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奥数教案上册_第1页
五年级奥数教案上册_第2页
五年级奥数教案上册_第3页
五年级奥数教案上册_第4页
五年级奥数教案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速算技巧(一)教学内容:速算技巧(一)教学要求: (1)理解简算方法,正确合理的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简算方法,灵活计算.教学难点: 能说出简算方法.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复习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除法的性质各是什么? (二)新授(1)教学例1 计算898+899+901+907+895+911+898+897+906+890 a、观察数据特征讨论可以怎么算? b、分析这十个加数都接近900它们的和一定也接近900×10所以先把这些数当做900来加, “多加的要减去,少加的要补上” 898+89

2、9+901+907+895+911+898+897+906+890 =900×10-2-1+1+7-5+11-2-3+6-10 =9002 c、让学生说出刚才我们是怎么算的? (2)练习 计算8888+253+249+248+250+248+246+251+255的值 (3)教学例2 计算1420×3.4+1.42×2300+14.2×430 a、观察讨论如何简算? b、分析:根据数字特征可想到运用乘法分配律及把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的大小不变,这样三个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 1420×3.4+1.

3、42×2300+14.2×430 =1420×3.4+1420×2.3+1420×4.3 =1420×(3.4+2.3+4.3) =14200 c、同座位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说简算方法。 (4)练习 计算0.16×5.96+264×0.0596+72×0.596的值 (5)教学例3 计算63587-3963-2065+36413-4789-3183的值 a、学生尝试练习; b、讲评,说出你怎么做的? 63587-3963-2065+36413-4789-3183 =(63587+36413)-(3963+20

4、65+4789+3183) =86000 (6)教学例4 计算(97932-97.932)÷(32644-32.644)的值 a、观察数据特征讨论可以怎么简算? b、分析本题中每个小括号中的被减数是减数的一千倍,并且两个被减数、两个减数之间都是三倍关系,因此可用乘法分配律,先把被除数改写成97932-97.932= (32644-32.644)×3 再进行简算 (97932-97.932)÷(32644-32.644) =(32644×3-32.644×3)÷(32644-32.644) =(32644-32.644)×3&

5、#247;(32644-32.644) =3 c、你还可以怎么做? (7)比较四个例题,说出它们有什么异同? (三) 巩固练习P4(1、2)、P7(1、3、8) (四) 本课小结教学内容:速算技巧(二)教学要求: (1)进一步理解简算方法,正确合理的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简算方法,灵活计算.教学难点: 能说出简算方法.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速算技巧(二) (二)新授 (1)教学例1 计算80.8×125的值 a、学生尝试练习 b、分析点拨:我们已学过乘法分配律,知道125×8=1000第一个乘数80.8可以

6、拆成80与0.8的和, 再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解法一:80.8×125=(80+0.8)×125=10000+100=10100 解法二:80.8×125=8×10.1×125=1000×10.1=10100 解法三:80.8×125=(80.8÷8)×(125×8)=10.1×1000=10100 c、三种解法有什么不同?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2)练习 2468×25 (3)教学例2 计算125×239×25×64×5的值 a、学生

7、尝试练习 b、分析点拨:当你看到125、25、5时你会想题中要是有因数2、4、8就好了,再一看发现64=2×4×8 再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即可简便 125×239×25×64×5 =125×239×25×(2×4×8)×5 =(125×8)×(25×4)×(5×2)×239 =239000000 c、除法计算中是否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如50000÷125=(50000×8)÷(125

8、×8)=400000÷1000=400 (4)练习 42000÷250 40.4×25 0.125×0.25×0.5×128 (5)比较例一、例二有何异同? (三) 巩固练习P7(2、4、5、6、7) (四) 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内容:消去问题(一)教学要求: (1)学会解答消去问题。 (2)培养解题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能说出解题思路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消去问题(一) (二)新授 (1)教学例1: 小明和小红去文具商店买回一些铅笔和橡皮,同

9、学们问两样东西单价,小明说,具体价钱我们忘记了,反正我买了三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共花去2.30元,小红买了四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共花去2.80元。同学们,你能算出铅笔和橡皮的价 钱各是多少元吗? a、审题,说题意; b、讨论如何解答? c、分析点拨:小明买的:3支铅笔的价钱+1块橡皮的价钱=2.30元 小红买的:4支铅笔的价钱+1块橡皮的价钱=2.80元 比较两条等式可看出2.80元比2.30元相差正好是1支铅笔的钱,因为两次买的橡皮块数是相同的,利用这一条件,把1块橡皮的价钱消去。 每支铅笔:()÷(4-3)=0.5元 每块橡皮:×3=0.8元 d、学生说出如何解答的? (2

