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三章古代散文_第1页
教案第三章古代散文_第2页
教案第三章古代散文_第3页
教案第三章古代散文_第4页
教案第三章古代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古代散文、小说鉴赏16.论语教学目的: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2,体会儒家价值观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一、作品简介1孔子其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

2、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梁纥老而征在少,时人谓之野合。祷于尼丘,得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几任小官。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

3、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也作“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有言:“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唐子西尝于一邮亭梁间见此语。”)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对孔子进行追封追谥,诸如“尼父”、“褒成宣尼父”、 “文圣尼父”、“先师尼父”

4、、“先圣”、“宣父”、“文宣王”、“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1961年,“三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

5、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2论语其书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

6、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自汉代以来,注解论语之著作,真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比较重要的古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程树德论语集释、杨树达论语疏证、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等。何谓“论语”?班固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由此可知,“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

7、“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并且,“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那么,“论纂”又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云:“论,议也。”议,即商议、讨论。商议、讨论,显然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中国儒家非一人之事,而且商议、讨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有所定论。所以,以本义,“论”就是大家共同商议论定。那么,班固所谓“论纂”,就是通过大家共同商议论定而纂集;“论语”,就是“大家共同商议论定的语录”,或者“经过讨论的语录”之义。也就是说,“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二、课文解析里仁篇【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8、。”【评析】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

9、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评析】这一段,反映

10、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论语颜渊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一说为“能够使自己”(榖梁曰:克者何

11、,能也)。复礼,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4)事:从事,照着去做。【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

12、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3)事:从事,照着去做。【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

13、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评析】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原文】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注释】(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

14、子牛,孔子的学生。(2)讱:音,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3)斯:就。【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评析】“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原文】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15、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公治长【注释】(1)粪土:腐土、脏土。(2)杇:音,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3)诛:意为责备、批评。(4)与:语气词。【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

16、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原文】716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注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2)曲肱:肱,音,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

17、,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三、思考练习1.课后阅读论语,谈谈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2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3.以所节选的内容为例,谈谈“仁”的内涵。17.秋 水庄子一、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的生平和思想。2. 能体会庄子秋水文笔恣肆、论说雄辩的风格特点。3.了解和掌握儒、道思想的精髓,并汲取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二、教学重点难点 1类比和对比论证;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 2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以景物描写来陪衬认识的不同境界。三、背景材料1庄周(前369前289),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

18、北)人,当过蒙地漆园吏。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主要活动是从事著述。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含有辩证法因素,但他否定事物质的差别。他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是主张当时不必多事扰民。他鄙视功名利禄,拒绝与统治者合作,对当时的黑暗社会,作了较深刻的批判。2庄子(亦称南华经),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现存33篇。一般认为其中内篇7篇系庄子所著,外篇15篇、杂篇11篇大都是他的门人或后学所作。庄子多采用寓言形式,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夸张大胆,比喻生动,讽刺辛辣,语言铿锵,汪洋恣肆,艺术境界恢宏瑰玮,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9、鲁迅称“其文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三、作品串讲秋水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8。”1 本篇选自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 时:按照时令。灌:注入。河:黄河。3 泾流:水流。涘(S四):水边。渚(zh主):水中小洲。崖:河岸。辩:通“辨”,分辨。4 焉:乎

20、,句中语气词。河伯:传说中名叫冯夷的河神。5 端:尽头。6 旋:掉转。面目:(欣然自喜的)面容。望洋:仰视。若:即“北海若”,渤海的海神。野语:俗语。百:泛指事物多。7 尝:曾。少:小看。仲尼:孔子,字仲尼。闻:见闻、学识。轻:轻视。伯夷:殷之诸侯孤竹君的长子,武王伐纣时,他和弟弟叔齐认为伐君不义。殷亡后,他们为守节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弗信:不相信。8 殆:危险。长:永远。见:被。大方之家:犹言极有修养的人。方:道。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9。今尔出于崖涘 ,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0天下之水,莫

