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201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精品教练一体教学案_第1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201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精品教练一体教学案_第2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201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精品教练一体教学案_第3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201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精品教练一体教学案_第4页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201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精品教练一体教学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2013高三一轮精品复习第20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教练一体教学案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信息解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苏俄领导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5主题二新经济政策视角1实施的背景视角2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作用(1)特点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重大作用史料1923年,列宁有过这样的描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信息解读本史料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视角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在当时都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2)不同点: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内容方面: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事实证明:前者不是

3、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主题三“斯大林模式”视角1经济方面的特点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视角2关于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评价史料一经过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战,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 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信息解读本史料充分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4、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史料二大国的崛起中的一段材料: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信息解读本史料体现了以下重要信息: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二战后逐渐僵化,丧失了自我

5、完善的功能。主题四宏观把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基准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主题一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史料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信息解读本史料说明了赫鲁晓夫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但在理论上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主题二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认识史料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信息解读本史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经济的发展较快,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主题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史料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6、信息解读本史料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主题四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三次改革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效,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的小修小补没有根据国情进行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改革的启示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

7、的改革中逐步完善。苏联在探索中不断的改革有哪些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在我国的改革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吸取这些经验教训?提示(1)经验:它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全国性计划管理,实行计划经济;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借鉴。(2)启示: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要符合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符合生产力水平。(3)经验教训: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0年代以来苏联经济发展趋势史料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19561960年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11985年19861990年国民收入8.7%6.1%7.7%5.7%3.7%3.2%1.3%工业总产值10.4%8.5%8.4%7.4%4.5%3.7%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