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个性让导学案飘逸生命的灵性李淼_第1页
张扬个性让导学案飘逸生命的灵性李淼_第2页
张扬个性让导学案飘逸生命的灵性李淼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张扬个性,让导学案飘逸生命的灵性 酒泉第四中学 李 淼课堂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东西就应该让它具有灵性,疲疲沓沓是对生命形式的亵渎。我们也确实应当竭尽所能使课堂成为充溢着灵性的课堂。尤其语文课堂更应如此,因为每一篇文本都关注、探讨的是“人生”、“生命”的话题。 而导学案是与“五环节”课堂教学方法紧密相连的辅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向盘,是线路图,是引导学生走向纵深的路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过于机械、僵硬,不光湮灭了自己作为师者的个性,也使学生陷于另一种境地的尴尬课堂由当初教师一言堂形式的沉闷一转为程序化、习题化式的沉闷。课堂中灵性的缺失使一些教师误

2、认为是“五环节”教学法存在问题而再度犹豫、止步不前,甚至于想钻到以前的窠臼中去寻求宽慰。其实,导学案的大方向没有错,“五环节”高效课堂建设也一定是新课改的必然选择之一。那么,如何使用导学案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体现其在创建新课堂中的价值,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活”用导学案,展示个性化教学魅力人是个性化的,共性永远代替不了个性,共性只有通过个性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我们平常讲的二次备课甚至是三次备课,实际上也就是要化共性为个性。因此,我们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无论它是自己主备的还是别人编写的,都应根据学情再认识,使自己的心中有一条个性化的明晰的线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导”,学生才能真正

3、做到“学”,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达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遗憾的是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常常看到一些老师把导学案当成了习题,当成了讲义,从头到尾,按部就班,缺乏变幻,机械僵硬。不仅没有发挥“导学”的作用,反而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变相课业负担,课堂依然陈旧,气氛依然沉闷,效率依然低下,效果依然没有,这是悲哀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切实走出窠臼,用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化有形为无形,“活”用导学案,激发出真正的“活”的课堂来。因此,经过备课组激烈讨论、修改形成的导学案,并不一定就是符合自己教学个性、满足自己需求的理想化的。我们仍需根据个人需求进行二次备写,对其进行修订。或许每

4、个人的批注习惯不同,但均应做出能体现自己教学个性风格的圈点、补充,让自己的个性魅力在“五环节”课堂教学中得到张扬。二、“善”用导学案,为学生的文本解读做准备对语文学科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尤为重要。因为文字是抽象的东西,作者通过写作,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东西通过抽象的文字表达出来。学生阅读时,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再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继而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写作目的,得到情感熏陶和精神愉悦。文本是联系学生与作者的纽带,学生正是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碰撞出思想和情感的火花。 七年级的学生,面对初次接触的小说、诗词、文言文等,没有一点相关文学知识的积累,即便想和文本

5、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他们也不知从何入手。因此,我们设计导学案时,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进行切实有效的对他们的文本学习进行指导。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借助导学案,自主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就不会不知所措了。尽管学生的这种思考并不够准确,不够深入,不一定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写作意图,但只要阅读了,思考了,学生与作者就已经进行了初步沟通,进行了对话与交流。再经过课堂上同学间的讨论交流,教师的点拨讲解,学生的认识自然就得到了修正与提高。如此循环反复,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就得到了提高。三、“巧”用导学案,让学生去体验求知的乐趣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寻找感觉的过程。古人早就

6、写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这便是对学习过程中最切身体验的总结。“躬行”就是要在实践中去感觉,在感觉中去提升,只有这样,方可达“绝知”的境界。导学案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学生的“躬行”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不是说出来的,是尝出来的。我们在备写导学案时,须多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一些具有拓展视野的题目,以便引导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其中的个味。如每个语文老师在教学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时,导学案中都会设计这样一个类似的问题:“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休易、乔安西还是贝尔曼?请说明理由。”对此,学生会发生激烈的争吵:有认为是休易的,因为她

7、无微不至地照顾了患病的乔安西,体现了人性中的“乐于助人”的一面;有认为是乔安西的,因为她面对生命的磨难,选择了坚强,最终得到了重生,加之她是小说中着笔最多的总之“一石激起千层浪”,热闹非凡。其实,每个老师心中都清楚“主人公是贝尔曼,因为他是本篇小说中“人性至善”的最终体现,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应依据小说主旨”。此时,面对学生的喋喋不休,我们不妨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最后,再加以引导,岂不效果更好?因为咀嚼是最初的吸收,且具最美的回味,所以待学生咀嚼完之后,老师也只要点一点学生在成长中还有些模糊的概念使它们明晰即可。这样的学习过程,必然要求我们为师者不能抓着学生不放,而要放手,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去跳跃,从心灵上去放开,使他们能感觉到海的阔大、天空的邈远,从而真正去放飞学生的心灵。总之,导学案的使用,在客观上也是为了减少教师的话语,突出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展示,用教师的点睛之语来激发学生的灵性,从而彰显出生命课堂的灵性。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潜心修炼,要对导学案做内化处理,完成自己个性化的解读与设计。生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