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的发展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_第1页
碳金融的发展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_第2页
碳金融的发展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_第3页
碳金融的发展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_第4页
碳金融的发展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碳金融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全球金融市场上一个巨大的空间。随着嗅觉灵敏的国外投行和从事碳交易风险投资基金的悄然进入中国内地。同时,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指标必须降到2.1吨。我国的金融机构应如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在践行银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分享“碳金融”时代的“盛宴” ?应对世界气候变暖正逐步兴起的“低碳经济”,给各国的商业和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根据世界银行报告,2006年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已达到300多亿美元。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分享低碳经济时代的“盛宴”对于商业银行应该是一个双赢或多赢的选择。对此,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积

2、极的实践,但在境内刚刚起步。当前,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虽不尽如人意,但它所释放的信息却毋庸置疑:“碳资源”必将像黄金一样宝贵,碳市场规模也将越来越大。预计到2012年全球碳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遗憾的是,在碳金融市场上都是欧美银行在主导,国内商业银行甚少关注碳金融这块宝藏的巨大价值,介入较少、较浅,甚至完全没有介入。截至12月18日,我国在发改委审批的CDM项目有

3、2279个,减排量是4.36亿吨CO2。在联合国注册663个,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供应国。作为国内各商业银行来说,此时深度参与,正当其时。据有关专家测算,2012年以前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为此,中国已经被许多国家看做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那么,依托CDM的“碳金融”在我国应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蕴藏着巨大商机。由于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因此,在我国,“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更加巨大。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能源结构的调整,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都

4、需要高昂的成本,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而如果在中国进行CDM活动,减排成本可降至20美元/吨碳。这种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进入我国寻找合作项目。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在我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将有大批项目可被开发为CDM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

5、前中国提供的CO2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此外,随着巴厘岛路线图的确定,后京都时代的国际减排政策和体系有望延续,2012年之后的碳市场前景将逐渐明朗。一、碳金融的兴起与发展情况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服务于碳排放交易的金融业务和衍生产品应运而生。虽然从长远看,全球碳市场仍是存在风险的商业领域,但由于其中蕴涵着巨大商机,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竞相涉足碳金融领域,通过为减排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和开展碳排放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1、碳金融的兴起 所谓碳金融,就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

6、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1994年3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生效。公约确定的“最终目标”是把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个安全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所有的国家都要承担一般性义务来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交执行框架公约的国家行动报告。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全球各国分成两组:“附件I国家”,即那些对气候变化负有最大历史责任的工业化国家,主要由发达国家构成,目前需要承担温室气体

7、的减排任务;“非附件I国家”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构成。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为38个工业化国家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排义务,即这38个工业化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的承诺期内,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而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此外,京都议定书的一个开创性突破,是在成员国之间建立了让市场发挥作用的“合作机制”。由于

8、在地球上任何地方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作用都是一样的,按照一般的经济学原理,为了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人类应该把温室气体减排活动安排在减排成本最低的地方。因此,京都议定书纳入了三个基于市场的机制,即IET(国际排放贸易机制)、JI(联合履行机制)和CDM(清洁发展机制)。在国际排放贸易机制下,发达国家之间可以通过贸易途径,实现碳排放权在排放额度余缺国家之间的转让;在联合履行机制下,发达国家可以在其他同样具有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投资节能减排项目,从中获取减排信用。清洁发展机制是唯一在附件I国家和非附件I国家之间进行的互利机制,该机制允许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协助发展中国家

9、减排温室气体,换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以抵减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CDM是一种双赢机制,对发达国家而言,可以通过CDM以远低于其国内所需的成本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指标,节约大量的资金;而对于发展中国家,通过CDM项目可以获得实现节能减排的资金援助和先进技术,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等组织推动了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形成。碳排放权交易类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为代表的基于配额的交易,通过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市场进行;另一类是以清洁发展机制为代表的基于项目的交易,由买主向可证实

10、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据统计,2006年世界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为2005年的2.5倍,换算成CO2的交易量达到13亿吨,为2005年的2倍以上。2006年CDM项目成交额同比增长15%,达到约32亿美元,通过CDM渠道合作的减排量在2亿-4亿吨CO2当量。正是这三个合作机制的推出,催生出了多种诸如低碳项目投融资、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和投资等多种金融需求,为碳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碳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为控制气温上升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哥本哈根会议确定将每年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的目标。本次大会虽不尽如人意,但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必将提