21、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11;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13。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14?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礨之在大泽乎17?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16?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17;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18?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19!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20;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21?”9 语于:谈及。拘:拘束,

22、局限。虚:同“墟”,住处,生活的地方。笃(d堵):作“固”解,引申有限制之意。时:时令。曲士:孤陋寡闻的人。束:束缚。教:所受的教育。10 崖涘,河之两岸。乃:才。丑:浅薄。大理:大道理。11 盈:满。尾闾(l驴):传说大海东边排放海水的地方。已:止。虚:空,指海水枯竭。12 过:超过。流:流量。不可为量数:不能进行估量和计算。13 自多:自以为多,自夸。自以:自知。比形:具形,产生形态。14 方:正当。存:觉察。见:显得。奚:怎么。15 礨(li)空:孔穴。大泽:旷野。16 中国:当时指黄河中下游一带。海内:世界。稊(t)米:小米粒。、太仓:储粮的大仓库。17 号:称。数:数量多。处一:占一

23、份。焉:兼词,于之,在万物中。卒:尽,遍及。谷食之所生:稻谷等食物所生长的地方。舟车之所通:车船所通行的地方。18 豪:同“毫”,动物身上的毫毛。豪末:毫毛末稍。19 五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连:连续,继承,指五帝禅让之事。三王:夏启、商汤王、周武王。争:争夺。夏禹传位于益,禹子启杀益而夺了他的王位,商汤灭夏桀,武王灭商纣。仁人:指儒家。任士:指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所忧”、“所劳”的对象,亦指天下。20 辞之:拒绝做孤竹国的国君。名:好名声。语之:谈论天下。博:渊博。21 向:先前,刚才。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22?”22 大:把看作大。小:把看

24、作小。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23。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24。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25。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26。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27。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28。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29!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23 量:容量。时:事物存在的时间。分(fn份):命运,人生得失。故:通“固”,固定,静止。 24 知:通智。观于远近:既看到远也看到近。小而不寡:小的

25、(从近处看)也不小。大而不多:大的(从远处看)也不大。量:物量。 25 向:明。故:通“古”。遥:远。闷:昧。不闷,明白。掇(du多):指短名。跂(q气):通“企”,企及。26 察:理解。盈虚:事物的消长变化。每时天道有盈有亏。27 塗:同“途”。据郭象注,担途指人从生到死的过程。说:通“悦”。祸:认为是灾祸。故:通“固”,固定不变。28 计:总括。至小:此指有限的人生与知识。至大:此指未生之时和不知之事。域:领域。29 倪:“仪”之假借字,作“度”解,界限,标准。四、原文今译秋天的雨水按季节到来,百川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流大得在两岸洲岛之间分不清是牛是马。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以为天下的美景都

26、集中到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前进,到了北海,脸朝东眺望,看不见水的尽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自得的面容,仰视大海对北海若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道理,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而且我曾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先前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难以穷尽,如果我不是到了您的家门口就太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北海若说:“井中的蛙不能跟它谈论海,因为它被狭小的居处所局限;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跟它谈论冰,是因为它被时令所局限。穷乡僻壤的读书人不能跟他谈论道,是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所局限。现在你走出河岸之间,来到大海观看,才知道自己的鄙陋,这样,

27、就可以跟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水流入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而大海不会盈溢;从尾闾把海水泄走,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而大海仍会不虚竭;大海的水量年年月月都不会改变,水灾旱灾对它都没有影响。海的水量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无法对它进行测量。而我却从来没有因此而自我夸耀,这是因为我认识到自己是天地的赋予中形成了形体,又禀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上一样,我正存有见闻太小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我盘算着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在太仓中一样吗?我们称呼物的数量叫“万”。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人遍布九州,这里是五谷生长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个人只不

28、过在九州中占有一席之地;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的身上一样吗?五帝之所统治的,三王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士所操心的,只不过是这小小的九州啊。伯夷以辞让天下来博取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来显示学识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五、内容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寓言形式揭示了一个道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我们选录了秋水中前两个自然段学习。第一自然段:写秋天到了,黄河的水很大,河伯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到自己这

