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_第1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2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3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都的秋郁达夫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2、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3 、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1 、品味语言。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三、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2 、提问法3 、讨

2、论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 3 课时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 通过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2、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 。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

3、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 ,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1 、展示学习目标2、了解作者郁达夫二、整体感知1 、解题:“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 , 可谓历史悠久, 文化深厚 , 突出北平历史悠久。当时的都城是南京, “故”有“从前的” 、 “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 、 “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 : 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 , 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 。从“秋”字可以看出 ,

4、 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 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2、听朗读、正音。潭柘(zh 6 )寺椽(chu G n)子混混沌沌(d立n)着(zhu o )着平平仄仄(z 6 )凋(di 8) 廿(ni a n)四桥3、大家快速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 ”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他

5、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眷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三、具体研习1 、快读课文,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2 、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概括出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有哪些画面( 学生阅读圈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关键句。 )明确:3-11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故都的秋。主要是5幅画面,第3段秋晨静观(破屋秋色) ,第4段槐树落蕊(街头落蕊),第5段秋蝉残鸣,第6 10段闲话秋凉,第11段清秋佳果。四、作业1 、熟读课文2、思考五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第二课时:分析五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一、研读探究1 、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

6、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同学来诵读课文3 11 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第一幅:秋晨静观 (第 3 段)景象: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境的清静青天下的“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听得到、细数 心的宁静破壁腰中的 “牵牛花” “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蓝、白 - 冷色调;枯黄、生命力衰竭 心境的悲凉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讨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特意选取“牵牛花”这一意象A 作者选择的牵牛花条件是非常严格的啊,要“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

7、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 既写“静”同时也写“清”; 为什么是“一椽破屋”“破壁”这些都说明了这是“故都”,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作者的 悲凉情绪 。试想,在崭新的房子里面,能够有这些悲凉、凄清的情绪吗B 作者对这些牵牛花的颜色也是挑三拣四的,”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淡红色最下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试做陪衬。 ”体现了“悲凉”。 这里看

8、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 萧条,落寞,凄清 的景。第二幅:秋槐落蕊(第4 段)景物: 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寂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清静悠闲,又带有“落寞”“悲凉”之情第三幅:秋蝉残鸣(第 5段)景物:“北国的特产”:“秋蝉”“衰弱”“残声” “啼唱”以动衬静:“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恰以 表明孤独者的冷落、悲凉。)清、静、悲凉第四幅:闲话秋雨(第 6-10段)景物:灰沉

9、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的雨声一阵冷风秋雨忽去忽来,情和境的悲凉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悠闲、落寞与感伤讨论: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 的明确: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突出环境的清、静,好 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第五幅:清秋佳果(第 11段)景物:北方的枣树等果树淡绿、微黄、红完清、静或衰退的颜色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2、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1)碧空青天 蓝白朵的牵牛花灰沉沉的 秋

10、草(枯黄)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青布单衣或夹袄淡绿微黄的枣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明确:一一秋色:冷色调(清)(2)驯鸽的飞声 落蕊无声 帚声 衰弱的蝉声风雨声悠闲的人声这些声音给人的是不是躁闹的感觉不是,它给人的反而是一种安静的感觉。这在写景方法上是属于什么以闹衬静秋声:静(以动衬静)小结:五幅图画中,作者着重于描写了故都的秋声和秋色,展现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 点。3、故都北平,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如:“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等,作者为何避

11、而不写或者说,“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主观感受的词,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写作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

12、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一一故都的秋c所以,原因有三: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的 “悲 凉”已不仅是故都秋景,而且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 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这些描写

13、色 彩的词不仅体现的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二、小结作者心中的北平的秋天就是这样的清、静、悲凉,而这种独特的秋景又体现在秋晨、秋槐、秋蝉、秋 雨和秋果五幅画面之中,从而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真挚的热爱和深深的眷恋之情。作者 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一一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一一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 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板书】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三、布置作业:思考:这节课我们主要赏析了 3-11段,感受了作者笔下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文章的第2、12、13、14段这些文字看似多余,它们有没有作

14、用,如果有,有何作用第三课时【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赏析语言,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分析第 12段的作用。【教学过程】一、朗读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12、13、14段。二、分析12段的作用。第12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 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 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 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三

15、、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1、第13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2、课文还有哪些自然段是在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明确:第2自然段,和第13段一样,比较点都是“秋味”, 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 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这种写法叫对比衬托,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3 、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4、文章还有没有前后呼应的段落明确:1和14段,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

16、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四、难点探讨1、本文语言有何特点故都的秋清新典雅、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从开篇到结尾,没有文字的雕饰痕迹,但每个词语、 句式,却又好像未经“炉火”而已到了 “纯青”的程度。如在选择搭配词语上,作者似乎是很洒脱地从生 活中拣来的,平凡极了;可是它们又是那样精当,搭配在一起就再也无法拆开了。名词如“芦花” “柳影” “虫唱” “夜月” “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以及“飞声” “日 光” “蓝朵”等微观的秋色、秋声,它们配搭得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

17、的情感。这些物象声色,本是现 实中无处不有的,但被作者随意拣来配在一起,就产生了特别的美感效果。再如动词与形容词,作者是很注意它们的表现力的,尽管作者是精心选择与搭配的,但读者却感到一 种纯朴自然的美。看那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我们南国的“秋”正是“草木 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就在读者的周围,所 以感到平易亲切、酣畅明快。在句式的选择 上,作者多用短句,但长短相间;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但整散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如文章的后半部分从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那种“深沉” “幽远” “严 厉” “萧索”的感触,引导读者领略“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接着笔锋一转, 来了一大段对“南国之秋”的速写,以映衬“北国之秋”的特色。这段“速写”中运用了多种句式,但仍 以短句、整句为主,雅俗熔于一炉,特别能代表作者的语言风格。“一语天然万古新,去掉豪华见纯真。”清水出芙蓉,闲笔出真情。这些话概括故都的秋的语言特色,是当之无愧的。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妒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用 来比喻什么指出期中的本体和喻体.用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解答:郁达夫连用四组比喻性对比 ,目的是形象的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