11、升,发展中国家自愿参与的趋势也已经确立,这给原有的碳交易市场注入了新的动力,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此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家间激烈交锋,无非是想在未来有限的碳排放世界里谋得发展空间最大化,低碳经济包含着全球政治、经济、金融新格局的调整与变动,蕴涵巨大的商机与挑战。在争夺整个低碳政治经济话语权的过程中,碳交易显然是最重要的一环。当前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必须首先着手低碳金融创新。目前,“赤道原则”已成为国际项目融资中的行

12、业标准和国际惯例,成为全球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基准,将来或也成为判断银行业低碳金融创新的一种标准。而国际大银行在低碳金融创新中争先,正是遵循了“赤道原则”。 所谓的“赤道原则”其实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一个行业标准。原则列举了赤道银行做出融资决定时需依据的特别条款和条件。2003年6月,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荷兰银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等7个国家的10 家顶级银行率先宣布实行该原则。截至目前,实行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已有46 家,其中既有发达国家的成员也有发展中国家的成员,其业务遍及全球100 多个国

13、家,项目融资总额占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0以上。作为现代社会经济运转中枢的金融业,主动承担起对环境的社会责任,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该做而且能做的一切无论对于整个社会还是对于自身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而赤道原则作为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一个行业标准只是对商业银行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的约束,虽然很重要但那不是商业银行对环境社会责任的全部内容。商业银行重视并参与实施赤道原则只是其履行对环境社会责任的第一步,对环境社会责任的承担还存在诸多其他方式譬如:降低自身经营耗能,直接参与环保活动,对环保事业进行慈善捐赠等,各种方式不一而足。1.全球碳金融的发展现状京都议定书生

14、效以后,全球碳金融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制度不断完善,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增加。首先,2005年以来全球碳市场的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碳交易量从2005年的7.1亿吨上升到2008年的48.1亿吨,年均增长率达到89.2%,同期,碳交易额从2005年的108.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263.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26.6%。其次,碳交易机制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而不断完善。碳交易现货、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的交易市场陆续推出。2008年2月,首个碳排放权全球交易平台BLUENEXT开始运行,紧接着该交易平台又推出了期货市场;其他交易市场包括英国排放交易体系市场(UKETS)

15、、澳洲新南威尔士体系(NSW)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也都实现了比较快速的扩张。再次,市场的参与主体日益增加。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纷纷涉足碳金融领域。目前,全球已经有40多家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加入了旨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赤道原则”,同时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该原则,在全球范围内积极的开展碳金融业务;碳基金方面,包括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社区发展碳基金以及各国绿色碳基金等多种基金陆续推出,规模不断壮大。3、碳金融的发展前景 京都议定书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各项制度安排会持续到2012年,而有关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制度安排,人们

16、对将于2009年年底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第十五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充满了期待和猜想,希望能够通过本次会议达成在未来有关温室气体减排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共识。我们认为,不论哥本哈根会议最终的结果如何,在气候问题方面的全球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金融在应对气候问题方面的作用将会日益重要,碳金融快速发展的态势也不会改变。对于中国而言,在京都议定书关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基本原则框架下,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将不会承担减排任务或只承担较少的减排任务。但是,值得肯定的一点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最终必将会承担相应的温室气体减排任

17、务,在全球气候问题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重要。尽管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角色的不同会带来中国碳金融业务模式的相应改变,但是中国碳金融发展潜力和市场规模巨大的基本事实不会改变,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来说,这就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业务发展空间。碳交易市场,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和交易的总称,由于二氧化碳在其中占据绝对地位而得名。这一市场既包括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包括那些开发可产生额外排放权(各种减排单位)的项目的交易,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交易。国际碳交易发展遭遇三大难题作为新兴的金融市场,碳交易市场在近几年发展迅猛。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8 年,全球碳交易总额已达到126

18、0 亿美元,为2005 年的10倍多。其中,基于配额的交易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2008 年,基于配额的市场交易额为920 亿美元,占全部碳金融交易总额的73左右;基于项目的交易成交金额为73 亿美元。此外,以清洁发展机制(C D M)为基础,从事核定减排量(C E R s)现货、远期和期货交易的二级交易市场发展迅速,2008 年,该市场的交易金额为260 亿美元,是2007 年的5 倍,约占全部碳交易总额的21。碳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全球清洁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并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机制。不过,就目前来看,国际碳交易市场依然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这给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一些