29、里。他顺流来到北海,看到不见尽头的水,于是大发感叹。第二自然段:北海若以自然之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让河伯开阔眼界,不可自满。北海若开导河伯的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段首到“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说明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层,从“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北海若自己也不自满。第三层,从“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到“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进一步阐述世界万物的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中国和四海比都是小的;人和物比、人和九州比也都是小的。 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结束。儒家所尊崇的五帝、三皇、志士、仁人所从事的

30、事业都是小的;并以此为据,嘲笑伯夷、仲尼的“自多”。六、写作特点1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首先,在整体构思上,整理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展开说理,阐明主旨。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描写河水与海景,以具体景物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文章的主旨。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引人联想,发人深思。如用井蛙、夏虫、曲士来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在大海、四海之在天地、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米之在太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与大马体,这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

31、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并且十分生动。2论证方法颇具特色。本文在论证上,先是由小到大:由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北海若未尝以此自我夸耀,因为他懂得大小是相对的,海水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在大山。接着是由大小到:四海之与天地,中国之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就这样,以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令人折服。3善于将大量的排比句与反诘句配合运用,造成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整理大量运用排比句和反诘句,且连贯而下,造成

32、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如写自己的渺小,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反问:“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七、参考资料 1胡忆肖、江少川主编大学语文,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2刘翠霄、赵军平主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步辅导/同步训练大学语文,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8月版。 3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大学语文,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练 习 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今人有何启迪?本文通过寓言形象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

33、,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 本文用什么方式表达整理的观点?本文是用形象的方式表达整理的观点的。首先,在整体构思上,整理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与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文章的主旨。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使抽象的结论蕴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3、

34、试析本文类比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在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因而使得通常比较抽象的议论也具有很强的形象性。(1)类比:北海若在第一次答话中用排比句将井底的青蛙、夏天的小虫、乡下的书生进行类比,说明受生活环境局限的人难以理解这环境之外的大道理。北海若在第二次答话中用另一个排比句把智者对远近、今古、得失、生死的看法列举出来,通过类比,让人知道智者看待事物所持的相对主义的观点。(2)对比:本篇首段河景与海景的对比,暗示主题,并对河伯与北海若的不同认识境界起陪衬作用。另外河伯以水多自夸,北海若则把自己看作大山中之小石小木也就是一例典型的对比论证。八、思考练习1课外

35、阅读秋水全文,说说节选文字所表现的主旨和客观上的意义。2.举例说明本文援譬设喻的特点。18.雪夜访戴刘义庆教学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体会魏晋文人的精神风貌与生活趣味教学要点:1、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2、描述王子猷形象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A.介绍魏晋南北朝文学一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宗白华在艺境中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个精辟的论述: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一)文学自觉的标志 见文学史p4-5 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

36、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二)文学批评的兴盛 见文学史p6-7及补充1(梁)刘勰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2(梁)萧 统 文选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3(魏)曹丕典论论文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1)文学的地位“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2) “文以气为主”(3)文学的体裁,分四科“诗赋欲丽”(4)文学批评的态度 批评“文人相轻”的风气4(西晋)陆机文赋 第一篇系统而完整的文学创作论,用赋体写成(1)文学创作过程,结构、语言、剪裁、

37、想象等(2)区分文体,十类,“诗缘情而绮靡”突破“诗言志”的传统5(梁)锺嵘诗品 第一部诗论,专门评论五言诗 共评汉梁122个诗人及古诗十九首,分上、中、下三品,品评中,善于概括诗人的风格特点,注意探寻诗人间的承传关系。(三)其他1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见文学史p5 人物品评在汉末多带有预言成败的意味,品评重点在政治、道德方面。魏晋以后的人物品评在预言性和政治、道德的评议外,增加了许多审美的成分。人物流品的划分直接影响着文艺批评,如锺嵘诗品、庾肩吾书品2新的文学思潮 见文学史p7-8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注重诗歌的形式美二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