10、) 练习 P16(1) (3) 教学例2 实验小学食堂第一次运进大米6袋,面粉5袋,共重4.5千克,第二次又运进9袋大米 和7袋面粉,共重625千克。每袋大米和每袋面粉各重多少千克? a、审题,说题意; b、讨论如何解答? c、分析点拨:6袋大米的重量+5袋面粉的重量=425千克 9袋大米的重量+7袋面粉的重量=625千克 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18,将6袋大米和5袋面粉共重425千克都扩大3倍,9袋大米和7袋面粉共重625千克都扩大两倍,可得:18袋大米的重量+15袋面粉的重量=1275千克 18袋大米的重量+14袋面粉的重量=1250千克 这样可消去大米的重量. 每袋面粉:(425×

11、;3-625×2)÷(5×3-7×2)=25千克 每袋大米:(425-25×2)÷6=50千克 d、同座位说出怎样解答的? (4)比较例1、例2的异同。 (三)巩固练习 P18(1、2)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消去问题(二)教学要求: (1)进一步学会解答消去问题。 (2)培养解题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能说出解题思路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消去问题(二) (二)新授 (1)教学例1 早晨妈妈买了1千克青豆和2千克菠菜,共花去4.2元;张阿姨买了同

12、样的2千克青和1千克菠菜,共花去4.8元。求青豆和菠菜的单价各是多少? a、审题理解题意 b、讨论如何解答 c、分析:妈妈:1千克青豆的元数+2千克菠菜的元数=4.2元 阿姨:2千克青豆的元数+1千克菠菜的元数=4.8元 我们发现两个人各买的青豆的总重量和购买菠菜的总重量是相等的,两个人共买了3千克青豆和3千克菠菜。则3千克青豆的元数+3千克菠菜的元数=(4.2+4.8)元 1千克青豆的元数+1千克菠菜的元数=3元 在与第一组已知条件结合起来: (1)3千克青豆的元数+3千克菠菜的元数:4.2+4.8=9元 (2)1千克青豆的元数+1千克菠菜的元数:9÷3=3元 (3)1千克菠菜的元

13、数:4.2-3=1.2元 (4)1千克青豆的元数:3-1.2=1.8元 d、回顾例1的解法,有时消去问题中两个未知量存在特殊关系,可以利用例1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P20(1、2)先试做再说解题方法。 P21(3、4、5)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流水行船问题(一)教学要求: (1)理解流水行船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正确解答。 (2)培养解题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能说出解题思路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流水行船问题(一) (二)新授 1、知识导航: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2、教学例1

14、一艘船在一条河中顺水航行每小时行40千米,逆水航行每小时行30千米。这艘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a、理解题意; b、讨论如何解答; c、分析点拨; 由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得出:两式相加顺水速度+逆水速度=船速+船速; 一个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40+30)÷2=35千米 3、教学例2 一艘船在一条河中顺水航行每小时行40千米,逆水航行每小时行30千米。这条河的水速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a、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 b、讨论如何解答? c、分析点拨: 由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得出:两式相减顺水速度-逆水速度

15、=水速+水速 一个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40-30)÷2=5千米 4、比较例1、例2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习 P23(1、2)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教学内容:流水行船问题(二)教学要求: (1)进一步理解流水行船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正确解答。 (2)培养解题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能说出解题思路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流水行船问题(二) (二)新授 1、教学例1 甲、乙两港相距300米,一艘轮船从甲港顺水航行到乙港共行了6小时,而一只漂流瓶同时也从甲港同是漂流到乙港用

16、力量25小时。求轮船的静水速? a、理解题意; b、讨论如何解答? c、分析点拨:漂流瓶为什么能从甲港漂流到乙港,还不是水流带动着瓶子往前流动吗?题目的意思其实是轮船顺水航行300千米用了6小时,漂流瓶与水速行300千米用25小时, 根据第一组条件可求出船的顺水速度,根据第二组条件可求出水流速度。 轮船的顺水速度:300÷6=50千米 水速:300÷25=12千米 轮船的静水速度:50-12=38千米 d、同座位说出此题是如何解答的。 2、 教学例2 甲、乙两港的水路长360千米,一轮船顺水航行这段路程用了15小时,逆水航行这段路程用了20小时,而另一支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