19、不确定性。市场分割。目前国际碳交易绝大多数集中于国家或区域内部(如欧盟),统一的国际市场尚未形成。从事碳金融交易的市场多种多样,既有场外交易机制,也有众多的交易所;既有由政府管制产生的市场,也有参加者自愿形成的市场。这些市场大都以国家和地区为基础发展而来,而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相关制度安排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排放配额的制定及分配方式、受管制的行业的规定、是否接受减排单位、如何认定减排单位以及交易机制等,导致不同市场之间难以进行直接的跨市场交易,形成了国际碳交易市场高度分割的现状。政策风险。首先,国际公约的延续性问题是市场未来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京都议定书在2008 年正式实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

20、国际碳交易市场高度分割的现状,但是,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期仅涵盖2008 2012年,各国对其有关规定仍存有广泛争议。目前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在2012年之后是否会延续还尚未可知,这种不确定性对形成统一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产生了最大的不利影响。其次, 减排认证的相关政策风险可能阻碍市场发展。在原始减排单位的交易中,交付风险(D e l i v e r yR i s k),即减排项目无法获得预期的核证减排单位的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而在所有导致交付风险的因素中,政策风险是最突出的因素。由于核证减排单位的发放需要由专门的监管部门按既定的标准和程序来进行认证,因此,即使项目获得了成功,其能否通过认证而获得预期的

21、核证减排单位,仍然具有不确定性。从过去的经历来看,由于技术发展的不稳定,以及政策意图的变化,有关认定标准和程序一直都处于变化当中。而且,由于项目交易通常要涉及两个以上的国家(包括认证减排单位的国家和具体项目所在的国家),除需要符合认证要求外,还需要满足项目东道国的政策和法律限制。这使政策风险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交易成本巨大。在目前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尤其是基于项目的市场中,较高的交易成本也对市场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其中也包括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基于项目的交易涉及跨国的项目报批和技术认证问题,为此,监管部门要求指定运营机构(DOE)负责项目的注册和实际排放量的核实,所涉及的费用较为高昂。

22、此外,由于目前缺乏对中介机构(即DOE)的监管,有些中介机构在材料准备和核查中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甚至提供虚假信息。所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不利于项目市场的发展。国际碳交易前景看好作为一个对管制高度依赖的市场,国际碳交易所存在的诸多缺陷,在根本上源于国际合作的不充分。各国在减排目标、监管体系以及市场建设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市场分割、政策风险以及高昂交易成本的产生。因此,要扫清未来发展的障碍,各国统一认识和强化合作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所幸的是,种种迹象表明,情况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从对减排问题的态度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逐渐趋于一致。在2005 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许多重要的工业国家

23、(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并未签字通过该合约。不过,在随后几年中,这些国家的态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2007 年12月,澳大利亚签署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在美国,尽管布什政府拒绝签署该协议,但一些州政府在2008 年自愿联合建立了R G G I 交易体系,尝试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新任的奥巴马政府积极支持减排,并推动了有关的立法进程。根据目前的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的设想,美国在2020 年、2030 年和2050 年的目标排放水平分别为1990年排放量的96(削减4 )、68 (削减32)和20(削减80),并以此为基础设定排放配额并加以分配和交易。考虑到美国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排放

24、量占全球总额的25以上),该法案如果最终得以通过,对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将产生重大的推动。在欧洲,欧盟继续延续着其在减排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安排中,欧盟继续逐步加大减排力度,承诺到2020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并将减排限制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如航空业)。此外,欧盟还打算在第三阶段时,在配额分配中引入拍卖机制,以提高交易的效率。除了减排问题上的立场渐趋一致外,各国也在不断强化有关领域的国际合作。2007 年12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为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2008 年7 月,八国集团首脑会

25、议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2009 年12 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在哥本哈根召开,以讨论“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即2012 年之后)国际合作的框架与具体细节。总体上看,国际共识的形成以及国际合作的强化,将会有助于扫清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的障碍,对其进一步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不过,也应该看到的是,在国际合作的层面上,由于各国的利益诉求不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可能会存在分歧。比如,是否需要对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进行限制,如何确定各国的排放目标,如何设定统一的监管制度,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很难会在短期内得出结果,国家间的争执难免。不过,尽管如此,这些分歧的存在并不足以改

