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离子溅射镀膜法_第1页
第五章离子溅射镀膜法_第2页
第五章离子溅射镀膜法_第3页
第五章离子溅射镀膜法_第4页
第五章离子溅射镀膜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第五章、 离子离子溅射镀膜溅射镀膜第一节第一节 溅射的定义溅射的定义v用带有几百电子伏特以上动能的粒子或粒子用带有几百电子伏特以上动能的粒子或粒子束轰击固体表面,使靠近固体表面的原子获束轰击固体表面,使靠近固体表面的原子获得入射粒子所带能量的一部分而脱离固体进得入射粒子所带能量的一部分而脱离固体进入到真空中,这种现象称为入到真空中,这种现象称为溅射溅射。一、等离子体和辉光放电一、等离子体和辉光放电溅射一般是在辉光放电过程中产生的,辉光放溅射一般是在辉光放电过程中产生的,辉光放电是溅射技术的基础。电是溅射技术的基础。辉光放电:真空度为辉光放电:真空度为10-110-2 Torr,两电极间

2、加高,两电极间加高压,产生辉光放电。压,产生辉光放电。电流电压之间不是线性关系,电流电压之间不是线性关系,不服从欧姆定律。不服从欧姆定律。直直流流辉辉光光放放电电伏伏安安特特性性曲曲线线A-B:电流小,主要是游离状态的电子,离子电流小,主要是游离状态的电子,离子导电;电子原子碰撞为弹性碰撞;导电;电子原子碰撞为弹性碰撞;B-C: 增加电压,粒子能量增加,达到电离所增加电压,粒子能量增加,达到电离所需能量;碰撞产生更多的带电粒子;电需能量;碰撞产生更多的带电粒子;电源的输出阻抗限制电压源的输出阻抗限制电压(类似稳压源类似稳压源)。暗光放电暗光放电汤逊放电汤逊放电过渡区过渡区正常放电正常放电弧光放

3、电弧光放电非自持放电非自持放电C-D: 起辉(雪崩);离子轰击产生二次电子,起辉(雪崩);离子轰击产生二次电子,电流迅速增大,极板间压降突然减小电流迅速增大,极板间压降突然减小(极板极板间电阻减小从而使分压下降间电阻减小从而使分压下降);D-E: 电流与极板形状、面积、气体种类相关,与电流与极板形状、面积、气体种类相关,与电压无关;随电流增大,离子轰击区域增大;电压无关;随电流增大,离子轰击区域增大;极板间电压几乎不变;可在较低电压下维持极板间电压几乎不变;可在较低电压下维持放电;放电;E-F: 异常辉光放电区;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异常辉光放电区;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电压与电流、气体压强相

4、关(可控制区域,电压与电流、气体压强相关(可控制区域,溅射区域);溅射区域);F-G: 弧光放电过渡区;击穿或短路放电;弧光放电过渡区;击穿或短路放电;自持放电自持放电2eAeA特性特性正常辉光放电正常辉光放电异常辉光放电异常辉光放电阴极位降大小阴极位降大小和电流无关和电流无关和气压无关和气压无关与电流成正比与电流成正比随气压提高而减小随气压提高而减小阴极位降宽度阴极位降宽度和电流无关和电流无关和气压成反比和气压成反比随电流增加而减小随电流增加而减小随电压提高而减小随电压提高而减小电流密度电流密度和电流无关和电流无关随气压增加而增加随气压增加而增加随电压升高而增大随电压升高而增大随气压增高而增

5、大随气压增高而增大阴极斑点面积阴极斑点面积与电流成正比与电流成正比阴极全部布满辉光阴极全部布满辉光正常辉光放电和异常辉光放电的特性对比辉辉光光放放电电示示意意图图v阿斯顿暗区:慢电子区域;阿斯顿暗区:慢电子区域;v阴极辉光:激发态气体发光;阴极辉光:激发态气体发光;v克鲁克斯暗区:气体原子电离区,电子离子浓度高克鲁克斯暗区:气体原子电离区,电子离子浓度高( (电压降电压降主要在前面的三个区域:阴极位降区主要在前面的三个区域:阴极位降区) );v负辉光:电离;电子离子复合;正离子浓度高;负辉光:电离;电子离子复合;正离子浓度高;v法拉第暗区:慢电子区域,压降低,电子不易加速;法拉第暗区:慢电子区