38、文人的风尚(一)乱世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文人的命运动荡不安、灾难深重的社会魏晋南北朝时期约400年左右(393年),整个社会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的状态。1 汉末动乱2 曹魏时期,正始之后,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争权斗争十分激烈,许多士人卷入政治漩涡,丧失生命。3 西晋时期,有“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4东晋时期,偏安江左,内乱迭起,如王敦、桓温、苏峻等作乱,孙恩起义南北朝时期 南朝相对稳定,北朝则成为各族军事首领的战场, 伴随战乱而来的饥馑、瘟疫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又夺走很多人的生命。文人的命运: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嵇康、陆机、陆云、谢灵运、鲍照等。有些死于西晋

39、的战乱之中,如刘琨、王浚等(二)文人的风尚 见文学史p9-101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2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三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1 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举制度2 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发展成为保障士族政治特权的工具,门阀制度形成,世族垄断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3 东晋时期,编定“百家谱”不与“杂族”通婚。4南朝时期,寒门阶层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基本上仍是门阀制度的继续 文学创作:1 寒士的不平而鸣左思咏史2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如三曹、三张、二陆、萧衍父子,谢氏家族更是才子不断,如谢安、大

40、小谢、谢惠连等。3作品中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如追述先祖功德,炫耀门第,重振家业的愿望等 四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一) 玄学、清谈的兴起 1 玄学是一种思辩的哲学,以老庄思想为主,融入儒、佛思想。 清谈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探讨,所谈内容是谈玄和注重评头论足,讲求谈话隽妙。 2 玄学的主要论题自然与真,言意之辩及其对文学的影响详见文学史p13-14 (二)魏晋风度(魏晋风流)1阐释: 参见文学史p15是指魏晋时期名士们表现出来的风度。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一般流俗、甚至不同于其他任何时期的言谈举止。魏晋时期独有的历史条件造就了魏晋名士,门阀制度严重地压制了寒门庶族的发展,造成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41、,但这种制度也造就了一批风度不凡的人物。门阀世族的形成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所占有的统治地位、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任何一个时期所不具备的。2魏晋风度的主要表现形态(1) 处变不惊,镇静自若 临刑前的嵇康、淝水之战时的谢安、房屋失火的王献之(2) 旷达傲世、任率自然这是魏晋名士的本色王羲之的东床坦腹、王徽之雪夜访戴安道、刘伶裸形屋中 (3) 一往情深、天然风流 王戎、卫玠、荀粲、谢安 3魏晋风度与药、酒、麈尾 五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概况 1 最有成就的是诗歌。(1) 五言诗进一步发展,成为文人写作五言诗的全盛时期 (2) 七言古诗与新体律诗的出现与发展 (3) 南北朝乐府民歌,各具特色(4)

42、出现一大批重要诗人,三曹、左思、陶渊明、二谢、鲍照等2 骈文有突出的发展。南朝骈文盛极一时,散文相对显得消沉和衰落,仅用于历史和其他学术著作北朝却出现一批著名的散文著作,如郦道元水经注、颜之推颜氏家训3 小说已初具规模,出现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4 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得到很大发展。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对后代的文学批评产生深远影响。B.介绍志人小说和世说新语一 志人小说兴盛的背景(文学史p187-188) 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这类志人小说既是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这种风气的发展 。从志人小说在当时受到社会重视的情况, 也可以看出它

43、们的编篡是适应了社会的需要。裴启的语林一写成, 远近许多人争着传抄(后因记载谢安的话失实,为谢安轻诋,从此不再流行,至隋已失传)。 二 志人小说的内容(一)笑话 (魏)邯郸淳笑林, 对世态有所讽刺。如写汉世老人家富无子而性吝啬, 死后田产充宫。笑林开后世俳谐文字之端。(二)野史 (东晋) 葛洪伪托刘歆所作西京杂记, 记述西汉的人物轶事, 带有怪异色彩。其中有的故事后来很流行, 如画工弃市(王昭君、毛延寿故事) , 司马相如、卓文君故事。(三)逸闻轶事。这是志人小说的主要部分, 有 (东晋) 裴启语林、 (东晋) 郭澄之郭子等。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 三 世说新语(一)