26、变全球合作的趋势,国际碳金融交易或许将很快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二、国内外各商业银行在“碳金融”领域的进展情况当前,碳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的新领域,中国商业银行拓展碳金融业务已是大势所趋,尽管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但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广泛而深入地介入其中,开展的业务模式也相对单一。京都议定书生效以后,全球碳金融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制度不断完善,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增加。首先,2005年以来全球碳市场的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全球碳交易量从2005年的7.1亿吨上升到2008年的48.1亿吨,年均增长率达到89.2%;同期,碳交易额从2005年的108.6亿美元上

27、升到2008年的1263.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26.6%。其次,碳交易机制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而不断完善。碳交易现货、期货和其他衍生产品的交易市场陆续推出。2008年2月,首个碳排放权全球交易平台BLUENEXT开始运行,紧接着该交易平台又推出了期货市场;其他交易市场包括英国排放交易体系市场(UK ETS)、澳洲新南威尔士体系(NSW)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也都实现了较快的扩张。再次,市场的参与主体日益增加。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纷纷涉足碳金融领域。目前,全球已经有40多家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加入了旨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赤

28、道原则",同时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该原则,在全球范围内积极的开展碳金融业务;碳基金方面,包括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社区发展碳基金以及各国绿色碳基金等多种基金陆续推出,规模不断壮大。在发展碳金融方面,国外银行已先行一步。围绕碳减排权,渣打银行、美洲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在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创新试验。新兴市场地区也不甘落后,韩国光州银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推出了“碳银行”计划,尝试将居民节约下来的能源折合成积分,用积分可进行日常消费。比如荷兰银行,在可持续金融实践中创新业务模式,拓展新的商机,其“碳金融”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

29、碳交易业务。在碳交易领域,荷兰银行已是排名世界前十位的交易商,凭借其广泛的全球性客户基础,为碳交易各方牵线搭桥,提供代理服务,获取中间业务收入,随着代理交易业务的增长和交易经验的积累,荷兰银行在代理业务外又做起了自营业务,利润额大幅提高。二是环保概念理财产品。通过对各类上市公司股价表现的研究,荷兰银行发现近年来开展环保业务的上市公司股价表现远好于股市综合指数,于是选择这些公司为样本股,设计了气候指数和水资源指数,并推出收益与上述指数挂钩的气候和水资源环保理财产品。这两个产品推出后深受欢迎,仅通过欧洲一家大型超市就卖了3000万瑞士法郎。荷兰银行还将一部分理财产品以奖金方式分发给员工,既加强了员

30、工的环保意识,又提高了员工对银行社会责任的认识,同时由于理财产品有较长的期限,对稳定员工队伍也有积极作用。2.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项目的开发,因此我国目前的碳金融业务主要就是CDM项目的投融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交易以及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近年来,我国CDM项目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巨大。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从2006年到2008年,中国的CDM项目占全球该项目的比例逐年递增,分别为54%,73%和84%,远远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碳金融的发展速

31、度趋缓,但从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我国CDM项目却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共有800个项目获批,项目总数达到了1730个。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作为非附件I国家,在2012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但中国可以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项目的开发。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目前的碳金融业务主要为CDM项目的投融资、CERs的交易以及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中国CDM项目的市场规模巨大,近年来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从2006年到2008年,中国的CDM项目占全球该项目的比例逐年递增,分别为54%,73%和84%,远远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

32、响,全球碳金融的发展速度趋缓,但从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中国CDM项目却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共有800个项目获批,项目总数达到了1730个。中国碳金融的参与主体不断成长。碳基金方面,2007年中国绿色碳基金推出以来,先后在北京、山西、大连、温州等地相继启动,规模不断扩大。相对与国外众多银行的深度参与,对于我国来讲,尽管我们有极其丰富和极具有潜力的碳减排资源和碳减排市场,但是碳资本与碳金融的发展落后,目前仅在“绿色信贷”等方面有所进展。国家开发银行等在探索针对清洁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的节能服务商模式、金融租赁模式等创新融资方案,一些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尝试发展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等绿色信贷,

