把握诗旨。例如苏轼的(惠崇

4、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准确地抓住了早春芦芽刚刚萌发时的特点,用“短”字,传神地为这幅早春图点上了几笔新意。桃花盛开不说无数枝,而说“三两枝”,极其敏锐地将最先报春的那几枝桃花摄入镜头,刻画出春刚至的时令特点。诗歌语言的鲜明性主要指对艺术形象的特征描绘得极其突出,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的美感刺激。凡是形象性的语言都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进行想象联想,从而浮现出所展现的景物来。鲜明性主要是指缩短想象的时间,见字也就见了形象。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黄鹂翠柳,白鹭蓝天,色彩多么明丽!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

5、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多么鲜艳!这些色彩词在我们的心屏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有些夸张的诗语把作品所要表达的特殊感受和深厚情感强调得十分突出,从而显得格外鲜明。比如,李白有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杜甫也吟道:“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刘勰曾评这类语言:“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柞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诗歌语言的生动性。清代诗人袁枚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字立纸上”即形象具有立体感,强调了诗歌语言的生动性。诗语生动能使呆板

6、变为活跃,无声变有声,枯燥变为有趣,它能使作为符号的文字变得活脱而动人。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将抽象的情绪形象化动态化,极写出“愁”之深、“愁”之多、“愁”之绵绵无绝期。苏东坡有美堂暴雨中有句“天外黑风吹海立”,一个“立”字有胜百千言之伟力,“立”起来的大海像一个力大无比的巨人,使人惊骇,同时将平面的大海立体化,令人钦仰。诗歌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性是紧密联系的,是诗歌语言形象化的突出标志。凡是形象的诗语必定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特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二)诗歌语言的概括性诗语的概括性体现在凝炼性和含蓄性。其中,凝练性指“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

7、密。”。其突出表现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曹操的蒿里行以精炼的文字概括了广阔的社会内容,成为建安诗歌的力作。其中一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仅以十字摄取了荒野和城内的萧条凄凉景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诗语的凝炼性还表现在诗语所指对象的选择性上。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的“菊”和“篱”就是从叶、草等植物以及屋舍、井栏、鸡埘等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我们看到这两个词不仅仅停留在这两样景物上,还会想象出它的同类事物来。诗歌的含蓄性指“含蓄者,意不浅露,词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 诗语贵含蓄,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为五、四、七言,四、八句短制更注重短中见长,小

8、中取大,以达“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语已弹,而含义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之效。“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被人们历来称颂的佳句,其中“闹”字,王国维曾评价日:“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从“闹”字中,读者可以感到成群蜜蜂嗡嗡之声入耳;斑斓粉蝶翻舞之态入目;杏花朵朵,芬芳之气入鼻,乍暖气候,吹面不寒,和风温气入体。凡此种种,有如酵母酿成一团令人陶醉的热烈而富有生机的气氛。而这些意义全都包蕴在“闹”字里,通过想象才得以发现。诗语含蓄性的表现形式之一:省笔。所谓“但见性情,不睹文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就指此意。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字不用,而是说“高不言高

9、,意中含其高;远不言远,意中含其远;闭不言闭,意中含某闭;静不言静,意中含其静。”诗语含蓄性的表现形式之二:用典。这是指在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前人著作、名谣俗语表达隐微之意的语句。用典运用得当,可以通过典故所言之事,所引之言,诱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丰富诗歌形象的内涵,增强诗的深度,起到以少总多的作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遭受排挤而渴望朝庭重用的心境。借古喻己、言简意深、含蓄蕴藉。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含蓄与明朗是统一的,含蓄之语必是明朗的,当然不是一览无余的浅露。含蓄的诗语是叫人思而得之的,那种扑朔迷离、吞吞吐吐、含含糊糊让人猜的

10、诗语,不是含蓄的,而是含混、模糊、晦涩的。(三)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诗人朱湘说:“诗无音乐如同人无眼珠。”诗的音乐美最终体现在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上。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悦耳动听的诗语,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听觉上的美感要求,而且有助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创意意境、增强艺术感染力。构成诗歌音乐美的因素较多,但主要因素是两个:韵律和节奏。韵律,包括押韵、双声、叠韵、叠字、劝仗、平仄等。这里重点谈谈押韵。马雅可夫斯基说:“没有韵脚,诗就会散架的。”道出了换韵对诗的结构的作用。韵有头韵、内韵、脚韵等,最主要的是脚韵。例如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一诗的第一节: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都有欢乐和宝藏。

