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_第1页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_第2页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_第3页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_第4页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 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我国原始农业的主要情况,包括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 原始农耕生活。2 .认识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1 .尝试运用比较归纳法,简述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地的原始农耕文明的特征,培 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观察历史文物图,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先民们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

2、点: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概括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 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议一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住在洞穴和树上, 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 足人们的生存需要, 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

3、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 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 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 生产”者。二.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文,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比比谁能正确回答下列问题。填写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概括表原始居 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原始家 畜饲养 业原始手工业生产工具农作物半坡原 始居

4、民距今 约六 千年黄河流 域(陕 西西 安)磨制石器、已田土、 用田土粟半地式 说饲养猪、 狗等家 畜制造彩陶,纺 织、制衣河姆渡距今长江流磨制石器、干栏饲养猪、会制造陶器,简域(浙式房原始居约七江余骨相水稻狗、牛家单的玉器和原民千年子畜始乐器。姚)观察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干栏式的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半地穴式的房屋不同的原因: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建造这样的房屋才能适应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 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地区干旱、风沙大,气候寒冷,这种房子既可以挡风遮雨,

5、又可以保暖。三.讲授新课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 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 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 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 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 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 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 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请大家阅读教材第6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 活的河流流域。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半坡和河姆渡居民,

6、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一)半坡居民的生活(板书或多媒体显示)1 .教师: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第6页正文“半坡居民的生活” 一目,掌握半坡居民生活状况,归纳出半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1)半坡居民的生活在约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2)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居住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3)半坡居民使用了哪些生产工具?生产状况及原始手工业具体状况如何?学生依次发言,总结自学收获,根据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总结:时间:距今约6000年。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定居生活: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骨器、角器,还会使用弓箭、长矛、石球、渔叉、渔钩等;农耕作物一一粟;饲养猪、狗等家

7、畜,捕猎鱼、采集野果。2 .重点知识讲解:(1)半坡居民所使用的工具(多媒体展示)教师讲解: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图中半坡居民使用的磨制石器。石斧 石锄 石镰教师结合半坡遗址出土的渔叉、渔钩进行讲解:以上半坡居民遗址中这些磨制石器的出土,意义重大,它将原始社会一分为二。以磨制石器的出现为标志,可把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提问:然而,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在形状和用途上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从两方面讨论并发言后,教师总结:形状上:打制石器比较粗糙。磨制石器精细尖锐。用途上:打制石器主要用于采集,渔猎生活,磨制石器主要用于农耕生活。教师讲述:半坡磨制石器,用石斧、石镰、石锄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8、用弓箭、长矛、石球猎获食物,用渔叉、渔钩捕鱼。这样人们的食物来源就更加稳定了,不需要经常迁徙了,因此我们的先民开始建造房屋,过上了定居生活。( 2)半坡居民的农耕作物(展示粟图片)教师: 我国的农业是母系氏族社会开始萌芽、发展的。妇女在长期采集野果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种子在一定的土地、水分、季节等环境条件下可以发芽、开花、结果。于是,她们有意或无意地在住地附近撒些剩余的种子,以待生长,开始了最简单,最原始的农业。此后,就逐步扩大规模,用火烧森林,用石斧砍掉树枝,开始农耕生活,这就是所谓的“刀耕火种”。上图中的农作物是半坡居民遗址中了土的粮食粟与菜籽。你了解粟吗?学生发言并总结P 粟俗称小米,中国

9、古称“稷” 。生长特性是耐旱,适合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生长。教师总结:在半坡居民遗址中发现了窖藏和罐藏的粟,说明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半坡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磨制石器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3)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教师展示图片“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复原图像:即利用退化过程的先验知识,去恢复已被退化图像的本来面目。思考:半坡居民有了能够居住的房屋,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半坡居民开始了农耕生活,能够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是他们能够过上定居生活的关键。教师提问:他们的房屋为什么称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大多采用“半地

10、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房屋, 先是从地表向地下挖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穴坑,在穴坑中埋设立柱,然后沿坑壁用树枝捆绑成围墙,内外抹上草泥,最后架设屋顶,以便抵御风雨。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屋内地面修整的十分平整,中间有一个灶坑,用来烧煮食物、取暖和照明,睡觉的地方高于地面。半坡还有少量从地面建筑起来的房屋。教师提问:他们建造房屋时怎样考虑的?(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地区干旱、风沙大, 气候寒冷,这种房子既可以挡风遮雨,又可以保暖。半坡居民的饲养业、制陶业,原始纺织业学生总结: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捕猎捕鱼;半坡的生活用具主要是

11、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最多,图案栩栩如生;原始符号:半坡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还出土了纺轮,说明半坡居民学会了从事简单的纺织,织衣。老师点拨:通过上述所学,同学们可以看出,人类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由原始种植农业的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村落定居可知,人类逐渐告别了原始的群居生活。那么,如何认识半坡居民所处的这一新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呢?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总结:氏族社会中,人们按照