33、还有一些银行推出了基于碳交易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也开展了碳金融有关业务,推出了CDM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等业务和产品:在项目融资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兴业银行,该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开展合作,截至2009年3月,全行34家分行全部发放了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业务,共支持全国91个节能减排项目,融资金额达到了35.34亿元;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先后推出了收益率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在碳交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也取到了相应的突破,2008年下半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陆续成立,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中国碳交易市场奠定了基础。目前

34、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虽有所动作,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我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二、中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意义面对来自社会各界对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压力,世界银行属下的国际金融公司与荷兰银行于2002年10月在伦敦主持召开了一个由9家商业银行参加的会议,专门讨论在项目融资中屡屡碰到的环境与社会问题。花旗银行

35、在会上提出,国际金融界应尽量制定一个统一的规则来解决这些问题。随后,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和花旗银行同意成立一个任务工作组来起草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就是现在的“赤道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融资时,要对该项目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作综合评估与判断,并且用金融杠杆去积极影响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上的作用。这是银行业首次表明在环保与发展这样的重大问题上自己应该负起责任。这套自愿性原则于2003年6月出台至今,先后有花旗银行、荷兰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美洲银行等62家世界知名金融机构承诺接受这些原则,由此管理的项目融资约占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国际

36、大银行采用“赤道原则”的实践表明,“赤道原则”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项目融资风险,改善内部管理体制和经营绩效,提高银行的社会声誉。我国的大银行尤其应成为低碳金融创新的表率。我国工、农、中、建等大商业银行多年以来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业务优势、技术优势以及风险管理优势,在优选金融创新行动路径、加强金融创新市场驱动、健全金融创新工作模式、提升金融创新流程能力、夯实金融创新管理基础等方面相继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有机衔接产品创新流程与产品管理流程、IT项目管理流程,实现流程互动,逐步提升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建立起了产品创新阶段审核和阶段资源配置模式。可以说,我国现有的大银行已具备了低碳金

37、融创新优势,具备了在开拓低碳金融创新业务带头作用的条件。碳金融业务兴起之后,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功能、新颖的运作机制和迅猛的发展态势,吸引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关注这一业务领域。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预示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具体来看,中国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碳金融业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和“保增长”,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银行信贷规模大幅增长,2009年上半年新增贷款高达7.37万亿元人民币,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这一轮信贷猛增背后的金融资源配置质量与风险问题令人担忧。毫无疑问,信

38、贷资产的配置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状况,而且也关系到支持中国经济复苏的质量。值得关注的是,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中仍有部分进入了传统的高耗能行业,尽管在短期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但并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也为商业银行未来不良贷款的增加埋下了隐患。我们认为,商业银行信贷投向应逐渐向符合CDM项目要求的领域和行业倾斜,带动中国CDM项目的发展,以实现短期保持经济增长和长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双重目标的有机结合。此外,通过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带动实体经济发展并逐渐摆脱危机已成为当前各国的共识,中国通过发展CDM项目,尤其是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项目无疑可以带动中国新能源行

39、业的发展,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第二,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首先,CDM项目中蕴含着对金融中介服务巨大的需求,商业银行通过提供融资租赁、财务顾问、资金账户管理、基金托管等业务,可以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逐步优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其次,碳金融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客观要求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因而可以促进中国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提升;再次,CDM项目往往需要两个甚至多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之间合作,中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借此提高参与国际业务的议价技巧,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断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第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碳金融的功能和目的就是促进减少温

40、室气体的排放、逐步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商业银行从事碳金融的业务,凭借信贷资金以及相关中介服务的支持,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工程的开发,最终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能够产生十分良好的社会效果。事实上,碳金融业务与中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的绿色信贷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与绿色信贷相比,碳金融业务的社会效益更具有客观的衡量标准和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目前,中国银行业竞争程度日益加剧,各家商业银行大都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全新的竞争点。在一些商业银行公布的2008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几乎都涉及了"节能减排、环保、绿色金融"等内容,碳金融已成为商业银行践行这些理念的突破口。第四,有利于中国商业银行

41、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以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石和前提,同时商业银行资金和服务的方向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如果中国商业银行不开拓碳金融业务,而仍然同以往一样,将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入到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之中,这种粗放型的信贷模式显然难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长期看来必然会耗尽经济增长的潜力,削弱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商业银行自然也缺乏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全球有关温室气体制度安排的改变,中国在其中的角色也终将会发生改变,导致中国碳金融业务模式的相应改变。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一方面挖掘现有合作框架下的巨大商机,另一方面则同时实现了人