6、域,压降低,电子不易加速;溅射原子的联级碰撞示意图溅射原子的联级碰撞示意图 第二节 溅射机制(1) 从单晶靶材逸出的原子,其分布并不符合正弦从单晶靶材逸出的原子,其分布并不符合正弦规律,而趋向于晶体密度最高的方向;规律,而趋向于晶体密度最高的方向;(2) 溅射系数不仅决定于轰击离子的能量,同时也溅射系数不仅决定于轰击离子的能量,同时也决定于其质量;决定于其质量;(3) 存在其一临界能量,在它之下不能产生溅射;存在其一临界能量,在它之下不能产生溅射;(4) 离子能量很高时,溅射系数减小;离子能量很高时,溅射系数减小;(5) 溅射原子的能量比热蒸发原子能量高许多倍;溅射原子的能量比热蒸发原子能量高

7、许多倍;(6) 没有发现电子轰击产生溅射。没有发现电子轰击产生溅射。溅射机制:溅射机制:局部加热蒸发机制局部加热蒸发机制动能直接传递机制动能直接传递机制1. 溅射阈值:将靶材原子溅射出来所需的入溅射阈值:将靶材原子溅射出来所需的入射离子最小能量值。与入射离子的质量关系不大,射离子最小能量值。与入射离子的质量关系不大,但与靶材有关,溅射阈值随靶材序数增加而减小,但与靶材有关,溅射阈值随靶材序数增加而减小,2040eV。溅射参数:溅射阈值,溅射产额溅射参数:溅射阈值,溅射产额(溅射率溅射率),沉积速率,溅射原子的能量沉积速率,溅射原子的能量第三节第三节 溅射参数溅射参数S被击出靶的原子数轰击离子数

8、薄膜的沉积速率与溅射率成正比,薄膜的沉积速率与溅射率成正比,所以溅射率是衡量溅射过程效率的所以溅射率是衡量溅射过程效率的参数。参数。溅射产额溅射产额(Sputtering Yield)经验公式:经验公式:2.溅射产额溅射产额(溅射率溅射率)S溅射率的计算式 (1)离子能量E 1keV,在垂直入射时的溅射率: 式中: U0为是靶材元素的势垒高度,也是靶材元素的升华能; a(M2/M1)只与M2/M1相关的常数。 Eth是原子从晶格点阵被碰离产生级联碰撞所必须的能量阈值, Sn(E)是弹性碰撞截面: Sn(E)=4Z1Z2e212M1/(M1+M2) Sn() Z1为轰击离子的原子序数; Z2为靶

9、材的原子序数; 12称汤姆逊费米屏蔽半径(可据Z1Z2等参数计算得到); 是一个无量纲参数,称为折合能量; Sn()称为核阻止截面。 与Sn()的关系可查表得到。1/2210(/)0.042( )1 ()thnEMMSSEUE经验公式:经验公式:溅射率的计算式(2)离子能量E1keV,在垂直入射时,溅射率的表达式为: S=(3/42)Tm/V0 (3-3)式中:Tm=4M1M2E/(M1+M2)2, 最大传递能量; M1和M2分别是靶原子和入射离子的质量。 V0是靶材元素的势垒高度,也是靶材元素的升华能; 是与M2M1有关的量,对于不同的质量比,其值在0-1.5之间。 41923106352.

10、 9106 . 1110022. 6mItwItmwS实际的溅射率计算实际的溅射率计算式中:式中:W为为t时间内靶材的质量损失时间内靶材的质量损失(g),m为靶材为靶材的原子量,的原子量,I离子电流离子电流(A)影响溅射率的因素 溅射率是描述溅射特性的一个最重要物理参量。 它表示正离子轰击靶阴极时,平均每个正离子能从阴极上打出的原子数。又称溅射产额或溅射系数,常用S表示。 溅射率与入射离子的种类、能量、入射角度及靶材的类型、晶格结构、表面状态、升华热大小等因素有关,单晶靶材还与表面取向有关。(1)影响溅射率的因素靶材料 溅射率与靶材料种类的关系可用靶材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来说明。在相同条件下

11、,用同一种离子对不同元素的靶材料轰击,得到不相同的溅射率,并且还发现溅射率呈周期性变化,其一般规律是:溅射率随靶材元素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大(同一周期)。溅射率与靶材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曲线(2)影响溅射率的因素入射离子能量 入射离子能量大小对溅射率影响显著。当入射离子能量高于某一个临界值(溅射阈值)时,才发生溅射。 图3-5为溅射率S与入射离子能量E之间的典型关系曲线。曲线可分为三个区域: S正比于E2 : ETE500 eV (ET为溅射阈值) S正比于E : 500 eV E1000 eV S正比于E1/2 : 1000 eV E5000 eV溅射率S与入射离子能量E之间的典型关系曲线 溅射率