11、这一节诗第一行的“活”与“阔”押韵,“活”是内韵;第一行的“生活”与第二行的“生活”押韵,是头韵;第二行的“洋”与第三行的“藏”押韵,是脚韵;第三行的“方”又与“洋”、“藏”押韵,“方”是内韵。这样,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重复出现,构成声音回环流动的美,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押韵还能使声音和谐协调,增强诗的音乐节奏,便于吟诵。例如艾青的短诗跳水:从十米高台,/陶醉于下面的湛蓝,/在跳板与水平之间,/描画出从容的曲线,/让青春去激起,/一片雪白的赞叹。这诗寥寥几笔写出了跳水运动员的英姿、理想和跳水的全过程。押韵和节奏的协调起了很大的作用,全诗一韵到底,采用“洪亮级”的“言前”韵,口腔鼻腔一起共鸣,

12、声音响亮利索,给人一种力量之美。中国旧体诗中的律诗和绝句,押韵位置一定,一般只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准换韵。这是格律诗对诗语音乐性的一个严格要求。诗除了一韵到底之外,还有换韵的情况。这在词和散曲中表现得较多。如李煜的虞美人上网前二句押ao韵,后两句押ng韵;下阂前二句押ai韵,后两句押au韵。通过换韵,诗意步步推进,诗情层层深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亡国之君的深切剧痛。押韵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和协调的基础上,押韵以同韵将同一内容的句子维系在一起,构成一个诗节、转韵表示情感的深化、意义的推进,这里不再展开论述。节奏是诗歌语言音乐美的另一构成因素。郭沫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强

13、弱、长短不同的声音有规律的间歇和反复更替就形成节奏,节奏通常是凭借音节的间歇停顿来体现的。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每句都是四顿,都是2/2/2/l的间隔,整齐而有规律,从声音的轻重(以“ ”表示)来看,每句都轻重相间,同时,一三和二四句的轻重音都是对应的,使诗的节奏更和谐,读来颇有抑扬顿挫之感。闻一多很重视诗歌语言的音乐节奏。他创作的新格律诗读来琅琅上口。如死水中有两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沦漪。”两句都用了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只是三字尺的位置有变化,造成了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诗歌语言的节奏是作者情绪节奏的外化。

14、诗语的节奏必须服从于内容的需要,有利于传情言志。田间的给战斗者每一行诗有一两个停顿,像一声声鼓点、重锤、铿锵有力,充分表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战斗情绪。(四)诗歌语言的抒情性诗是激情的火花。诗语是情绪的结晶。诗歌语言从诗人心灵之源流出,融汇着诗人的情思。它或以潺潺的水音激起人们情感的浪花,或以訇訇的惊涛掀起人们情感的大潮。诗歌有三种抒情形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和通过景色描写抒发诗人感情。直接抒情的例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词写道: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夜色多美好,/心儿多爽朗,/在这迷人的晚上。“静悄悄”、“轻轻唱”、“爽朗”等词语把诗人那种宁静恬淡的心境、那种喜悦欢愈的情感

15、传达得多么真切。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以豪迈奔放之语言涌动着诗人湃澎的激情。可见表达主观感情的浓重性是诗语的重要特质。诗歌不仅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也通过诗歌钟人物的情感间接的寄托作者的感情。柳永的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诗句写的虽是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缠绵深情,但我们不也体察出作者那份真情吗?除了描写感情,描写景色的诗句中也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景语即情语,单纯写景的诗歌语言是不存在的。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所以有些诗的语言,看上去是一般的客观描写景物的词句,实际上是抒情语言。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弯窿,笼盖四野。天苍

16、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语抒发了诗人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农牧生活的热爱。以上四种诗歌语言的特点形象性、概括性、音乐性和抒情性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瑰丽多姿的语言艺术宝库,招引着我们鱼贯而入去寻珠探宝、欣赏鉴别。在了解了诗歌最基本的元素诗歌语言的特点之后,笔者将继续从文学理论和文艺接受理论分析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将如何进行教学。二、文学作品的层面与诗歌教学的层面文学作品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创造,具有复杂的结构,“按作品层次说,文学作品不是一种平面的组合,而是一种由浅及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构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很难一次完成,而应根据作品的层次由浅入深,把握作品的情感和意蕴。文学

17、作品的第一个层面为文学话语层面,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属于文学作品的表层。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形象层面,指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属文学作品较深的层次。第三个层面为文学意蕴层面,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最深层次”。文学阅读,可以按照这样三个层面,逐层深入,感受文学形象,把握作品意蕴。朱光潜先生认为,文艺接受活动包括了解、欣赏和批评,其中,“欣赏”是文艺接受活动的中心环节,是一种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感经验之前的名理的思考就是了解,美感经验之后的名理的思考就是批评。”也就

18、是说,在欣赏之前的活动属于认识活动,在欣赏之后的活动属于批评活动。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比较符合文学阅读的实际的。朱光潜进一步指出,“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只了解而不能欣赏,也只做了史学的工夫,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理想的批评必有欣赏作基础”,“批评有创造欣赏做基础,才不悬空;创造欣赏有批评做终结,才底于完成。”这一看法是很有见地的。诗歌是文学作品的典型形态,上述关于文学作品层次及接受活动的论述完全适合于诗歌。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按照文学作品的层面由第一层到第三层,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更好地欣赏文学形象、把握诗歌意蕴。阅读诗歌,了解、欣赏都是必需