42、才的储备和经验的积累,为应对未来碳金融业务模式的任何可能的改变进行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的事实决定了中国碳金融巨大的市场空间,商业银行进行必要的准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五,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由于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机构的重新洗牌,中国商业银行的整体实力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据英国银行家杂志的最新统计表明,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的盈利能力位列全球第一,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盈利也进入了全球的前五名。此外,近年来中国一些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步伐逐渐加快,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实施并购。但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还任重道

43、远,需要在业务发展模式、综合经营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不断优化。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碳金融业务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一个短板,直接制约了中国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开展。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如果不能顺应这种趋势和潮流,进而及时改变经营战略、积极开拓碳金融业务,就会直接导致中国商业银行丧失在未来国际金融领域开展业务的基本技能,也不利于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将严重制约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步伐。目前,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日益加剧,各大商业银行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全新的竞争点,商业银行近期公布的2008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大都涉及了“节能减排、环保、绿色金融”等内容,碳金融正是商业银行践行这些理

44、念的很好的突破口。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顺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趋势。通过金融机制的设计,促进低碳项目的建设、温室气体的减排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金融机构角力的新领地,全球新能源经济的快速兴起则会进一步深化碳金融的市场。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充分准备,努力抢占碳金融领域的制高点,不断开拓碳金融服务的新模式,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顺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趋势。通过金融机制的设计,促进低碳项目的建设、温室气体的减排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金融机构角力的新领地,全球新能源经济的快

45、速兴起则会进一步深化全球碳金融市场。为此,中国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充分准备,努力抢占碳金融领域的制高点,不断开拓碳金融服务的新模式,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中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碳金融业务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一个短板,直接制约了中国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开展。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如果不能顺应这种趋势和潮流,进而及时改变经营战略、积极开拓碳金融业务,就会直接导致中国商业银行丧失在未来国际金融领域开展业务的基本技能,也不利于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将严重制约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三、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四大制约因素因为“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

46、容忽视的障碍:首先,对CDM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CDM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我国的,在我国传播的时间有限,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目前关注“碳金融”的除少数商业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涉及。其次,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CDM机制项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

47、,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另外,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再次,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CDM项目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导致CDM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并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此外,开发CDM项目涉及风险因素较多,主要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和CDM特有风险等,政策风险来自于国际减排政策的变化,如2012年后中国是否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决定了2012年后合同的有效性;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在项目运行阶段,还存在监测或核实风险,项目收入因此存在不确定性,也会影

48、响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支持。尽管中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但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广泛而深入的介入其中,开展的业务模式也相对单一。具体分析,主要是因为存在着四大的制约。第一,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的认识不足。由于碳金融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中国商业银行对其利润空间、运作模式、风险管理、操作方法、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还处于低层次水平;而且,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可以涉足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程序也相对冗长和繁杂,项目开发、审批、注册等都比较耗时,商业银行对此也不熟悉。在对碳金融业务没有较为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敢贸然介入其中。第二,商业银

49、行相关机构和人才的缺失。碳金融业务的有效开展需要商业银行健全对应的机构和部门,以完成碳金融的产品研究与设计、业务流程制定等必要的准备工作。国内绝大多数商业银行还缺乏专门的部门,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相比较,碳金融业务对具备化工、金融、法律、外语、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依赖比较大。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综合性人才的储备和积累还不到位,商业银行内部机构和人才的短缺,使得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开展的内部动力不足。第三,碳金融业务的风险较大。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除了面临基本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外,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在政策风险方面,根据京都议定书达成的协议,该框架下的三个关于减排

50、的机制安排仅会持续到2012年,之后具体的制度安排,包括中国在全球碳金融领域中的角色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当前CDM项目的经济强度和之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另外,碳金融业务往往涉及国内外多个市场主体之间的业务关系,会派生出较为复杂的法律关系,特别是与外国金融机构、CERs需求方的法律关系更涉及到法律适用、地域管辖等诸多复杂问题,商业银行因此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第四,政策激励措施不足。碳金融业务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其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加之其固有的高风险的特征,抑制了中国商业银行深入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因此,国家应给与商业银行适当的政策激励和优惠措施,更好的平