12、S最初随轰击离子能量的增加而指数上升;其后出现一个线性增大区,并逐渐达到一个平坦的最大值并呈饱和状态;如果再增加E则因产生离子注入效应而使S值开始下降。 用Ar离子轰击铜时, 离子能量E与溅射率S的典型关系曲线可分成三部分:.没有或几乎没有溅射的低能区域;.E=7010keV,这是溅射率随离子能量增大而增大的区域,用于溅射淀积薄膜;.E30keV,溅射率随离子能量的增加而下降。 图3-6中能量范围扩大到100keV,这一曲线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没有或几乎没有溅射的低能区域;第二部分的能量从70eV增至10keV,这是溅射率随离子能量增大而增大的区域,用于溅射淀积薄膜的能量值大部分在这一范

13、围内;第三部分是30keV以上,这时溅射率随离子能量的增加而下降。 如前所述,这种下降据认为是由于轰击离子此时深入到晶格内部,将大部分能量损失在靶材体内,而不是消耗在靶表面的缘故。轰击离子愈重,出现这种下降时的能量值就愈高。(3)影响溅射率的因素入射离子种类溅射率与入射离子种类的关系: 1)依赖于入射离子的原子量,入射离子的原子量越大,则溅射率越高; 2)与入射离子的原子序数有关,呈现出随离子的原子序数周期性变化的关系。这和溅射率与靶材料的原子序之间存在的关系相类似。 3)在周期表每一横排中,凡电子壳层填满的元素作为入射离子时,就有最大的溅射率。因此,惰性气体的溅射率最高。 一般情况下,入射离

14、子多采用惰性气体,同时还能避免与靶材料起化学反应。通常选用氩为工作气体。溅射率与入射离子的原子序数的关系实验及结论 在常用的入射离子能量范围 (5002keV)内,各种惰性气体的溅射率大体相同。 (4)影响溅射率的因素入射离子的入射角 入射角是指离子入射方向与被溅射靶材表面法线之间的夹角。 如下图可见:1) 随着入射角的增加溅射率逐渐增大,在0-600之间的相对溅射率基本上服从1/cos 规律,既S()/S(0)=1/cos , S()和S(0)分别为角和垂直入射时的溅射率。 Ar+的入射角与几种金属的溅射率的关系 2) 600时的值为垂直入射(=0)时的2倍左右。 3) 当入射角为600-

15、800时,溅射率最大。 4)入射角再增加时,溅射率急剧减小,当等于900时,溅射率为零。实验结论(1/3)1、溅射率与离子入射角的典型关系曲线如图3-9所示。表明: 对于不同的靶材和入射离子而言,对应的最大溅射率S值,有一个最佳的入射角m。 实验结论(2/3)2、另外,大量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入射角的溅射率值S(),和垂直入射时的溅射率值S(0),对于不同靶材和入射离子的种类,有以下结果:1) 对于轻元素靶材,S()/S(0) 比值变化显著;2)重离子入射时,S()/S(0)的比值变化显著;3)随着入射离子能量的增加, S()/S(0)呈最大值的角度逐渐增大;4)S()/S(0)的最大值,在入射

16、离子的加速电压超过2kV时,急剧减小。实验结论(3/3)3、一般说来,入射角度与溅射率的关系: 对金、银、铜、铂等影响较小; 对铝、铁、钛、钽等影响较大; 对镍、钨等的影响为中等。对实验结论的几种解释 对于上述溅射率随离子入射角的变化,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解释:1)具有的能量的入射离子轰击靶材,将引起靶材表面原子的级联碰撞,导致某些原子被溅射。该级联碰撞的扩展范围不仅与入射离子能量有关,还与离子的入射角有关。显然,在大入射角情况下,级联碰撞主要集中在很浅的表面层,妨碍了级联碰撞范围的扩展。结果低能量的反冲原子的生成率很低,致使溅射率急剧下降。2)入射离子以弹性反射方式从靶面反射。离子的反射方向与