17、每小时航27千米,问另一艘轮船顺水行这段 路程需多少小时? a、理解题意; b、讨论如何解答? c、分析点拨:既然两条船都在同一河道上行驶,那么水速也应该一样,根据第一支船的顺水速和逆水速可求出水速,这样另一支船的顺水速也就可以求出来了。 轮船的顺水速:360÷15=24千米 轮船的逆水速:360÷20=18千米 水速:(24-18)÷2=3千米 另一条船的顺水速:27+3=30千米 另一条船的航行的时间;360÷30=12小时 3、比较两例题。得出: 一些漂流物从上游漂流下来的速度其实就是水速,并且两航行物行驶同一河道时, 水速不变,根据各自的逆水速、

18、静水速、顺水速、借助水速可求出其他相应量。 (三)巩固练习P25(1、2)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教学内容:流水行船问题(三)教学要求: (1)进一步理解流水行船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正确解答。 (2)培养解题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能说出解题思路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流水行船问题(三) (二)新授 1、教学例1 甲、乙两船在静水中速度分别为每小时24千米和每小时36千米,两船从某河相距336千米的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a、理解题意; b、讨论如何解答? c、分析点拨: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19、,而 速度和=甲船顺水速+乙船逆水速 =(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 =甲船速度+水速+乙船速度-水速 =甲船速度+乙船速度 两船速度和:24+36=60千米 相遇时间:336÷60=5.6小时 d、同座位交流解题方法。 2、 教学例2 甲、乙两船在静水中速度分别为每小时24千米和每小时36千米,两船从某河流相距336千 米的两港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船在前,乙船在后,几小时后乙船追上甲船? a、理解题意; b、讨论如何解答? c、分析点拨:如果两船顺水行驶,则 两船速度差=乙船顺水速-甲船顺水速 =(乙船速度+水速)-(甲船速+水速) =乙船速-甲船速 如果两船逆水行驶,则 两

20、船的速度差=乙船逆水速-甲船逆水速 =乙船速-甲船速 336÷(36-24)=28小时 d、同座位交流解题方法。 3、比较例1、例2 两船在水中的相遇问题和陆地上相遇问题一样,追击问题也一样。 三、巩固练习 P27(1) 课外作业P28(1、2、3、4、5)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应用题(一)教学要求: (1)学会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找准数量关系式。 (2)培养解题能力。教学重点: 找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 能说出解题思路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一) (二)新授 1、教学例1 妈妈和张阿姨一起上

21、街买了一些雪梨。小明问:“妈妈你买了这么多,是多少个呀?” 妈妈笑眯眯的说:“我和张阿姨一共买了100个,并且我比张阿姨多买了8个。你能算算看妈妈和张阿姨各买了多少个雪梨吗?”同学们,你能帮小明一起来算一算吗? a、理解题意; b、讨论如何解答? c、分析点拨: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都是说明两个人所买雪梨个数的关系,碰到这种情况,我们以一组已知条件来解,另一组已知条件做为等量关系式来列方程。 设:张阿姨买X个雪梨,妈妈买X+8个雪梨 X+(X+8)=100 X=46 100-46=54(个) d、此题还可以怎么解?同座位交流解题方法。 e、比较两种解法; 2、小结 从例题可知:题中两个已知条件都反

22、应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以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来解设,另一个已知条件做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求出两个未知量。 (三)、巩固练习P30(1、2) (四)、本课小结 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应用题(二)教学要求: (1)能比较熟练的找出题中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2)培养解题能力。教学重点: 找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 能说出解题思路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二) (二)新授 1、教学例1 实验小学少年数学爱好者俱乐部五年级有三个班,一班人数是三班人数的1.02倍,二班比三班少4人,三个班共有147人。请问三个班各有学生多少人? a

23、、理解题意; b、讨论如何解答? c、分析点拨:题中虽然有三个未知量,但都是和三班人数相比的,因此,只要以一个未知数来表示三班的人数,其他两个班的人数可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设:三班有X人,一班1.02X人,二班X-4人 1.02X+(X-4)+X=147 X=50 一班:1.02×50=51人 二班:50-4=46人 2、教学例2 有三个数的平均数是9.4,其中第一个数是9.1,第二个数比第三个数大0.3。求第三个数。 a、理解题意; b、讨论如何解答? c、分析点拨:三个数平均数是4,其中隐含了三个数的和9.4×3=28.2 即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第三个数=9.4×3 设第三个数是X,第二个数是(X+0.3),则方程为: 9.1+X+(X+0.3)=9.4×3 X=9.4 3、比较例1、例2有何异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