12、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半坡居民是母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母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早期的组织形式,世系按母方计算。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生活。黄河流域的半坡居居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与之相对应的长江流域,也生活着一群原始人类,母系氏族公社会的另一代表河姆渡人。(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 填表2 重点知识讲解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比较河姆渡人与半坡居民的相同,不同之处,加深对原始农耕文明的认识,总结出原始农耕文明的特征。启发学生思考:( 1 )与半坡居民相比,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有何不同?教师出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及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分析后回答:骨耜, 一种用大形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的劳动工具,使用时

13、在骨耜正中的浅槽处安装长木柄,再用藤条绑紧木柄头。教师提问:半坡人使用的是什么劳动生产工具?学生回答:使用磨制后的石斧、石镰、石锄等开垦土地。教师启发:他们使用的生产工具为什么会与河姆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河姆渡人生活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中呢?教师讲解:河姆渡人生活的长江流域,是多水潮湿的地区,这一地区有别于黄河流域,土质比较松软,而且人们使用的是材料来源方便、制作简单,相对硬度较小、质量较轻的骨耜来耕地翻地,它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可灵活轻便地改变土壤结构,延长土地可供种植水稻的年限。( 2)在河姆渡遗址最下层的较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存在稻谷遗存。请同学们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

14、居民所种植的农作物不相同的原因。说明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总结原因:粟适合在干旱少雨的黄河流域生长,而水稻则适合在多水潮湿的长江流域地带生长。教师总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以种植粟为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以种植水稻为主,这充分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农业已经成型。( 3)挖掘水井(课件展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者还发现了木结构的水井。这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凿井技术,他们可以

15、住在远离湖泊和河流的地方,居住的地方范围扩大了。( 4)学生思考:河姆渡人所居住的干栏式房屋有何特点?为什么有别于半坡居民所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河姆

16、渡原始居民生活的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建造这样的房屋才能适应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教师总结: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所处长江流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西安半坡村所处黄河流域地区,干旱多风,气候寒冷,于是盖造抵风档雨、保暖的半地穴式房屋。教师拓展: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5)畜牧业教师拓展1 :自然环境的不同,就会导致生活方式不同,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有着不同的建筑方式,通过这种现象思考一下,人类如何才能做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教师拓展2:河姆渡人所居住的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殖家畜,就是说原始的

17、畜牧业已经出现了,这跟原始农耕有何关系?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回答:农耕的形成,使得人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和住所,他们的生活就相对安定了。有时候打来的猎物吃不完,人们不再把它杀掉而留下来饲养,于是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教师及时总结:原始的农耕业推动了原始畜牧业的出现与发展。教师设疑:刚才是我们的推理,有没有证据我们的推理呢?教师拓展3: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是否也与原始的农耕业的出现有关联?学生发表观点后,教师总结:农耕出现以后,粮食成了主食,这就需要大理的容器、炊具,比如: 煮饭需要罐子,吃饭需要碗等。在生活中,人们偶然发现泥土经过一定温度的烧烤之后,能够变成坚硬的东西,这些东西拿来装东西不会漏,

18、陶器就出现了。( 6)手工业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作为耳饰的玉器以及几十件骨哨,考古学家发现并证明:河姆渡人运用雕刻等技术,使用天然漆,联想第 1 课学习到的山顶洞人,思考一下,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玉器的出现说明河姆渡人有了审美的意识,已会打扮自己,想让自己变更美一些。而骨哨的出现则说明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中已有了原始音乐。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哪些异同点。相同点:都处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都使用磨制石器;都已有了农业和畜牧业,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了水稻;都会烧制陶器;都半坡居民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可以制作彩陶,会纺织。会建造房屋,过着

19、定居的生活。不同点:房屋结构不同:半坡为半地穴式房屋而河姆渡为干栏式房屋;种植农作物不同: 半坡种植粟而河姆渡主要种植水稻;说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位于黄河流域而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 阅读教材第9、 10 页正文“原始农业的发展”一目。( 1 )设计活动: “美食小穿越”教师: 同学们, 假如大家回到河姆渡人半坡居民所处的母系氏族时期,要做一顿丰盛的饭菜,你能给大家奉献哪些美食呢?( 2)教师设问:你能归纳一下我国原始农业所取得的成就吗?2 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总结出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教师提问:原始农业是怎么产生的?其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原始农业的发展有

20、何重要意义?( 1 )总体概况: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 2)考古发现栽培稻栽培粟( 3)原始农业兴起时间:距今约9000-7000 年地点: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 4)农业发展表现: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5)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6)历史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师讲述:( 1 )产生:农业的产生是从驯化野生动植物开始的。人类在长期的采集渔猎生活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这些知识正是原始人类得以驯化植物和动物的先决条件。一旦由于环境变化引起开辟新的食物来源的需要,原始农业就会应运而生。( 2)重要标志:稻和粟等农作物的种植;猪、狗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