17、入射角有关。因此,反射离子对随后入射离子的屏蔽阻挡作用与入射角有关。在入射角为600-800时,其阻挡作用最小而轰击效果最好,故此时溅射率S呈最大值。(5)影响溅射率的因素靶材温度 溅射率与靶材温度的依赖关系,主要与靶材物质的升华能相关的某温度值有关:在低于此温度时,溅射率几乎不变;超过此温度时,溅射率将急剧增加。 因此,在溅射时,应注意控制靶材温度,防止出现溅射率急剧增加现象的产生。(以保证溅射率不突变)溅射率与靶材温度的关系 图3-10是用45keV的氙离子(Xe4)对几种靶材进行轰击时,所得溅射率与靶材温度的关系曲线。 由图可见,在溅射时,应注意控制靶材温度,防止出现溅射率急剧增加现象的

18、产生。溅射率与靶材温度的关系 溅射率除与上述五种因素有关外,还与靶的结构和靶材的结晶取向、表面形貌、溅射压强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溅射薄膜的质量和提高薄膜的淀积速度,应当尽量降低工作气体的压力和提高溅射率。3. 溅射原子的能量和速度 溅射原子的能量和速度也是描述溅射特性的重要物理参量。 一般由蒸发源蒸发出来的原子的能量为0.1eV左右。而在溅射中,由于溅射原子是与高能量入射离子交换动量而飞溅出来的,所以,溅射原子具有较大的能量。如以1000eV加速的Ar+离子溅射铝等轻金属元素时,逸出原子的能量约为10eV,而溅射钨、钼、铂时,逸出原子的能量约为35eV。一般认为,溅射原子的能量比热

19、蒸发原子能量大1-2个数量级,约为5-10 eV。溅射原子的能量和速度特点(1/3):实验结果: (1)重元素靶材被溅射出来的原子有较高的逸出能量,而轻元素靶材则有高的原子逸出速度; (2)不同靶材料具有不相同的原子逸出能量,而溅射率高的靶材料,通常有较低的平均原子逸出能量;溅射原子的能量和速度特点(2/3):(3)在相同轰击能量下,原子逸出能量随入射离子质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轻入射离子溅射出的原子的逸出能量较低,约为10eV,而重入射离子溅射出的原子的逸出能量较大,平均达到30- 40eV;溅射原子的能量和速度特点(3/3):(4)溅射原子的平均逸出能量,随入射离子能量增加而增大,当入射离子

20、能量达到1keV以上时,平均逸出能量逐渐趋于恒定值;(5)在倾斜方向逸出的原子具有较高的逸出能量;(6) 靶材的结晶取向和晶体结构,对溅射原子的逸出能量影响不大。4溅射原子的角度分布(1/4) 研究溅射原子的分布,有助于了解溅射机理和建立溅射理论,在实际应用上也有助于控制膜厚的分布。 早期的溅射理论认为溅射的发生是由于高能量的轰击离子产生了局部高温区,从而导致靶材料的蒸发,因此,逸出原子呈现余弦分布规律。这种理论称为溅射的热峰蒸发理论。 4溅射原子的角度分布(2/4)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用低能离子轰击时,逸出原子的分布并不遵从余弦分布规律,垂直于靶表面方向逸出的原子数,明显地少于按余弦分布时应

21、有的逸出原子数。 靶材料不同,角分布与余弦分布的偏差也不相同。 而且改变轰击离子的入射角时,逸出原子数在入射的正反射方向显著增加,与余弦分布的偏差明显增大。4溅射原子的角度分布(3/4) 实验结果还表明,溅射原子的逸出主要方向与晶体结构有关。这也直接影响到溅射率。 对于单晶靶材料,通常,最主要的逸出方向是原子排列最紧密的方向,其次是次紧密的方向。 4溅射原子的角度分布(4/4) 半导体单晶材料逸出原子的角分布与金属类似,也存在与结晶构造有关的主要逸出方向,即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但不如金属那样明显。 多晶靶材与单晶靶材溅射原子的角分布有明显的不同: 对于单晶靶可观察到溅射原子明显的择优取向,而多

22、晶固体差不多显示一种余弦分布。沉积速率沉积速率: Q为沉积速率,为沉积速率,C为表示溅射装置特性为表示溅射装置特性的常数,的常数,I为离子流,为离子流,r为溅射系数。溅为溅射系数。溅射系数本身是溅射电压与溅射离子种类射系数本身是溅射电压与溅射离子种类得函数。得函数。沉积速率与靶到基片的距离、沉积速率与靶到基片的距离、溅射电压、溅射电流等有关。溅射电压、溅射电流等有关。rICQ第四节第四节 薄膜的沉积速率薄膜的沉积速率(1)真空室的腔壁和真空室中的其他零件可能含有)真空室的腔壁和真空室中的其他零件可能含有吸附气体、水气和二氧化碳。由于辉光中电子吸附气体、水气和二氧化碳。由于辉光中电子和离子的轰击