19、的,没有了解则无法欣赏,只有了解没有欣赏,则没有走进文学的领域。在欣赏的基础,对诗歌进行一定的分析鉴赏,有利于更好地体会诗歌之美,也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参考相关理论,笔者认为,诗歌教学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面:1. 初步感知,了解诗歌大意;2. 审美欣赏,感受诗歌形象; 3. 把握意蕴,鉴赏评价。这三个层面将在本文的下一部分进行详细的讨论分析。三、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一)初步感知,了解诗歌大意这是诗歌教学的第一个层面,这一层面的主要任务是疏通字句,初步感受诗歌,了解诗歌大意。诗歌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读者需要发挥想像力,感受作品的形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不过,读者对形象的感知,对情感的体会,都是凭

20、借语言文字进行,在欣赏之前,还须下了解的功夫。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进入诗人的艺术世界。对于一首诗歌,首先要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这是进一步阅读的基础。绝大多数诗歌具有音乐性,适合于诵读,应指导学生读准节奏、韵律和停顿,在与诗歌语言的接触中,获得初步的感受和认识。在学生能够正确诵读之后,第二步就要疏通字句。如果学生不理解诗歌里的词句,那么无论读多少遍,也无法真切地感受形象。对于文字浅显的诗歌,不必在疏通字句上花费多大功夫,可以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感悟,可是对于语言陌生、内容复杂的诗歌,教师则要引导学生辨析词句,了解诗歌大意。再者,诗歌语言具有凝炼性

21、、跳跃性、阻拒性,需要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进行理解。例如,让七年级学生阅读李白的静夜思,不必在词句上下多少功夫;可是,让学生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 ,就不能只是多读了,必须进行认识词句、了解典故的工作,因为这首诗的许多词句对学生来说很陌生,如果不了解,就会影响到对诗歌形象的感知。根据所学诗歌特点,介绍诗人、写作背景、文体知识也是必要的,如果学生不了解相关情况,那么对诗歌的理解就不能很好地展开。例如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如果不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就不能理解杜甫为什么那么欣喜若狂。是否进行这一项工作,要视诗歌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我国传统诗论历来注重“涵泳品味”,新课程改革以

22、后,很多专家也强调“感悟”、“品味”,那么阅读诗歌需不需要认读理解呢?应该说,强调前者是有道理的,可是也不能忽视对诗歌的认知把握。如果学生对词句的意思不了解,不理解语言,对形象的感知必然不是完满的,因而,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典故,不了解的背景,进行适当的讲解、点拨是必要的。以上是诗歌阅读的第一层面。这一阶段,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获得初步的感受和认识,为下一步的欣赏奠定基础。(二)审美欣赏,感受诗歌形象前面主要是了解的功夫,接下来就要进入审美欣赏的阶段。按照朱光潜先生的说法,审美欣赏是一种“形象的直觉”,读者必须凭“直觉”与诗歌形象会面,不能光凭理性认识。在这一层面,要让学生通过诵读想像,用直觉

23、去感受诗歌、创造形象,教师的引导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诗歌亲密接触。对于诗歌欣赏来说,“想像”显得特别重要,学生所面对的是诗歌的语言,并非现成的文学形象,只有通过想像,才能感受到诗歌的形象。韦勒克、沃伦指出,“文学一词如果限指文学艺术,即想像性的文学,似乎是最恰当的”, 强调了想像对文学作品的重要性。袁行霈也指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诗歌欣赏必须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想像来进行。在欣赏阶段,不能只是满足于让学生理解诗句,而应让学生发挥想像,与作品形象直接会面。通过朗读,在头脑中创造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凭借直觉去感受形象。

24、这时,不急于让学生与同伴进行交流,而要让学生自己品味。在学生个人想像品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受到的画面,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审美欣赏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不必强求一律。品味形象,还要重视体会诗人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将情感投入其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交融。例如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发挥想像,在头脑再造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意象的精妙之处。审美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每个人的经验、情趣不同,创造出的形象也不一样。诗歌欣赏允许学生创造出不同的形象。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学生头脑中想像出来的太守出猎的景象是不一

25、样的,学生用语言描述的景象可能不同,只要符合诗歌的基本场景就行了。可以说,这一层面是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层面,这是诗歌阅读区别于实用文章阅读的重要方面。但在很多教者的诗歌教学活动中缺少这一环节,或设计得不合适,往往忽视想像、情感体验,结果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很多教师能使学生“认识”到诗歌的美,却不能使学生“体验”到诗歌的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三)把握意蕴,鉴赏评价在审美欣赏的基础上,还要把握诗歌的意蕴。诗歌除了表现作者的情感之外,还会表现一定的意蕴或曰艺术真理,包括对现实生活本质规律的揭示、对社会生活发展前景的预言、对人类深度生存意义的揭示等。我国古代也有“言、象、意”说,强调由言