51、衡碳金融业务风险和收益;国家为了实现碳金融的社会效益,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也是应有之义。目前,此类政策措施还不是十分的到位,商业银行的外部激励和动力不足。四、中国商业银行拓展碳金融业务的对策推进和加快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碳金融,这包括商业银行应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及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下,“经济再平衡”预示了我们必须适时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即促使实体经济实现从“高碳”向符合气候改善要求的“低碳”转型,这为“低碳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这也成为G20匹兹堡峰会与会国的一致共识。但现在的问题是如

52、何才能在这场全球性“低碳经济”的革命中掌握制胜高点呢?关键是要通过发展碳金融(carbon finance)来掌握碳交易的全球定价权。在此,碳金融是指与碳特别是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做“碳融资”,这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和碳指标交易等。因此,我国要推进和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此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首先就需要大力发展碳金融。据此,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商业银行应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同时要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由于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碳金融”主要是依托清洁发展机制(CDM)的一种金融活动。

53、因此,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是否敢于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 尽管现在大家都在打“绿色信贷”这张牌,但从节能减排贷款所占贷款总额比重明显偏低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对低碳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但是,兴业银行和北京银行是个例外。其中,兴业银行早就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联手推出了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信贷品种,并于2008年10月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我国首家“赤道银行”。但鉴于低碳经济发展不仅可以拓宽商业银行的贷款产品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这包括推进贷款管理机制的创新(如制订和开发适合我国节能减排项目的新贷款管理办法

54、和管理技术等),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加大对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这对商业银行而言并非无利可图。 二是除银行信贷支持之外,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也是支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从目前来看, A股市场中具有低碳经济概念的上公司占比很小,而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的筹资活动限制也亟待突破。这表明,与目前商业银行对低碳经济的贷款支持力度远远还不够相比,当下我国以直接融资手段来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显得更为“滞后”;与低碳经济所占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相比,目前我国直接融资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是极不相称的。 由此看来,加大对低碳经济的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已刻不容缓。对此,笔者建议,一是我们不妨将耗能和碳排放量

55、标准作为公司上市必须达到的强制性指标之一,以此形成对上市公司“节能减排”的硬约束;二是鼓励和扶持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并予以强大的资本支持,这包括二级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等;三是要允许符合发债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以获得债券市场的资金支持。三是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促进碳金融进一步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与欧美国家在碳交易市场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为我国现已形成的碳交易市场,主要还是以清洁能源发展机制为代表且基于项目的交易,而不是标准化的交易合约。     因此,在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碳

56、交易市场过程中,一是要逐步增加现有交易所市场的交易内容、丰富市场结构及扩大市场规模,尽快构建我国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二是要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据此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强化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并适时推出碳交易的衍生工具,以此来提升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能力;三是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使人民币逐步成为碳交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有鉴于此,大力发展碳金融,加快构建与完善我国的碳金融制度,这对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及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变革都意义重大,最终还将有助于使低碳经济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当前,碳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

57、争的新领域,中国商业银行拓展碳金融业务已是大势所趋。我们认为,需要从商业银行自身和外部政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努力,解除制约中国碳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促进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对策商业银行需要从自身和外部政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努力,解除制约我国碳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开展。1、商业银行层面 (1)转变观念、主动进行机构的健全和人才的培养。商业银行应认识到开展碳金融业务在拓宽利润来源、提高竞争力的同时,有助于树立了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的决策管理层要在战略上重视碳金融业务。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应进行组织机构的

58、健全,通过改造现有的机构或者成立新的机构,专门负责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在这一环节上,兴业银行已经先行一步,该行成立了可持续金融中心,以利于为碳金融提供全方位的业务服务。在人才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招聘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的重组和培训,构建适合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团队。(2)大力创新、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模式。当前,除了已经开展的以CDM项目现金流为主要还款来源的CDM项目融资以及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以外,中国商业银行应该探索更多的业务模式,特别是中介服务的模式,满足CDM项目下的多样性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可发掘新的业务领域,至少主要包括:第一,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利用商业银行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的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建设阶段的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CDM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需要一些大型的设备,项目公司起步之时可能难以实现购买设备全部资金的融通,因此就催生了对融资租赁的需求。近年来,中国的不少商业银行纷纷建立了金融租赁中心,金融租赁快速发展,能够较好的满足CDM项目融资的需求。第二,咨询顾问与项目协调。凭借自身的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