23、作用,这些气体可能重新释出。和离子的轰击作用,这些气体可能重新释出。 解决办法:可能接触辉光的一切表面部必须在解决办法:可能接触辉光的一切表面部必须在沉积过程中适当地冷却以便使其在沉积的最初沉积过程中适当地冷却以便使其在沉积的最初几分钟内达到热平衡几分钟内达到热平衡(假设在适当位置有一遮断假设在适当位置有一遮断器器);也可在抽气过程中进行高温烘烤。;也可在抽气过程中进行高温烘烤。(2)基片表面的污染。(污物、灰尘、油污等)基片表面的污染。(污物、灰尘、油污等)第五节第五节 沉积过程中的污染沉积过程中的污染第六节第六节 入射离子和固体表面相互作用引起的各种效入射离子和固体表面相互作用引起的各种效

24、应应在溅射过程中入射离子与靶材之间有很大能量的传递。因此,溅射出的原子将从溅射过程中获得很大的动能,其数值一般可以达到5-20eV。相比之下,由蒸发法获得的原子动能一般只有0.1eV。这导致在沉积过程中,高能量的原子对于衬底的撞击一方面提高了原子自身在沉积表面的扩散能力,另一方面也将引起衬底温度的升高。 在溅射沉积过程中,引起衬底温度升高的能量有以下三个来源: (1)原子的凝聚能; (2)沉积原子的平均动能; (3)等离子体中的其它粒子,如电子、中性原子等的轰击带来的能量。第七节第七节 离子轰击在溅射过程中的作用离子轰击在溅射过程中的作用1) 1) 在膜层沉积之前的离子溅射清洗在膜层沉积之前的

25、离子溅射清洗2) 2) 离子轰击对基体和镀层交界面的影响离子轰击对基体和镀层交界面的影响 a) a) 使基体中产生缺陷;使基体中产生缺陷; b) b) 热效应;热效应; c) c) 物理混合;反冲注入,伪扩散层。物理混合;反冲注入,伪扩散层。3) 3) 离子轰击在薄膜生长中的作用离子轰击在薄膜生长中的作用 a) a) 优先去除松散结合的原子;优先去除松散结合的原子; b) b) 增强扩散和反应活性,提高成核密度;增强扩散和反应活性,提高成核密度; c) c) 对形貌的影响对形貌的影响( (晶粒的择优取向晶粒的择优取向) ); b) b) 对沉积膜组分的影响;对沉积膜组分的影响; c) c) 对

26、膜层物理性能的影响(应力,结合力)对膜层物理性能的影响(应力,结合力)对形貌的影响对形貌的影响平滑平滑粗糙化粗糙化对膜层结构的影响对膜层结构的影响膜层的晶粒尺膜层的晶粒尺寸和位错密度寸和位错密度膜层的晶膜层的晶面间距面间距第八节第八节 溅射方法和溅射装置溅射方法和溅射装置 直流溅射直流溅射(二极,三极,四极二极,三极,四极) 射频溅射射频溅射 磁控溅射磁控溅射 反应溅射反应溅射1. 直流溅射(双极型)直流溅射(双极型)直流溅射沉积装置示意图直流溅射沉积装置示意图电压约电压约15 kV,出射,出射原子的速率约原子的速率约3-6x105 cm/s,能量约,能量约 10-40 eV,到达基板的原子能

27、量约到达基板的原子能量约1-2eV。已很少用,因为沉积速率太低已很少用,因为沉积速率太低 0.1m mm/min,基片,基片温升,靶材必须导电,高的直流电压,较高的气压。温升,靶材必须导电,高的直流电压,较高的气压。溅射沉积速率与工作气压间的关系溅射沉积速率与工作气压间的关系 溅射原子与气体原子的碰撞导致溅射原子的溅射原子与气体原子的碰撞导致溅射原子的散射(方向及能量无序),到达基片的几率散射(方向及能量无序),到达基片的几率随极板间距增加降低。一般要确保薄膜的均随极板间距增加降低。一般要确保薄膜的均匀性,极板间距是克鲁克暗区的两倍,阴极匀性,极板间距是克鲁克暗区的两倍,阴极平面面积为基片面积的两倍。平面面积为基片面积的两倍。 改进改进:低气压溅射降低污染,提高溅射原子的低气压溅射降低污染,提高溅射原子的平均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