26、入象,因象得意。“意”是文本的最深层次,在“言”、“象”之外,还要探究作品的“意”。诗歌教学,在对诗歌形象进行直觉感受之后,还应把握诗歌的深层的“意”或曰艺术真理。凡是优秀的诗歌,一般都会表达一定的深意或审美意蕴,这需要读者联系作者背景、生活体验深入思考。以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 为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官场失意后复杂多变的情感,也表达了一定的哲理:生活难免有波折,遇到困难后不要气馁,要用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在欣赏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深意,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当然这种启示必须来自诗歌,不能脱离诗歌进行无限度地发挥。再以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 为例,在感受诗歌形

27、象、情感的基础上,还应体会诗歌的深层意涵。作者说“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到底是怎样的“真义”?需要联系作者的经历、思想进行辨析。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探究,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获得更多的益处。在诗歌教学的这一层面,还应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这是一种初步的文学批评,虽然这对于诗歌欣赏不是必须的,但对于教学来说还是有必要的。文学欣赏是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妙,文学鉴赏是让学生“认识”到诗歌为什么美妙。学生也许能体会到诗歌的妙处,但是说不出来,这时就需教师的引导讲解。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从炼字的角度,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见”的妙处。鉴赏诗歌需要一些文学理论术语,需

28、要一定的技巧,这都需要教师补充。许多教师没有提供必要的分析概念,也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分析,就让学生鉴赏起来,其结果必然是不得要领。当然也不是说要用很多的专业名词,而是用中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术语。例如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在感受了诗人豪放洒脱的形象和起伏跌宕的情感之后,就要想一想,这首诗好在哪里?它为什么能感动人?通过对修辞、抒情方式、意象等的分析,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诗歌。把握意蕴、鉴赏评价有利于加深对诗歌内涵和形式特点的认识,是审美欣赏的有益补充。总体来说,笔者认为诗歌教学是存在这样三个由浅到深的层面的。参照这三个层面进行诗歌阅读教学,有利于区分了解评价与审美欣赏,更好地把握诗歌特质,改

29、善诗歌教学的效果。四、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对诗歌教学的帮助 笔者在第三部分中分析了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1. 初步感知,了解诗歌大意;2. 审美欣赏,感受诗歌形象;3. 把握意蕴,鉴赏评价。那么,诗歌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三层面有什么关系?对于诗歌语言特点的了解又如何在这三个层面帮助学生鉴赏诗歌呢?诗歌语言的特点在诗歌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起不同作用。(一)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与诗歌教学形象性与诗歌教学第一阶段:学生应首先对诗歌在字面上有大致理解。那么对于诗歌重点字词的理解至关重要。因为,从诗歌语言形象性中的准确性可知,诗歌能准确的体现诗人的情感,诗人眼中的景象。比如,杜甫的石壕吏中写道: “暮投石壕村, 有吏

30、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其中对于“投”、“ 捉”、“逾”、“出”这四个动词的理解至关重要。正是由于这四个动词形象的体现了“吏”,“老翁”和“老妪”的状态。如果对于这四个动词的理解不当,便会造成学生头脑中不能形成形象鲜明的场景。形象性与诗歌教学第二阶段:诗歌教学第二阶段是让学生自由想象诗歌的场景,人物的动作神情,让学生自己构思出诗歌所展现的故事场景。形象的诗歌语言不需要教师过多的指导便可以帮助学生思维发散,发散的同时,诗歌语言的准确性也防止学生过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形象性与诗歌教学第三阶段:准确生动形象的诗歌语言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帮助学生把握意蕴。依旧是杜甫的石壕吏:“ 捉”体

31、现官吏的严酷、“逾”表现出老翁的仓惶逃跑之状、从“出”能想象出老妪惊慌之态。暮色降临之际,年迈的老人仓惶的“逾”,惊慌的“出”,是何等的乱世,这正是诗人对于村民同情对于现实不满的体现。(二)诗歌语言的概括性与诗歌教学概括性与诗歌教学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笔者认为教师应在帮助学生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适当拓展学生的想象,为第二阶段做准备。概括性与诗歌教学第二阶段:第二阶段重点在于学生自我欣赏,自由想象。然而,当学生忽略了诗歌语言是凝练并且含蓄之时,学生的想象将受到限制。所以,教师应间接辅助学生发散想象。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在学生讲出自己的理解之后,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维度。如果学生从“颜色”角度想象“闹”,教师可以提醒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