44、世说新语的编撰(文学史p189)1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 。是一部笔记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 2 刘义庆 (403444) 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 袭封临川王,所招集的文学之士很可能参加了世说新语的编撰 , 不过起主导作用的当然还是刘义庆本人。3 刘孝标为之作注, 引用古书四百馀种, 补充了不少史料, 许多已经散佚的古书借此保存了佚文, 颇为后人珍重。(二)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文学史p189190)1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 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2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

45、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 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 种种人生的追求, 以及种种嗜好, 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 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 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三)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文学史p190191) 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 记行则高简瑰奇” (中国小说史略)。1 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刻画人物方面主要有四个特点:(1) 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 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俭啬:“王戎有好李, 卖之恐人得其种, 恒钻其核 。”仅用 16 个字, 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

46、本性。 雅量记述顾雍在群僚围观下棋时, 得到丧子噩耗, 竟强压悲痛,“虽神气不变, 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 。一个细节就生动地表现出顾雍的个性。 其他如“王子猷居山阴”“王羲之东床坦腹”“刘伶裸形屋中”等。(2)善于通过对比、夸张、比喻等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A 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过江诸人 华歆王朗管宁割席石崇要客燕集 B 有的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 如忿狷中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 C 恰当的比喻和形容在世说新语中几乎随处可见: 如容止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

47、之将崩”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3)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特征 如 忧悔“桓公(温)卧语曰:“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遗臭万年邪?”2 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不仅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而且为整部小说增添了无限光彩。(详见文学史p192补充)C.赏析雪夜访戴整理简介:这个王子猷,其父,是晋代大书法家、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其弟,是与 父同样有名气的书法家、简文帝婿、建威将军、吴兴太守王献之。其叔祖父更是个了不起的 人物,由于王导在晋室南渡后的筹谋擘划,才得以使司马睿偏安江南

48、一隅,使晋祚又延续了 百年之久。 原文: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 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 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迭门不前 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卫军云:“酒正引人着胜地。”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 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 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 便上车去。

49、客主不交一言。 字词解释:【山阴】今浙江绍兴市。 【眠觉】睡醒了。 【皎然】洁白光明的样子。 【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 【招隐】一首田园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谯国(今安徽省北部)人。学问广博,隐居不仕。 【剡(shn)】指剡县,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shng)县。 【经宿方至】经过一宿的功夫才到达。 【造门不前而返】到了门前不进去就返回了。造,到、至。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译文: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王子猷住在山阴

50、县。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拿酒来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家道,当时戴安道住在剡县,他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去。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门口,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别人问他什么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卫将军王荟说:“酒正好把人引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王子猷坐船进京,还停泊在码头上,没有上岸。过去听说过桓子野擅长吹笛子,可是并不认识他。这时正碰上桓子野从岸上经过,王子猷在船中,听到有个认识桓子野的客人说,那是桓子野。王子猷便派人替自己传个话给桓子野,说:“听说您擅长吹笛子,

51、试为我奏一曲。”桓子野当时已经做了大官,一向听到过王子猷的名声,立刻就掉头下车,上船坐在马扎儿上,为王子猷吹了三支曲子。吹奏完毕,就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 赏析: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未至而返,人们问之,他答道:“吾本乘兴而来,兴尽何必见戴?”一语道出了名士潇洒自适的真性情。 王子猷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王子猷一连串的动态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四、思考练习1.分析王子猷的形象。2.体会魏

52、晋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趣味。3.了解作品,谈谈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19.红玉-蒲松龄【教学目标】1、了解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地位。2、 把握狐侠红玉的形象。3、分析小说的主题4、分析构思的特点。【教学重、难点】、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的把握3、构思的巧妙。【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 了解作家。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蒲松龄童年时跟着

53、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

54、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中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

55、(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此书共 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整理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二、分析人物把握主题红玉也像聊斋志异的大部分篇章一样,并不单纯地暴露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